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骅检察「微党课」第八期—新时代下如何读《共产党宣言》

新时代下如何读《共产党宣言》

黄骅检察「微党课」第八期—新时代下如何读《共产党宣言》

今年是《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5月5日将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纪念日。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正式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70年来,这一伟大著作一直放射着真理的光芒,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共产主义战士,改变了中国、改变了世界。在中国共产党人心中,《共产党宣言》地位甚高、味道甚美。170年后,新思想开启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引领中华民族向着伟大复兴的目标奋进,谱写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学好用好《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最好的纪念就是继承经典之志,勇于创新,接续奋斗。为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和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本期《理论周刊》推出重温《共产党宣言》专题,特邀专家学者从新时代下如何读《共产党宣言》的角度,探寻当今如何感受思想伟力的方法论,以及如何让经典走入时代,促进理论为亿万人民所了解所接受,画出最大的思想同心圆。

任何能够被称之为经典的著作,都不仅属于生产它的那个国家,也必然还属于世界各个国家;都不仅属于生产它的那个时代,也必然还属于它之后的新时代。马克思、恩格斯1848年写就的《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无疑是真正的经典,它解释了世界,也改变了世界,它激活了时代,也跨越了时代。在新时代,该如何直面、走进、融入这部真正的经典?我们应该从这部经典中读出什么来、能读出什么来、如何读出来?更关键是如何与伟大的思想家对话,如何让经典进入我们的新时代?

《宣言》总有种神奇的魔力,让你越走近它,就越觉得它是宝藏;它总是给我们留下一串钥匙,让我们打开一重、两重门,却发现里面还有千重门;它总是给我们打开一扇、两扇窗,让我们自己去发现、去打开更多的窗。特别是那些认为《宣言》已经过时的读者,应重拾《宣言》,一次次地挖出思想的宝藏,感受理论的神奇。

是政治文本而不是学术著作?

《宣言》既有口号又有理 既有激情又有理性

《宣言》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党纲,是共产党人公开说明自己观点、目的、意图的文献,它首先是政治宣言、革命宣言,具有鲜明的政治性、革命性色彩。

马克思、恩格斯把“宣言体”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逻辑架构清晰,论断铿锵有力,语言简洁明快,加上很多脍炙人口、战斗力十足的名句——“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宣言》确实容易激发受到剥削压迫、不公平对待的人们的斗志,让他们投身到轰轰烈烈的革命中,为争取自身权益而斗争。这也是它能从理论变成实践、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原因所在。但正因如此,今天的读者难免产生困惑:读《宣言》难道就是要重温一下革命的激情,怀念下历史的激情吗?

应该看到,革命家的马克思、恩格斯与思想家的马克思、恩格斯是统一的。作为思想家的马克思、恩格斯看清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坚信人类社会发展的走向,确定推动社会变革的积极力量,才会成为那个时代的革命家,才会写出经久不衰的《宣言》——作为政治宣言又作为学术作品,既有革命激情又有厚重的思想。可以说《宣言》是最优秀的政治宣言,是值得反复推敲的学术佳作,它自身能够用逻辑论证和理论演绎使人信服。《宣言》既有口号又有理,既有激情又有理性。它是讲理的,讲明了人类社会发展大道理与历史进程大逻辑,这些大道理、大逻辑才是新时代的我们更需要的,也是各个历史阶段的人们都需要的。

今天读《宣言》,我们不能纠结在“消灭私有制”“工人没有祖国”等口号的表面上,而应把握其中的学理逻辑、深邃思想,把握它揭示的规律。没有细读深思,就说“‘消灭私有制’太搞笑了,完全不可能实现”这样的话,不仅是对伟大思想家的侮辱,而且也是一种无知的表现。

是历史文本而不是时代作品?

我们与马克思与恩格斯是“同时代人” 与《宣言》处同一大历史时代

经典离不开生成它的那个时代,但一旦将其固定在那个时代,它就会让我们产生无法亲近的距离感。《宣言》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当时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稳固确立,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激化,工人阶级受到普遍剥削、生活条件恶劣,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日趋尖锐。在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写道:“《宣言》是一个历史文件,我们已没有权利来加以修改。”面对他们都没有权利加以修改的“历史文件”,首先,我们也必须承认它的历史性,必须结合当时的背景来理解和评价它,不能将其作为脱离时代、横空出世的文本随意解读。更关键的是,在新时代读《宣言》,我们又绝不能仅仅把它当作尘封在历史博物馆之中的历史文件或历史的记忆。

读一本经典,其实就是在读我们的时代、我们的社会、我们的生活。《宣言》既是历史文件,又是时代作品。不深入《宣言》的时代性,也就不可能真正理解《宣言》的恒久魅力。可承认的是,在我们生活的21世纪中国,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无论再怎么强调《宣言》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我们与之在客观上是仍存一定的时空距离的。我们所处的时代同《宣言》所处的时代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无产阶级的悲惨处境、暴力革命、阶级斗争确实不再存在或很少存在了。但我们也会惊讶地发现,当今社会并没有走出《宣言》所分析的资本主导的历史阶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带来的困境并没有解决,不公平、不平衡的生产关系还没有得到理顺,没有阶级和阶级对立的新社会依然是值得奋斗追求的目标,那我们就应该确认,我们所处的新时代还处在马克思、恩格斯所指明的大历史时代中。

我们读《宣言》必须要认识到马克思、恩格斯是我们的“同时代人”,我们生活的时代与《宣言》的时代是同一个大历史时代,而只是发展程度有较大进步而已。马克思、恩格斯站在时代的起点处,预见性地指明了这个时代的问题,揭示了这个时代的规律,给我们提供了思考这个时代的工具。

什么是《宣言》的正确打开方式?

经典必须走入时代 画出最大思想同心圆

面对《宣言》,我们会有不同的“打开方式”,最习以为常的莫过于套路式的:先讲《宣言》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基础;接着讲它的七篇序言和四个部分的正文……结论是虽然时代发生了变化,但其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依然是对的。我们既要坚持又要发展,要根据时代的变化来发展马克思主义。这种打开方式不能说是不正确的,这是我们整体上把握《宣言》必须做的工作。但这种方式只停留在客观把握上,《宣言》还只是客观对象,还不可能真正走进我们的时代,它似乎总与我们隔着一层膜。单纯的学习、梳理、总结不足以显示经典著作本身的魅力,反倒会更加强化经典著作是历史产物的印象。

在今天阅读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缺的不是阐述它的逻辑框架和重大意义,也不是讲清楚这些文本本身的思想、文风、情怀有多好。真正缺的是,让这些著作中的理论、观点来回答我们这个时代的问题、我们思想观念深处的困惑,让人们感受到这些理论、观点的说服力。经典必须走进时代。不能一读《宣言》,就只是回到历史中去,我们应该让《宣言》回到时代中来。我们急需要做的是:以问题激活文本,让理论回应现实。我们要在新的语境下重解相关的概念、范畴、命题,给出合理的、有说服力的解释,并用这些范畴来剖析我们的时代、我们的社会、我们的生活。

4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共产党宣言》及其时代意义举行第五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深化经典著作研究阐释,推进经典著作宣传普及,让理论为亿万人民所了解所接受,画出最大的思想同心圆。如何画出最大的思想同心圆?我们可以通过熟读精思、学深悟透《宣言》来思考回答如下问题:今天到底该如何理解阶级?阶级分析法的价值和限度在哪里?在今天谁是资产阶级,如何看待它的善与恶、它的革命性与反动性?如何正确审视中产阶级问题?该如何理解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该如何理解共产主义的基本主张等?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要有面对的勇气与深究的能力,并进行创造性解释。否则,时代本身早就发生了变化,我们对这些概念、范畴、命题本身的理解却还停留在以前的层次上。我们只是讲它们的好和对,却无法让它们落地,落到分析时代问题之中,落到人们的思想观念深处。不直面问题,不解决难题,就永远进入不了思想的深处,就永远感受不到思想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