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一流大學與世界一流大學的差距在哪?

最近正值大家高考填報志願,對於很多人來說,清華和北大無疑是發著光的金字塔尖。雖然清華、北大在我國是數一數二的大學,但放眼全球,無論是QS世界大學排名,THE世界大學排名,還是U.S.News世界大學排名,清華和北大都不是高校中真正的佼佼者。

那麼清華、北大與世界一流大學的差距究竟在哪兒呢?辦學理念有什麼不同?人才培養模式又有何差異?

国内一流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在哪?

@伯駿

本人北大本科,UCB讀碩士,斯坦福讀博,我來回答這個話題再合適不過。

我認為,現階段的中國大學與世界一流大學的差距的本質不在於學校的自身實力而在於國力。中國大學的全球排名突飛猛進也只是最近幾年的事兒,我03年上北大時,北大的世界排名還慘不忍睹,如今已經進入前一百,與東京大學分庭抗禮。

不可否認,中國大學近些年教學科研能力有所提高,但實力上的提高與排名的提高不成正比。那是什麼原因呢?原因是中國國力的提升使很多外國人更加關注中國,繼而發現——原來中國還有這麼牛的大學!

中國人的性格過於內斂,總喜歡悶聲發大財。中國大學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影響。我們不張揚,悄無聲息地把事情做好了,GDP上去了。但是對學校來說內斂可不是好事,你出了多少成果,培養了多少牛人,外邊的世界不知道。

此外還有一個語言問題,眾所周知,英語是世界通用的學術語言,而我國直到1990年前後才大範圍採取英語教學。這就意味著我們國家大多數真正能熟練使用英語進行學術活動的科研教學人員,剛剛進入學術黃金年齡。以前我們有再牛的成果,外國人看不到。

同時,語言問題也影響到了我們的大學接受外國留學生。畢竟,漢語是世界公認的最難學的語言之一。

大家如果看一下世界大學排名就會發現,排名前一百的學校絕大多數是英語教學,包括新加坡國立大學和香港大學。因為世界大學排名一直由英美國家的媒體在做,自然會對英語授課的學校更為了解。少部分非英語教學的大學也主要集中在歐洲的德國、法國、瑞士等拉丁語系國家,雖然不講英語,但是每個人的英語水平都好到爆。

其他幾所學校是誰?東京大學和清華北大。排名前後差距不大。但是如果對與東京大學北京大學排名相近的幾所美國大學的教學水平和學術水平進行考察的話,大家就會發現,北大甩了他們不知多少條街。許多世界排名80-100的美國大學,在中國估計連985都評不上。只是人家的學術成果很容易被世界學術體系所認可。只是人家的畢業生被歐美社會默認為是精英階層成員。

所以說,清華北大與世界一流高校的差距在於國力,任務在全體國民身上。如果問清華北大何時進入世界高校排名前十,我想要等中國人均GDP進入全球前二十的時候吧。

@杜少雷

本人目前在伯克利讀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Computer Science和Math,即將大三。上學期有幸來到清華電子系交換了一學期。作為學EECS的學渣,交換期間不僅和電子系,也和軟院的同胞們交流不少。聊天中最常談到的話題就是中美教育的差異。

我覺得主要差異教育理念上的差異和硬實力的差異。

在教學上,伯克利和清華對本科生的從目標上就不相同。伯克利的培養的目標似乎是能做出東西的工程師,而清華則是動筆演算的“科學家”。在理論方面,清華講的東西要多於伯克利所講的。但是在動手方面,則不如伯克利鍛鍊的多。可以說伯克利與清華的教授順序的理念是相反的。伯克利先告訴你這門課的應用,並讓你實際動手做出來,你若有興趣則可以繼續往深了學習其理論和數學基礎。而清華則是先講數學基礎,再講理論,最後會提到應用。

美國大學的自由是出了名的,從選專業,選課到選advisor都很自由。而國內則從方方面面管得更細,更嚴格。很多人鼓吹美國的自由更利於個人的發展。對於一些奇才來說,可能確實是這樣,但高自由度同樣會產生很多失敗品。

相對地,或許是由於文化的緣故,國內更是注重整體的穩定,或許很少有奇才的出現,但是管得多也會使失敗品的比例更低,同時保證社會上各類人才的數量的穩定。

很多人都在說美國選專業有多麼多麼自由,每個人似乎都選到了最適合自己的專業。然而事實上,這一點只對美國上層家庭成立,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選專業基本上就是市場導向。在伯克利,很多文理學院的人擠破了腦袋想進HASS商學院。在伯克利和MIT的工程學院,學CS的人是最多的,而目前CS是最好找工作同時賺的很多的專業。

而在清華,每年輸出的各專業畢業生基本符合計劃需求,而不是市場需求。這樣對國家來說或許更有利一些,然而對個體並不有利。首先,很多專業並不好找工作。第二,有些學生確實不適合本專業。可喜的是清華轉專業已經越來越容易了。

綜上,美國的模式對於個體來說是最優的,但就整體來說卻不一定優於國內。

在伯克利的很多導論級課上,我們就接觸到目前在硅谷最尖端的科技。比如database和data science課上,我們講Spark。而在清華的不管是電子還是軟院對目前最新的技術都介紹的很少。這一點差異的原因是教授水平的差異,在伯克利,很多教授就是最新技術的發明者,自然願意在課上講講。

地點或許是伯克利和斯坦福特有的優勢。兩校都在硅谷附近,EECS同學間的話題也離不開各種新的high tech或創業神馬的。另外,大量的硅谷IT公司就近招人對兩校學生也是個優勢。這一點在美國的其他學校可能也比不了。

@天光:

以上很多答案都很有道理,我說個我的實際的見聞吧。

案例1:前陣子因為業務的關係,和我的母校有比較多的接觸(也算是國內頂尖的理工科大學之一吧)。和學校的老師、教授、系主任和研究所所長什麼的交流了很多,他們的話題和關心的內容中最主要的就是什麼樣的東西可以轉化成生產力。

事實上,他們很多課題評選,學生培養都明確得指向了經濟效益和實用價值這個目標。乃至整個中國大學都在鼓勵所謂的大學生創業。

案例2:前兩年在美國的時候,被apple聯合常春藤聯盟一起拉去參觀了一個小型的展覽會,是美國各個名校的學生自己在apple的各個平臺上(主要是ios)的作品展覽。前20分鐘,我幾乎忍不住要笑出來。這都是些個什麼玩意,沒一個有用的東西,都挺好玩,但沒有一個有一點點商業或者技術上的意義,和我原來想象的美國大學生們利用自己出色的創造力不斷再創造什麼下個微軟,下個facebook的美好想象大相徑庭。

但是20分鐘以後我笑不出來了。事實上,在場的大學生,以及教授們充滿了認真和執著,而且到場的人,沒有一個人談什麼產品轉化啦,市場前景,社會價值啦之類的話題。所有的長者,包括教授,哪怕是商業人士,都對這些毫無現實意義的小創新報以關注和鼓勵。以至於我一直想問的:"這有什麼用啊?"的問題一直沒有問出口。

展會的後半場,我想明白了,正是這樣的一種氛圍,才是創新的真正原動力和基礎。尤其在學校,大家有更寬容,更正面的態度去對待各種創新,哪怕毫無意義,因為大學相對企業來說,創新的習慣,和創新的能力遠比創新的價值更重要。

大學是孵化場,是培養能力,培養思維的地方,而中國的大學,哪怕拋開教條體制這些弊端,現在已經淪為了商業市場了,從根上就扼殺了偉大創造誕生的可能。

@琬如溫玉:

1.世界一流的知識,還是靠少數天才的想法推動,然後一群人才去驗證他們的想法。

2.一流的大學需要的,不僅僅是批量人才,更需要一些天才。

3.這些天才在哪裡都是稀有的,每個有經濟實力的國家都願意花錢去挖他們。

4.天才們決定去那裡,經濟吸引是其次。天才會選擇他們的追求,然後願意提供的土壤,會成為一流大學。

5.希望中國早日能出一流大學。

@雨平:

不如先想想我們有哪些可以做卻沒有做到的事情。如果由我來說,那麼大學的問題其實只是初高中基礎教育問題積累之後的產物罷了。

大學老師教課還能怎麼教?真要批評,我覺得國內的教法,相比國外實在是太鬆太放任學生了。但大學老師真的嚴格了,現在也就能換來國內學生的惡評如潮。但俗話說得好,師傅領進門,修行在自身。我覺得差距主要是由學生的普遍態度決定的。當然正因為是普遍的,這種態度的形成的絕大部分責任不能說在學生身上。

缺資源?至少文獻資料庫大部分已經和國際接軌了吧?試問國內那些喊著專業水的學生對這些東西的利用率如何?說真的,那句“就大部分人的努力程度而言,還談不上拼天分”同樣適用在這裡,只是把“天分”換成“資源”而已。

那麼學生的消極態度又是怎樣形成的呢?我覺得根源在於“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這種問題在美國也並非沒有,美國的大一新生也普遍有類似的迷茫,但是美國的初高中教育給予了學生們自由向感興趣方向發展的資源與機會,並且充分鼓勵學生這麼做。找到了興趣所在的學生,在有支持的情況下,其進步速度能有多快,這大家心裡都明白。而這些學生構成了美國頂尖高校的主要生源,也構成了中美頂尖學府的差距來源。

換言之,在美國雖然同樣沒人阻止你混日子,但是未來該帶頭的已經早早被髮掘出來了,而在中國,這個過程一直被初高中教育所壓制,以至於很多攢夠了分數進了頂尖學府的人還不知道自己想幹什麼。所以北大清華絕對是有優秀的專業和優秀的學生的,問題在於初高中刻板教育造成的迷茫者實在太多,因此掩蓋了優秀專業,也令各專業難以進步和突破。

国内一流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在哪?

中美教育著實在諸多地方都存在著不小的差異,真心地希望中國的教育可以越來越好,而國內一流大學在國際上的排名也可以節節高升。對於這個話題你有什麼想說的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