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貸備案延期 監管挑戰升級

網貸備案延期 監管挑戰升級

針對行業關注的網貸備案問題,在6月29日由華夏時報與洞見傳媒聯合舉辦的“新金融新趨勢暨2018年金融科技峰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法與金融室副主任尹振濤在演講時表示,網貸備案延期已是事實,網貸機構是全國開展業務,但在各地備案,存在政策和市場的不公平競爭。

在尹振濤看來,備案延期的主要原因是各地備案細則給出的操作時間短,操作難度比較大,消化存量尚需時日,加上校園貸現金貸、銀行存管白名單、互聯網資管等新政策密集出臺,另外,仍存在大量的大平臺,違規業務多,各類模式複雜,短時間清退較為困難。網貸行業是全國經營的業務,但是由各地金融辦出臺方案不同,整個市場會存在不公平問題。

不過,在網貸行業下半場中,牌照管理依舊是關鍵詞。尹振濤認為,監管層多次提到金融業務需要持牌經營的監管理念,其中不僅是金融機構,而是從事金融業務的企業都需要牌照。目前很多網貸行業面臨轉型升級,很多網貸機構轉型為科技公司,甚至有些機構不說自己是金融科技,說企業是科技屬性。圍繞科技賦能問題是網貸行業、金融科技行業一個重要發展方向和思路。"網貸行業要有普惠初心、要敬畏風險,同時在下半場,行業中的企業需要合作共贏,找準自己的發展方向,面對行業洗牌等。”

知名財經評論家水皮也表示,近幾年互聯網金融高速發展,監管也在不斷探索各自邊界。互聯網金融是中國新世紀、新時代民間金融和草根金融的一次偉大實踐。藉助科技手段,互聯網金融突破了傳統金融的管制和壟斷,在普惠金融、擴大投資者的投資範圍、化解中小企業融資難等方面都做了有力探索,而且這些探索還在繼續。互金野蠻生長後經歷三年的清理整頓,行業依然生生不息、活力四射,說明這個行業是市場的剛需,釋放金融生產力。監管會越來越規範,無論如何互聯網金融本質是金融,金融就離不開風險控制。互聯網金融涉足的是一個全國性金融資產,所以監管角色很難劃歸地方金融辦。既然要備案,一定會過度到牌照管理的階段。

不過,隨著互金行業不斷推陳出新,監管也面臨調整。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參事、原中國保監會副主席周延禮表示,中國金融科技用戶快速增長,推動了中國比其他國家的普惠金融、小微金融以更快的步伐發展,中國已是全球互聯網金融發展最快的國家。“金融科技使金融普惠、共享程度提高,金融科技實現新經濟新業態結構性重組。同時,金融科技思維直接融入到實體企業運行、金融底層功能從企業行為轉成政府行為,形成更加健康的金融科技生態經濟管理模式。但金融科技面臨全新的風險,比如信用風險、操作風險、流動性風險等,監管需全方位應對新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