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碼頭竟然保留了宋代《清明上河圖》里的這一幕!

究竟是哪一幕場景歷經800年沒有改變?請看下圖:

民國碼頭竟然保留了宋代《清明上河圖》裡的這一幕!

碼頭邊,幾個搬運工正在把船上的糧食背到倉庫去。管事的發給每人一根很長的竹籤,作為他們領取報酬的憑證。直到民國年間,碼頭工人裝卸完貨物以後,依然要憑竹籤領取報酬,這種計算工錢的方式歷經800年沒有改變!

如果不是北宋畫家張擇端“以拍紀錄片的方式”畫出了《清明上河圖》,我們今天還真是無從瞭解這樣的歷史巧合。這幅畫的名字裡有一個“河”字,可見碼頭、糧船之類的“河景”必然是畫面的主角。確實,《清明上河圖》將近一半畫面都在描繪北宋都城汴梁(河南開封)的母親河——汴河:

民國碼頭竟然保留了宋代《清明上河圖》裡的這一幕!

民國碼頭竟然保留了宋代《清明上河圖》裡的這一幕!

《清明上河圖》局部,北宋,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和今天一樣,宋代已經有了專門的貨船和客船,從外表就能看出區別。貨船中最有名的當屬運送糧食的漕船。汴河漕船一年運糧近50萬噸,是“南糧北運”的主力,百萬首都居民填飽肚子主要靠它們:

民國碼頭竟然保留了宋代《清明上河圖》裡的這一幕!

民國碼頭竟然保留了宋代《清明上河圖》裡的這一幕!

漕船窗戶很少,乘坐舒適度差

民國碼頭竟然保留了宋代《清明上河圖》裡的這一幕!

岸上又一個管事的在給搬運工分配任務。話說背後有個算命老頭在“做生意”,您注意到了嗎?

民國碼頭竟然保留了宋代《清明上河圖》裡的這一幕!

民國碼頭竟然保留了宋代《清明上河圖》裡的這一幕!

客船的窗戶比漕船多得多,門窗的做工也比較講究

民國碼頭竟然保留了宋代《清明上河圖》裡的這一幕!

河邊有不少“吊腳樓”似的河景餐廳,專做船客的生意

宋代造船規模很大,官方造船動輒上千艘,民間更是不計其數。船隻的噸位也很大,普通海船達到100多噸,大型遠洋船隻更是在200噸以上,而且普遍使用了指南針。內河航運雖然沒有海運那麼危險,但政府還是採取了專門措施,保障船隻安全:

民國碼頭竟然保留了宋代《清明上河圖》裡的這一幕!

橋樑邊上有一根木柱,這是幹什麼用的?

民國碼頭竟然保留了宋代《清明上河圖》裡的這一幕!

木柱頂端是一隻用羽毛做成的假鳥,原來是風向標,幫助船隻在通過橋洞時掌握風向

民國碼頭竟然保留了宋代《清明上河圖》裡的這一幕!

堤岸對航運安全至關重要。人們不僅用柳樹護堤,而且每年砍去老枝,催生新枝,這樣可以促使柳樹向地下深處紮根。所以柳樹的樣子很奇特,樹幹極粗,枝條極細。這也成了汴梁八景之一:隋堤煙柳(汴河原是隋代開鑿的運河,故稱隋堤)

民國碼頭竟然保留了宋代《清明上河圖》裡的這一幕!

船側擺出祭祀水神的供品,也算是保佑航運安全的特殊措施吧~

民國碼頭竟然保留了宋代《清明上河圖》裡的這一幕!

畫家非常關注船隻的細節,比如右邊的漕船卸貨完畢,吃水很淺。左邊的客船還在前進當中,吃水較深

宋代的造船技術和航運技術都居於世界領先地位。比如,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船塢,也就是造船廠啦;船艙分為許多隔間,其中一間觸礁進水也沒關係;桅杆可以適當旋轉,利用多向風力;大船出海要攜帶小船,也就是今天的救生艇。

甚至有兩大領先世界的造船技術出現在了《清明上河圖》裡:

民國碼頭竟然保留了宋代《清明上河圖》裡的這一幕!

多數船的船身有一排排黑點,代表釘子。可不要小看這簡單的黑點,裡面暗含了一項“發明專利”。

宋代船隻使用多層船板,每層木板分別捆紮拼接在一起,再用釘子把多層木板釘在一起,增加了船身強度。同時代的歐洲木船僅用皮條繩索捆綁船板,牢固程度差了很多。

民國碼頭竟然保留了宋代《清明上河圖》裡的這一幕!

從視覺效果來說,一排排船釘也帶來了特別的裝飾美感

第二大領先技術就是船舵了。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船舵的國家,早在漢代就已普及,宋代的船舵更是實現兩大技術突破:

民國碼頭竟然保留了宋代《清明上河圖》裡的這一幕!

有鏈子穿過舵葉上的孔,可以在水淺或者不需要用舵的時候把舵葉升起來,避免損壞,這就是著名的“升降舵”技術

民國碼頭竟然保留了宋代《清明上河圖》裡的這一幕!

請注意,垂直的舵杆並沒有直接綁在舵葉邊緣,而是往舵葉的中間挪了挪,轉舵的時候更省力,這種技術叫“平衡舵”。沒看懂?看下圖就明白了:

民國碼頭竟然保留了宋代《清明上河圖》裡的這一幕!

歐洲普及平衡舵技術比中國晚了700

有人以為中華文明是單純的農耕文明,輕視航運,更輕視海洋。其實,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多元之地,中國人的大航海時代早在唐宋就開始了!

時至今日,世界十大港口中有七個在中國,我們的造船規模更是世界第一!這或許就是老祖宗的航海基因在發揮作用吧~

【小鏈接】《清明上河圖》已經在北京故宮“石渠寶笈特展”亮相了,展至10月11日。由於人氣太旺,不早起排隊是絕對看不到的。

常聽人說國畫寫意,不講透視。這樣說太過籠統。《清明上河圖》裡就有透視的例子:

民國碼頭竟然保留了宋代《清明上河圖》裡的這一幕!

這兩條船明顯符合透視原理,可見國畫有時也會考慮近大遠小的透視關係,只是沒那麼嚴格——也正因為不嚴格,所以國畫可以不斷變換視角,創作出好幾米、乃至幾十米的鴻篇鉅製。更多關於《清明上河圖》的故事,咱們下期接著聊~

圖文/張擇端/博小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