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快樂教育」課程體系構建方案——太原市杏花嶺區實驗小學

「案例」“快乐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方案——太原市杏花岭区实验小学

「案例」“快乐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方案——太原市杏花岭区实验小学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是學校育人之目標,即將學生培養成一個全面發展的人,而育人的載體則是課程。因此不斷推進課程改革是各大學校的首要任務。我們以快樂教育的辦學理念切入點,以未來人才發展所需優秀品質為思考點,以立足校本、立足生本、立足師本為出發點,以“提升核心素養,成就幸福人生”為著眼點,制定出我校課程改革的育人目標——滿足學生生命成長的需要。針對我校的特色定位,我們制定出一套豐富而獨具特色的課程體系——“快樂教育”課程體系。

——太原市杏花嶺區實驗小學 校長 義暄

01

課程

構建的背景

基於學校背景與戰略定位

1

杏花嶺區實驗小學成立於2012年8月,環境優美,硬件設施完善,是一所有生長動力、內驅動力、發展能力的全日制公辦學校。有一支朝氣蓬勃、敬業愛崗,學歷高,年輕化的教師隊伍;大部分學生家庭教育良好,基礎紮實,知識面廣,學習新知識和接受能力較強,擁有良好的好奇心和興趣點,家長及周邊資源豐富。

學校的辦學理念是“讓每一個孩子享受成長的快樂”,確立了“懂禮儀、知回報、善學習、愛運動、樂實踐、會審美”的育人目標。這些優厚獨特的條件,為學校課程建設,提供了豐富的教育資源和堅實的保障。

建校的五年,我們首先建章立制,平穩奠基,但眾所周知,為學生的幸福人生奠基,享受成長的愉悅,這是啟蒙教育的本質追求。學校就要為孩子創造感受生命、享受童年的精彩舞臺。一所學校要想有健康長遠的發展,那就必須要依託課程建設,做好頂層設計和規劃,從而使教師成長、學生髮展。其二,從2016年9月,在區實驗小學不足1公里內五一路富力分校正式運營。不久的兩年內,在我校周邊3公里分為內還將陸續有3所小學投入使用。如果率先開辦的區實驗小學沒有課程的科學引領、學生長足的發展,那將失去家長的信賴。所以學校基於校情、學情做好課程建設就至關重要。

基於核心素養與培養目標

2

我們的課程建構還基於學生的學科、發展、幸福人生三方面的核心素養:從學科核心素養來看,各學科要求學生具備本學科的素養,從學生髮展的核心素養來看,要使學生具備全面發展的能力,就要培養學生學會學習和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和實踐創新、人文底蘊和科學精神等方面的素養。

從成就學生幸福人生的必備素養來看,要求學生具有從生命感知、成長調節、悅納世界、敬畏社會等方面的幸福能力。

綜合學科、發展和幸福人生三方面的核心素養引導下,我們開始進行適合學生髮展的課程改革。

「案例」“快乐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方案——太原市杏花岭区实验小学「案例」“快乐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方案——太原市杏花岭区实验小学
「案例」“快乐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方案——太原市杏花岭区实验小学

構建的目標和原則

課程構建目標

1

在“快樂教育”文化的引領下,我們構建共性與個性、基礎與發展、科學與人文精神相融合的適應學生個性發展與潛能開發的學校課程體系和運行機制。

1.通過課程建設,落實學校“讓每一個孩子享受成長快樂”的辦學理念,打造快樂教育課程文化。

2...通過課程建設,構建快樂教育課程體系,落實培養“懂禮儀、知回報、善學習、愛運動、樂實踐、會審美”的“快樂少年”的育人目標,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3.通過課程建設,變革“教”與“學”的方式,打破學科壁壘,穿越學科邊界,實踐課程融通、整合,關注學生學習體驗、動手實踐和創新意識的培養。

4.通過課程建設,統籌各學段、各學科、各環節、各人員、各資源,主陣地實施,常態化推進,提升幹部教師課程領導力、課程開發與實施的能力。

課程構建的原則

2

1.多樣性

以尊重學生的個性為根本出發點,把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作為課程設計的中心。在課程的選擇使用上重視學生的學習需求和興趣取向,構建重基礎、多樣化、有層次、綜合性的課程體系。

2.融合性

學校在完成各學科課程夯實基礎、培養學習能力的基點上,圍繞學生的育人目標進行學科整合,打破學科間的壁壘,強調學科的整體性,注重學科間的相互融合,提升教師的俄學科融合能力。

3.實踐性

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從實踐出發,把落腳點定位在整合學科內容與教育主題,開展綜合性實踐課程,培養學生在實踐中發現並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學生核心素養。

4.科學性

深入系統地學習與課程改革相關的理論,借鑑外來的有益經驗,結合本校實際,以科學的精神和嚴謹的態度,解決實施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調查研究,科學決策,邊實驗邊總結,創造性地開展工作。

3

課程

構建的結構化體系

我校的課程變革經歷了“點線面”層級發展的提升,“點狀”層次的課程變革是以課程門類的增減為標誌;“線性”層次以開發相應的特色課程群為標誌;“面狀”層次以多維聯動、有邏輯的課程體系為標誌。現階段,我們採用點線面層級聯動的“三維立體結構體系。“快樂教育三維立體”框架體系將課程分為三類,“快樂奠基”基礎類、“快樂延伸”拓展類和“快樂體驗”實踐類課程。

「案例」“快乐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方案——太原市杏花岭区实验小学「案例」“快乐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方案——太原市杏花岭区实验小学

如圖所示的“快樂教育課程體系全景圖”:基礎類以國家課程為載體,主要包括語文、數學、英語、科學、音樂、美術、體育、思品等科目,我校的特色在於對學科本位的掌握以及對國家課程的高度整合,形成以綜合能力提升為目標的基礎課程體系。

拓展類課程主要包括“1+x”創生課程群和“走班制”社團超市。所謂“1+x”,即以一個學科的國家基礎課程為基礎,創生出同學科的多種校本課程,此為學校必修課;“走班制”社團超市,我校開設了26種社團選修課,以“走班制”為特色,一年級老師走班激發興趣,二到六年級學生走班自由提升,形成課程亮點。

實踐類課程包括以游泳技能、心肺復甦等的生命課程,以項目學習為主的管理課程,以社會實踐為主的社會課程和以地震館、人工智能機器人為主的科技課程。基礎、拓展、實踐這三類課程相輔相成,互為補充,形成了我校獨具特色的課程體系。

基於課標,形成基礎類課程學科本位及課程整合

1

1、基礎類課程著力於學科本位知識的掌握

國家課程是學校課程體系中的基礎課程,主要包括語文、數學、英語、思品、科學、音樂、體育、美術等學科,主要解決了老師“教什麼”和“怎麼教”的問題,著眼於學生知識層面的積累。

「案例」“快乐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方案——太原市杏花岭区实验小学

2、基礎類課程著力於學科間的課程整合

①學科內的整合。一是適當地調整單元順序,更好地讓教材立足於實際情況;二是適當地調整重點內容,更好地讓教材輔助能力的提升。

② 學科間的整合,即學科教材與相關學科課程資源或元素的整合。如,在科學課堂《果實與種子》一課,我們結合語文課文《植物媽媽有辦法》、數學的統計思想,實現了科學學科與語文學科、數學學科的整合。學科間的整合,讓學生的多重能力得到了全面發展,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養。

「案例」“快乐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方案——太原市杏花岭区实验小学

豐富多樣,打造拓展類課程的校本化特色

2

學校結合基礎類課程、學校實際和學生學習興趣點設計並研發了拓展類課程,並進行了獨具特色的校本化設計。特色之處在於,一方面設計了必修課程——“1+x”創生課程群,共10門,3本校本教材;另一方面設計了選修課程群——社團超市,共26門。

1、“1+x”創生課程群

創生學科課程群是從各年級實際出發,遵循學生的認知和生長規律,在對國家課程中的基礎型學科進行校本化實施的基礎上的拓展、延伸、深化,在知識、方法、問題關注等方面有邏輯聯繫的課程加以整合而形成的課程分支體系。學科課程群的基本形態為1+X結構,即一個核心課程加圍繞此課程中的知識點形成的多元創生課程。課程群以學生的差異為出發點,滿足學生的多元選擇和個性化需求,為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提供了更加有力的課程體系支撐。

各課程群開設情況列表如下:

「案例」“快乐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方案——太原市杏花岭区实验小学

2、走班制特色的社團超市

為提升學校內涵,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我校堅持以人為本,建立起學生自願組織參與、學校主動服務、社會積極響應的社團活動體系——社團超市。學校專門成立了藝術教育領導小組,開設了聲樂、非洲手鼓、軍樂隊、民族舞、拉丁舞、硬筆書法、國畫、國際象棋、國際跳棋、圍棋、乒乓球、足球、羽毛球等26種藝術社團,每個社團都有專門的團長和輔導教師。

不同於別校的社團,我校的社團在活動方面頗具特色,即走班制。所謂走班制,一共有兩種方式:即一年級實行教師走班,通過每週一次的輔導教師走班制,讓每個孩子利用一年的時間接觸每個社團,瞭解每個社團,從而確定自己最感興趣的社團;二-六年級實行學生走班,學生在接觸式活動的基礎上,選定自己最想參加的社團,在每週二,三下午到指定地點活動。

「案例」“快乐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方案——太原市杏花岭区实验小学

立足素養,注重實踐類課程的興趣化體驗

3

「案例」“快乐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方案——太原市杏花岭区实验小学

課程即獨特的生命體驗,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百個孩子,一百個世界。每一個孩子對世界的認識都不一樣,課程就是要認可每一個孩子的生命體驗,並尊重他們的選擇和體驗。基於此,我們主要開設了四種實踐類課程——主要生命課程、管理課程、科技課程、社會課程,注重學生的實踐和體驗,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1、生命課程。

社會的不斷髮展,要求學生的綜合素養也要時代化、國際化,而健康素養是一切素養的前提。本著“體驗生命成長,快樂健體”的原則,我們適時地挖掘和利用地域資源,與富力地產合作,將課堂遷移到富力文體中心有效地利用外圍資源開設了游泳和心肺復甦兩門身心健康課程,受到學生和家長的一致好評。學校的功能室——生命演示廳讓學生身臨其境,在情景中實現應急處理生命急救等突發事件的能力的培養。

2、管理課程。

我們學校擁有上百株杏樹,品種不一的杏樹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綜合性實踐資源和素材,為此,我們開發了管理課程。所謂管理課程,是把項目及項目管理的理念應用於教學中,從現實社會或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出發,讓學生扮演特定的社會角色,通過調查、觀察、探究、交流、展示、分享等方式,運用學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並藉助多種資源,在一定的時間內解決一系列相互關聯的問題。以杏樹嫁接項目學習為例。在學校的校園裡植有幾百棵杏樹。每到春季,校園裡幾百株杏樹上嫩芽展露、花朵飄香、成為我校一道靚麗獨有的美景。我們巧妙利用校內這一資源,在精心設計任務、活動的基礎之上,進行較長時期的開放性探究,探索基於項目的學習方式,建構知識意義和提高自身能力的教學模式。

3、科技課程。

為提升學生的科技創新素養,我校充分利用現有的現代化先進功能室——地震館、科技館,進行了體驗活動。配備專業講解員,在固定的開放日,引領學生進行地震知識的講解,地殼活動的體驗,地震現場的演示和地震逃生的演練等等,提升學生的科技素養。十九大以來,“人工智能機器人編程課程”成為一種新型的課程形態,已漸漸地進入各大中小學,我校將汲取這種新鮮血液,將機器人課程植入到實踐類課程體系中去,讓孩子們在快樂中學知識,在快樂中實踐和體驗,提升其科技素養。

4、社會課程。

我校還挖掘社會教育資源,形成“三晉文化之旅、自然科普之旅、體驗實踐之旅、藝術博物之旅”四位一體的社會大課堂小遊學課程,並在各個年級實施。三年來,學校根據實踐主題利用東湖醋園、山西省科技館、晉祠、中國青少年 博遠科普訓練基地等作為學生實踐活動基地,實現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有機結合。

「案例」“快乐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方案——太原市杏花岭区实验小学

如圖所示,我校的三維立體結構,即以生命成長為中心點,以素養提升為生長點,以三類課程為落腳點,基礎課程與拓展課程形成知識層面,基礎課程與實踐課程形成能力層面,拓展與體驗形成素養層面,點面結合,三面互為支撐,立體多維,形成快樂教育的“立體發展”框架體系,將學生培養成一個全面發展的人,共同促進學生的生命成長。

4

課程

建構的實施與評價

如圖所示,課程結構化是課程改革的核心所在,它包括培養目標、結構內容、實施過程和評價方案等多個方面。今天彙報的內容是我們現階段的成果——確立培養目標,構建出適合發展的課程內容;課程實施是課程體系的重要環節,遠遠超越了傳統意義上的課堂教學的範疇。課程評價旨在構建達成、完善、超越課程目標的激勵系統。課程實施和課程評價是實現培養目標的關鍵環節。下階段的任務是,尋找一條相對完善的實施途徑,並制定出相匹配的評價標準,這是我們的課程改革未來的方向和指導思路,是我們下一步要著力研究的重中之重,期待我們下一次交流彙報。

「案例」“快乐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方案——太原市杏花岭区实验小学

5

的思考

如圖所示,作為教育者,我們的課程設置不僅要結合本校特色,體現“立足校本、立足師本、立足生本”的培養目標,更應該用更宏觀的眼光去解讀課程。課程是一種教育的載體,也是一種生活的外延,更是一種社會的生存需要。它與生活,與教育,與學科,與教學,與課程整合,與時空都產生著密不可分的關聯,漸漸融為一個教育的整體。這樣的課程觀洋溢著時代的氣息,是我們每一個教育者正在努力進行的方向,這樣才能讓課改成為一種充滿靈魂的重生。

「案例」“快乐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方案——太原市杏花岭区实验小学

6

課程

建構的願景

課程改革是一場教育方式的變革,是一種教育態度的轉變,更是一種教育格局的重構。當課程扛起教育的擔當,便意味著要經歷百轉千回的磨練,方能成就“立德樹人”的夙願。跌跌撞撞中,我校會繼續堅守“讓設計改變教育,讓教育設計未來”的教育姿態,堅定地走向更為深刻的課改之路。但是,設計需要創意和遐想,設計需要底蘊和堅實,讓我們以遐想的創意去築就堅實的未來教育。

「案例」“快乐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方案——太原市杏花岭区实验小学

掌握好的方法,是學業有成的前提;打下好的基礎,是事業發展的必需;養成好的習慣,是終生受益的偉業。

總策劃:李恆靈

責 編:劉淑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