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精神的三個小故事

匠人精神的三個小故事

“匠人精神”是一個匠人的氣質,也是產品的氣質,氣質是最能征服消費者的東西。喬布斯說,工作是人生中最重要的體驗,堅持不懈地做好一件你認為具有非凡意義的工作,能夠給你帶來真正的滿足感,而從事一份偉大工作唯一的方法,就是認真、敬業、執著、創新。

美國暢銷書作家亞力克·福奇在《工匠精神》一書中說道:“古往今來,‘工匠精神’一直都在改變著世界;熱衷於技術與發明創造的‘工匠精神’,是每個國家活力的源泉,中國的創新驅動發展也正呼喚‘工匠精神’的迴歸。”

匠人精神的三個小故事

一,三菱的電飯煲

即使現在已經進入了高科技時代,許多智能產品取代了傳統手工產品,但製造者們並沒有因此而形成流水線作業,而是依然遵循傳統工匠們的精神精工細作,不為一時的利益而降低品質。

三菱電機集團便是其中一個,他們用沿襲工匠們的執著精神,製造出非同一般的電飯煲,贏得了消費者們的青睞和好評。

成立於1921年的日本三菱電機股份有限公司是全球知名的綜合性企業集團,總部位於東京,憑著強大的技術實力和良好的企業信譽,三菱電機有限公司在全球的電力設備、通信設備、工業自動化、電子元器件、家電等市場佔據著重要的地位。在2013年《財富》世界500強排名中,三菱電機公司排在第244位。

作為一家制造多種高端電子產品的企業,三菱電機集團完全可以不製造電飯煲這樣的普通小產品。因為在一般人看來,電飯煲在當今時代太普通了,就像以前的鐵鍋一樣尋常,而且根本做不出新意來。

但三菱電機集團並不這樣認為,他們看好電飯煲市場,並堅信只要把電飯煲做出新意,就一定能夠佔領市場,成為電飯煲的領軍產品。

他們調研發現,雖然人們已經進入簡便快捷的電氣化時期,卻非常懷念傳統土灶鐵鍋做出來的米飯,紛紛認為那是最美味的食物。或許平常人會覺得這只是一個懷舊的信息,但三菱電機集團的製造者們卻從中抓住了電飯煲的本質:那就是口感。

三菱電機集團於是專注於這一點上,把它列為電飯煲的主要功能,併力爭把它做到極致。為了做出與土灶相同口感的米飯,製造者們充分發揮執著的工匠精神,遍訪日本各地老建築與高級日料的土灶,徹底分析其構造及火勢,同時將土灶烹製米飯的軟硬、水分等數據化,並把這些數據應用到電飯煲的製造中去。

他們經過無數次的試驗,請許多人試吃,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發現利用純度為99.9%的炭材料製成內膽,這樣能加強電飯煲的加熱能力,使米飯有傳統土灶鐵鍋的香味,並最終讓電飯煲烹飪再現土灶品質。

三菱電機集團的電飯煲一經問世,就受到了主婦們的喜愛。因為用這款產品做出來的米飯能夠使家人胃口大開,而這也是主婦們最有成就感的事情。但很多人並不知道,這家有著高端製作設備的企業生產電飯煲時,卻採用了看似非常落後的工藝。

三菱電機集團的電飯煲名為“本炭釜”內膽電飯煲,在這款產品中,凝聚工匠精神的點在內膽上。一個內膽全部都是炭製成,因此名為炭膽。生產炭膽的週期非常長,從最初加工到最終完成需要5個月,而且完全是人工作業。

這種做法看似落後於工業化時代的步伐,卻將米飯的口感做到了極致。而三菱電機集團也因其執著再現“土灶”米飯口感的匠人精神,贏得了消費者的尊敬和忠誠。雖然價格比同類產品要高兩三倍,卻在銷量上位居首位,成為電飯煲產品的經典之作。

工匠之美,並不是一味地創新,也不是固執地守舊,而是抓住本質,將守舊和創新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使產品的品質得到質的飛躍。

匠人精神的三個小故事

二,岡野雅行的針頭

在日本文化中,匠人精神是一種備受推崇的文化。許多手工藝人如木工、瓦匠等用現在看來非常落後的技藝精心雕琢自己的產品,他們的產量雖然很低,但每一款都深受用戶們的好評。他們對自己苛刻的要求也受到世人的敬仰和學習,因此,工匠精神在日本世代相傳。

日本的岡野工業株式會社雖然規模不大,只有 5個員工,卻是這樣一個有“金剛鑽”的企業。會社的社長岡野雅行的口頭禪就是:“做別人不能做的事情。”這句話與中文裡的“有了金剛鑽,才敢攬瓷器活”有異曲同工之妙。

20個世紀 30年代,岡野雅行出生於東京的墨田區,12歲就開始在家裡的模具工廠學做模具,距今已經有 70年的資歷,是當之無愧的傳統匠人。

他做事堅持自己的原則,不做最多,只做最好。一個普通的注射器針頭,在全世界的每個角落都能見到。但想要買到世界上最細的注射器針頭,卻只能到岡野雅行這裡來。他設計製作的針頭細到堪比蚊子嘴,用這樣的針頭注射,幾乎沒有痛感的。

為了製作出這樣的針頭,岡野雅行鑽研和創新了很多次,每一次都以失敗告終。但他堅信自己能成功。每一次失敗後他都會仔細反省,找出問題所在,並在下一次製造中解決這個問題。這樣經過反覆的研究,他終於成功製造出了世界上最細的注射器針頭。

支持岡野雅行一直做下去的信念,就是“做別人做不來的工作”。而讓他有這個信念的勇氣,就是“用我的金剛鑽攬你的瓷器活”。為了這個信念,他發揚工匠精神,在研發和製作產品的過程中,專注、細緻、創新、精益求精。

這樣的工匠精神讓岡野雅行在事業上走得非常順,他除了製造注射器針頭這種傳統產品,還涉足新興行業,他製造的模具製品橫跨家電、個人電腦、醫療器材等領域,其中,最為人們熟知的便是手機上的鋰電池外殼,而這款產品也讓他名聲大震。

岡野雅行被日本媒體稱為壓縮模具的魔術師和世界級的黑手師傅。能獲得這樣的榮譽,全世界也僅有他一人,他也配得上這個稱號。

一箇中學都沒有畢業的人,卻能從模具跨行到家電、PC等高科技行業,還能從根本看不懂的德文中悟到許多設計概念,憑的就是學習、研究、專注、創新的工匠精神。

匠人精神的三個小故事

三,徐建華的古書畫修復

“看我這馬蹄刀,手打的,多好!現在都買不到了。”當徐建華把手裡的布包層層打開,露出一件件他心愛的“寶貝”:五六把大小不一的馬蹄刀、幾個長短薄厚不同的起子,一大把針錐兒,還有一把鬃刷。這些修復古書畫的必備“傢伙什兒”,已經陪伴了他四十多年年。

徐建華,這個幾十年如一日守在故宮文保科技部的老人,幾十年來用技藝、心血參與修復了《清明上河圖》《遊春圖》《五牛圖》等傳世名作,延續古書畫的生命。

古書畫修復有四個步驟,即清洗畫心、揭開背紙、重補破洞、精細全色。工作至今,令徐建華記憶猶新的作品是《遊春圖》。《遊春圖》是隋代畫家展子虔流傳下來的唯一一幅作品。歷經千年,這幅世界上最早的絹本繪畫作品已千瘡百孔。

《遊春圖》是山水畫,處理不當就會失色,所以清洗難度極大。歷經千年,畫作已經脆弱不堪,稍有不慎滿盤皆輸。

那是 1977年,徐建華學徒 3年,他作為副手與“蘇裱”名家楊文彬共同承擔《遊春圖》的修復工作。師徒二人齊心協力、小心翼翼,歷時半年,終於讓《遊春圖》重煥生機,重現於世。

如今,徐建華已經是裱畫室中資歷最老的師傅了,在他的徒弟們看來,“師傅的活可以免檢”了。然而,徐建華一直都嚴格要求自己,不斷學習新技術,嘗試新方法。徐建華說:“這是個不斷追求完美的過程,只有對自己有要求,才能越裱越好。”

2015年,故宮博物院展出了《清明上河圖》等 283件珍貴書畫藏品,一時間火爆京城,每天排隊等待參觀的遊客絡繹不絕。

這樣的場景讓徐建華頗感欣慰,他說:“老先生要是看到了,也一定會很高興的。”他口中的“老先生”,正是當年親手主持修復《清明上河圖》的“蘇裱”名家楊文彬。

早在 1974年,徐建華當兵復員被分配到故宮修復廠。因為他能聽懂無錫話,被分配給楊文彬當徒弟,正趕上《清明上河圖》的修復。

“當徒弟,你就得處處用心。要跟師傅聊,盯著師傅幹。只有學到要點、訣竅,才能真正立住腳。”當了徒弟的“小徐”,每天早早就到裱畫室,打水、生爐子、拉煤,給師傅磨刀、備紙……什麼活兒都搶著做。師傅趴在寬大紅漆裱畫案上幹活時,他就站在旁邊一刻不離。

歷時一年多,曾經千瘡百孔的《清明上河圖》重煥生機。修復工作圓滿結束後,“老先生”才一改往日嚴肅的神情,綻露了些許笑容。

徐建華在“老先生”身上學到的最重要的東西就是對待事業的“態度”:盡心盡力,一絲不苟。

按照學這行的規矩,第一年託綾子、打糨子,第二年做立軸,第三年做手卷、冊頁——三年出徒。但徐建華坦言:“想真正把手藝學精了,至少要十年。”,“想學好這行,需要耐得住寂寞”。

“我徒弟高翔去年在武英殿看的就是這張畫。”徐建華指著其中的兩張照片說,2015年《梅花蕉葉圖軸》在武英殿展覽時,高翔上上下下看了好幾遍,愣是沒看出來補哪兒了。

5年前,徐建華正式退休。可裱畫室裡徒弟多、師傅少,於是,他每天仍舊擠著公交車去故宮“上班”。一晃幾十年,徐建華一路走來,從“小徒弟”成為了“老師傅”。

在行業中,他被視為“國寶級”專家。而隨著故宮古書畫裝裱修復技藝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2012年底徐建華也被評為這一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

“匠人精神”的核心就是精益求精、精雕細琢、堅持不懈、創新進取,執著於某一件事情,努力將其做到極致,大到生產高鐵、汽車,小到製造一部手機、一臺彩電,或是一頂帽子、一個箱包,每一個零部件、每一個環節都要凝神聚力、精益求精、盡善盡美,在質量上的要求近乎苛刻,不允許存在任何瑕疵。

“匠人精神”究竟是什麼?是專注的態度,精雕細琢的品質,是純粹的意志,拼搏的動力,是創新的衍生,是產品的靈魂,更是傳承的敬意。無論你在做什麼,只要帶著“匠人精神”全身心去投入,就能找到工作的意義和勞作的樂趣。

——文字摘自王振華的《匠人精神:激活生命價值的源動力》

匠人精神的三個小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