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爲什麼會認爲「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腐朽,最黑暗,統治者最殘暴的朝代」?

成雪濤

但是從他家族來講,或許就有不同意見了,比如他的祖上查繼佐,就是康熙年間著名的文字獄“明史案”的告密者。因此導致了大量漢人被殺,而査家卻因此大富大貴!因為受到清朝朝廷的寵信,短短几十年,他所在的查氏一脈竟出了七名進士、兩位翰林!

在當時的環境下,滿族是排斥漢族的,能有這麼大的成就,是相當罕見的。

當然,這跟金庸自身而言,是沒有太大關係的,畢竟那是祖上曾經做過的事情,但是如果因此給自己族人洗白,我覺得也比較蒼白無力,不如不說話……

不過後來金庸的小說《鹿鼎記》中的韋小寶就非常反感“文字獄”,或許這是金庸老先生對祖上做的事情的一種委婉的看法吧!

不過,一個韋小寶倒是其次,在《鹿鼎記》中還有一個有名的抗清義士叫吳六奇,在小說中是一名正面人物。但是在歷史中,他是一個投降清朝的明將,用我們漢人的話講,那就是漢奸。

有人分析,這是因為吳六奇跟金庸的祖上關係不錯,所以給他洗白,由此也得出金庸居心不良!
不過,小說是小說,並不能當歷史來看,不過投降明將那麼多,偏偏選了這一個,到底為何,不得而知……

在金庸的筆下,寫清朝的比較多,給人感覺就是粉飾清朝明顯,其實他寫明朝的也很多,也存在粉飾,但是他提到的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腐朽,最黑暗,統治者最殘暴的朝代”,我並不認同!

當然,他說這句話的前提是為袁崇煥喊冤,其實說白了,主要是痛恨當時的特務政治體制!

因為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本身文化水平不夠高,所以後代的子孫大都文學方面造詣比較低,但在其他方面卻牛叉的很,什麼木匠皇帝啊,花卉皇帝啊,做生意皇帝啊,煉丹皇帝啊,都有。

甚至出現幾十年不上朝的皇帝,國家能好的了嗎?皇帝不上朝,國家大事誰來治理?自然就不可預料了……

尤其是那特務機構,弄得人心惶惶,安全沒有一點保障!

在這一點上,清朝也確實吸取了教訓,最起碼在皇帝這個階層,是要比明朝的皇帝勤奮的多,也正統一些,最起碼沒有出現過不辦公的皇帝!

所以,明朝的三大特點就是皇帝懶政、宦官干政、黨爭不斷,也正是這三個特點,導致了明朝滅亡!

那麼清朝相對明朝就好的多嗎?

對於滿族來說,那是肯定的好的多,可是對於漢族和其他民族來講,那就不一定了,比如剛入關時候的大屠殺,這是很野蠻的方式,至少在中國已經很久沒出現過屠城的事情了!

當然朱元璋時期的幾次大案,殺的人也有十來萬了,挺恐怖的,比如藍玉案……

從客觀上講,清朝不適合統治中國,因為它是少數民族統治,只能維護少數人的利益,比如清末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割讓土地,其實他們的心中也把自己定位為侵略者,有朝一日還要回到東三省。

從這個意義上講,明朝確實該滅亡,但是,取代它的應該是一個漢族王朝,滿族的弊端太多,瞻前顧後,也磨掉了很多千百年中國的傳統文化和禮儀道德,最重要的是,磨掉了中國人的血性!

沒有血性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而這種血性,直到很多年以後,才又回到我們身邊,這才是最重要的根本!

我叫楊角風,更多精彩請關注!


楊角風發作

向敬之

金庸在《袁崇煥評傳》中強調“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腐朽、最黑暗、統治者最殘暴的朝代”,也是為袁崇煥冤死叫屈。

這是學者個人的觀點,痛恨明朝帝王專制推行特務政治的極端陰暗。

明朝有過政治輝煌、經濟繁榮和文化昌明,不少文人通過朱皇帝創制的八股取士,成為了濟世人才。

但是,明朝自太祖朱元璋起,為了集中和強化皇權,先後建置錦衣衛、東廠、西廠等特務機構,刺探情報,監控大臣,以一種前所未有的特務政治籠罩著整個社會。形形色色的特務機構,由皇帝的親信大臣或近侍太監把持,可以擅自抓人定罪,製造了不少錯假冤案。

雖然朱元璋樹鐵碑不許宦官干政,但,明朝中後期的皇帝,動不動就躲在深宮長期不臨朝,像嘉靖、萬曆一躲就是二十多年,讓變態的刑餘之人宦官作為皇帝的傳話筒、代言人,甚至操控皇帝如傀儡。宦官弄權,內閣傾軋,結果弄成了這樣那樣的黨爭此消彼長。

《江山風雨情》陳道明版明熹宗與李丁版魏忠賢

明朝政治有三大特色:一是皇帝懶政,一是宦官干政,二是黨爭不斷。先不說明朝最後亡在太監和黨爭之上,就連鼎盛的英宗前期(正統年間),也是皇帝把權力交與太監王振,導致號稱的五十萬大軍傾覆於土木堡之變,大明皇帝做了敵人俘虜,差點毀了大明王朝。然而,此事卻沒有驚醒明朝的皇帝。他們繼續寵信太監,愈演愈烈,最後演成了太監魏忠賢被公開稱謂九千九百歲,直逼皇帝的萬歲。

皇上活不了萬歲,魏忠賢排除異己,專斷國政,弄得天啟帝早逝,崇禎帝即位。崇禎不露聲色地剷除魏忠賢,卻留下魏閹餘孽利用救時良將袁崇煥的書生氣短,製造了危害社稷的陰謀。

在這樣腐朽黑暗的時代,袁崇煥劫數難逃。同樣寵信太監的崇禎帝,雖然有意要做一箇中興之主,卻因怒袁崇煥不爭,殘忍將其地處以了千刀萬剮。


以禮觀書

首先,對中國武俠小說泰斗金庸先生拱手作揖

然後,對滿嘴跑火車的“漢奸”之後查良墉嗤之以鼻

人總要有點血性的,人總要有些奮不顧身的,所以我不會心平氣和

能說出“對於中國人民,清朝比明朝好得多”這種話,簡直是范文程一樣的存在,甚至還不如,要知道放在歷史大環境下,清朝還真好不到哪兒去

所以,漢奸查良墉!我呸!!!


黑暗?殘暴?腐朽?還加上最?是說你無知還是無畏呢?

要論黑暗,沒有哪個時期能比得上清末更黑暗了吧!如果說明末跟清末一樣,都是王朝末路,屬於無路可退,那我們來看看帝國領導人是怎樣的

面對氣勢洶洶的民變巨寇李自成,崇禎都認為這也是自己的子民,是自己的不賢導致國家處於危難之中,這是怎樣的一種胸襟。在他執政的十七年,縱然水平有限、實力有限,但自始至終他都一心為國操勞,勤儉節約,以致於連自己的陵寢都暫停修建,一切為了國家

反過頭來看看慈禧,就算是死了也要用半個大清陪葬(數億兩白銀),更別說活著的時候一頓飯要五十個爐灶同時開火了。還有咸豐、嘉慶,也都是軟骨頭

如此看來,明朝黑暗腐朽嗎?還是你大清有過之而無不及?

話說回來了,要說殘暴,誰能比得上你大清皇帝的文字獄?一句春風不識字、何必亂翻書就讓無數人頭落地,不得不讓人感慨,乾隆你是為了讓自己的詩文流芳百世,所以才用這種方式,令天下才子死絕,好讓你一枝獨秀麼?

清末的腐朽、黑暗、甚至說貫穿整個朝代的殘暴,想來明朝應該比不上吧?

“民族英雄”袁崇煥,是清朝捧出來的代言人

說起對袁崇煥的評價,很多人都認為崇禎殺掉袁崇煥是自毀長城,是極其錯誤的決定。可又有多少人知道,袁崇煥曾做過什麼?他為何會有如此大的爭議

轎詔殺死一品大員毛文龍,為後金解決了困擾多年的後顧之憂,隨後引狼入室讓後金一度兵臨北京城下,這一切都是袁崇煥抹不去的“汙點”

雖然有史料證明,袁崇煥之所以放任清軍長驅直入是為了誘敵深入一舉將其擊潰,但這等冒險的決定,是否也存在過失呢?

可以說,袁崇煥是有爭議的民族英雄,而且在他被凌遲處死的現場,無數百姓爭相唾棄,究竟是愚民之舉,還是他真是罪無可赦?但就是這樣一個有爭議的人,到了滿清口中,卻成為了大明支柱,並被推上了一個極高的高度

原因很簡單,是為了自己入關的名正言順,正是由於崇禎自毀長城,殺掉袁崇煥,才讓滿清得以入關,這種掩耳盜鈴的把戲,實在是可笑至極

而查良墉同志也在自己的作品中極力追捧,其實很讓人不解,他為何會百般詆譭明朝,而對清朝趨之若鶩,這可能跟他的家世有一定關係!

有時候,做漢奸很容易,但做一個優秀的漢奸卻很難!

查良墉,浙江海寧人,祖上查繼佐是明末清初的大文人,名列“江南十八名士”之中。和錢謙益一樣,都是為人所不齒的那種

錢謙益先是投河殉國嫌水太涼,利索的降了清,然後又以頭皮發癢為由,利索的剃了頭。而查繼佐沒有這麼精彩的“表演”,他用了另外一種方式,完成了自己的漢奸行為。

順治十八年(1661),湖州富豪莊廷鑨從明朝遺臣朱國楨子孫手中購得多明朝資料,欲效左丘明編《國語》的做法,來編寫前朝國史,這是何等的胸襟和氣魄,這也是何等的光明磊落,明朝雖已不復存在,但為其編寫國史應不為過吧?

而在查繼佐眼中,這是一次重大的機會,出人頭地就在這一刻!因為他敏銳的發現,這是一個可以搞政治的由頭,於是他向當政者檢舉高密

此舉一共牽扯了千餘人入獄,最後有七十餘人被殺人,其中十四人被凌遲處死,數百人被髮配充軍,就在沖天血光中,查繼佐卻得到了清廷統治者的寵信,走上了一條溜光大道,成為清朝名門。終清一代,海寧查家高居名門望族,官宦世家。

而到了今天,優秀傳人就是查良墉!

一如閆崇年被失去理智的人們拳腳相加,查良墉的言論也足以讓我嗤之以鼻,說一句“我呸!”,絕非是個人攻擊、也絕不是憤青之舉

如果說你不喜歡一個朝代,可以對他妄加評測、也可以不屑一顧,但請不要以一種諂媚之態,或帶有主觀傾向的進行口無遮攔的攻訐

就像是現在的一些“磚家”言論,“岳飛不是民族英雄!”“秦檜不應該繼續跪著”“日本侵略為中國的發展做出了極大貢獻”

厚顏無恥枉為人!

請允許我向寫出精彩武俠小說的金庸先生表示崇敬

同時,請允許我表達對查良墉無恥言論的嗤之以鼻!



置身黑白的精彩



答: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心平氣和,客觀冷靜。

首先,金庸在小說寫作上,絕對稱得上大師;但在史學研究上,他的史觀出現偏差和錯誤,卻是有目共睹的。

話說回來,就算真是史學大師,也同樣會存在有史觀偏差和史學錯誤的。

比如閻崇年,比如李治亮,同樣存在嚴重的“貶明褒清”思想。

其中的閻崇年,還遭到了情緒失控的網友的掌摑。

這些人,包括金庸,為什麼如此憎惡明朝而崇尚清朝呢?

原因主要有兩方面。

一、史學材料的影響;二、家世淵源。

我寫有一本《是誰在抹黑明朝》,有詳細分析過明史材料被黑的種種因素。

要研究明朝,《明史》是無論如何都繞不過去的。

本來,《明實錄》的記載遠比《明史》客觀,問題是,《明實錄》共兩千九百一十一卷,1600多萬字,且文字鬆散,記載事件斷層、割裂,不是具備執著信念、吃苦耐勞精神的人,很難卒讀。

所以,研究明朝,《明史》是很多人的首選。

而《明史》是清朝政府主持編纂的。

為了編纂這部書,清廷從順治二年(1645)設《明史》館始,歷經康熙、雍正、乾隆幾代,於乾隆四年(1739)刊行,前後歷時九十四年。編書時間之長,為中國古代官修史書之最。

結合出現在清朝那些數不勝數、讓人不寒而慄的血腥文字獄來看,修《明史》的史官,可謂煞費苦心。

則由他們修出的東西,就免不了要“謗明頌清”了。

與《明史》相比,編修《清史稿》的趙爾巽等人為滿清遺民,對滿清有著濃厚的忠君思想,在滿清嚴酷的思想專制下,滿腦子的復辟想法,所採用的修史材料又全都是來自清朝政府的官修材料,兩相參照,“清優明劣”,一目瞭然。

再補充一下,《明實錄》裡,也是有很多歪曲、抹黑前朝的東西的,比如明成祖朱棣抹黑侄子建文帝、明英宗抹黑兄弟明代宗朱祁鈺、明世宗抹黑堂兄明武宗等等,箇中原因,大家都懂。

除了官修史料,再談談民間私修的材料。

關於清朝的文字獄,那可是一字不慎,就會掉腦袋、甚至誅家滅族的大禍事,那麼,民間對清朝的評價,就只剩下歌功頌德部分了。

明朝呢,政治、文化環境太寬鬆了。

寬鬆到什麼程度了呢?

明朝的言官可以毫無來由地對皇帝展開人身攻擊。

比如,明孝宗病倒了,不能上朝,言官就罵他怠政,是當代的周幽王、漢靈帝;明武宗想到江南看看自己國家的風土人情,群臣前堵後追,罵他是隋煬帝、宋徽宗;到了嘉靖時代,海瑞更是抬著棺材痛罵嘉靖施行了惡政,搞得“家家皆淨”;後來的萬曆帝被言官罵怕了,乾脆躲了起來……

當著皇帝的面罵都沒事,那背後說皇帝壞話,甚至胡亂編排皇帝醜聞、緋聞的現象就見怪不怪了。

明朝書肆業發達、印刷業、出版業非常興盛,許多文人科考失敗,就會淪落為寫書的槍手,他們一方面怨恨自己得不到朝廷錄用,就會大肆誹謗朝廷,極力醜化當朝統治者,另一方面,百姓也喜歡看皇帝的八卦新聞,則朱元璋火燒慶功樓、明成祖怒斬三千宮女、明宣宗溺愛蛐蛐、明武宗梅龍鎮戲嬌娥、明世宗喜吞宮女大姨媽等等奇聞怪談不斷以訛傳訛,最後深植民間,幾成歷史定論。

特別要指出的是,是那些明亡入清的文人,他們除了大加引用各種野史文獻來抹黑明朝外,還著極力製造一種皇帝“用人不淑”、“殘害忠良”、“國不愛我,我不愛國”的氛圍,為自己投清順清作藉口。

所以,如果不認真進行考辨,“貶明褒清”的思想就會由此誕生。

接下來說說家世淵源。

以金庸為例。

金庸原名查良墉,浙江海寧人,其祖上查繼佐是明末清初的大文人,名列“江南十八名士”之中。

順治十八年(1661),湖州富豪莊廷鑨從明朝遺臣朱國楨的子孫手裡購得朱國楨收集的許多明朝資料,欲效左丘明編《國語》的做法,私自組織編寫隊伍,編寫前朝國史。書成,為增強書的權威性,私自將“江南十八名士”名字列入參訂名單。

查繼佐嗅出清朝文字風氣的嚴酷性,立刻向當政者檢舉告密。

此舉,牽扯了千餘人入獄,七十餘人被殺人,其中十四人被凌遲處死,數百人被髮配東北瀋陽附近的寧古塔。

而在沖天血光中,查繼佐卻得到了清廷統治者的寵信,走上了一條輝煌發達的大道。

有清一代,海寧查家高居名門望族,官宦世家。

也就是說,清廷對查家是有恩的。

則金庸對清朝是有感情的。

明清兩朝相對比,金庸當然是“貶明褒清”啦。


覃仕勇說史

明朝在中國歷史上是個什麼樣的朝代,每個人都不一樣。如果有仔細認真看過中國古代十幾個朝代會發現,明朝其實是一個「三無」朝代:無明君,無名將,無名士。

明朝沒有大文豪、大知識分子,知識分子明朝有,但沒有值得標榜的大文豪和大知識分子,唐朝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等。


宋朝清朝都有很多,如果說明朝最有名最大的文人就是唐伯虎了,如果跟唐宋八大家比還差了一點。

從開創明朝的朱元璋到朱由檢,認真想想真想不出一個明君,毛主席詩詞裡「唐宗宋祖,秦皇漢武」,也沒用一個明朝皇帝來標榜,明朝皇帝要麼就殘暴嗜殺,要麼就大門不出二門不邁,二十多年不出宮,要麼就喜歡玩玩木匠活。

除了永樂皇帝有一點作為,沒有一個雄才大略。明朝最在支離破碎、內憂外患的時候,基本上是一幫文人在指揮打仗,袁承煥、洪承疇等等都是文人。

明朝最可怕的就是太監干政,最壞的太監是魏忠賢,做太監做的快到皇位了,最有名的太監就是鄭和。
而且明朝後期又腐敗懦弱,被外族打斷了中華民族最後的漢族文明,導致清朝的閉關鎖國,一個世界最強的朝代變得衰敗直到滅亡。


瀟湘家天下

首先明確一下我的立場,我絕對不是什麼清粉,也不是明粉,我的評價儘量客觀而且不帶感情,請各路噴子別急著噴我。

其次,我不完全同意金庸先生的觀點,或者至少後面需要加一個“之一”。明朝確實非常腐朽、黑暗,也許還比較殘暴,但是清朝幾乎完全承繼了明朝的制度,在這些方面兩者是不相伯仲的,而清朝在入關之初對漢人進行的血腥屠戮,以及長期以往的民族壓迫政策,使得這個朝代有的方面還不如明朝。


但是金庸先生的後半句話是正確的,在大明王朝的最後幾年,確實這個王朝已經到了該亡、必須亡的地步了。長年累月的苛捐雜稅、官員階層對百姓變本加厲的盤剝,以及各種各樣的天災人禍,使得這個政權真的沒有什麼存在的必要。此時任何改革都很難將它的痼疾根除。只有一場痛到徹骨的大變革,才能徹底把這個王朝摧毀,然後重建新秩序。

只是,清朝真的是最適合接班的那個政權嗎?



青言論史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金庸原名查良墉,浙江海寧人。

一說,順治時著名的文字獄(明史案)的告密者查繼佐,就是他的先祖。查繼佐是海寧袁花鎮人。袁花鎮位於海寧市治硤石鎮東南14公里處,就是查良鏞的老家。

關於海寧查家的族譜介紹,這麼寫:海寧查氏,原籍徽州婺源,系出春秋查子,以地為氏。元至正十七年(1357)查瑜因避兵亂遷居海寧袁花。自第三世,分南、北、小等三支,明清以來是“文宦之家”。明代查約、查秉彝、查繼佐,清代查慎行、查嗣僳、查升、查揆等著名文入學者,及近現代著名人士查人偉、查猛濟、查濟民、查良釗、查良鑑、查良錚、查良鏞(金庸)等均為其族人。

查繼佐惡名昭彰,他是《明史》案檢舉者。

莊廷鑨慕杭州舉人查繼佐之名,擅自將其列入《明史》的參訂名單,查繼佐得知後嚇得心膽俱裂,為求自保,趕忙向學道檢舉告發。

此案先後因此獄牽連千餘人,被殺者共七十餘人,其中十四人凌遲處死,妻子被髮配東北瀋陽附近的寧古塔者幾百人。

他依靠眾多無辜屈死者的鮮血爬了上去,得到了滿族統治者的寵信。查家此後一門竟出了七個進士和五位翰林。在滿人排漢的風氣下,是漢人門庭根本無法做到地,所以雖然金先生死活不承認自己是旗人,但稍微有智商的都知道是怎麼回事。

所以屁股決定腦袋,自己先祖是這種人,難道還能歌頌明朝嗎?


薩沙

不論晉宋,簡單比較一下明清就知道了

一,朱皇帝殺得漢人肯定沒有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牛逼。

二,八股取士文字獄明清都有,不分伯仲,但明有永樂大典保存文化,清有四庫全書篡改毀壞文化。

三,明朝賦稅養了大量朱皇子孫,清朝賦稅養了大量八旗子弟。很明顯八旗子弟肯定比老朱家子孫多。

四,慈禧的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與崇禎的勿傷百姓一人,說明一個當百姓是奴隸,一個當百姓是子民。

五,雖說滿清以前是大明臣屬,看起來是一家人,其實我們漢人確實是被殖民了,只是我們現在翻身當家做主了,為了現在的團結和平有必要這麼宣傳。(想一想要是日本侵略成功,幾百年之後我們還會說他們是侵略者嗎)

六,明清都有閉關鎖國,明朝禁止民間與外國貿易,但官方一直都在進行著,最重要的是明朝一直與世界都沒有脫節,在文化科技上更是開放學習,例如火器的引進改良。清朝在經濟貿易上沒有明朝那麼封閉,但是在文化科技上,統治者一是自以為是不思進取,二是害怕百姓(奴隸)學習後起義反抗,直到清末被揍了才開始學習。

七,明末有資本萌芽,有文化爭鳴,當時正處在大腐敗大發展時期,雖然不一定能成功,但畢竟整體上是進步的。清末百姓如槁木,精神上一股奴才氣,身體上鴉片鬼。

八,在蒙藏領土上,清朝確實完完全全把這些地方納入版圖了,明朝初期只是名義上控制,後期還控制不了這些地方。

九,明有明君昏君,這是事實,但清全是明君則是瞎扯,乾隆下江南之於木匠皇帝好在哪,皇帝懶政並不代表國家機器停擺,有好的首輔以及內閣遠勝於專制巔峰的一言堂。明皇帝是私德昏,民族大義明,例如木匠皇帝還有明武宗的私德昏,明武宗塞外殺敵和崇禎的民族大義明。清皇帝是私德明,民族大義昏,清皇帝私德在史書上好,雖不知道史書真假,但我們就當是真的,但英法聯軍八國聯軍還沒進京城,咸豐同治慈禧之流跑的比兔子還快,名曰西狩,末代皇帝溥儀投靠倭寇,建立偽滿洲國。

十,明昏君多,能臣正臣也多,不一一列舉。清朝在末期起用漢族地主武裝以及漢臣來鎮壓起義和抵抗外國入侵,才出現了一批如曾國潘左宗棠李鴻章等能臣幹吏。

十一,驅逐韃虜恢復中華,雖然已不合時宜,但先輩的血,子孫不該記在心中嗎?清朝有兩種漢人,一種是漢奸,一種是龜縮貪生怕死之輩,總體來說我們都是這些人的後代。我們不否定貪生的先祖,但漢奸不應該批判嗎?那些抵抗死去的英烈不應該頌揚嗎?

十二,我很尊重金庸先生,但金庸先祖是明史案的告密者,是清朝統治的得利者,自然而然的會和清朝有親近感。套用我說的第十一條,清朝的兩種漢人說,很明顯金庸先祖不僅怕死,還是漢奸。金庸在小說中為先祖漂白。有時候文人寫出的文章,比粗獷漢子拉的屎還臭。當臭的久了,聞起來自然是香的,香的反而臭了。

十三,任何朝代有腐敗有黑暗,有廉潔有光明,不誇大不貶損,才是真正的在看歷史。金先生看明清,貶明揚清,我肯定是揚明貶清,不求大家一樣想法,就當是個參考吧!






脫髮植髮

這個問題應該從朱元璋的出身去看,他出身底層,然後坐到了最高層,從坐上這個位置的那一刻起,他基本上就在擔心一個事情:失掉江山。朱元璋的理想是要大明江山永葆的。他的這個內心OS,從幾個事就可以一窺究竟了。

廢相。大明初建那會,用的還是前朝的那套,內設中書省,省內設宰相,省下設六部,宰相是胡惟庸。這套制度運行一段時間之後,朱元璋就深感不安了,他找了個藉口給胡惟庸按了個罪名把他殺了,並殺了胡身邊的一批黨羽。鬥掉胡惟庸之後,朱元璋乾脆把中書省撤掉,並立了個法令,規定以後子子孫孫都不準設置宰相這一官職。撤掉中書省不設相職後,朱元璋提升了六部的職權直接對皇帝負責,皇帝自己把宰相的活也幹了,權力一手抓。這就是朱元璋的廢相。

錦衣衛。這基本上就是一個特務機構,直接對皇帝負責,表面上是說監督亂權分子,實際執行上還不是“看朕的心情和需要”,也就是皇帝說了算。這個東西的存在,對於各級大臣來說確實是充滿了震懾力的,那些所謂的“冒死直諫”和“跟皇帝講句心理話”,自然就少了,多了的自然是陽奉陰違,即敢怒不敢言。所謂東林黨就是這麼來的,在你身邊我不敢說你,那我就辭官回到千里之外的家裡說你,東林是江蘇無錫的一個書院,那些在京都敢怒不敢言,或者言了也沒人應和的官員,很多都辭官回家,這些人都是很有學問的,回家後很多人都到東林書院講學,自然他們會以講學為名對朝政發表議論。後來應和的人越來越多,發展成了一股勢力,即東林黨。可見當時人們的口是被封成什麼樣子,位高權重同一個鼻口出氣的大臣們都如此,草芥黔首們就更是可想而知了。不過東林黨的興發也已經是萬曆時的事情了,這已是大明後段權力已出現鬆動時。

衛所制。明朝的軍隊管理也是一絕,行衛所制,軍民不同籍,且軍籍世襲制。這套軍制對當時北面蒙敵,東受寇亂,內起不斷的大明來說無疑是有其很現實的意義的,起到了一定的軍事作用。但是,它實在傷民,有多傷民?名義上這套東西運行了兩百多年,但其實運行四十年左右就幾近崩潰了,因為人們不堪其擾,騙的騙,逃的逃,安土重遷的華夏黎民們,為了躲這一劫,情願背井離鄉去覓一生機也不去當這個兵。當了這個兵,就是去受罪的,有仗要打,你上前線,沒仗打,讓你去做勞役、苦差,到後期這些兵還常淪為貴族大地主們的私奴,即為他們幹活,都算了,你還會吃不飽穿不暖,因為上面會剝削你,剋扣你的月糧衣服,層層遞進。吃不飽穿不暖,幹髒活累活,沒有人身自由沒有尊嚴,隨時沒命,更要命的是,別忘了,它是世襲制的,理論上,這份罪,是子子孫孫都要受的,這在已然有了資本主義萌的社會,基本上是比過去的奴隸更慘的,奴隸大概是無意識狀態下的一種認命,但這些兵們不是,他們是有尊嚴的,是有一定程度的意識覺醒的。可想而知,這是一套何等反人性和嚴酷的制度。衛所制看似是一套軍制,其實也是為了對兵權的掌控,因為它規定,將軍帶兵出戰,打完仗後,帥印是要上繳的,如此,兵永遠是皇帝的兵,將軍只有使用權。

大明江山近三百年,區區幾字當然不可能描繪出它的全卷,但一葉知秋嘛,單就從這幾件大明朝內較典型的人事來看,不可否認,這的確是一個私心特重的皇朝,而在這種私心之下所衍生出的種種制度,亦的確是較為嚴苛的,裝逼一點的講法是階級性特別明顯。當然了,這是封建皇朝的一貫性,但,正如前面已提起過的,大明皇朝遇到了一個之前那些皇朝們千年未遇的新情況:資本主義萌芽,在這個新情況之下,大明的那些制度,客觀上對百姓社會造成了極大傷害之餘,還被襯托成了“吃相特別難看的大胖子”,再加上後朝的添油加醋,三位一體,三維全方位打擊,明朝自然就成了那個“史上最黑暗殘酷的皇朝”了。

我覺得,這就是一個客觀事實加社會發展階段襯托加對手添油加醋的結果,它有點印象流,它有搖擺的空間,所以,像金大師的這種看法,你也不能說他錯了,但那些說大明做了很多好事,清朝也繼承了它那套,不說清朝卻偏說明朝的辯駁,也不能說沒有道理。李鴻章不是感嘆嗎?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那本來就是一個劇變的時空,對比的效果突然變得特別強烈,在看待明朝時,不管作何種解讀,這都是不應忽略的一點。


陸以外

金庸先生也就是這麼一寫,並不見得這是他一直堅持的觀點,就和我們寫東西的時候,偶爾呢情緒之下動不動就寫出最大,最喜歡,最討厭之類的,當時情緒上來了那麼一說,時間一長回來自己看看,或許覺得挺可笑的。

那不考慮金庸先生的意見,我們還是討論,明朝到底是不是歷史上最腐朽,最黑暗,統治者最殘暴的朝代呢?

個人認為,這是毫無道理,極其荒謬的結論。


在這裡我想離開明朝,談談民國時期。我們的課本是怎麼描述民國那段歷史的呢?軍閥混戰,民不聊生,外敵入侵,危如累卵。當然這些確實是正確的。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看,民國那幾十年,實際上是我們民族新文化的搖籃,也是民族精神傳承和蛻變的關鍵時期, 民國幾十年間,卻誕生了足以對未來數百年有著重要影響的新文化新思潮,中華民族從帝制國家轉向現代國家,覺醒了民族意識,自春秋戰國之後,民國幾十年,算是中華民族的又一個思想領域百花齊放的小高峰時期。這是民國時期的另外一面。那我們怎麼評價民國時期呢?從政治上來說是黑暗的,但是從文化上看,民國時期,實在是近數百年來,中華民族文化發展的一個小高峰。


回到明朝。對明朝,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年輕的時候看金庸先生的,《萬曆十五年》《遼東紀事》,各種歷史文章介紹的木匠皇帝,自封大將軍的皇帝,數十年不上朝的皇帝,熱衷青詞的皇帝,剝皮的皇帝,等等,確實讓人對明朝很是厭惡,給人一種明朝皇帝極其不靠譜,都是昏庸無能之輩的感覺,于謙,袁崇煥等忠臣良將含冤而死,更是讓人心寒,為他們不值。

慢慢的年紀大了,不但知道了中國的歷史,多少也知道了些外國的歷史,外國的現在的制度,慢慢的,有些看法就改變了,變得不再那麼偏激,不再那麼刻板,不再那麼容易被別人所影響。

有人說朱元璋殘暴。朱元璋一生只殺貪官汙吏,皇親貴戚,有誰從歷史書上讀到朱元璋屠城,濫殺平民的事蹟麼?有明一朝,官員俸祿幾乎是歷朝歷代最低的,雖然最後卻是導致了許多問題,但是誰能說,朱元璋的初衷不是為了減輕百姓的負擔呢?人人都誇耀宋朝士大夫的富足和安逸,卻從來沒人仔細想想,宋朝士大夫的富足和安逸,怎麼來的?天上掉下來的,地下長出來的麼?其實大家都知道,只不過大家不去深想,宋朝士大夫的富足和安逸,是以底層老百姓的更重的賦稅為代價的。

有人說嘉靖萬曆幾十年不上朝,可謂皇帝中的極品,極為荒誕。可仔細想想,其實就覺得有些不可思議。古往今來做皇帝的多了,但是做皇帝幾十年的,要說不懂得做皇帝,我想大概是不多的。真的要是那種沒有水平的皇帝,別說做幾十年了,只怕幾年也當不得。這幾天特意在喜馬拉山fm上聽了五胡十六國的歷史,如

北齊的高家,南朝的劉宋家,多看看歷史就應該瞭解,這些家族的皇帝才是真正的奇葩,但是這種奇葩是絕不可能持久的。嘉靖萬曆能穩坐金鑾寶殿數十年,你說他們都是昏庸無能,糊塗透頂之人,我是不信的。

明朝是中國主要朝代中,唯一一個從不和親,從不割地賠款,從不做兒皇帝侄皇帝的朝代;

明朝是中國主要朝代中,極其不多的國土面積從建國到滅亡,相差不大的朝代,這意味著在長達數百年的歷史中,明朝君臣基本上守住了自己的固有領土,而不是如唐宋漢等朝代,領土變化極其之大;


天下沒有不亡之國,好比沒有不死之人。明朝的滅亡,總有人要分析個一二三來,不斷的往前推,總想找到國家滅亡的根本原因。所以就有了奇怪的明實亡於嘉靖,實亡於萬曆之類的奇奇怪怪的觀點。其實國家滅亡的根本原因就一個,國家終究是要滅亡的,今天我們的國家,也一樣,沒有必要藏著掖著,這是天地自然之道。

明朝建立於1368年,亡於1644年,前後276年,在中國朝代中,不算最長,但是也算中等偏上,拿人來比的話,大概就是7,8十歲的樣子。但是明朝是最完整的朝代,在死前基本保持了最初的樣子,相比唐漢,可以說是年輕的時候風風火火,威風八面,老的時候缺胳膊少腿,死的窩囊透頂,明朝至少滅亡的時候,其實是很有骨氣的,勉強可以算是自然死亡,受的罪不算多。

不信?不信去翻翻歷史書,三國亂世的時候,漢獻帝是怎麼過日子的?唐朝最後的150年間,皇帝都是怎麼過日子的?明朝皇帝要打便打,當死則死,無一苟且,明英宗被俘虜後還能被韃靼以禮相待,乖乖放還,換做任何其他朝代,都不會是這個結果。這就是朱明皇室的特點。

我們只看到了朱明皇帝在某些細節上的不靠譜,卻從來沒有人仔細去想想,朱明皇室,有著怎麼樣的精神和風骨!


歷史書,看的越多,對明朝的好感就越多。皇帝見的多了,能夠像朱明皇帝。這般硬氣,這般不妥協,這般有股子橫勁的,我是沒看到有幾個。


至於朱明不是文化人的天堂。我只能說,抱歉,文化人原本也不是社會的決定性力量,不重用你有什麼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