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體詩創作中,平水韻被新韻所替代會是大勢所趨嗎?

溪高烏樓

近體詩創作中,平水韻被新韻所替代會是大勢所趨嗎?

一、 兩種新韻和鄰韻通押的區別

1、鄰韻通押 不是新韻

詩人們創作格律詩詞的押韻採用《平水韻》和《詞林正韻》,建國前後出現了不少格律詩開始用鄰韻通押,但是依然以古韻(平水韻、詞林正韻)作為基礎,例如

紅軍不怕遠征難【 十四寒 】
萬水千山只等閒【十五刪】
五嶺逶迤騰細浪,
烏蒙磅礴走泥丸【十四寒】
金沙水拍雲崖暖,
大渡橋橫鐵索寒【十四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軍過後盡開顏【顏:十五刪】 不押韻

這首詩用了兩個韻部,第二句【閒十五刪】、最後一句用鄰韻【顏:十五刪】(孤雁入群格)是“出律”。即使如此,平仄和韻字依然是以古韻為基礎,例如“金沙水拍雲崖暖”中的“拍”是仄聲,在平水韻的入聲部【入聲十一陌】。“烏蒙磅礴走泥丸”中的“礴”也是用的古韻的入聲【入聲十藥】。而“礴、拍”這兩個字今天都是平聲了。

可見主席的這首詩仍然用的是平水韻,只不過不是太嚴格的格律詩罷了。(因為古人的規則,格律詩除了首句不能鄰韻通押)

2、中華新韻與中華通韻

2005年詩詞學會制訂了14個韻部的《中華新韻》,今年中華詩詞學會制訂了新的16個韻部的《中華通韻》,我以為這兩個韻書都有一個目的:推廣中華詩詞,改變只會背詩不會寫詩的尷尬。

兩種韻書的區別一個是14個韻部,一個是16個韻部,我看了一下《中華通韻》,基本上會說普通話就可以不用查書就知道一個字的平仄和韻部了,這就避免了古韻中入聲字和多音字、今古異音的麻煩,用古韻作詩不得不經常檢查字的平仄和韻部。例如:石、叔、急,上面舉例的“礴、拍”這些入聲字,在古代是仄,今天是平聲,給今天的人創作詩詞帶來了很多麻煩。而新韻就繞過了這種障礙。

3、 新、舊韻的使用

現代人寫舊體詩詞,用平水韻當然沒有問題,用新韻寫詩詞也可以,不過一般的刊物要求作者主動註明“新韻”即可。

用新韻或者平水韻唯一嚴格的標準是“不能新舊混用”,這在詩詞界是約定俗成的規矩。

二、平水韻被新韻所替代會是大勢所趨嗎?

這句話看要怎麼理解了,好比白話文能夠代替文言文嗎?

1、今天不實用

從實用角度看,白話文基本上說代替文言文了,比如我們寫公文、高考作文、寫說明書、電視電影的臺詞,基本都是白話文了。

從舊體詩詞創作來看,基本不存在實用的問題,例如高考不考、公務員不考、寫通知幾乎不寫詩、寫說明書也不能寫詩,寫劇本更不能用舊體詩詞的方式寫。

舊體詩詞作為實際工作生活中不實用的文學體裁,詩人用新韻和平水韻完全看自己。

2、 如果納入考試內容,新韻是主流

現在《中華通韻》已經開始在校園推廣了,我相信總有一天詩詞的創作會成為中小學的必學內容,如果考試考詩詞的話,必然會使用新韻。

這就像今天的白話文作文代替了文言文作文一樣,新韻在考試和課本必然是主流。而古韻從來沒有進入過中小學,所以不存在代替的問題。

3、詩詞界新韻會代替平水韻嗎?

這個,真的不知道。我覺得如果真得學習古詩詞的話,平水韻永遠不會被代替。如果是為了功利的話,在很大的範圍內平水韻是會被新韻代替的。

  • 從作品看

因為隋唐以後韻書一脈相承,幾乎沒有變化,延續到明國時期的優秀詩詞作品汗牛充棟,這種傳統的文化不可能被代替和抹殺掉。就如果文學再怎麼發展,四書五經我們也不會背棄。

  • 從創作看

用古韻作詩並不難,只是效率會慢一些,個別字需要查韻書。另外舊體詩詞的特點本身就是適合用古韻來創作,從古至今,語音無論怎麼變化,詩人們一直用古韻來做詩,並沒有人提出過什麼創新,更沒用任何一個朝代推倒重來制定過違背了隋唐以來統一規則的韻書。

  • 從功利角度看

一旦新韻進入課本,納入了考試系統,新韻自然會成為主流。


三、新韻是入門,古韻是提高

至於近體詩創作中,平水韻會不會被新韻所替代,我認為這是個杞人憂天的問題。新韻會增加無數的詩詞創作者,這是古韻不能完成的任務。但是不要低估了這些新人,他們不可能都是古韻的反對者。

還是那句話,實際上反對古韻的人大部分是反對格律,而不是反對古韻。我沒見過學會格律的人去反對平水韻,真沒見過。

用新韻入門,學會格律後會有更多的人開始學習古韻,真正領悟到古典詩詞的妙處與精華。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提出這個問題的朋友很有見解。可以毫無疑問地說:平水韻必然被新韻替代,只是時間問題,並且不會太久了。

平水韻已是“鶴壽千年”的耄耋老叟,“不合時宜”之處眾多,確實該退居二線了!

詩、詞所用的韻,是以當時社會的“官話”,或是流行最廣、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之語音為依據的。平水韻誕生以來,我國已歷經多個朝代變遷。語言變化之大,是盡人皆知的事實。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到今天的幾十年,由於國家大力推廣普通話,加之廣播、電視、音象資料…無孔不入的影響,各地人員交流的便捷、廣泛。使今天中國的語言高度統一。普通話成了使用最廣的中國官方語言。因此,詩詞的韻,改用普通話的語音為基礎,是沒有任何爭議的社會需求!

由於古代的科技、信息水平低下,人們認知的侷限性很大。平水韻的作者只是整理了當時流行的“古韻,”剔除了與當時流行語語音差別太大的“音韻”,合併了一些當時認為“繁複”的韻部。使平水韻比古韻更加簡捷、科學。儘管如此,平水韻呱呱墜地時,就帶有多處先天不足。又經歷了千年的歷史變遷,平水韻已經乖離時韻,越去越遠了。今天的一些古詩詞愛好者在償試寫詩、填詞時,首先,碰到的問題就是押韻。一翻開平水韻,百分之百要發矇:我們今天讀音沒有什何差異的“東”和“冬”竟然不是一個韻。同樣:風、楓、瘋、豐,(上平一東韻)和逢、峰、鋒、蜂(上平二冬韻)也要嚴格區別開,不能通押。而佳、街、鞋、牌、霾、諧、涯…這些讀音迥異的字,卻是同一韻部(上平九佳韻)。更不要說,還有好多今天普通話中已經無跡可循的“入聲字”。如:色、墨、職、國、黑、食、仄、德…這些今天讀起來毫不相干的字竟是同一韻部(入聲十三職)。就是這樣一部與今天語音,多相齟齬,且無規律可循的“工具”書,怎能不使初學者“陷於五里霧中”所以,它被更科學、更合理、更簡便的[中華新韻]取代,就是理所當然的事了!

至於使用新韻,會不會影響詩、詞的質量,則是一種毫無道理的擔憂!

一首優秀的仿古詩、詞作品,一定是立意新穎、想像力豐富、切入視角獨特、語言優美、精煉(相同字數信息含量大),熟煉運用古文語彙,意境優美、雋永。具有以上特點,一定就是好作品。和它使用什麼韻,沒有任何關係。希望詩詞愛好者們,在創作時不必拘尼於千年陳規,大膽使用[中華新韻]!


橡木桶61955766

在近體詩詞創作中,目前採用的是雙軌並行,一軌是採用《水平韻》和《詞林正韻》;另一軌就是採用《中華新韻》(十四韻)。

採用新韻創作近體詩詞,很早就有人倡議,並於1941年公佈 了《詩韻新編》(十八韻),但詩詞創作者採用率極少。直到2000年新韻又再被提起,並於2004年出版了《中華今韻》(十九韻)。2005年中華詩詞學會正式公佈首版《中華新韻》。並擬作為詩詞創作標準推行,最後提出了“倡今知古,雙軌並行”的政策。



倡今十幾年後,按學會收到稿件的數據,詩詞創作者採用《平水韻》、《詞林正韻》的比率,至今依然超過90%,而採用《中華新韻》的創作者歷十幾年後,比例基本上沒有增長。

說來,1941年《詩韻新編》出版時,就有人說其很快就可以替代《平水韻》,至今也走過70多年了,結果無需多說。

我認為,即使再倡導70年,使用新韻創作詩詞的人口比例,也增長不了多少,甚至會愈來愈少。之所以敢這麼說,是因為《平水韻》、《詞林正韻》的後臺太強大了,強大到誰也抹殺不了。

這後臺就是自唐詩算起至今,超過十萬首的傳世作品。這些作品全部採用《平水韻》或《詞林正韻》創作,而且按目前狀況,時間愈長,積累愈多,底蘊愈厚。而每一個創作者都必須通過學習鑽研這些作品,以提高創作水平。學習中,誰也不想被這韻那韻的搞亂自己。而且,我相信,對前人作品研讀越多,越會感到傳承的重要性。



最後說說今人讀不出中古音,使用《平水韻》創作,讀起來怪怪的這個問題。我只想說事實,我們經常都可看到一些幾歲大的小孩,背誦唐詩時朗朗上口。而鮮見到有小孩能背出一首用新韻寫的詩。

無可否認,確實有些韻字,讀音已產生變化,顯得不押韻,我和很多詩友的辦法就是儘量不用那個字做韻腳,這也不覺得有什麼影響。


筱靜隨筆


關於《平水韻》與新韻水火不容(實際上是珠算與筆算的區別,方法不同而已),討論快百年了,沒有一個能說得清楚的,為什麼?

為什麼?

南宋末張炎《詞源》關於詞調與樂調問題,在宏觀上有論述,沒有細說平仄、押韻等與樂調的對應關係,也就是沒有作些例題,更沒有留習題讓人做作業。原因大致是這個問題太平常化了,就像今天唱最熟悉的歌一樣,只要動一動樂譜任何一個標號,唱起來絕對跑調,想也不能動。誰知700年過了,800年不到,因為沒有留下作業題,致使有些子孫後代們還真不懂了,還真敢動。

敢動樂譜標號的事快100年了,因為留過長辮的老學究尚在,誰不聽話就用柺杖敲誰,所以沒改成,做了折衷處理,古詩古韻,新詩新韻。但還是想改,又因為留過長辮子的兒子受薰陶太深,而且有座位,還是折衷處理。現在那些人都管不了當今事了,沒有了顧忌,一心想討個科題,弄個科研經費,一則有學術了,二則有名頭了,所以下決心改。能改的原因:一是滿腦際裡只知有韻,形成的定勢是隻要有靈感,押韻算問題嗎,只要朗朗上口就行;

二是,音韻,系語言學,凡門口掛著研究中心的牌子,坐在其中者當然是中心;

三是大體上處在一個封閉的圈子裡待得太久,因為在所訂的任何學報中,瀏覽不到任何信息(有金鋼鑽的發不了),故感嘆:天外吾邊,人外吾身。

持這種想法的人,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有意討好一些怕吃苦的人,通行的作法是藉口古典詩詞不能出意境,實際上舊韻寫不好的人,新韻照樣寫不好。如果靜下心找一本管用的書,用功3一5年時間,只要看懂了民間有入聲的實際,看明白了保證沒人敢再說,古典詩詞押新韻是可以的了。因為只要是談論這個問題的人,畢竟還是性情中人嘛,畢竟學術思想(相對社會法制意識)深入人心。

其實,沒有新舊之分,只有怎樣取捨。新韻針對普通話,平水韻根源於廣大南北民間語,具體說是某一地方語也不對,各地語言融合其中。這些僅僅是語言上之分,更重要的是樂律上有很大區別,唐宋詩詞是當時的語音與樂律一致,如果拿普通話與那時的樂律相諧肯定是不合適的。以此來講,普通話,即新韻與現代樂結合就沒有多少問題。如果拋開樂律來爭論用韻問題就沒有任何意義了。用什麼韻的確是技術層面上的事,與腦子裡的觀念無關,與態度無關。


三上詞話作者

誠然有問社會大眾“新韻”是否會替代“平水韻”成為大勢所趨嗎?那麼既然有問、又有何不敢答。做為“新韻”自2005年中華詩詞協會正式推出《中華新韻》以來,就與“平水韻”共存,走到如今已經過去整整一十三年。

但是“新韻”並沒有出現任何大勢所趨的社會主流動向,反而“新韻”實際上處在相當尷尬於“平水韻”的窘境之中。

當然之所以造成“新韻”如此境地,首先並不是因為“新韻”存在有什麼缺失。起碼“新韻”的正式推出,至少就可以說明“新韻”必然有做為當代更要全面優勢於“平水韻”的特點性。

毫無疑問、這是一個要求應該認知“新韻”最基本的價值原則。“新韻”的推出本身,顯然並不存在會與“平水韻”之間發生什麼可能衝突競爭,畢竟都是源至一箇中華文化的動脈傳承,衝突與競爭只會存在不同文化要求的意識之間。

當然做為思想在同一文化間肯定存在有衝突矛盾,不過思想卻不能說明文化,但是思想就是來自文化本身,因此衝突競爭不代表有關文化。做為同一文化根本,要是認為“新韻”與“平水韻”不可避免存在自然排斥性。

這就是在根本無視、或還根本沒有明白何謂文化的要求認知,以及所謂文化的傳承意識。

文化的要求認知不僅僅就是歷史本身,更為重要的是文化同時代表文明的完全標誌,而文字就是直接證明文化的符號。

歷史不一定說明文化,可文化卻一定代表歷史。對於文化的傳承意識,代表的也就是文明的可在持續進步性。所以文化的能夠傳承意識完全來自疊加堆積,而不是衝突競爭的優勝淘汰法則,這就是為什麼說在同一組成文化間不可能存在相互排斥性。

那麼既然說到同一組成文化間不存在有相互排斥性,可為什麼“新韻”自2005年正式推出至今卻與“平水韻”之間明顯出現不協調性?這難道不就是自相矛盾說辭嗎?請打住!做為文化無疑屬於非自然性,也就是完全來自人類主動要求認知產生的需要意識性。

因此文化並不是自然性特質,而“新韻”的正式推出本身就是通過中華詩詞協會,代表的也就是非自然性,而不是自然性。可是“新韻”自從正式推出之際,同時又被刻意放於自然性,顯然修飾的陽光理論無非就是來自“新韻”不能影響“平水韻”要求的任何繼續發揮。

那怎麼要說“新韻”是被刻意放於自然性?我們可以從社會舉辦的各類詩詞大賽主流活動當中不難發現,舉辦方基本上只傾向“平水韻”,對於“新韻”而是基本持排斥性。如此“新韻”不走向被徹底邊緣化,反道還真奇怪了,可又為什麼會不待見“新韻”?

也只有“新韻”具有的作用效應已經危機到了那些始終霸住詩詞做為金飯碗的水平忽悠發揮渠道,這就是“新韻”已經完全要求不能按照“平水韻”的原有格式繼續套用,因為“新韻”除了更加完善和嚴謹以外,就在無形之中更是增加了拿來主義要求的集中翻新拼湊難度。

可以看出“新韻”對於“平水韻”而言,就在不但徹底打破“平水韻”(近體詩)原無任何詞性理念要求的對仗模式可能,完全需要遵循現代對於詞性更精準嚴格類別的對仗要求,基本上那些由無數前人在“平水韻”基礎上創作的大量優秀詩詞只能成為歷史文化優秀豐碑,就是再也不能為我所用。

很明顯“新韻”是中國詩詞文化要求歷史傳承的一次具有現代里程碑意義的革新進步,文化本身就是在不斷要求完善進步當中,“新韻”的正式推出不代表就是否定“平水韻”具有的歷史文化優秀性。

反而卻是在證明“平水韻”具有的歷史文化優秀性!因為只有那些屬於歷史文化優秀性的,才可能得到原有基礎上更加完善要求繼續的發揚光大,就像本文前段所說歷史成為文化更重要的就是代表文明的完全標誌。

然而文明的傳承意識不是原地踏步踏,更不是利用工具,特別是文化!文明的傳承意識實現就在更加文化進步的曲尺間,“新韻”的推出意義可以說完全價值代表了今天對於中國歷史文化優秀性的傳承進步標識,是為了讓世界的今天能夠真實傾聽得到,而不僅僅就是一個再編“新韻”這麼勢利簡單。

這只是一個意識,本身又是無形。除了響應大我,就是無利小我。這就是“新韻”正式推出的同時,為什麼隨即會被刻意放於自然性的原因所在。頑固還是進步,無視還是意識,對於文化完全取決於社會,沒有對錯,雖然這只是來自一個普通詩詞愛好者的看法,不過任何文化的能夠傳承進步都是來自社會有意識要求的全面保障性推動。


東都有湘

在近體詩創作中,平水韻被新韻所替代是大勢所趨。我們完全可以說,在近體詩創作中,使用新韻勢在必行。

大凡從事近體詩寫作的人都知道,寫作近體詩時,除首句外,偶數句的末字一定要使用同一韻部的字,而且除少數近體詩使用過仄聲韻部字之外,大多數近體詩為平聲韻部的字,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押韻。我們在寫作近體詩時強調押韻,主要是為了讓格律詩朗朗上口,便於吟唱,有韻律感和音樂美。這一點是無可非議的。

寫作近體詩強調押韻,自然就涉及到用韻的問題。在這個問題上,目前近體詩寫作中存在著一種很不好的風氣,就是根本不用發展的觀點來對待用韻。而是死抱著平水韻對別人的詩指指點點,充內行,當裡手,裝專家。殊不知,這種做法恰恰證明了他們的無知,讓近體詩詩韻研究人員幾乎要笑掉大牙。

誠然,我國古代寫詩用韻大都依據專門的韻書。但這些假內行不知道這種韻書並不是固定不變的,幾乎每個朝代都有相應的修訂。最早見於隋朝的切韻,唐朝時就修改為唐韻,南宋末年江北平水人劉淵又依據唐人的用韻情況,把漢字劃分成106個韻部,刊印了《壬子新刊禮部韻略》這部韻書,這就是著名的平水韻。可惜的是這部韻書現在已經失傳。

但即使是平水韻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朝代的更替,平水韻也有過修改。到清朝康熙年間,《佩文韻府》把《平水韻》併為106個韻部,這就是流傳至今的平水韻。但很明顯平水韻已經不完全符合當時的語音,所以又出現了《詞林正韻》這樣的韻書。

回顧詩韻的變化,我們可以知道近體詩的用韻是與時俱進的,從來沒有在哪個階段停止過更新。正因為如此,近體詩的用韻充滿了生命的活力,廣為近體詩寫作者接受。今天我們見到的那些假內行不僅無知到寫作律絕不用平水韻就不準標律絕,而且惡毒到不用平水韻標了律絕竟像挖了他家祖墳一般,非要罵得你狗血淋頭不可。在用韻上我雖然只是講了一些中庸的話,寫了一些中庸的文章,也被惡意圍攻。可以說我領教這種惡意謾罵已經不是一回兩回,這隻能說明他們在近體詩的用韻規則上已病入膏盲,根本無藥可救。

事實上所謂古人對近體詩要求用韻從嚴,這也只是清人王士楨的挑剌的做法,我在專文中做過論述。實踐中古人在近體詩寫作中用韻並不嚴格,其中通押的現象普遍存在。在兩個或多個韻部裡面韻母相同的字,常見通押,如上平聲韻部的一東和二冬,四支和五微以及八齊,上平聲韻部的三江和下平聲韻部的七陽,上平聲韻部的九佳和下平聲韻部的六麻,都有很多通押的近體詩在。這一點我們只要比較一些古代律絕就可得出這個結論。由此可見古人寫作近體詩也並不是死守規則的。

目前我國現代漢語普通話已經相當普及,完全可以說平水韻不符合現代人的發音這是一個實際存在的問題,這樣的形勢決定了近體詩寫作的用韻必須進行調整。

當前有關近體詩用韻的調整,最早提出相關意見的是中國格律詩界的權威機構中華詩詞學會。該學會除制訂並頒發了試行的“中華新韻"(簡稱為“十四韻”)之外,還倡導“倡今知古,雙軌並行”。所謂“倡今”,是要建立以普通話為基準的新聲韻系統; “知古”,是要學習《平水韻》,繼承古典詩詞的優秀傳統;“雙軌並行”,是制定新的《中華新韻典》,與《平水韻》平行使用。從中華詩詞學會的所作所為來看,使用新韻是中華詩詞學會優先考慮的。

可以說,中華詩詞學會的“雙軌”說解放了今人寫作近體詩的束縛。按照"雙軌"說的思路,我們在寫作近體詩時,如果按平水韻找不到足夠的韻腳時,就可以放寬通押,所寫的近體詩仍然算是押平水韻;如果覺得按平水韻有困難時,也可以按普通話押韻,用不著標明什麼新韻、舊韻。應該說,當今近體詩的寫作,使用新韻勢在必行,也是近體詩用韻與時俱進的必然要求。

不過話又說回來,在近體詩的寫作中,我們也不能簡單地提議取消或廢止平水韻,因為不懂平水韻,不懂入聲字,除了不會寫作舊韻的格律詩之外,最大的缺陷就是有可能讀不通古詩詞,這也不利於我國傳統文化的發展和傳承。

現將相關資料根據《詞林正韻》和王力《漢語詩律學》歸納整理的可以通押的韻部附錄於下,供近體詩寫作者參考:

第一部 平聲:一東二冬;仄聲:上聲一董二腫;去聲:一送二宋

第二部 平聲:三江七陽;仄聲:上聲三講二十二養;去聲:三絳二十三漾

第三部 平聲:四支五微八齊十灰(半);仄聲:上聲四紙五尾八薺十賄(半);去聲:四寘五未八霽九泰(半)十一隊(半)

第四部 平聲:六魚七虞;仄聲:上聲六語七虞;去聲六御七遇

第五部 平聲:九佳(半)十灰(半);仄聲:上聲九蟹十賄(半);去聲九泰(半)十卦(半)十一隊(半)

第六部 平聲: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半);仄聲:上聲十一軫十二吻十三阮(半);去聲十二震十三問十四願(半)

第七部 平聲:十三元(半)十四寒十五刪一先;仄聲:上聲十三阮(半)十四旱十五潸十六銑;去聲十四願(半)十五翰十六諫十七霰

第八部 平聲:二蕭三餚四豪;仄聲:上聲十七筱十八巧十九皓;去聲:十八嘯十九效二十號

第九部 平聲:五歌(獨用);仄聲:上聲二十哿;去聲二十一個

第十部 平聲:九佳(半)六麻;仄聲:上聲二十一馬; 去聲十卦(半)二十二禡

第十一部 平聲:八庚九青十蒸;仄聲:上聲二十三梗二十四迥;去聲二十四敬二十五徑

第十二部 平聲:十一尤(獨用);仄聲:上聲二十五有; 去聲二十六宥

第十三部 平聲:十二侵(獨用);仄聲:上聲二十六寢;去聲二十七沁

第十四部 平聲:十三覃十四鹽十五鹹;仄聲:上聲二十七感二十八儉二十九豏;去聲二十八勘二十九豔三十陷

第十五部 入聲:一屋二沃

第十六部 入聲:三覺十藥

第十七部 入聲:四質十一陌十二錫十三職十四緝

第十八部 入聲:五物六月七曷八黠九屑十六葉

第十九部 入聲:十五合十七洽

(以上資料整合了相關專家的觀點,未一一說明,在此鳴謝。)


壯圖山人

平水韻寫近體詩有一個很大的侷限,寫的是平水韻,卻讀不出來,因為那時候的古韻,沒有錄音資料,誰也無法證明自己能朗讀平水韻。有人說南方一些方言還保留著古韻,那也只能說現在的方言,還有一點古音的痕跡,是那時候的古音在現代的流變,並不能說明那就是平水韻本來的聲韻。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粵方言 吳方言 閩方言 客家方言 贛方言都會說自己的方言保留古音,保留著入聲字等,但是對同一個漢字的讀音這些所謂保留古音的方言卻讀出的聲音差別很大,互相之間都會聽不懂,如此的分歧,叫人莫衷一是,誰能說哪種方言的發音是平水韻呢?因此說,現代漢語方言的讀音是不等同於古音平水韻讀音的。更何況,從古至今漢語語音的發展趨勢是大大簡化的,根據語言學家的研究,唐宋時漢語聲母韻母的總數大約多至200個左右,可是我們現在的漢語語音,不論是方言還是普通話,聲母韻母的總數都少到只有五六十個的樣子,我們還有什麼條件說現在的方言還保留多少古音嘛。還有人說,對於唐宋時期的中古漢語的語音,語言學家都把它研究得差不多了,也有音標把中古語音標寫出來了,怎麼不能讀出平水韻呢?但是,研究語音的語言學家自己就說,標寫的中古漢語音僅僅是“擬音”,真是不能主觀認為所標寫的音標就是唐宋古人真實的漢語發音,這些音標所標的音僅僅是為了研究的方便,起到音與音之間互相的標識和區分作用,並不是真正用來還原古音實際發音的,所以我們有時會看到,當用國際音標標寫的古音比較複雜的時候,即便是標寫者本人,可能也讀不清楚所標寫的音。比如有古漢語的教材,用音標標出了《廣韻》韻母發音,有141個韻母(現在的普通話僅有39個韻母),這麼多的韻母,讀音互相之間區分度很小,幾乎每一個有國際音標知識的讀者,都會對這些古韻母的讀音一頭霧水,感到很難讀出它們的音來。

那為什麼國際音標標寫的古代音韻會難以拼讀出連貫流暢的讀音呢?我覺得是這樣的,國際音標是根據現代人的實際發音音響分析擬定的,我們現代人的發音可能並不符合古人發音的實際,古人能發出的音可能現代人口語里根本沒有,就好像有些外語裡有的音我們漢語裡沒有一樣,所以拿根據現代人的發音擬定的國際音標去拼讀古人的發音,難免驢唇不對馬嘴,所以難以拼出流暢的讀音來。可見想依靠語言學家的研究來恢復古音的真實發音,那是很困難的。第三,平水韻僅僅是古漢字字音的歸韻,明確了一個韻部的各個字當時的韻相同,但是韻不包括韻頭,韻更不管聲母,由於現在寫詩的人不會讀平水韻的字音,僅僅知道幾個字古音是同韻,難免把同韻中的同音字用到一首詩中來讓它們互相押韻,從而產生押韻中的“連韻”弊病而不自知。


小竹馬1

如果一件絕世藝術品,讓大家嘆為觀之,而人們卻不問,是用刀刻的還是用斧頭鑿的,這就說明,一首好的詩詞不管用什麼韻,平水韻也好,新韻也罷,只要是好詩,人們就認可。一首好的詩詞只要意境好,遣詞造句方面突出,朗朗上口,不管用什麼韻都是美到無懈可擊。用韻不是關鍵,而是這首詩,有沒有亮點,有沒有讓人眼前一亮的感覺,如果一首詩,遣詞造句也不行。整篇沒有一個突出的中心,情景不交融,那就是一堆文字的堆積,用什麼韻都不會出好詩。

現在好多人用新韻寫詩,畢竟新韻好寫一點,新韻的平聲就是現在拼音的一二聲,仄聲就是拼音的三四聲,平水韻就有些不同了,會平水韻的都懂新韻,而寫新韻的不一定懂古韻,要說到新韻會不會代替平水韻,新韻現在也在提倡,古韻是祖宗留下來的,我希望它們會並肩齊行,因為都有各自的弊端,困擾人們的話題,誰都說不出結果,只能發表自己的建議,說的不對,不可介意。


湘子詩苑

這裡有一個很不漢語的現象:就是所有的叫囂著不須遵循詩詞格律的傢伙,一律是北方方言的使用者!眾所周知,所謂的北方方言的出現,是因為大屠殺的結果!現今的所謂的“標準音”,其實是滿清給我們北方人留下的,語音學上稱之為“胡音”!正因為“胡音”不是我們漢民族的本來語言,故以胡音來朗讀漢語經典文學作品就一定是狗屁不通無疑!你試試用英語俄語新疆語讀一下“飛流直下……”!!!

今天的胡普的野蠻推行,讓漢民族語言受到了極大的傷害!尤其是憑胡普教學,現在的孩子的語法丟失,二人轉等庸俗文學的流行,說話都語無倫次,甚至連大學裡的(普通話)教授,連“的、得、地”都無法分清!

北方的同學好高調、愛顯擺,卻又不肯鑽研漢語!比如吧,一個會寫詩填詞的同學,大家都會認為他的逼格夠高,於是大夥兒就一窩蜂似的學寫“詩詞”。然而裝逼者們馬上發現,漢文學的格律押韻是一隻無法克服的攔路虎!既然胡語不能適應漢文學,為了裝逼成功,最好的辦法是,反過來,讓漢文學降格來“適應”胡語,於是就有了個不倫不類的所謂“中華北方假韻”!

但是!然而!然則!可是!

欲裝逼者們至今沒發現的是,別人能裝逼的背後,可有多少汗水多少不眠!平平仄仄下了多少功夫!聲律啟蒙詩詞三百各種對仗等不知朗讀多少多少!才有一刻之偶然裝逼成功!

你若不付出相應的努力,則無論新暈舊韻真韻假韻,你寫出來的東東依然也是沒有逼格的!

《中華假韻》的如海洛因般的慢性危害,在於:多年以後,同學們發現,寫出的所謂“詩詞”,竟然跟李白蘇東坡不一樣的時候,那到底是你裝逼成功的呢,還是李蘇是錯的呢?…………中華文化就此失去了傳承了!!!!

其實你不懂平仄也好,不懂押韻也罷,都不妨礙你照樣能結婚生子買房買車,就甭裝逼好了啦!

倘若真的“倉廩實而欲裝逼”,則該好好地去學好漢語,說好每一句話,即人話!要麼就別裝逼好吧!

話雖糙而理不糙,祈與各位欲裝逼者共勉!在以後的裝逼道路上,讓我們且行且珍惜唄!生活不僅僅是要裝眼前的逼,還要裝明天的逼!讓我們共同學好漢語吧!

謹致裝逼者聯盟的各位北方胡語盟友!


用戶11005338120

我的看法是:新韻,取代不了平水韻。

近體詩寫作,用平水韻好,還是新韻好,我個人而言,不力挺平水韻,也不抑制新韻。

新韻的誕生,是要解決消失在三聲中有關入聲字及平水韻較窄的問題,容易上升,因此為現在一些躍躍欲試的詩詞愛好者喜歡。

可當你掌握了新韻,回頭讀古詩詞(包括近體詩)時,就有點摻了水的感覺,原滋原味感弱了許多,這時候再學平水韻,可能事倍功半。

我建議大家先學平水韻,英語那麼費勁,都還能過四、六級,平水韻再難,也是咱母語呀,用點心,還是不難,學了平水韻,才會懂古詩詞之奧妙,回頭再看新韻,就容易許多。

其實,大家用一段時間新韻後,也許會自覺愛上平水韻,這兩種都不會被彼此取代,要靈活運用,表達出古詩抒情性物我一體、詩畫俱佳的神韻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