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大唐和阿拉伯帝國的怛羅斯之戰?

wiuyo

怛羅斯之戰,被很多歷史學家看做中國古代軍事影響力的巔峰戰役,也被很多的歷史學者認為是中國歷史千年衰敗的轉折點,然而,真的是這樣麼?

公元6世紀至8世紀,世界最強大的兩大國家就是唐帝國和阿拉伯帝國。唐帝國繼太宗貞觀之治後,玄宗勵精圖治,開創了萬邦來朝的開元盛世,疆域極盛時期東起朝鮮半島,南抵越南順化一帶,西達中亞鹹海以及呼羅珊地區,北包貝加爾湖至葉尼塞河下流一帶。極盛時期成為了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空前強大的帝國。玄宗天寶十年,唐朝國力經過幾十年的休養生息,在玄宗皇帝時期達到了頂峰。

這時,來自阿拉伯半島、信奉伊斯蘭教的阿拔斯王朝(即黑衣大食)的疆域也向東方獲得了極大的擴張,在包含昭武九姓國、大小勃律、吐火羅在內的西域諸國。

公元751年,唐帝國和黑衣大食相遇,並爆發了怛羅斯戰役(今哈薩克斯坦江布爾城附近)。唐軍安西都護府的府兵兩萬,蕃兵拔汗那和葛邏祿部一萬人擊大食。深入七百餘里,高仙芝大敗,士卒死亡殆盡,所剩僅數千人。不過,也有史學家認為此時黑衣大食帝國忙於自身平亂,對保住西域佔領區已經心滿意足,並沒有進一步向東擴張。所以,應該是處於在唐朝由盛轉衰的當口,爆發了怛羅斯之戰,而不是怛羅斯之戰,促使唐朝由盛轉衰。

髪國曆史學家勒內·格魯塞曾指出,在與阿拉伯人交鋒的怛羅斯戰敗以後,唐帝國經營西域並未沒有收到這次戰役的影響,如果大唐帝國沒有發生內亂的話,唐朝在此戰所遭受到的災難是有可能會得到恢復的。然而隨後爆發的安史之亂等內戰卻使唐朝永遠的失去了這個機會。是內亂,才造成一個帝國的完蛋。


科羅廖夫

唐玄宗天寶十年(751年),唐朝正值盛世,在西域建立了以安西都護府、北庭都護府為核心的統治體系,勢力範圍甚至一度達到裡海。而此時阿拉伯帝國迅速崛起,在西亞、中亞開始挑戰唐朝,雙方屢次放生衝突。

750年,也就是怛羅斯之戰的前一年,威震西域的高仙芝領兵征討“無番臣禮”的石國,石國國王主動投降後,仍舊違背諾言攻佔並血洗了石國城池,格殺婦幼,擄走男丁,還把石國國王抓到長安獻俘。僥倖逃脫的石國王子向阿拔斯王朝(阿拉伯人建立,即黑衣大食)求救。

高仙芝得到消息後決定先發制人,主動進攻,751年率領大唐與西域各族聯軍長途奔襲,深入七百餘里,最後在怛羅斯與大食軍隊相遇。怛羅斯城距離撒馬爾罕不遠,已經是大食腹地,此時唐朝軍隊統帥是大唐名將高仙芝,共約大唐鎮兵2萬多人,城傍諸軍約4萬人,並且徵召了葛邏祿部、寧遠國等僕從軍約3萬,對手阿拉伯軍隊統帥也是名將艾布·穆斯林,共20萬人。

孤軍深入的唐朝軍隊奮戰五天之後,葛邏祿部僕從軍突然反叛,從背後包圍唐步兵,隔斷了他們與騎兵的聯繫,於是唐軍大亂,受到阿拉伯與葛邏祿部兩面夾擊後,無力支撐,最終潰不成軍,只剩數千人撤回西域。此戰阿拉伯人也損失慘重,傷亡七萬多人,所以即便獲得了勝利,也無力追擊唐軍。

讓人覺得弔詭的是,這場戰爭的雙方統帥最後都被各自的皇帝處死。怛羅斯之戰後的第四年,唐朝就爆發了安史之亂,高仙芝被調回平叛,結果因退守潼關,被監軍宦官邊令誠誣陷,756年唐玄宗下令處死。阿拉伯軍隊的統帥艾布·穆斯林則是因功高震主,受到皇帝猜忌,755年以意圖謀反之罪被處死,比高仙芝還早死一年。

據《冊府元龜》記載,此戰過後唐朝仍然控制西域,阿拉伯阿拔斯王朝(黑衣大食)立即派人來與唐朝講和,46年間遣使17次,所以雙方關係基本沒有受到這一戰的影響。

有人說造紙術就是被此戰俘虜的唐軍士兵傳入阿拉伯的,其實是誤傳,據杜佑《經行記》記載,被俘的工匠裡沒有造紙工匠。後世烏茲別克斯坦學者在研究中也指出,怛羅斯之戰之前造紙術就以和平的方式通過拔漢那首府浩罕傳往撒馬爾罕。

最大的影響也就屬於杜環的《經行記》了,杜環是唐軍俘虜中的一員, 之後在中亞、西亞乃至地中海沿岸等大食境內遊歷、居住有十多年之久,並將其遊歷見聞著作成書,名為《經行記》,為後世中、外文化交往流下了寶貴的記錄。

這場戰爭,看似比較宏大,但對當時的唐帝國和阿拉伯帝國來說,其實都是一場邊境小衝突,史學界有個說法是:“無足輕重的怛邏斯”,有網友戲稱怛羅斯之戰在歷史論壇上的意義比在歷史上的意義大。中國曆代史書記載的稍微多一些,不過也都是寥寥數語,阿拉伯人的《歷史大全》伊歷133年那一章中更是隻有一小段記錄。


漁樵侃史

這場戰鬥對政治的意義其實沒有想象中那麼大,但在文化交流上有很大的影響。

當時,唐朝正在大力經營西域,為的是保持絲綢之路的暢通;阿拉伯帝國則大本營在伊朗的阿拔斯王朝推翻了大本營在阿拉伯的倭馬亞王朝,其統治重心東移,對中亞的經營遠比前朝重視,而且也要分潤絲綢之路的貿易份額,所以兩大帝國的衝突是不可避免的。但雙方的勢力還沒有擴充到直接接壤的程度,衝突不那麼直接,而是體現為爭取昭武九姓等中亞國家,擴大勢力範圍。

唐朝的安西都護高仙芝背信棄義,屠滅了昭武九姓中的石國,導致昭武九姓倒向阿拉伯帝國。當高仙芝率領唐與葛邏祿聯軍三萬人西征時,阿拉伯的主力實際上得到了中亞國家的幫助,而且安西的遊牧部落也因為跟唐朝離心離德,跟阿拉伯暗通款曲,臨陣叛變,導致高仙芝戰敗而歸。

此後阿拉伯確實是向東發展勢力,進入新疆了,但那是很久以後的事,唐朝爆發安史之亂,衰弱了,還有信佛的吐蕃頂著呢。就怛羅斯之戰當時來看,唐朝和阿拉伯都只是對方的對手之一而已。唐朝除了阿拉伯,還要對付西南的吐蕃、南詔、東北的契丹;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除了唐朝,還要對付阿拉伯地區的反抗軍,西班牙的後倭馬亞王朝,以及波斯本地的起義軍。這場戰爭的影響是被網絡討論放大的。

但是文化上,怛羅斯之戰有重要影響,唐軍戰俘把造紙術等很多技術傳到阿拉伯,阿拉伯又傳入歐洲,促進了世界文化交流。


文史宴

在歷史上中國文明強盛的朝代當屬漢唐盛世,就在盛唐的同一時代,阿拉伯帝國中東崛起,同樣屬於鼎盛時期,那麼向東擴張的阿拉伯和向西擴張的大唐就不可避免的發生軍事衝突,這就是怛羅斯之戰。這次衝突是中國和阿拉伯兩種文明之間第一次戰爭,也是唯一的一次戰爭,對現在世界格局也有一定的影響。但是結局讓人遺憾,當時處在開元盛世的大唐軍隊完敗,三萬唐軍幾乎全軍覆滅,上萬唐軍被俘,不過弔詭的是對於這場戰爭,交戰雙方正史遮遮掩掩,歷史教科書更是鮮有著墨,幾乎已被遺忘......


公元750年,唐朝以西域藩國石國(西域古國,位於中亞,現在的烏茲別克斯坦境內)“無番臣禮”為由,派安西節度使高仙芝領兵征討,很快攻佔石國城池,俘虜石國國王隨後斬首。僥倖逃脫的石國王子遂向大食(阿拉伯帝國)的阿拔斯王朝(黑衣大食)求救。高仙芝接到情報說大食援軍計劃襲擊唐朝西域四鎮,高仙芝的反應是採取先發制人之策,主動進攻大食。鑑於當時唐帝國在西域的影響,葛邏祿{今阿爾泰山南部地區)及拔汗那國(今吉爾吉斯坦境內)的軍卒也參加大唐軍隊一起征戰。公元751年七月,在怛羅斯大唐與大食軍隊遭遇。於是,怛羅斯戰役打響了。

先對雙方的兵力做個簡單的介紹。唐帝國方面,主將是高仙芝,副將為李嗣業,別將為段秀實,兵力為安西都護府兩萬漢軍,盟軍拔汗那以及葛邏祿部一萬人,高仙芝的安西節度兵一共二萬四千宇人,怛邏斯之戰居然出動安西都護府八成以上的兵馬,說明這次高仙芝是下了血本的,也是對即將和阿拉伯的大戰有心裡準備的。



阿拉伯帝國方面,總指揮是齊雅德·伊本·薩里,兵力為呼羅珊本部宗教戰士四萬人,再加上已經被阿拉伯控制的阿姆河與錫爾河流域的幾乎所有屬國的兵力十餘萬,總兵力當在15萬左右。

在這樣兵力懸殊的情況下,他怎麼敢出動呢?高仙芝不傻,當然有獲勝的把握。而這勝算就在唐軍的裝備上。唐代時,中國軍隊無論裝備、士氣還是將帥能力都達到了冷兵器時代的一個高峰。當時唐軍野戰常用的陣形之一是"鋒矢陣",衝在最前面的是手執陌刀(一種雙刃的長柄大刀)、勇猛無畏的輕裝步兵,接著是步、騎兵突擊,後列則有弓弩手仰射。陌刀的攻擊力極為可怕,列陣時"如牆而進",肉搏時威力不減,李嗣業便是一員善使陌刀的猛將。騎兵方面則是輕重騎兵結合,一般使用馬槊和橫刀。唐代改進了冶煉技術,灌鋼法取代了百鍊法,使鐵製戰刀更加鋒銳。唐軍的鎧甲拋棄了魏晉的具裝鎧,演變為以明光鎧為代表的唐十三鎧,重量更輕,但防禦力卻有所提升。另外不得不提的就是唐軍的拋射兵器--弩,中國的弩早在秦漢時期便已獨步天下,到了唐朝更加成熟完善,其射程與威力遠非尋常弓箭可比。主要裝備伏遠弩,擎張弩,角弓弩和單弓弩,射程二百至四百米不等,還有那時候的大殺器車弩,最遠射程能達到一公里,這在當時是無敵的。

相比之下,阿拉伯軍隊除了馬匹上的優勢外,阿拉伯軍隊顯然就遜色多了,並且在近距離的攻防戰中,這一優勢又大打折扣。所以,在阿拉伯人以為自己馬多勢眾,首先向唐軍發起了衝鋒。迎接他們的是唐軍密密麻麻的箭雨,衝到近處的騎兵還要遭遇絆馬索,拒馬的打擊,阿拉伯人不得不降低衝鋒速度,然而速度決定騎兵的衝擊力,在速度低下的情況下,傷亡更大。有些僥倖衝入唐軍陣地的騎兵,又被陌刀無情的砍殺,就連阿拉伯人撤退時,也被唐軍騎兵從後面追殺,一時間阿拉伯軍隊損失慘重。據史學家估計,戰鬥打響的五天內,就有不低於五萬的阿拉伯軍隊被消滅,傷者無算......





本來唐軍勝算的把握是非常大的,即使不能全勝,但絕對不至於失敗。可歷史的拐點,卻在這場戰爭的第五天出現了。這天傍晚之後,葛邏祿部僱傭兵見交戰雙方激戰數日仍相持不下,突然叛變(事後有人認為是被阿拉伯人買通的結果)。叛軍從背後包圍了唐軍,陣腳頓時大亂。阿拉伯聯軍趁機出動重騎兵突擊唐軍陣營的中心,連日征戰的唐軍在內外夾擊下再也支撐不住,終於潰敗,高仙芝在夜色掩護下單騎逃脫。



此役唐軍損失慘重,兩萬人的安西精銳部隊幾乎全軍覆沒,陣亡和被俘各自近半,只有千餘人得以生還。懾於唐軍所表現出的驚人戰鬥力,阿拉伯人並沒有乘勝追擊,至此兩個帝國的大碰撞就此結束,以唐軍的慘敗而告終。

按照當時大唐的國力,這次敗仗並不會對大唐產生大的影響,但是幾年後爆發安史之亂,國力大損,無暇西顧,也只能暫時放棄在中亞與阿拉伯的爭奪,不過此戰唐軍以超常的戰鬥力使阿拉伯軍隊付出了巨大的代價,讓阿拉伯意識到自己無力向東擴張。因此怛羅斯之戰在客觀上阻止了阿拉伯人對東方的入侵。

此戰所帶來的最深遠的影響在於它促進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因為唐軍被俘上萬人,其中有不少工匠,使得當時唐朝先進的文化、科學技術傳入中亞、西亞,遠至北非、西歐,其中最為人們所熟知的即是造紙術的西傳,這也算是一種文明傳播,不過是被動的。

對於怛羅斯之戰,阿拉伯帝國的歷史記載很少,相關的阿語文獻,例如《肇始與歷史》《歷史大全》等,都記載的支離破碎,一團亂糟。唐朝這邊也不重視,沉醉在“一騎紅塵妃子笑”的紙醉金迷中,隨後發生的安史之亂影響太過重大,也沒有對這場遠在中亞的戰爭過多落筆。《唐書中》也是一筆帶過:



巍嶽欽禹

怛羅斯之戰,是一場在歷史上不太出名,但絕對是意義深遠的一場戰爭!

首先,看看恆羅斯的位置

從上圖可以看出,地處中亞腹地,而中亞,是連接東亞、西亞、南亞以及歐洲的交匯地,也正是如此特殊重要的地理位置,自古以來,也就成為了帝國競相爭奪控制的對象,對於有野心的帝國而言,控制了了中亞,就打通了通向世界的各個通道。

其次,說它意義深遠,是因為這場戰爭是一個歷史拐點

第一,這場戰爭以唐王朝失敗告終,標誌著唐王朝對西域的控制力由強轉衰

唐朝建國時,整個中亞基本上由西突厥統治著,唐朝在經歷“貞觀之治”後,國力日漸昌盛,又逐漸恢復了對西域的控制,唐太宗為了加強對西突厥地區的管理,在640年攻破高昌以後,設立了安西都護府。安西都護府管轄天山以南直至蔥嶺以西、阿姆河流域的遼闊地區。

公元658年,唐朝滅亡了西突厥,於是原臣服於西突厥的昭武九姓等中亞諸國紛紛歸附唐朝。公元702年,武則天在庭州設立了北庭都護府,管轄包括阿爾泰山和巴爾喀什湖以西的地區。兩個都護府使唐朝在西域有效地行使政治、軍事權力,充分證明了安西和北庭兩都護府管轄的地區,歷史上都是中國領土。


公元751年,這一年,高仙芝帶領唐軍與來自阿拉伯帝國的穆斯林和中亞小國聯軍打了一仗,史稱“怛羅斯之戰”(Battle of Talas,怛,音dá),結果以阿拉伯帝國慘勝告終,這也是這是阿拉伯與大唐幾次邊境衝突中唯一一次打勝安西軍。

這一場敗仗,改變了唐朝在中亞的控制,加上唐朝內地又上演了“安史之亂”,導致唐朝的力量從中亞日漸淡出。到了公元792年,唐朝在西域的最後一個根據地西州失陷,至此,當年貴霜分離的小國全部由阿拔斯吞併。這也標誌著,唐朝對歷史上的阿富汗近200年的統治宣告結束!

第二,由戰爭引起的一件事情,改變了阿拉伯以及歐洲社會發展的進程

在這場戰爭中,唐朝軍隊裡很多士兵都成為了阿拉伯人的俘虜,幸運的是這些漢人俘虜沒有被殺害,而是被押送到了撒馬爾罕,由於這批漢人俘虜中,很多人都曾經從事造紙的工作,因此,阿拉伯人就象獲得寶貝一樣,給予這些俘虜兵很好的待遇,在這些俘虜兵的幫助下,阿拉伯人建起了造紙的工坊,從此結束了沒有紙的歷史。這些唐朝的俘虜,一不留神,就機緣巧合地成為了阿拉伯“造紙術之父”。

當時的歐洲各國普遍使用的是一種羊皮紙。羊皮紙又稱工業羊皮紙,是一種半透明的包裝紙,是製作書本或提供書寫的一種材料。它主要供包裝機器零件、儀表、化工藥品等。製造羊皮紙的主要原料是化學木漿和破布漿。羊皮紙的製作、保存、書寫都很不容易,造價使用成本很高,直到14世紀,造紙術經由阿拉伯世界傳入到西方,在這之前,由於成本的問題,只有權貴、富人和思哲人等人的小圈子才能使用。是來自東方大唐王朝的一批特殊工匠,讓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先哲的思想光芒才在漫漫黑夜裡開始閃爍。

這場戰爭,也可以說是東本方文明的一次交匯和碰撞,造紙術的傳入,加快推動了西方文明社會發展,進而推動了整個世界的發展,改善了人類的生活。


史料不記

怛羅斯之戰是唐朝直接出兵干預中亞地區政局的最後一戰。唐朝所面對的“大食”軍並非過去急速擴張的倭馬亞王朝(或翻譯成伍麥葉王朝)的遠征軍,而是一支經過重組的呼羅珊軍團。這支軍團的首領,也就是呼羅珊總督阿布·穆斯林是阿拔斯王朝的開國功臣,他本人是波斯人,名義上是伊斯蘭教什葉派的教徒,但他具有很強的波斯本土意識。他所組建的軍隊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恢復了當年薩珊波斯軍隊的一些戰法,他對於軍中的宗教信仰問題採取寬容的策略,允許過去長期被打壓的拜火教徒存在,這一點使他在當地頗得人心。阿布·穆斯林擁兵自重,試圖關門稱王,不聽阿拔斯王朝的調遣,對各路不同的勢力進行打壓,包括什葉派武裝和粟特本土勢力。他手下主要有兩員干將,一個名叫齊亞德·本·薩利赫,主要負責粟特、石國、拔汗那戰區,另一個名叫阿布·達烏德·哈立德·本·易卜拉欣,主要負責史國、吐火羅戰區。與高仙芝的部隊交手的主要是齊亞德·本·薩利赫一路。這次戰役中唐朝兵力的投入存在爭議。阿拉伯史料說中國投入了十萬兵力。而中國史料中唐軍有七萬、六萬、三萬、二萬四種說法。2-3萬人可能是指安西、北庭各出一部分兵力的總和,6-7萬人可能是指加上城傍軍、石國、拔汗那國、葛邏祿軍。雖然唐軍兵勢不小,但依然大敗,高仙芝千里奔襲的神話破滅,此後再加上安史之亂,唐朝再無力經營中亞。而絲綢之路與粟特人也逐漸消亡。


大意覺迷

慘敗談不上,2萬安西軍,隨高仙芝衝出去的有三千多,李肄業也帶出來兩千人,高還想殺回去救被俘的近萬人,被勸住,可見當時唐軍還有一戰之力。被俘的輔兵和輜重兵較多,戰兵尤其是重步兵雨後被破陣時基本傷亡殆盡了,衝出來的基本是中軍李肆業的弓弩兵和高親帥的騎兵。後勤加大唐內部局勢,決定了大唐無法控制中亞,如果此戰提前十年發生,大唐絕對會舉國之力解決中亞問題,結果一定是把大食打殘打怕,自身也會損耗巨大甚至導致內亂,但也會消耗掉藩鎮勢力。更深層面就是中亞在幾百年內不會受到某教的滲透乃至做大。


俄羅斯美女帶你玩

這個問題很有意義!今天來看,怛羅斯之戰是一場並不十分引人注意但意義非凡的戰爭。

公元前751年,唐朝軍隊和阿拉伯軍隊在怛羅斯(今哈薩克斯坦境內)這個地方打了一場遭遇戰,史稱“怛羅斯之戰”,唐帝國此役戰敗。從整體來看,怛羅斯戰役只是唐朝眾多戰役之中的一小架而已,充其量算是一場遭遇戰,對整個唐帝國的根基,也只是崴了一下腳而已。數千唐兵成為戰俘,被押往撒馬爾罕,其中包括各種工匠,包括造紙工、畫工、織女工等。中國先進的造紙技術等由此傳到中東阿拉伯,再由阿拉伯西傳到歐洲已是不爭的事實。從這個角度來看,這場戰爭也直接導致了中西文明的對撞和交流。

怛羅斯戰役的起因

當時西域的石國是屬於大唐王朝罩著的“小弟”國家,也不知道這個“小弟”是脾氣不好,還是太任性,對“大哥”唐朝有點沒禮貌,這就惹毛了唐朝的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帶領軍隊要揍他。

  • 石國請求投降,高仙芝一開始答應和好;但是不久高仙芝就變卦了,非要揍死他。他發兵攻佔並血洗了石國。石國王子僥倖逃脫,帶著國仇家恨向黑衣大食(阿拉伯帝國)的阿拔斯王朝求救。黑衣大食軍隊向西域挺進,目標為唐朝安西都護府。高仙芝聽聞消息,傲氣凌神,竟然帶著軍隊奔襲七百餘里,主動找黑衣大食決戰。兩軍在怛羅斯遭遇,就幹上了。

雙方大戰五天,撕的昏天暗地。到第五天的時候,盟軍葛邏祿部感覺對方人太多,心裡崩潰,竟然臨陣反水了。叛軍從背後包圍唐軍步兵,切斷了他們與騎兵的聯繫。唐軍突然失去了弓弩手的支援,在阿拉伯重甲騎兵多次衝鋒之下,終於撐不住了,陣腳大亂,開始潰散。


最後,兩萬唐軍就剩不到兩千人;數千人被俘。高仙芝等敗逃至安西。阿拉伯帝國方面也損失慘重,被唐軍殺七萬餘人。

這次唐軍的失敗,一是高仙芝太得瑟,太貪婪,言而無信。二是傲氣沖天,輕敵冒進;竟敢在不知敵情的情況下,還往前推進七百多里,主動找茬。

品談客

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局部衝突而已,沒必要無限拔高,兩國總兵力各有好幾十萬,損失個萬把人根本無傷大局,唐朝真正傷筋動骨的無疑是安史之亂,西域舊地的伊斯蘭化也要再等好幾百年的。

也沒有必要對唐朝的戰敗感到可惜,個人意見,只要吐蕃和安祿山在,高仙芝在西域打得再好也白瞎。

這一仗真正的意義,可能只是造紙術的西傳之類而已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