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爲何敢「草船借箭」?竟是因爲這個建築,爲他提供了底氣

孫權為何敢“草船借箭”?竟是因為這個建築,為他提供了底氣

熟讀《三國演義》,相信大多數人,對“草船借箭”這一典故,都不陌生。此事發生於赤壁之戰期間。當時周瑜嫉妒諸葛亮的才華,想將其除掉,於是下令讓諸葛亮在短時間內造十萬支箭,並逼諸葛亮立下了軍令狀。而諸葛亮並沒有動手造箭,而是選了一個大霧天,帶著裝滿草人的小船,到曹營附近擊鼓喧囂,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騙取了大量的箭矢,不但順利完成了任務,還讓周瑜啞口無言,同時損耗了曹軍大量的戰略物資。因此使得很多讀者拍手稱快。

孫權為何敢“草船借箭”?竟是因為這個建築,為他提供了底氣

然而,這一典故並不見載於正史,據傳,這一故事化用了濡須之戰時,孫權的表現。《三國志》注引《魏略》曰:“權乘大船來觀軍,公使弓弩亂髮,箭著其船,船偏重將覆,權因回船,復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還。”意思是說,當是孫權乘大船來觀察曹軍的營寨佈置,曹軍萬箭齊發,導致孫權的船隻差點傾覆。孫權卻沒有慌亂,反而下令將船掉頭,讓敵軍接著射,等船隻的重量再次平衡之後,才開始返程。也就是說,孫權此舉,雖目的不在於借箭,卻也利用了曹軍,可謂非常大膽。

孫權為何敢“草船借箭”?竟是因為這個建築,為他提供了底氣

要知道,這一戰,曹操率四十萬大軍而來,戰力非常強大。孫權為什麼不但沒有慌亂,還有這樣的底氣呢?原來,在開戰之前,他在濡須修建了一座建築。《三國志·吳主傳》記載:“十六年,權徙治秣陵。明年,城石頭,改秣陵為建業。聞曹公將來侵,作濡須塢。”意思是說,公元211年的時候,孫權遷都到了秣陵,第二年就將秣陵改名為建業,並在得知曹操將率軍來攻的消息之後,修建了一座濡須塢。

孫權為何敢“草船借箭”?竟是因為這個建築,為他提供了底氣

這一建築到底有什麼奇特之處呢?原來,濡須口是指濡須山和七寶山之間的水口,兩山對峙,地勢險要,而濡須塢就是依地勢所建的堡壘。這一建築的修建,是呂蒙的建議,當時很多將領紛紛反對,認為沒有什麼意義,呂蒙卻說:“兵器有利有鈍,沒有哪支軍隊能保證百戰百勝,萬一我們敗了,敵軍豈不是可以直接追到我們的船上?”孫權聽完之後,認為呂蒙說的非常有道理,於是同意了修建這一建築。

孫權為何敢“草船借箭”?竟是因為這個建築,為他提供了底氣

《三國志·呂蒙傳》記載:“後從權拒曹公於濡須,數進奇計,又勸權夾水口立塢,所以備禦甚精。”裴松之注曰:“權欲作塢,諸將皆曰:‘上岸擊賊,洗足入船,何用塢為?’呂蒙曰:‘兵有利鈍,戰無百勝,如有邂逅,敵步騎蹙人,不暇及水,其得入船乎?’權曰:‘善。’遂作之。”

孫權為何敢“草船借箭”?竟是因為這個建築,為他提供了底氣

正是因為呂蒙的建議,曹操兩度攻打濡須,都沒有能取得什麼戰果,唐人孫元晏曾有詩云:“莫言有個濡須塢,幾度曹公失志回。”然而濡須塢的存在,不但成為了東吳抵禦曹軍的屏障,還讓曹操說出了一句千古名言——“公見舟船器仗軍伍整肅,喟然嘆曰:‘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意思是說,濡須之戰的時候,曹操見了東吳在濡須的防禦之後,不由感慨道,生兒子應該生孫權這樣的,像劉表的兒子(即劉琮)那樣的,簡直豬狗不如。

孫權為何敢“草船借箭”?竟是因為這個建築,為他提供了底氣

通篇分析之後,我們不難得知,濡須塢的存在,意義非常重大,它是東吳在曹軍的數度進攻下,保住濡須口這一戰略要地的關鍵。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河流的改道等問題,如今它,早已失去了當年的“風采”,也無法再發揮什麼作用,反而像極了違章建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