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爲什麼不是古都?

思量成佛

簡單地說,太原從沒有在歷史上當過任何一個半壁江山政權或大一統王朝的帝都,僅僅當過兩個弱小割據政權的國都、晉國趙家的都邑以及6個王朝的別都或陪都,這就決定了太原無法與西安、洛陽、南京、北京等四個曾經有大一統王朝建都古都相比,甚至連開封、杭州、安陽、臨漳、大同等有過半壁江山或強勢割據政權定都的王朝都沒法比,自然是無法成為“古都”了。

定都太原的兩個弱小稱帝割據政權:前秦、北漢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前秦政權雖然曾經統一整個北方與巴蜀、西域,版圖相當遼闊,但前秦遷都晉陽之時(苻堅之子:苻丕)已是王朝末路,所能控制的版圖連今天的一個山西省都沒有,所以,前秦是第一個定都太原的稱帝割據政權。

五代十國的北漢,是後漢滅亡後,劉崇在山西中北部建立的稱帝割據政權,其所控制的面積大概約等於今天的太原、忻州、陽泉、呂梁、長治五個地級市,也是一個弱小的政權。

簡襄之烈:以晉陽為都邑的晉國趙卿

奠定戰國時期趙國基業的趙簡子與趙襄子,確實是以晉陽為都邑的,但簡襄二人當時並未從晉國獨立出去,雖然其實力已經相當於一方諸侯,但畢竟還沒有諸侯的名分,所以此時的晉陽僅僅是晉國趙卿的都邑,連國都都算不得。(下圖為出土於太原市晉源區金勝村趙卿大墓的鳥尊,應為趙簡子當年使用的酒器)

晉陽是六個王朝的陪都所在

北齊以晉陽為別都,專門負責安置北齊的主要戰力——六鎮集團,並且負責應對北周一方的攻擊,是北齊的軍事重鎮。(下圖為北齊後期在晉陽西山修造的大佛,現在叫做蒙山大佛)

唐朝、武周以太原府晉陽城為“北京”或“北都”,一則因為屬於太原府的晉陽城是李唐龍興地,屬於太原府的文水縣則是武則天故鄉,二則因為晉陽城自北朝以來是北方重鎮之一,可以用來與長安、洛陽形成三角之勢,在戰略上極為重要。(下圖為唐代的基本戰略格局)

後唐、後晉、後漢都以太原府晉陽城為“北京”,這是因為李存勖、石敬瑭、劉知遠都是以晉陽城為大本營的沙陀系武人(河東集團),晉陽城是這三個王朝的龍興地與北方重鎮,所以依然以太原府晉陽城為陪都。

綜上可見,太原並沒有做過大一統王朝的帝都,也沒有做過強勢割據政權的帝都,僅僅做過弱勢割據政權的國都與若干王朝的陪都,這就使得太原在西安、洛陽、南京、北京、杭州、安陽、開封、大同等一眾“古都”面前遜色了許多,自然很難說太原也是一座“古都”了。至於網上流傳的所謂“太原是九朝古都”的說法,其實也是蠻牽強的,做不得數。

如果您有獨到的見解,歡迎在評論區交流

如果您喜歡寒鯤的文字,可以點擊回答上方的頭像關注哦


寒鯤

太原確實沒有進入中國十大古都,山西唯一入選的是大同,其實這個也是合理的評選。是否入選古都最重要的是有沒有大的統一王朝在此建都以及建都時間的長短。

太原,最早進入華夏版圖應該是戰國時期,成為了趙國的領土,當然很多人會說九州就有幷州,但是那會的太原還屬於被中原文化排斥的蠻夷時代。

太原在歷史上被稱之為龍城,第一是做了一些短暫小朝廷的都城,也就是五代十國這些個亂世時期。其次,就是出了很多的皇帝,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唐太宗和武則天了,那會的汾陽屬於幷州府管轄。很多朝代都有晉王這麼一個封王,但是不知道的是就是這個“晉王”在後來都由“王”變成了“皇帝”。

太原,雖然不是古都,但是在中國歷史上一直是重要的邊塞古城,擔負著保衛那些古都的重任。宋朝就是因為破壞了太原城,又失去了燕雲十六州,所以就只能被北方的政權壓著打而毫無還手之力。


太原看點

太原地處三晉腹地,地勢平坦,山水相依,是建城市最佳首選,但不適合建都。其實這也不應該怨太原,這是由山西特有地形地貌決定的,東邊是太行山,西邊是呂梁山,兩邊高,中間低,這樣好像是屏障似的把山西與全國分割開來,外面的人不好進,內地的人不好出。這種地型地貌決定了太原不適合建都,都適合建省。為此,歷代皇朝是




不會選太原做為都城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