滄海桑田話鶴慶

鶴慶是滇西北的高原水鄉,銀都玉府,蕙馨蘭芳,聞名遐邇。大麗高速公路橫亙在鶴慶壩子上,壩子東有火車站,北有飛機場,交通便利,是人們購買民族工藝品,冬觀候鳥、夏避酷暑的好地方。

滄海桑田話鶴慶

鶴慶壩子,四山迴環,東有盛產五彩石的石寶山和雲南佛教名山龍華山,南有象眠山,西有五舉山、鹿阜山、覆釜山、九鼎山端拱如屏,北望玉龍雪山終年白雪皚皚、積玉堆瓊。壩子的中間,即是鶴慶古城,是一座滇藏茶馬古道上的歷史文化名城,素有文獻名邦的美譽,也是居住著漢、白、彝、苗、傈僳等23個世居民族,擁有27萬人口的縣份中心。雲鶴古鎮有著1300多年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澱,長期是滇西北高原上的政治、軍事、經濟、貿易、文化、教育、宗教中心。古城雄峙滇西北,既是地方文化的靈魂棲居地,也是今天鶴慶對外展示形象的窗口。

鶴慶壩子是滇西北高原上一顆璀璨的明珠,有著滇西北二十多個縣份中最大的壩子,自古以來就是盛產魚米的地方,有著文獻名邦、泉潭之鄉、工藝之鄉、名蘭之鄉的多種桂冠。

鶴慶是一個歷史文化源遠流長的地方,根據考古發掘,鶴慶在新石器時代以前就有人類定居。追尋鶴慶的建制歷史,也很有意思,鶴慶因在地理位置上瀕臨金沙江的大轉彎的峽谷走廊,西漢至唐初,長期分屬兩地兩縣,有著金沙江古渡口的便利,成為南方絲綢之路——蜀身毒道的一部分。

滄海桑田話鶴慶

據史載:西漢元鼎六年(111年),漢武帝派郭昌、衛廣南征,在川西南及滇西北、楚雄北部設置越嶲郡,麗江及鶴慶北部的漾弓江水系屬遂久縣。元封二年(前109年),滇王請降,鶴慶南部的羅川河水系屬益州郡葉榆縣。此後這種現象一直延續到唐初。在《三迤隨筆》、《葉榆稗史》等大理古佚書抄中,三國時,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後,召集三十六部落於瀘水(金沙江)西金光寨(今黃坪水寨村)金山(琵琶山)梁,按照當時雲南的習俗,立鐵柱歃血盟誓。後來金山也稱為鐵柱山,今立過鐵柱的山峰仍叫鐵柱坡。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的地點,學界眾說紛紜,究竟是不是在鶴慶境內,還有待史學家去揭開其神秘的面紗。

晉代,鶴慶北部和南部分屬寧州雲南郡遂久縣、葉榆縣。南北朝時,鶴慶仍分隸於遂久、葉榆兩縣,兩縣均屬寧州西阿郡。唐初,鶴慶北南兩地屬唐劍南道姚州都督府野共州、和往州。

鶴慶壩子在古代為高原淡水湖泊,壩子的開闢是南詔建立以後的事。鶴慶壩子作為滇西北最大的盆地,北迤麗江關坡,南止象眠山麓,東西兩側高山聳峙,漾弓江流經此,西山角大大小小分佈著數十個龍潭。早期大多數地方為水鄉澤國,適宜於各種水鳥和青藏高原越冬候鳥棲居,人們只能住在山麓下的臺地上,過著漁獵樵牧的生活。唐代以後,壩子逐漸顯現,較高的地方被改造成良田,低窪的地方為水草豐茂的溼地。據民國《鶴慶縣誌》及各地方誌記載:南詔崛起後,“唐開元26年(738年),皮邏閣遷都羊苴咩城,於漾弓置謀統部。”唐宋雲南地方政權南詔、大理國時期,雲南概稱有37部,謀統從地理方位上看,應是37部中極西極北的一部,其他大多數位於雲南中東部。唐長慶年間,南詔王勸豐祐的國師、佛教密宗僧侶、印度摩羯陀國僧人贊陀崛(又作室利達多),在鶴慶治水,洩水開疆,開闢出鶴慶壩子。人們遷居到壩子里居住,改變了漁獵的生活方式,過上了以農耕為主的生活。

傳說,贊陀崛哆的師父先到南詔,南詔人不識其才,他只好到西藏去發展。數年後贊陀崛哆到南詔,受到了重用。贊陀崛哆又被稱為摩竭陀祖師。祖師休行路過濛統羅(即謀統),看到人們困於水澤,來往不便,於是在石寶山(峰頂山)頂十年面壁,在力能拔棕舉牛的金大硬神和時幹奴得的協助下,調走了肆虐漾弓江為患的蝌蚪龍。又用108顆念珠打通壩子南邊的山麓,於是壩子的水從108個洞中流向東南。由於治水的工程浩大且費時,他的妻子,勸豐祐王妹越英公主從王都大理來鶴慶看望他,他都忙不過來接待,公主不得不依依惜別,一步一回頭的回了大理,於是人們在柏樹廟建廟紀念他。故事傳說非常精彩,有許多詳略不同的版本。清代鶴慶流傳有一本書叫《開闢鶴慶擲珠記》,到了民國初年,鶴慶名商蘭廷舉又捐資製成木板,便於人們印行流傳,以示鶴慶人不忘祖師之功。鶴慶的很多本主廟視祖師為主祀或旁祀本主,還有些廟會、朝山會及節日(如立夏節)都與祖師開闢鶴慶有關。

滄海桑田話鶴慶

祖師在鶴慶治水成功後,在鶴慶壩子的中間修建了玄化寺,玄化寺為當時勸豐祐時期的南詔三大建築之一。據《滇雲歷年傳》載:“豐祐保和二年(825年)建立鄯闡王宮,僧贊陀建玄化寺與鶴慶,王嵯顛建大理崇聖寺。”玄化寺與當時的南詔東京鄯闡王宮、西京大理崇聖寺是可以媲美的,且規模相當。又據《僰古通紀淺述》的記載:“國師往石寶山修道,見謀統地方為水所佔,乃以錫杖決其東南隅,水逆洩涸。水中得一香樟木,可為釋家佛像,以安息香、白檀、龍腦、牛黃、麝香六味布漆之。”到了南宋保佑元年(1253年)冬,元世祖忽必烈率軍進入鶴慶,駐蹕於玄化寺,又賜給玄化寺銷金、絳羅、袈裟、火珠、珊瑚等寶物,這些寶物此後一直保存了數百年。明《景泰雲南圖經志》載:“至今猶存,凡遇慶賀則於此習儀。”玄化寺及祖師另建的兩個寺:龍華山龍華寺(南剎),朝霞山朝霞寺,使鶴慶成為滇西北十多個縣著名的佛教聖地,漢族、白族、彝族、藏族、納西族至今仍習慣經鶴慶去朝雞足山,《景泰雲南圖經志.北勝州》又載:永勝“ 拜佛台山,在州治之西,約高百餘丈。每歲二月八日,居民不分男女、 少長、貴賤,俱登其山,遙望鶴慶玄化寺瞻拜,故名”。遺憾的是,玄化寺在明正德年間被學廟擴建擠佔,其規模、形制變小了,但仍因雙塔、松林、兩丈多高的大佛像而遠近聞名。值得一提的是,“玄化曉鍾”長期作為鶴慶鶴陽八景之一,是唯一位居古城中的一景。新中國成立初期,隨著鶴慶一中的擴建,玄化寺也就蕩然無存了。我們無法想見古時玄化寺固有的風貌,走進鶴慶一中的校園裡,大旅行家徐霞客記載的“ 規模宏整、甲於滇中 ”的 鶴慶文廟也部分的遺失了原有的風貌。何處去找尋南詔勸豐幼時期的三大建築之一,——滇西佛教聖地玄化寺呢?走進校園時,芳草萋萋 ,校舍整潔,但莊斷碣殘碑、零磚碎瓦歷歷可辨。興許你有幸還會收集到殘碑上無法詮釋的梵文,只能想象那不是經文,就是箴言,或許是咒語了。

滄海桑田話鶴慶

洩水開疆後,南詔改謀統部為謀統郡,屬南詔鐵橋節度(後期又稱為劍川節度),謀統郡下轄斂尋城(維西)、鐵橋西城(麗江塔城關)、鐵橋東城(麗江良美)。這一時期鶴慶的主體民族除彝族外,已逐漸增加了很多白族。先是南詔崛起後,邆賧詔主咩羅皮率眾由喜洲及鄧川“走保野共川”,死於途中,但其後人在鶴慶稱王,咩羅皮之後 為皮羅邆、邆羅顛、顛之託。另外《 新唐書 》還記載了白族先後支系,“ 弄棟(楚雄)蠻,白蠻種也,挈族北走,散居劍(劍川)、共(鶴慶)諸川 ”。人口已達到了 一定的規模,謀統部已不得不改稱為 郡了。“謀統”就是保存至今鶴慶西山彝族支系黑話人對鶴慶的古稱,有“下邊那裡”的意思。當然這種稱呼是針對鶴慶壩子大多數地方是澤國而言的。有意思的是,白語地名“俄坤 ”也見載於唐樊綽《雲南志》中,俄坤今白語漢字注音為“ 熬開 ”,有雙雙白鶴飛起之意。此外鶴慶在有唐一代 ,還被稱為野共州、漾弓鶴慶、鶴州等 。唐、宋、元時期,鶴慶主要稱呼是謀統。起初是37部之一的謀統部,南詔景莊皇帝世隆時,國老趙樂鐸,子趙鐸些至今鶴慶後裔依然稱他為趙奪帥,他後來又調到鄯闡(昆明)演習。子趙些賢到西昌做地方長官。五代後晉天福二年(937年),雲南經過大長和、大天興、大義寧國三個短時期的地方政權更迭後,段思平建立了大理政權,改謀統郡為謀統府,為雲南八府之一。大理國幾於宋代相始終。1094年,大理國君段正明為君不振,人心歸高氏,高升泰自立為皇帝,改國號為大中國,封其第二子高泰慧為謀統府演習,此後高泰慧後裔長期管理鶴慶,至民國以土通判結束。元初,鶴慶改為鶴州、謀統州等;賽典赤治滇,又改謀統為鶴慶路。在傳說中,宋代大理國末期,初期鶴慶古城樓時,正逢豎柱上梁大吉之時,白鶴雙雙飛來棲歇於城樓屋樑之上,人們認為白鶴來朝,大吉大利,故改為“鶴慶”。

滄海桑田話鶴慶

明代,洪武 15年(1382年)置鶴慶府,洪武三十年(1397年)11月升為鶴慶軍民府,明初,鶴慶轄劍川、順州(永勝西部)、蒗蕖(寧蒗南部)、永寧(寧蒗北部)、北勝(永勝東部、華坪)、蘭州(劍川馬登)六州,洪武 二十九年(1396年)後鶴慶軍民主要轄有劍川、順州。明王朝把東跨金沙江,西跨瀾滄江、幅員三千里的金滄道設置在鶴慶。元代時,鶴慶即實行以少數民族為主的屯田。明初,又將湖南辰陽兵馬安置於大理、鶴慶兩個軍民府和北勝(永勝)一州,在滇西北實行大規模軍屯,鶴慶境內置19屯。除楊百戶屯在北衙、姜百戶屯在黃坪處,其餘19屯均在鶴慶壩子,壩子得到了進一步開發,土壤中的鹽鹼危害減弱,白族、漢族等各族人民共同開發建設鶴慶,促進了鶴慶工商業、礦冶業、農業的發展。明初鶴慶由高氏土知府統治,明正統年間,改為流官知府統治,但高氏的另一個支系後裔土千戶傳承至民國以土通判結束。

清代,鶴慶仍為軍民府,轄劍川、順州。雍正年間及乾隆前期,鶴慶軍民府還一度轄有中甸廳(香格里拉)、維西廳。乾隆36年(1771年),降鶴慶軍民府為州,與所屬劍川一道被劃歸麗江府。但有清一代,滇西北的軍事機構鶴麗鎮一直設立在鶴慶。清末,鶴慶松桂成為雲南最大的騾馬交流會,與大理三月街齊名,被稱為迤西兩大商貿活動會,《雲南掌故》載:“月街已運營土雜貨物為主,松桂以販賣騾馬為主。”

民國二年(1913年),改鶴慶州為縣,始稱縣,屬麗江專屬。1936年4月,中國工農紅軍二、六軍團長征路過鶴慶,有許多農家子弟參加了紅軍,為北上抗日、解放全中國譜寫了新的篇章。

滄海桑田話鶴慶

1949年7月1日,鶴慶宣佈解放,屬麗江專區。1956年11月,大理白族自治州成立,鶴慶劃屬大理州至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