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古鑒今(二)勤勉的黃帝

通古鑑今(二)勤勉的黃帝

涿鹿之戰後,黃帝徹底擊潰了蚩尤的九黎部落,在戰爭過程中,蚩尤給黃帝部落帶來了巨大的損失,但是戰爭結束後,黃帝並沒有對蚩尤部落大肆屠戮,相反,黃帝不但把蚩尤的部眾吸收到自己的部落中,而且還與少昊、太昊部落修好(少昊、太昊曾經是蚩尤的盟友),這一舉措令戰敗的九黎部落和太昊、少昊兩大部族喜出望外——他們擔心的報復並沒有發生。

通過對九黎部落的處理,我們可以看出,黃帝是一個極有遠見卓識的人。他的這一舉措,不但壯大了自己的實力,提高了自己的威望,而且還收買了九黎部落的人心。大家都知道,征服一個部族,武力征服的效果,遠沒有精神征服的效果來的持久穩定。就這樣,黃帝通過自己的征伐,將越來越多的部落納入到自己的部落聯盟中來,華夏族的雛形已現。

取代神農氏後的黃帝做了什麼呢?

《史記》裡是這樣說的:“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徵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嘗寧居。”

這說明取代神農氏後的黃帝,並沒有高枕無憂,反而是四處征戰,以至於“未嘗寧居”,在此,我們不得不佩服黃帝的勤勉。

黃帝率領著他的軍隊,往東到達東海,往西到達空桐(今甘肅平涼西北),並且登上了雞頭山(今寧夏涇源),往南到達長江,登上湘山,往北驅逐了葷粥,並且在河北的釜山(不是韓國的……)與諸侯核驗了符節,然後又回到涿鹿,把都城定在了涿鹿。不僅要感嘆黃帝的身體素質真好,來來回回跑了這麼遠,當時要不是四周都是原始叢林,估計能把亞歐大陸跑個遍,反正那時候跑到哪,哪就是我們的領土,又沒人搶,哈哈,開個玩笑。

定都在涿鹿的黃帝,並沒有住在都城。他四處巡視,沒有固定的住所,所以他走到哪,都用兵營來防衛,而且黃帝的軍隊有一個特別酷的名字——雲師,因為黃帝所封的官職都又云來命名。

可能那個時候,黃帝還是對眾多小弟不大放心,帶著軍隊到處巡視,一來為了展示實力,威懾一下不聽話的小部落;二來假如真出了什麼問題,直接就幹了,相信以黃帝擊敗炎帝、蚩尤時表現出來的軍事能力,收拾一下小部落,應該易如反掌。但是就算是這樣,黃帝還是對各小弟不放心,於是他又設置了左右大監(不是太監)來監視各部落。

看來黃帝對自己打下來的江山真是操碎了心。

不過最終,黃帝還是穩定了自己的權力。然後他做了幾件特別有意義的事情,究竟是什麼事情呢?

通古鑑今(二)勤勉的黃帝

第一件,制鼎,史書上說,鼎這個東西,是上天賜給黃帝的,不知道大家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所以這鼎肯定黃帝自己製作出來的,但是在那個年代,告訴大家鼎是上天賜給的,效果遠比說是自己製作的好,就類似於我們現代人寫一篇文章沒人看,但是假如說是某個大作家寫的,銷量肯定噌噌往上漲。

第二件,觀測太陽,推算曆法。這個意義就比較大了,有了曆法,就可以預知節氣時日,這樣民眾在耕作時可以順應天時,來保障豐收,在當時老百姓的眼裡,推算曆法肯定比制鼎實用。

第三件,設立官職,現在我們通過有限的史料,只能知道,黃帝當時任用風后、力牧、常先、大鴻等大臣治理民眾。

通古鑑今(二)勤勉的黃帝

做了這些事後的黃帝,心力交瘁,不久就病逝了。當然,這麼牛逼的人物是不可能平凡地離開的,傳說在他得到第一個鼎的時候,天上突然飛下來一條金龍,金光籠罩四野,那條龍告訴黃帝,因為黃帝的豐功偉績驚動了天帝,天帝很讚賞他,就派金龍帶他去見天帝。當黃帝跨上龍背的時候,大臣們都很不捨,也想追隨黃帝而去,但是金龍扭動了幾下身軀,所有的大臣就都掉下來了。然後金龍就帶著黃帝消失在天空中。

這當然是一個傳說,但是這個傳說也在側面說明了黃帝在百姓心中的地位。黃帝的事蹟與賢德,代代相傳,直至今日。

就算是數千年後今天的我們,也不得不佩服黃帝。

首先,黃帝能打敗炎帝、蚩尤,征服許多部落,就足以說明他的軍事才能絕非等閒;

其次,在打下天下後,他也把天下治理的井井有條,遍觀歷史,能打江山,卻在做江山時把江山治理的一塌糊塗的皇帝有的是。所以,我們不得不佩服黃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