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帝之四,史上最孝皇帝親嘗湯藥衣不解帶三年整,感於緹縈廢肉刑

元朝郭居敬編寫了一本書《二十四孝》,宏揚傳統孝道,流傳至今,裡面有一個故事,說的是一個漢代皇帝,那麼你知道他是誰?又講的是什麼故事嗎,其實還有一個故事,雖然沒有編入二十四孝,但也成為後世孝道的典型,故事裡同樣有這個皇帝,那麼你知道這個皇帝是誰了嗎?


文帝之四,史上最孝皇帝親嘗湯藥衣不解帶三年整,感於緹縈廢肉刑​這個皇帝就是劉恆,漢文帝,漢高祖第四子,為薄太后所生。他素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在陳平周勃諸大臣剷除呂氏勢力之後,就最終選定了代王劉恆,

《史記》載:乃曰:″代王方今高帝見子,最長,仁孝寬厚。太后家薄氏謹良。且立長故順,以仁孝聞於天下,便。″

可以看出文帝品行仁孝,一向聞名。《二十四孝》也有記載,他對自己母親薄太后特別孝順。薄太后曾經臥病在床,一病就是三年,他一直沒日沒夜在床邊侍候,眼也不眨一下,衣不解帶;而母親所服的湯藥,他要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俗話說久病床前無孝子,而帝王如此,就更難能可貴了。

後人有詩讚頌他,仁孝臨天下,巍巍冠百王。莫庭事賢母,湯藥必親嘗。
文帝之四,史上最孝皇帝親嘗湯藥衣不解帶三年整,感於緹縈廢肉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他孝順,愛自己的父母,同樣也把這種愛心給了普天之下的老人。下面我們看另一個故事,緹縈上書救父。


文帝之四,史上最孝皇帝親嘗湯藥衣不解帶三年整,感於緹縈廢肉刑

​這個故事在《史記》中也有記載。緹縈是個小女孩,才十五歲。他的父親是倉公,本名淳于意,醫術高超,人們說他能預知生死。
文帝之四,史上最孝皇帝親嘗湯藥衣不解帶三年整,感於緹縈廢肉刑

​由於他醫術好,總出去行醫,有些看病的人有時很難碰到他,對於那些他一看便知的不治之症,他就不再治了,這樣,他不免得罪了一些人,於是被告獲罪,要押赴長安處以肉刑,臨行前就對他的四個女兒說,都說生閨女不如生個兒子,真沒錯呀,現在到這危急時候你們誰能幫上忙?
文帝之四,史上最孝皇帝親嘗湯藥衣不解帶三年整,感於緹縈廢肉刑

沒想到才十五歲的小女兒自告奮勇,要陪爹爹一同上京城,一路上女兒伺候倉公細微周到,到了京城,更做了一件讓人意想不到的事。

她寫了一封書信想來應該是費了好大勁,送到了皇帝劉恆那裡,文帝一看,當然是深受感動,自己也有父母,也曾為母親親嘗湯藥,他深深理解緹縈的心情,那一片孝心自己有什麼理由不同情呢?於是他下詔書,廢除了殘損肢體的肉刑,也免除了倉公的刑罰。
文帝之四,史上最孝皇帝親嘗湯藥衣不解帶三年整,感於緹縈廢肉刑​史學家班固有詩讚曰:三王德彌薄,惟後用肉刑。太倉令有罪,就遞長安城。自恨身無子,困急獨煢煢。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上書詣闕下,思古歌《雞鳴》。憂心摧折裂,晨風揚激聲。聖漢孝文帝,惻然感至情。百男何憒憒,不如一緹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