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歲發小猝死:大多數人努力的程度,根本沒有資格談猝死

青音姐的知心話:

前些天我轉發了一篇有關創業的文章,裡面講的全都是現如今知名的創業者們當年是如何走出艱難和困境,轉發的時候我加了一句註解“只有做成功的人才有資格談當年的困境”。跟前一陣子很流行的“佛系”的生活態度不同,在我看來,人生就像是一個大game,或者是一場賭博,如果你不能all in,老天憑什麼把最好的給你?你努力也不一定成功,但是不努力一定不會成功。這個道理有多少人拒絕懂?

現實的生活壓力,每個人都要面對,或者說,不同階層和階段的人,會面臨不同的生活壓力,那些一味的想要活得輕鬆幹活不累的人,其實是不自信,更是逃避。“成為更好的自己”如果只是停留在幻想而不付諸行動,那麼人生字典裡也就不配有“夢想”二字,你說呢?我的40節《重新養育自己的40堂必修課》本週就全部更新完畢了,你一直在聽嗎?認真學完通過考試是可以全額退費噠,加油加油!

以下,for you。

29歲發小猝死:大多數人努力的程度,根本沒有資格談猝死

這兩天的朋友圈被一篇爆文刷屏。文章的大意是:

我的發小突發心肌梗塞猝死,年僅29歲。農村出來,上班不足5年,剛貸款買房剛生娃就猝死了。緊接著作者又舉了幾個例子,都是身邊做著普通工作的人因為過渡勞累被送上救護車的故事!不光講故事,作者還給出了一組大數據,來支持每年生病死亡的人有多少,最後再次呼籲,大家要多運動,不要猝死。

29歲發小猝死:大多數人努力的程度,根本沒有資格談猝死

聽著很有道理也是在為各位身體著想對不對?但點開以後發現,作者的論調,完全經不起推敲。

我不否認有因為工作猝死的行業,比如程序員,比如急診室大夫,頂級投行男女,他們是因為工作的特殊性,但重要的是,你關心的這些人,他們會看你的文章嗎?

不會。

29歲發小猝死:大多數人努力的程度,根本沒有資格談猝死

他們要麼在寫程序,要麼在救病人,要麼滿世界飛,不是在承擔責任就是忙著賺錢,他們知道自己工作的意義和自己這樣做的價值,才不會天天在那裡猶豫自己要不要努力!

反倒是收入和職位都沒有到一定水平的人,閒來無事,每天捧著手機,看到有人猝死,就去湊個熱鬧錶達一下震驚。

29歲發小猝死:大多數人努力的程度,根本沒有資格談猝死

隨時可以猝死的生活狀態,是怎樣的

恕我直言,其實大部分的人都沒有資格談猝死,講幾個我自己知道的,也覺得有資格擔心自己會猝死的人,給大家分享一下她們的努力程度:

A,北大畢業,去美國留學,具體學的什麼專業不清楚,但不是金融類。

回來因為家裡原因還是進入金融業,外資的那種,目前工作在香港,第一年作為小白完全是熬,第二年也是熬,第三年,終於熟悉,但有連續四個月沒有在夜裡2點前睡過,開會開到暈過去,經常鼻血流到鍵盤上,頭髮大把掉。

按照作者的邏輯,這種工作還做什麼,趕緊辭職啊,呵呵,你說辭職是因為這個職位上的不是你,A不辭職,因為她可以花兩天時間熬夜做成一單自己可以拿到十幾萬佣金的單子,從歐洲飛回來不出機場就可以給自己買一個香奈兒包。

29歲發小猝死:大多數人努力的程度,根本沒有資格談猝死

B.一個博主,之前在美國工作,國際基金組織

有時候為了趕進度,可以從早上七點在電腦前連續呆到夜裡12點,中間不吃飯,只是上廁所。剛畢業的薪水是一個月2萬多美金。她自己還有自己的創業公司。

C.我的合租室友,在金融街上班

睡在我隔壁臥室,我們共用一個衛生間,然後是,住了一個月,我倆沒見過面,因為我回來的時候她在加班我睡醒的時候,她已經去上班了,這樣的人,才應該擔心自己猝死好吧?

這才是有資格擔心猝死的人,但高風險高回報,有的人就是想要投身工作閒著痛苦,人家的選擇和價值觀,又有誰有隨意評判的資格?而作者的三觀和她的擁護者們,總是提倡什麼喪啊佛系的文化,你都沒在一個拿命努力的情境裡,你的擔心有必要嗎?

29歲發小猝死:大多數人努力的程度,根本沒有資格談猝死

為什麼這種文章會刷屏

不只是這種刷屏文章,還有之前的喜茶,神仙水,off-white,supreme,都被炒作成為一種潮流,可這些,真的是時尚嗎,文章裡所談論的處境,捫心自問,真的是你真實的生活嗎?

不管是不要猝死的文章刷屏還是各種轉瞬既逝的潮流,完全是在利用你的弱者心理以及盲目焦慮的心態才流行,而恰恰是那些沒有自己獨立想法的人,會成為目的受眾。

古斯塔夫·龐勒在《烏合之眾》中說道:掌握了影響群眾想象力的藝術,就掌握了統治他們的藝術。

同樣是在這本書中,作者還表示:大眾沒有辨別能力,因而無法判斷事情的真偽,許多經不起推敲的觀點,都能輕而易舉的得到普遍贊同!

文中作者竟然用癌症皮膚病的數據去證明猝死,而熱愛轉發的那些人,很多都意識不到這種低級錯誤。

但為什麼這種像大姨媽一樣隔一段時間就會來一次的文章會刷屏,我想了一下,販賣故事的本質還是在販賣焦慮。

29歲發小猝死:大多數人努力的程度,根本沒有資格談猝死

這種文章一般從一個故事講起,比如我有一個xx體,我們很熟,熟到我知道他生活的全部細節,然後他壓力大,死了。

當代生活是壓力大,我不是說我們不應該焦慮,而是說,我們應對焦慮的態度,有問題。

一般來講,焦慮會外化為兩種情況,一種是作者提倡的佛系:你不要那麼拼了你歇一歇,停一停;一種是:比你優秀的人比你更努力,你有什麼資格說放棄。

然後寫很多文章去宣洩這種情緒,可是隻是把並不提供什麼方法論的焦慮情緒灑在空中,又有什麼用呢?

「選擇逃避努力」,然後用「珍愛生命or養生的方式,去合理化去自我安慰」真的有效嗎?

29歲發小猝死:大多數人努力的程度,根本沒有資格談猝死

我們為什麼會陷入焦慮?

  • 首先,盲目跟風並不能讓你平息恐慌,反而會帶來更大的焦慮,如果你觀察那些經常感到焦慮的人,會發現其實很多人焦慮本質是因為並沒有在過自己的生活。

追逐轉瞬即逝的潮牌,有時候你的快遞還沒到潮流已經過去了,這樣的日子怎麼可能不焦慮,別人說要努力就努力,說佛系就佛系,既然你把自己對生活的決定權都交出去了,還有必要擔心猝死?

29歲發小猝死:大多數人努力的程度,根本沒有資格談猝死

  • 其次,很多人意識不到,焦慮其實是一種常態,沒有徹底的不焦慮的生活。阿蘭.德波頓在《身份的焦慮》中說:

生活就是用一種焦慮代替另一種焦慮,用一直慾望代替另一種慾望的過程——這樣說,並非要我們永遠都不要去努力克服焦慮,或不要努力去滿足某種慾望,而是要求我們在努力追求的過程中要明白一個道理:我們的任何一個目標向我們提供的一勞永逸的保證,按照目標本身的意思,是不可能實現的。

我們試圖去誇大壓力然後再去逃避焦慮的想法本身就是錯的。別人寫文章說房價壓力大,但並不是所有城市房價都不合理,更有可能是,你更焦慮是因為你買不起。

所以問題的解決辦法就是我要如何買得起,然後朝著這個目標去努力,而不是說房價太高幼兒園學費太貴,又猝死了一個,我不能過度努力了我要愛護自己,就像那篇爆文作者說的唯一能把握的是「掌控自己有彈性的肉體」,逃避主義只能讓你陷入更大的焦慮,我們必須想到更積極的態度去面對我們的焦慮。

29歲發小猝死:大多數人努力的程度,根本沒有資格談猝死

我們應該如何緩解焦慮?

焦慮是一種由於內心衝突而產生的不愉快的狀態,焦慮不僅僅是害怕,而是出於對未來不確定的恐懼以及為未來的害怕,引發的情緒也是因主觀感受而不同,大部分的焦慮都是對一個特定的場景做出了一種過激的反應,也就是說,大部分焦慮中有恐懼。

29歲發小猝死:大多數人努力的程度,根本沒有資格談猝死

“青音約”根據這一理論,給大家提出建議,如果你想要降低焦慮感,不妨從下面幾個問題著手:

首先,不要盲目跟風,看清自己的生活,接納它,不要因為選錯了參照物進入不必要的焦慮。

有的人抱怨壓力大,那是他們處在那個情境之中,如果我們沒有在那個環境中,就會自覺不去比較這兩種生活,過好自己的日子。

在青音姐新錄製的《重新養育自己的40堂必修課》中講到了如何接納自我,成為更好的自己,點擊查看詳情,瞭解這門一年內學完,考試合格,全額退費的心理課吧!

其次,承認我們這個社會,就是比之前的生活壓力大。不要用一種憤世嫉俗的心態去抨擊,每個人的生活中其實都有不如意的地方。

互聯網時代的標誌性特點就是高速度和節奏,我們現在的社會,對比以前的社會,的確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這個大的環境是每個人都在經歷的,如果侷限於自己的生活,就會格外焦慮。不妨把視角擴大一些,用更宏觀的視角去看待這個環境。

29歲發小猝死:大多數人努力的程度,根本沒有資格談猝死

第三,試著自己去排解一些焦慮,關注當下的生活,不要製造關於未來的焦慮。從可以緩解自我焦慮的具體的小事著手,比如關閉一些製造焦慮的信息源,拒絕信息暴力等。

就像我們前面提到的,有時候販賣焦慮已經成為商家的生意,太多的文章去教導你應該怎麼做,我們要睜大眼睛學會甄選,哪些是有價值的,哪些是無價值的。放棄讓你經常感到焦慮的,又沒有什麼實際用途的東西,試著去轉移自己的注意力。

第四,與其焦慮,不如去做,勇敢地去面對焦慮。

年輕的時候,我們還是要選擇更加積極向上的態度,即使面對焦慮,也要想著去緩解,而不是去像文章中的發小一樣,直接硬碰硬,或者說是軟弱逃避。

我們舉個例子,如果說你昨天有沒有做完的報告,今天急著上交,而早上,你又困的要死,這個時候,你是躺在床上焦慮還是起來工作?

繼續躺著除了工作不能完成之外還會讓你睡也睡不好,所以說,面對焦慮,最徹底的辦法就是直接面對它,去解決它。這才是唯一的出路。

第五,學習一些新的知識,不斷更新已有的信息系統,用持續輸入緩解我們潛在的焦慮。

其實,很多人的焦慮都是內在的認知出了問題,只有我們不斷的調整自己,才能擁有更加愉悅的生活。ps:我們的《重新養育自己的40堂必修課》正在火熱售賣中,快來感受一下吧!

29歲發小猝死:大多數人努力的程度,根本沒有資格談猝死

這裡,向你推薦青音姐全新的情感教育課程《重新養育自己的40堂必修課》,讓你在家,也可以成為更好的自己。今天課程更新:《自我意識形成與發展的八個階段 》

這套課程最大的特色是——它是一套免費學習的課程,你全部學完,考試合格我們就全部退費!

這套課程將從“自戀”、“自卑”、“自尊”、“自愛”、“自信”五個大的模塊入手,帶你分析和梳理原生家庭對你的影響,讓你活出真我,懂得愛人悅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