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为什么会认为「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腐朽,最黑暗,统治者最残暴的朝代」?

成雪涛

但是从他家族来讲,或许就有不同意见了,比如他的祖上查继佐,就是康熙年间著名的文字狱“明史案”的告密者。因此导致了大量汉人被杀,而査家却因此大富大贵!因为受到清朝朝廷的宠信,短短几十年,他所在的查氏一脉竟出了七名进士、两位翰林!

在当时的环境下,满族是排斥汉族的,能有这么大的成就,是相当罕见的。

当然,这跟金庸自身而言,是没有太大关系的,毕竟那是祖上曾经做过的事情,但是如果因此给自己族人洗白,我觉得也比较苍白无力,不如不说话……

不过后来金庸的小说《鹿鼎记》中的韦小宝就非常反感“文字狱”,或许这是金庸老先生对祖上做的事情的一种委婉的看法吧!

不过,一个韦小宝倒是其次,在《鹿鼎记》中还有一个有名的抗清义士叫吴六奇,在小说中是一名正面人物。但是在历史中,他是一个投降清朝的明将,用我们汉人的话讲,那就是汉奸。

有人分析,这是因为吴六奇跟金庸的祖上关系不错,所以给他洗白,由此也得出金庸居心不良!
不过,小说是小说,并不能当历史来看,不过投降明将那么多,偏偏选了这一个,到底为何,不得而知……

在金庸的笔下,写清朝的比较多,给人感觉就是粉饰清朝明显,其实他写明朝的也很多,也存在粉饰,但是他提到的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腐朽,最黑暗,统治者最残暴的朝代”,我并不认同!

当然,他说这句话的前提是为袁崇焕喊冤,其实说白了,主要是痛恨当时的特务政治体制!

因为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本身文化水平不够高,所以后代的子孙大都文学方面造诣比较低,但在其他方面却牛叉的很,什么木匠皇帝啊,花卉皇帝啊,做生意皇帝啊,炼丹皇帝啊,都有。

甚至出现几十年不上朝的皇帝,国家能好的了吗?皇帝不上朝,国家大事谁来治理?自然就不可预料了……

尤其是那特务机构,弄得人心惶惶,安全没有一点保障!

在这一点上,清朝也确实吸取了教训,最起码在皇帝这个阶层,是要比明朝的皇帝勤奋的多,也正统一些,最起码没有出现过不办公的皇帝!

所以,明朝的三大特点就是皇帝懒政、宦官干政、党争不断,也正是这三个特点,导致了明朝灭亡!

那么清朝相对明朝就好的多吗?

对于满族来说,那是肯定的好的多,可是对于汉族和其他民族来讲,那就不一定了,比如刚入关时候的大屠杀,这是很野蛮的方式,至少在中国已经很久没出现过屠城的事情了!

当然朱元璋时期的几次大案,杀的人也有十来万了,挺恐怖的,比如蓝玉案……

从客观上讲,清朝不适合统治中国,因为它是少数民族统治,只能维护少数人的利益,比如清末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让土地,其实他们的心中也把自己定位为侵略者,有朝一日还要回到东三省。

从这个意义上讲,明朝确实该灭亡,但是,取代它的应该是一个汉族王朝,满族的弊端太多,瞻前顾后,也磨掉了很多千百年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礼仪道德,最重要的是,磨掉了中国人的血性!

没有血性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而这种血性,直到很多年以后,才又回到我们身边,这才是最重要的根本!

我叫杨角风,更多精彩请关注!


杨角风发作

向敬之

金庸在《袁崇焕评传》中强调“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腐朽、最黑暗、统治者最残暴的朝代”,也是为袁崇焕冤死叫屈。

这是学者个人的观点,痛恨明朝帝王专制推行特务政治的极端阴暗。

明朝有过政治辉煌、经济繁荣和文化昌明,不少文人通过朱皇帝创制的八股取士,成为了济世人才。

但是,明朝自太祖朱元璋起,为了集中和强化皇权,先后建置锦衣卫、东厂、西厂等特务机构,刺探情报,监控大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特务政治笼罩着整个社会。形形色色的特务机构,由皇帝的亲信大臣或近侍太监把持,可以擅自抓人定罪,制造了不少错假冤案。

虽然朱元璋树铁碑不许宦官干政,但,明朝中后期的皇帝,动不动就躲在深宫长期不临朝,像嘉靖、万历一躲就是二十多年,让变态的刑余之人宦官作为皇帝的传话筒、代言人,甚至操控皇帝如傀儡。宦官弄权,内阁倾轧,结果弄成了这样那样的党争此消彼长。

《江山风雨情》陈道明版明熹宗与李丁版魏忠贤

明朝政治有三大特色:一是皇帝懒政,一是宦官干政,二是党争不断。先不说明朝最后亡在太监和党争之上,就连鼎盛的英宗前期(正统年间),也是皇帝把权力交与太监王振,导致号称的五十万大军倾覆于土木堡之变,大明皇帝做了敌人俘虏,差点毁了大明王朝。然而,此事却没有惊醒明朝的皇帝。他们继续宠信太监,愈演愈烈,最后演成了太监魏忠贤被公开称谓九千九百岁,直逼皇帝的万岁。

皇上活不了万岁,魏忠贤排除异己,专断国政,弄得天启帝早逝,崇祯帝即位。崇祯不露声色地铲除魏忠贤,却留下魏阉余孽利用救时良将袁崇焕的书生气短,制造了危害社稷的阴谋。

在这样腐朽黑暗的时代,袁崇焕劫数难逃。同样宠信太监的崇祯帝,虽然有意要做一个中兴之主,却因怒袁崇焕不争,残忍将其地处以了千刀万剐。


以礼观书

首先,对中国武侠小说泰斗金庸先生拱手作揖

然后,对满嘴跑火车的“汉奸”之后查良墉嗤之以鼻

人总要有点血性的,人总要有些奋不顾身的,所以我不会心平气和

能说出“对于中国人民,清朝比明朝好得多”这种话,简直是范文程一样的存在,甚至还不如,要知道放在历史大环境下,清朝还真好不到哪儿去

所以,汉奸查良墉!我呸!!!


黑暗?残暴?腐朽?还加上最?是说你无知还是无畏呢?

要论黑暗,没有哪个时期能比得上清末更黑暗了吧!如果说明末跟清末一样,都是王朝末路,属于无路可退,那我们来看看帝国领导人是怎样的

面对气势汹汹的民变巨寇李自成,崇祯都认为这也是自己的子民,是自己的不贤导致国家处于危难之中,这是怎样的一种胸襟。在他执政的十七年,纵然水平有限、实力有限,但自始至终他都一心为国操劳,勤俭节约,以致于连自己的陵寝都暂停修建,一切为了国家

反过头来看看慈禧,就算是死了也要用半个大清陪葬(数亿两白银),更别说活着的时候一顿饭要五十个炉灶同时开火了。还有咸丰、嘉庆,也都是软骨头

如此看来,明朝黑暗腐朽吗?还是你大清有过之而无不及?

话说回来了,要说残暴,谁能比得上你大清皇帝的文字狱?一句春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就让无数人头落地,不得不让人感慨,乾隆你是为了让自己的诗文流芳百世,所以才用这种方式,令天下才子死绝,好让你一枝独秀么?

清末的腐朽、黑暗、甚至说贯穿整个朝代的残暴,想来明朝应该比不上吧?

“民族英雄”袁崇焕,是清朝捧出来的代言人

说起对袁崇焕的评价,很多人都认为崇祯杀掉袁崇焕是自毁长城,是极其错误的决定。可又有多少人知道,袁崇焕曾做过什么?他为何会有如此大的争议

轿诏杀死一品大员毛文龙,为后金解决了困扰多年的后顾之忧,随后引狼入室让后金一度兵临北京城下,这一切都是袁崇焕抹不去的“污点”

虽然有史料证明,袁崇焕之所以放任清军长驱直入是为了诱敌深入一举将其击溃,但这等冒险的决定,是否也存在过失呢?

可以说,袁崇焕是有争议的民族英雄,而且在他被凌迟处死的现场,无数百姓争相唾弃,究竟是愚民之举,还是他真是罪无可赦?但就是这样一个有争议的人,到了满清口中,却成为了大明支柱,并被推上了一个极高的高度

原因很简单,是为了自己入关的名正言顺,正是由于崇祯自毁长城,杀掉袁崇焕,才让满清得以入关,这种掩耳盗铃的把戏,实在是可笑至极

而查良墉同志也在自己的作品中极力追捧,其实很让人不解,他为何会百般诋毁明朝,而对清朝趋之若鹜,这可能跟他的家世有一定关系!

有时候,做汉奸很容易,但做一个优秀的汉奸却很难!

查良墉,浙江海宁人,祖上查继佐是明末清初的大文人,名列“江南十八名士”之中。和钱谦益一样,都是为人所不齿的那种

钱谦益先是投河殉国嫌水太凉,利索的降了清,然后又以头皮发痒为由,利索的剃了头。而查继佐没有这么精彩的“表演”,他用了另外一种方式,完成了自己的汉奸行为。

顺治十八年(1661),湖州富豪庄廷鑨从明朝遗臣朱国桢子孙手中购得多明朝资料,欲效左丘明编《国语》的做法,来编写前朝国史,这是何等的胸襟和气魄,这也是何等的光明磊落,明朝虽已不复存在,但为其编写国史应不为过吧?

而在查继佐眼中,这是一次重大的机会,出人头地就在这一刻!因为他敏锐的发现,这是一个可以搞政治的由头,于是他向当政者检举高密

此举一共牵扯了千余人入狱,最后有七十余人被杀人,其中十四人被凌迟处死,数百人被发配充军,就在冲天血光中,查继佐却得到了清廷统治者的宠信,走上了一条溜光大道,成为清朝名门。终清一代,海宁查家高居名门望族,官宦世家。

而到了今天,优秀传人就是查良墉!

一如闫崇年被失去理智的人们拳脚相加,查良墉的言论也足以让我嗤之以鼻,说一句“我呸!”,绝非是个人攻击、也绝不是愤青之举

如果说你不喜欢一个朝代,可以对他妄加评测、也可以不屑一顾,但请不要以一种谄媚之态,或带有主观倾向的进行口无遮拦的攻讦

就像是现在的一些“砖家”言论,“岳飞不是民族英雄!”“秦桧不应该继续跪着”“日本侵略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

厚颜无耻枉为人!

请允许我向写出精彩武侠小说的金庸先生表示崇敬

同时,请允许我表达对查良墉无耻言论的嗤之以鼻!



置身黑白的精彩



答: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心平气和,客观冷静。

首先,金庸在小说写作上,绝对称得上大师;但在史学研究上,他的史观出现偏差和错误,却是有目共睹的。

话说回来,就算真是史学大师,也同样会存在有史观偏差和史学错误的。

比如阎崇年,比如李治亮,同样存在严重的“贬明褒清”思想。

其中的阎崇年,还遭到了情绪失控的网友的掌掴。

这些人,包括金庸,为什么如此憎恶明朝而崇尚清朝呢?

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一、史学材料的影响;二、家世渊源。

我写有一本《是谁在抹黑明朝》,有详细分析过明史材料被黑的种种因素。

要研究明朝,《明史》是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

本来,《明实录》的记载远比《明史》客观,问题是,《明实录》共两千九百一十一卷,1600多万字,且文字松散,记载事件断层、割裂,不是具备执着信念、吃苦耐劳精神的人,很难卒读。

所以,研究明朝,《明史》是很多人的首选。

而《明史》是清朝政府主持编纂的。

为了编纂这部书,清廷从顺治二年(1645)设《明史》馆始,历经康熙、雍正、乾隆几代,于乾隆四年(1739)刊行,前后历时九十四年。编书时间之长,为中国古代官修史书之最。

结合出现在清朝那些数不胜数、让人不寒而栗的血腥文字狱来看,修《明史》的史官,可谓煞费苦心。

则由他们修出的东西,就免不了要“谤明颂清”了。

与《明史》相比,编修《清史稿》的赵尔巽等人为满清遗民,对满清有着浓厚的忠君思想,在满清严酷的思想专制下,满脑子的复辟想法,所采用的修史材料又全都是来自清朝政府的官修材料,两相参照,“清优明劣”,一目了然。

再补充一下,《明实录》里,也是有很多歪曲、抹黑前朝的东西的,比如明成祖朱棣抹黑侄子建文帝、明英宗抹黑兄弟明代宗朱祁钰、明世宗抹黑堂兄明武宗等等,个中原因,大家都懂。

除了官修史料,再谈谈民间私修的材料。

关于清朝的文字狱,那可是一字不慎,就会掉脑袋、甚至诛家灭族的大祸事,那么,民间对清朝的评价,就只剩下歌功颂德部分了。

明朝呢,政治、文化环境太宽松了。

宽松到什么程度了呢?

明朝的言官可以毫无来由地对皇帝展开人身攻击。

比如,明孝宗病倒了,不能上朝,言官就骂他怠政,是当代的周幽王、汉灵帝;明武宗想到江南看看自己国家的风土人情,群臣前堵后追,骂他是隋炀帝、宋徽宗;到了嘉靖时代,海瑞更是抬着棺材痛骂嘉靖施行了恶政,搞得“家家皆净”;后来的万历帝被言官骂怕了,干脆躲了起来……

当着皇帝的面骂都没事,那背后说皇帝坏话,甚至胡乱编排皇帝丑闻、绯闻的现象就见怪不怪了。

明朝书肆业发达、印刷业、出版业非常兴盛,许多文人科考失败,就会沦落为写书的枪手,他们一方面怨恨自己得不到朝廷录用,就会大肆诽谤朝廷,极力丑化当朝统治者,另一方面,百姓也喜欢看皇帝的八卦新闻,则朱元璋火烧庆功楼、明成祖怒斩三千宫女、明宣宗溺爱蛐蛐、明武宗梅龙镇戏娇娥、明世宗喜吞宫女大姨妈等等奇闻怪谈不断以讹传讹,最后深植民间,几成历史定论。

特别要指出的是,是那些明亡入清的文人,他们除了大加引用各种野史文献来抹黑明朝外,还着极力制造一种皇帝“用人不淑”、“残害忠良”、“国不爱我,我不爱国”的氛围,为自己投清顺清作借口。

所以,如果不认真进行考辨,“贬明褒清”的思想就会由此诞生。

接下来说说家世渊源。

以金庸为例。

金庸原名查良墉,浙江海宁人,其祖上查继佐是明末清初的大文人,名列“江南十八名士”之中。

顺治十八年(1661),湖州富豪庄廷鑨从明朝遗臣朱国桢的子孙手里购得朱国桢收集的许多明朝资料,欲效左丘明编《国语》的做法,私自组织编写队伍,编写前朝国史。书成,为增强书的权威性,私自将“江南十八名士”名字列入参订名单。

查继佐嗅出清朝文字风气的严酷性,立刻向当政者检举告密。

此举,牵扯了千余人入狱,七十余人被杀人,其中十四人被凌迟处死,数百人被发配东北沈阳附近的宁古塔。

而在冲天血光中,查继佐却得到了清廷统治者的宠信,走上了一条辉煌发达的大道。

有清一代,海宁查家高居名门望族,官宦世家。

也就是说,清廷对查家是有恩的。

则金庸对清朝是有感情的。

明清两朝相对比,金庸当然是“贬明褒清”啦。


覃仕勇说史

明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个什么样的朝代,每个人都不一样。如果有仔细认真看过中国古代十几个朝代会发现,明朝其实是一个「三无」朝代:无明君,无名将,无名士。

明朝没有大文豪、大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明朝有,但没有值得标榜的大文豪和大知识分子,唐朝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等。


宋朝清朝都有很多,如果说明朝最有名最大的文人就是唐伯虎了,如果跟唐宋八大家比还差了一点。

从开创明朝的朱元璋到朱由检,认真想想真想不出一个明君,毛主席诗词里「唐宗宋祖,秦皇汉武」,也没用一个明朝皇帝来标榜,明朝皇帝要么就残暴嗜杀,要么就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二十多年不出宫,要么就喜欢玩玩木匠活。

除了永乐皇帝有一点作为,没有一个雄才大略。明朝最在支离破碎、内忧外患的时候,基本上是一帮文人在指挥打仗,袁承焕、洪承畴等等都是文人。

明朝最可怕的就是太监干政,最坏的太监是魏忠贤,做太监做的快到皇位了,最有名的太监就是郑和。
而且明朝后期又腐败懦弱,被外族打断了中华民族最后的汉族文明,导致清朝的闭关锁国,一个世界最强的朝代变得衰败直到灭亡。


潇湘家天下

首先明确一下我的立场,我绝对不是什么清粉,也不是明粉,我的评价尽量客观而且不带感情,请各路喷子别急着喷我。

其次,我不完全同意金庸先生的观点,或者至少后面需要加一个“之一”。明朝确实非常腐朽、黑暗,也许还比较残暴,但是清朝几乎完全承继了明朝的制度,在这些方面两者是不相伯仲的,而清朝在入关之初对汉人进行的血腥屠戮,以及长期以往的民族压迫政策,使得这个朝代有的方面还不如明朝。


但是金庸先生的后半句话是正确的,在大明王朝的最后几年,确实这个王朝已经到了该亡、必须亡的地步了。长年累月的苛捐杂税、官员阶层对百姓变本加厉的盘剥,以及各种各样的天灾人祸,使得这个政权真的没有什么存在的必要。此时任何改革都很难将它的痼疾根除。只有一场痛到彻骨的大变革,才能彻底把这个王朝摧毁,然后重建新秩序。

只是,清朝真的是最适合接班的那个政权吗?



青言论史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金庸原名查良墉,浙江海宁人。

一说,顺治时著名的文字狱(明史案)的告密者查继佐,就是他的先祖。查继佐是海宁袁花镇人。袁花镇位于海宁市治硖石镇东南14公里处,就是查良镛的老家。

关于海宁查家的族谱介绍,这么写:海宁查氏,原籍徽州婺源,系出春秋查子,以地为氏。元至正十七年(1357)查瑜因避兵乱迁居海宁袁花。自第三世,分南、北、小等三支,明清以来是“文宦之家”。明代查约、查秉彝、查继佐,清代查慎行、查嗣僳、查升、查揆等著名文入学者,及近现代著名人士查人伟、查猛济、查济民、查良钊、查良鉴、查良铮、查良镛(金庸)等均为其族人。

查继佐恶名昭彰,他是《明史》案检举者。

庄廷鑨慕杭州举人查继佐之名,擅自将其列入《明史》的参订名单,查继佐得知后吓得心胆俱裂,为求自保,赶忙向学道检举告发。

此案先后因此狱牵连千余人,被杀者共七十余人,其中十四人凌迟处死,妻子被发配东北沈阳附近的宁古塔者几百人。

他依靠众多无辜屈死者的鲜血爬了上去,得到了满族统治者的宠信。查家此后一门竟出了七个进士和五位翰林。在满人排汉的风气下,是汉人门庭根本无法做到地,所以虽然金先生死活不承认自己是旗人,但稍微有智商的都知道是怎么回事。

所以屁股决定脑袋,自己先祖是这种人,难道还能歌颂明朝吗?


萨沙

不论晋宋,简单比较一下明清就知道了

一,朱皇帝杀得汉人肯定没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牛逼。

二,八股取士文字狱明清都有,不分伯仲,但明有永乐大典保存文化,清有四库全书篡改毁坏文化。

三,明朝赋税养了大量朱皇子孙,清朝赋税养了大量八旗子弟。很明显八旗子弟肯定比老朱家子孙多。

四,慈禧的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与崇祯的勿伤百姓一人,说明一个当百姓是奴隶,一个当百姓是子民。

五,虽说满清以前是大明臣属,看起来是一家人,其实我们汉人确实是被殖民了,只是我们现在翻身当家做主了,为了现在的团结和平有必要这么宣传。(想一想要是日本侵略成功,几百年之后我们还会说他们是侵略者吗)

六,明清都有闭关锁国,明朝禁止民间与外国贸易,但官方一直都在进行着,最重要的是明朝一直与世界都没有脱节,在文化科技上更是开放学习,例如火器的引进改良。清朝在经济贸易上没有明朝那么封闭,但是在文化科技上,统治者一是自以为是不思进取,二是害怕百姓(奴隶)学习后起义反抗,直到清末被揍了才开始学习。

七,明末有资本萌芽,有文化争鸣,当时正处在大腐败大发展时期,虽然不一定能成功,但毕竟整体上是进步的。清末百姓如槁木,精神上一股奴才气,身体上鸦片鬼。

八,在蒙藏领土上,清朝确实完完全全把这些地方纳入版图了,明朝初期只是名义上控制,后期还控制不了这些地方。

九,明有明君昏君,这是事实,但清全是明君则是瞎扯,乾隆下江南之于木匠皇帝好在哪,皇帝懒政并不代表国家机器停摆,有好的首辅以及内阁远胜于专制巅峰的一言堂。明皇帝是私德昏,民族大义明,例如木匠皇帝还有明武宗的私德昏,明武宗塞外杀敌和崇祯的民族大义明。清皇帝是私德明,民族大义昏,清皇帝私德在史书上好,虽不知道史书真假,但我们就当是真的,但英法联军八国联军还没进京城,咸丰同治慈禧之流跑的比兔子还快,名曰西狩,末代皇帝溥仪投靠倭寇,建立伪满洲国。

十,明昏君多,能臣正臣也多,不一一列举。清朝在末期起用汉族地主武装以及汉臣来镇压起义和抵抗外国入侵,才出现了一批如曾国潘左宗棠李鸿章等能臣干吏。

十一,驱逐鞑虏恢复中华,虽然已不合时宜,但先辈的血,子孙不该记在心中吗?清朝有两种汉人,一种是汉奸,一种是龟缩贪生怕死之辈,总体来说我们都是这些人的后代。我们不否定贪生的先祖,但汉奸不应该批判吗?那些抵抗死去的英烈不应该颂扬吗?

十二,我很尊重金庸先生,但金庸先祖是明史案的告密者,是清朝统治的得利者,自然而然的会和清朝有亲近感。套用我说的第十一条,清朝的两种汉人说,很明显金庸先祖不仅怕死,还是汉奸。金庸在小说中为先祖漂白。有时候文人写出的文章,比粗犷汉子拉的屎还臭。当臭的久了,闻起来自然是香的,香的反而臭了。

十三,任何朝代有腐败有黑暗,有廉洁有光明,不夸大不贬损,才是真正的在看历史。金先生看明清,贬明扬清,我肯定是扬明贬清,不求大家一样想法,就当是个参考吧!






脱发植发

这个问题应该从朱元璋的出身去看,他出身底层,然后坐到了最高层,从坐上这个位置的那一刻起,他基本上就在担心一个事情:失掉江山。朱元璋的理想是要大明江山永葆的。他的这个内心OS,从几个事就可以一窥究竟了。

废相。大明初建那会,用的还是前朝的那套,内设中书省,省内设宰相,省下设六部,宰相是胡惟庸。这套制度运行一段时间之后,朱元璋就深感不安了,他找了个借口给胡惟庸按了个罪名把他杀了,并杀了胡身边的一批党羽。斗掉胡惟庸之后,朱元璋干脆把中书省撤掉,并立了个法令,规定以后子子孙孙都不准设置宰相这一官职。撤掉中书省不设相职后,朱元璋提升了六部的职权直接对皇帝负责,皇帝自己把宰相的活也干了,权力一手抓。这就是朱元璋的废相。

锦衣卫。这基本上就是一个特务机构,直接对皇帝负责,表面上是说监督乱权分子,实际执行上还不是“看朕的心情和需要”,也就是皇帝说了算。这个东西的存在,对于各级大臣来说确实是充满了震慑力的,那些所谓的“冒死直谏”和“跟皇帝讲句心理话”,自然就少了,多了的自然是阳奉阴违,即敢怒不敢言。所谓东林党就是这么来的,在你身边我不敢说你,那我就辞官回到千里之外的家里说你,东林是江苏无锡的一个书院,那些在京都敢怒不敢言,或者言了也没人应和的官员,很多都辞官回家,这些人都是很有学问的,回家后很多人都到东林书院讲学,自然他们会以讲学为名对朝政发表议论。后来应和的人越来越多,发展成了一股势力,即东林党。可见当时人们的口是被封成什么样子,位高权重同一个鼻口出气的大臣们都如此,草芥黔首们就更是可想而知了。不过东林党的兴发也已经是万历时的事情了,这已是大明后段权力已出现松动时。

卫所制。明朝的军队管理也是一绝,行卫所制,军民不同籍,且军籍世袭制。这套军制对当时北面蒙敌,东受寇乱,内起不断的大明来说无疑是有其很现实的意义的,起到了一定的军事作用。但是,它实在伤民,有多伤民?名义上这套东西运行了两百多年,但其实运行四十年左右就几近崩溃了,因为人们不堪其扰,骗的骗,逃的逃,安土重迁的华夏黎民们,为了躲这一劫,情愿背井离乡去觅一生机也不去当这个兵。当了这个兵,就是去受罪的,有仗要打,你上前线,没仗打,让你去做劳役、苦差,到后期这些兵还常沦为贵族大地主们的私奴,即为他们干活,都算了,你还会吃不饱穿不暖,因为上面会剥削你,克扣你的月粮衣服,层层递进。吃不饱穿不暖,干脏活累活,没有人身自由没有尊严,随时没命,更要命的是,别忘了,它是世袭制的,理论上,这份罪,是子子孙孙都要受的,这在已然有了资本主义萌的社会,基本上是比过去的奴隶更惨的,奴隶大概是无意识状态下的一种认命,但这些兵们不是,他们是有尊严的,是有一定程度的意识觉醒的。可想而知,这是一套何等反人性和严酷的制度。卫所制看似是一套军制,其实也是为了对兵权的掌控,因为它规定,将军带兵出战,打完仗后,帅印是要上缴的,如此,兵永远是皇帝的兵,将军只有使用权。

大明江山近三百年,区区几字当然不可能描绘出它的全卷,但一叶知秋嘛,单就从这几件大明朝内较典型的人事来看,不可否认,这的确是一个私心特重的皇朝,而在这种私心之下所衍生出的种种制度,亦的确是较为严苛的,装逼一点的讲法是阶级性特别明显。当然了,这是封建皇朝的一贯性,但,正如前面已提起过的,大明皇朝遇到了一个之前那些皇朝们千年未遇的新情况:资本主义萌芽,在这个新情况之下,大明的那些制度,客观上对百姓社会造成了极大伤害之余,还被衬托成了“吃相特别难看的大胖子”,再加上后朝的添油加醋,三位一体,三维全方位打击,明朝自然就成了那个“史上最黑暗残酷的皇朝”了。

我觉得,这就是一个客观事实加社会发展阶段衬托加对手添油加醋的结果,它有点印象流,它有摇摆的空间,所以,像金大师的这种看法,你也不能说他错了,但那些说大明做了很多好事,清朝也继承了它那套,不说清朝却偏说明朝的辩驳,也不能说没有道理。李鸿章不是感叹吗?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那本来就是一个剧变的时空,对比的效果突然变得特别强烈,在看待明朝时,不管作何种解读,这都是不应忽略的一点。


陆以外

金庸先生也就是这么一写,并不见得这是他一直坚持的观点,就和我们写东西的时候,偶尔呢情绪之下动不动就写出最大,最喜欢,最讨厌之类的,当时情绪上来了那么一说,时间一长回来自己看看,或许觉得挺可笑的。

那不考虑金庸先生的意见,我们还是讨论,明朝到底是不是历史上最腐朽,最黑暗,统治者最残暴的朝代呢?

个人认为,这是毫无道理,极其荒谬的结论。


在这里我想离开明朝,谈谈民国时期。我们的课本是怎么描述民国那段历史的呢?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外敌入侵,危如累卵。当然这些确实是正确的。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民国那几十年,实际上是我们民族新文化的摇篮,也是民族精神传承和蜕变的关键时期, 民国几十年间,却诞生了足以对未来数百年有着重要影响的新文化新思潮,中华民族从帝制国家转向现代国家,觉醒了民族意识,自春秋战国之后,民国几十年,算是中华民族的又一个思想领域百花齐放的小高峰时期。这是民国时期的另外一面。那我们怎么评价民国时期呢?从政治上来说是黑暗的,但是从文化上看,民国时期,实在是近数百年来,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一个小高峰。


回到明朝。对明朝,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年轻的时候看金庸先生的,《万历十五年》《辽东纪事》,各种历史文章介绍的木匠皇帝,自封大将军的皇帝,数十年不上朝的皇帝,热衷青词的皇帝,剥皮的皇帝,等等,确实让人对明朝很是厌恶,给人一种明朝皇帝极其不靠谱,都是昏庸无能之辈的感觉,于谦,袁崇焕等忠臣良将含冤而死,更是让人心寒,为他们不值。

慢慢的年纪大了,不但知道了中国的历史,多少也知道了些外国的历史,外国的现在的制度,慢慢的,有些看法就改变了,变得不再那么偏激,不再那么刻板,不再那么容易被别人所影响。

有人说朱元璋残暴。朱元璋一生只杀贪官污吏,皇亲贵戚,有谁从历史书上读到朱元璋屠城,滥杀平民的事迹么?有明一朝,官员俸禄几乎是历朝历代最低的,虽然最后却是导致了许多问题,但是谁能说,朱元璋的初衷不是为了减轻百姓的负担呢?人人都夸耀宋朝士大夫的富足和安逸,却从来没人仔细想想,宋朝士大夫的富足和安逸,怎么来的?天上掉下来的,地下长出来的么?其实大家都知道,只不过大家不去深想,宋朝士大夫的富足和安逸,是以底层老百姓的更重的赋税为代价的。

有人说嘉靖万历几十年不上朝,可谓皇帝中的极品,极为荒诞。可仔细想想,其实就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古往今来做皇帝的多了,但是做皇帝几十年的,要说不懂得做皇帝,我想大概是不多的。真的要是那种没有水平的皇帝,别说做几十年了,只怕几年也当不得。这几天特意在喜马拉山fm上听了五胡十六国的历史,如

北齐的高家,南朝的刘宋家,多看看历史就应该了解,这些家族的皇帝才是真正的奇葩,但是这种奇葩是绝不可能持久的。嘉靖万历能稳坐金銮宝殿数十年,你说他们都是昏庸无能,糊涂透顶之人,我是不信的。

明朝是中国主要朝代中,唯一一个从不和亲,从不割地赔款,从不做儿皇帝侄皇帝的朝代;

明朝是中国主要朝代中,极其不多的国土面积从建国到灭亡,相差不大的朝代,这意味着在长达数百年的历史中,明朝君臣基本上守住了自己的固有领土,而不是如唐宋汉等朝代,领土变化极其之大;


天下没有不亡之国,好比没有不死之人。明朝的灭亡,总有人要分析个一二三来,不断的往前推,总想找到国家灭亡的根本原因。所以就有了奇怪的明实亡于嘉靖,实亡于万历之类的奇奇怪怪的观点。其实国家灭亡的根本原因就一个,国家终究是要灭亡的,今天我们的国家,也一样,没有必要藏着掖着,这是天地自然之道。

明朝建立于1368年,亡于1644年,前后276年,在中国朝代中,不算最长,但是也算中等偏上,拿人来比的话,大概就是7,8十岁的样子。但是明朝是最完整的朝代,在死前基本保持了最初的样子,相比唐汉,可以说是年轻的时候风风火火,威风八面,老的时候缺胳膊少腿,死的窝囊透顶,明朝至少灭亡的时候,其实是很有骨气的,勉强可以算是自然死亡,受的罪不算多。

不信?不信去翻翻历史书,三国乱世的时候,汉献帝是怎么过日子的?唐朝最后的150年间,皇帝都是怎么过日子的?明朝皇帝要打便打,当死则死,无一苟且,明英宗被俘虏后还能被鞑靼以礼相待,乖乖放还,换做任何其他朝代,都不会是这个结果。这就是朱明皇室的特点。

我们只看到了朱明皇帝在某些细节上的不靠谱,却从来没有人仔细去想想,朱明皇室,有着怎么样的精神和风骨!


历史书,看的越多,对明朝的好感就越多。皇帝见的多了,能够像朱明皇帝。这般硬气,这般不妥协,这般有股子横劲的,我是没看到有几个。


至于朱明不是文化人的天堂。我只能说,抱歉,文化人原本也不是社会的决定性力量,不重用你有什么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