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殖規模化對生豬價格具有一定的穩定作用

养殖规模化对生猪价格具有一定的稳定作用

养殖规模化对生猪价格具有一定的稳定作用
养殖规模化对生猪价格具有一定的稳定作用养殖规模化对生猪价格具有一定的稳定作用
养殖规模化对生猪价格具有一定的稳定作用

近年來,大量的知名企業紛紛選擇“進軍農業”。作為農業體系中最大、最傳統的行業,養殖業尤其是生豬養殖便成為了社會資金進入農業領域的一個重大“突破口” 。從2008年的“高盛養豬”到2018年馬雲加入養豬業,都可以證明生豬養殖已經成為工商資本的“香餑餑” 。中國生豬產業不斷轉型升級,進一步向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的方向發展。有文章指出,規模化養殖在引致生豬產業狀態變化的過程中必然會對生豬價格起到一定的穩定作用。

养殖规模化对生猪价格具有一定的稳定作用

養殖規模化如何穩定生豬價格

养殖规模化对生猪价格具有一定的稳定作用

《全國現代農業發展規劃(2011~2015 年)》把年出欄500頭及以上規模養殖出欄量佔總出欄量的比重作為衡量生豬養殖業規模化水平的指標。養殖規模化可以從多條路徑發揮穩定生豬價格的作用。具體路徑如下:

規模養殖主體的市場預期更為合理

對於一些散戶和小規模的養殖主體來說,他們市場信息資源有限,對市場的判斷能力較低,容易形成偏激的市場預期,以至於做出錯誤的生產決策,加劇市場價格波動。當價格上漲時,散戶和小規模養殖主體容易發生“惜賣現象” ,同時極易做出擴大生產的決策。 “惜賣現象”在短期會加劇價格的上升,而擴大生產的決策在長期將會引起價格的下降。當價格下降時,散戶和小規模養殖主體容易出現拋售生豬的“羊群效應” ,大家紛紛“棄豬”而退出市場。這種行為在短期會加劇生豬價格的下降,而在長期將會引起價格的上升。

相比之下,規模養殖主體具有豐富的市場信息資源,許多生豬養殖企業都配有專門的市場預測團隊,並在日常經營中積累了豐富的市場經驗,能夠做出較為合理的市場預期。規模養殖主體能夠在合理預期的指導下,做出正確的生產決策,穩定生產,進而發揮其穩定價格的作用。

規模養殖主體的市場勢力較強

規模養殖主體的市場勢力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資本,即養殖主體抵禦市場價格波動的能力,另一方面是資本養殖主體的市場議價能力。

與散戶和小規模養殖主體相比,規模養殖主體容易形成規模效應。規模效應使得規模養殖主體具有成本優勢,相比之下,散戶和小規模養殖主體的單位養殖成本則較高。當生豬價格遇到負向衝擊時,規模養殖主體可承受的市場最低價格要低於散戶和小規模養殖主體可承受的市場最低價格。另外,散戶和小規模養殖主體經常受到流動性約束,再加上生產成本高,他們會因為經營虧損後難以進行再生產而退出市場。相反,規模養殖主體資金雄厚,流動性約束較弱,即使遇到經營虧損也能夠維持一定時期的生產而不會直接退出市場。同時,規模養殖主體因其產量大、生產穩定等優勢在生豬市場上具有較強的賣方勢力,擁有較強的市場議價能力。散戶和小規模養殖主體因其生產分散、產量較小,交易成本較高,只能成為市場價格的接受者。另外,規模養殖主體是屠宰企業穩定的供貨渠道,其容易與屠宰企業形成長期的互惠關係,優化產業鏈利益分配,穩定生豬生產,進而平抑生豬價格波動。

規模養殖主體的退出壁壘較高

散戶和小規模養殖主體的養殖規模相對較小,其資本密集程度較低,並且涉及的沉沒成本較少。當市場行情不好時,他們可以輕易地退出市場;當市場行情好時,他們又可以輕易地進入市場。頻繁的退出與進入市場的行為都會進一步加劇生豬價格的波動。

相反,規模養殖主體的資本密集程度較高,固定資產比重較大,而且大多數固定資產都具有資產專用性,如果退出市場,專用性資產將會變為沉沒成本,損失較大。因此,規模養殖主體的停產和轉產都意味著資本的閒置與損失,它們一般不會輕易地選擇退出市場。較高的退出壁壘,意味著規模養殖在行情不好時也需要維持一定的生產。正是因為規模養殖穩定的產能釋放才維持了市場下行期的生豬供給,進而在一定程度上平抑了生豬價格波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