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ven_樂樂
三國時期為東漢時期與西晉時期之間的一個歷史階段,它以曹丕代漢建魏為起點(公元220年),以西晉滅吳為終點(公元280年),前後持續了60年時間。
回到本題,三國分別是曹魏政權、季漢政權(蜀並非劉禪政權自稱)、東吳政權。下面寒鯤為您梳理一番三國都城所在:
曹魏五都:中都洛陽+四大陪都
曹魏政權存續於公元220年-公元266年間,開始於曹丕稱帝,最終被司馬炎領導的西晉政權取代。
曹魏首都為洛陽,位於今天河南省洛陽市東郊的漢魏洛陽城遺址區。
曹魏陪都分別為鄴、譙、許昌、長安:
鄴城位於今天河北省邯鄲市臨漳縣西南的鄴城鎮;
譙城位於今天安徽省
亳州市的譙城區;許昌位於今天河南省許昌市建安區東部;
長安位於今天陝西省西安市西北的漢長安城遺址區;
西晉政權繼承了曹魏的首都洛陽,但並未像曹魏那樣設置四大陪都。
季漢成都
季漢政權存續於公元221年-公元263年間,開始於劉備稱帝,最終被司馬昭控制的曹魏政權所滅。
季漢只有一個都城,就是成都,它位於今天四川省成都市的市中心。
東吳兩都:長期都城建業+短期都城武昌
東吳政權存續於公元229年-公元280年間,開始於孫權稱帝,最終被司馬炎領導的西晉政權所滅。
孫權剛剛稱帝時是定都武昌的,雖然不久之後便遷都建業了,不過在後主孫皓時期曾經在公元266年短暫定都武昌了不到一年。所以,建業城可以說是東吳政權的長期都城,武昌城則是東吳政權的短期都城。
建業位於今天江蘇省南京市北部的石頭城遺址公園附近
武昌位於今天的湖北省鄂州市城區。
如果您有獨到的見解,歡迎在評論區交流
如果您喜歡寒鯤的文字,可以點擊回答上方的頭像關注哦
寒鯤
歷史上的三國時期,介於東漢和西晉之間,以公元220年曹丕代漢稱帝開始,至公元280年西晉滅吳結束。
三國時期的政權包括
曹魏、季漢和孫吳,下面筆者分開介紹。曹魏
曹魏政權開始於220年曹丕代漢稱帝,結束於公元265年司馬炎篡魏,改國號為晉。
《三國志文帝紀》記載,曹魏政權有一個首都(洛陽)和四個陪都(許昌、譙縣、鄴縣和長安)。
洛陽在今河南省洛陽市的漢魏故城遺址。
許昌在今河南許昌東的張潘鎮一帶;
譙縣在今安徽省亳州市;
鄴縣在今河北臨漳縣西、河南安陽市北郊一帶;
長安在今陝西省西安市西南約七八公里的一帶;
季漢
季漢政權開始於公元221年劉備成都稱帝,結束於公元263年司馬昭控制的曹魏政權所滅。
季漢只有一個都城,成都,在今四川省成都市。
孫吳
孫吳政權開始於公元229年孫權在武昌稱帝,結束於公元280年為西晉所滅。
吳大帝孫權在
武昌稱帝,不久即遷都到了建鄴。所以武昌只是孫吳定都的地方,建鄴是長期的都城所在。
武昌在今湖北省鄂州市;
建鄴在今江蘇省南京市;
奇點歷史
廣義的三國其實指曹操、劉備、孫權建立的三個實際意義上的政權。而不應該侷限在220年曹丕稱帝算起。按此邏輯,曹、劉、孫三大軍事集團總部所在地,也就應該稱為首都。
1,先看孫權集團,準確來說先後有五個地方當過都城,蘇州、鎮江、南京、鄂州、南京。
200年孫策死後,孫權接過江東印信,行政中心設在吳縣,今天的蘇州。赤壁之戰前,為監控警惕劉表、黃祖和準備隨時南下的曹操,孫權從蘇州遷到了京口,也就是今天的鎮江,並築鐵甕城。211年為防禦曹軍從合肥攻擊江東,孫權再把都城遷到秣陵,築石頭城,即今天的南京。
到了221年,孫權再次把行政中心從南京遷到鄂州,更名為武昌,這裡一直呆到229稱帝,才最後又遷回南京,直到吳國滅亡。
2,劉備集團準確說先後有兩個行政中心,分別為公安城和成都。
打贏赤壁之戰趁亂奪取荊南四郡,209年向孫權借來江陵和公安城後,一直以公安為總部,今天的湖北荊州一帶。此後劉備入川,稱漢中王、稱帝,都建都成都。
3,曹操集團的總部有三,許昌、鄴城、洛陽。徹底攻滅袁氏集團後,鄴城就成了曹操的老巢,直到220年曹丕在鄴城稱帝並遷往洛陽。
就這樣吧,歡迎探討。
司馬砸光
三國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赤壁之戰時,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奠定了三國鼎立的雛型。
三國時期各國首都:
【三國時期】(公元220年~公元280年)
『魏』(公元220年~公元265年)
許昌(今河南許昌)公元220年–公元221年
洛陽(今河南洛陽東)公元221年–公元265年
『蜀』(公元221年~公元263年)
成都(今四川成都)
『吳』(公元229年~公元280年)
建業(今江蘇南京)公元229年–公元265年
武昌(今湖北鄂州)公元265年–公元267年
建業(今江蘇南京)公元267年–公元280年
九點半歷史
魏國在許昌,當時叫許都。蜀漢在成都,東吳在武昌,後來遷到建業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