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巔笑語
中國處於全球最大的兩條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之間,其中臺灣直接在環太平洋地震帶上,青藏高原南部、帕米爾高原直接在喜馬拉雅地震帶上。這兩條地震帶是地震最頻繁,大地震比較多的地震帶,受影響的省級行政區有臺灣、西藏、新疆。其中,西藏發生過1949年以來我國的最大地震:察隅-墨脫地震,震級達8.5級。
除此之外,我國還有多條地震帶,主要分佈在以下地區:
1、臺灣海峽地震帶,主要影響福建、粵東和浙江南部沿海。這一帶地震頻繁,震級也不小,最大地震為1918年潮汕外海南澳附近的7.3級地震.
2、郯廬斷裂帶,從遼寧經渤海、山東、江蘇北部延伸到安徽合肥附近。這個地震帶北段活動強於南段,最近一次大地震為遼寧海城地震,7.3級;歷史上山東郯城發生過8級以上地震。
3、華北地臺地震帶:這個地震帶穿過北京、天津、河北北部和西部和山西。由於人口眾多,這個地震帶地震起來往往傷亡巨大。像1976年唐山大地震,就是這個地震帶的產物。
4、陝甘寧地震帶:主要沿秦嶺、賀蘭山、祁連山分佈,穿過陝西、寧夏和甘肅南部。這個地震帶的地震威力驚人,寧夏海原地震為有正式記載以來我國烈度最高、破壞力最大的地震之一,震級達8.5級,震中烈度高達12度,超過汶川地震。
5、環青藏高原地震帶:包括崑崙山地震帶、四川西部諸地震帶、青海地震帶等。這個地震帶主要在新疆、四川和青海,發生過汶川地震。
6、雲南地震帶:主要在雲南橫斷山區,地震頻次非常高,破壞力大。
7、天山、阿爾泰山地震帶:主要在新疆。
8、長白山地震帶:主要在吉林、黑龍江。
可以看出,我國是多地震國家,全國大部分省份都有大地震帶經過,只有南方少數幾個省能免地震之虞,像貴州、湖南、湖北、江西、浙江等。但這幾個省也不是高枕無憂,因為小斷裂帶也可以搞出地震,像江西也發生過九江地震。防震抗震知識,我們每個人都需要了解。
中國氣象愛好者
說好的日本呢?
相信大多數人都認為日本才是世界上發生地震最多的國家,而更準確的說法應該是中國和日本一樣,都是世界上地震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不過由於日本的地震絕大多數都發生在海上,所以在大陸強震的數據上被中國遠遠拋在了身後。據數據,20世紀以來,中國死於地震的人數達55萬之多,佔全球地震死亡人數的53%。
Tips:日本列島處在屬於陸地板塊的歐亞板塊和北美板塊上,而屬於海洋板塊的太平洋板塊和菲律賓板塊會俯衝到這兩個板塊的下面。時不時的就會動一動,讓日本人在承受地震災害的同時還要時刻提防海嘯的發生。
中國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地震?
壓力大啊!
世事難兩全,中國在擁有廣袤國土的同時,也承受著這片土地帶給國人的地震災害。
經科學研究,全球主要的地震帶有三個,分別是
■環太平洋地震帶:太平洋的周邊地區,包括南美洲的智利、秘魯,北美洲的危地馬拉、墨西哥、美國等國家的西海岸,阿留申群島、千島群島、日本列島、琉球群島以及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和新西蘭等國家和地區。這個地震帶是地震活動最強烈的地帶,全球約百分之八十的地震都發生在這裡。
■喜馬拉雅-地中海地震帶:從歐洲地中海經希臘、土耳其、我國的西藏延伸到太平洋。全長兩萬多千米,跨歐、亞、非三大洲,佔全球地震的百分之十五。
■海嶺地震帶:分佈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的海嶺(海底山脈)。
很不幸,中國就位於世界上最活躍的兩個地震帶之間,甚至有些地區還是這兩個地震帶的組成部分。
受太平洋板塊、印度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的擠壓,再加上歐亞板塊深部地球動力作用的影響,第四紀構造活動十分強烈。結果就是那些與地震發生關係最為密切的活動斷層(迄今12萬年以來曾有活動的斷層)遍佈了華夏大地。
▲中國及周邊地震構造圖
(點擊看高清大圖)
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活動斷層基本分佈在華北地區、東南沿海、臺灣地區、青藏高原及西北地區等區域,六級以上地震也與這些斷層線如影隨行。不過除了這些地震高發區域,我們還發現有幾個區域活動斷層分佈較少,也罕見六級以上地震。分別是在:
■東北地區,歷史上只發生過一次7.3級的海城地震。
■華南除東南沿海較高的地震活動水平與臺灣板塊邊界活動構造帶的影響有關之外,沒有大震發生,即使6級左右的強震也少見。
■華北地區的鄂爾多斯地塊內部構造穩定,其地震活動也很微弱。
Tips:從歷史地震分佈圖看,除了主要地震帶外,仍有大約有5%-15%的6-6.9級地震發生在活動構造帶外,另外大量5-5.9級地震則在各區域廣泛發生,所以,主要地震帶外的其它區域只能認為其實相對低風險區域,但仍有發生5-6.9級強震的風險。
中國的地震到底多到什麼程度?
一定會有很多人感到疑惑,除了聽說,自己經歷的地震寥寥無幾,怎麼能說中國地震頻度高呢?下面這幅圖應該可以解答這個疑惑。
▲中國歷史地震震中分佈(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2007年 震級≥5)
這張中國歷史地震震中分佈圖記錄了中國過去的四千餘年間,發生五級以上破壞性地震的震中分佈地,標記幾乎覆蓋了中國的整個版圖。在可考據的歷史資料中除貴州、浙江兩省外其他各省、直轄市、自治區都曾發生過六級以上的強震。其中1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均發生過7級以上大震。
▲我國史載的第一個8級地震1308年山西洪洞地震遺蹟-曲沃感應寺塔
基本每隔十年就會有一次
較大級別地震的地震密集帶
科學家根據對地震歷史數據的收集、分析以及長時間的地質勘測後,發現在中國的地震分佈圖上存在著一條近乎縱穿南北的地震密集帶。
該地震密集帶從中國的寧夏,經甘肅東部、四川西部、直至雲南,被稱為中國南北地震帶,簡稱南北地震帶。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級大地震就發生在這一活躍的南北地震帶上,另外2013年
4月20日蘆山7.0級地震、2014年8月3日雲南魯甸6.5級地震、2017年8月8日九寨溝7.0級地震也都是發生在該地震帶上,這個地震帶歷史上發生大地震次數也比較多,如1920年海原8.5級大地震和1927年古浪8.0級大地震等,基本每隔10年就會有一次較大級別地震。
▲南北地震帶位置示意圖
另外,南北地震帶的存在還將我國大陸部分分為了東西兩部分,由於印度板塊過於熱情的想貼近歐亞板塊,導致地震更“偏愛”西部。在東經107度以西的我國西部廣大地區,據統計,1949~1981年間發生的27次7級以上地震中,西部約為20次,佔百分之七十四,東部只有7次,佔百分之二十六;而6級地震,東部佔的比例則更小。在1895~1985年間,我國大陸地區發生的全部 7級以上地震中,西部佔百分之八十七。而對於城市和人口密度更高的東部地區,地震造成的人口傷亡和經濟損失會相對更大些。
那麼,中國的城市周圍,到底還存在著多少高發地震的地震帶呢?
中國地震帶-祖國山河一片紅
(點擊看高清大圖)
本圖由三方面的主體信息組成。首先,以1998年版《中國自然地理圖集》中的《中國地震帶分佈圖》為藍本,繪製了8個地震區域共計25條主要地震帶。地震帶的確定不僅僅需要大量的地震歷史資料,也需要結合一定的地質構造原理,因此,地震帶往往與一些重要的地質斷裂帶相重合。
另外,據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鄧起東等發表的《中國活動構造與地震活動》一文,可以發現,迄今為止,有記載以來我國共計發生8級以上巨大地震21次,其中南北地震帶、青藏高原地震帶、以及西北地震帶發生巨大地震的頻率明顯較高。然而,因為東部人口、城市的分佈更為集中,因此,在這張地圖上,受到地震威脅的城市也多集中於東部,尤其是華北地震帶上。
我家就在地震帶上,咋辦吶!
從前面的文章和地圖我們可以看見,在中國,地震帶與城市是親密無間的,隨著現代社會城市人口和財富高度集中,城市範圍內活動斷層孕育和引發的地震的破壞和危害也會越來越大。
當地震來臨時,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一定是
▶▶▶地震難道不能預報麼?
實際上地震跟颳風、下雨一樣,都是一種自然現象,按道理講他們都是可以預測的。
不過現代的天氣預報有氣象衛星、氣象雷達、大量的數據積累和超級計算機去支撐,而且大氣的物理規律基本上清楚,根據定量化的計算方式,人們已經能以很高的精度來預報天氣了。
而與地球之外大氣層的認識以及監視手段相比,人們對於地球內部的認識以及監視手段可以說可憐到了幾乎沒有。地震學家們看不到地下的情況,也得不到足夠多的參數資料,讓他們在現階段就能給出一個準確的預報,有些強人所難。所以地震預報到目前還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
不過在地震預報的歷史上,人類也不是沒有成功的先例。1975年2月4日海城7.3級地震時,我國做出了成功的預報,這是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成功的地震預報,也是聯合國迄今為止唯一承認的準確預報的地震案例。
▲1975年2月4日19點36分,我國遼寧海城-營口縣一帶發生了一次7.3級強烈地震,震中烈度為Ⅸ度,這次地震發生在
人口稠密、工業發達的地區,是該區有史以來最大的地震。此次地震共傷亡人員26579人,佔總人口的0.32%,其中死亡僅2041人,佔總人口的0.02%,傷亡人員多為老、弱、病、殘、兒童和不聽指揮的人。但我們還要認清事實,海城地震的成功預報經驗有若干不可重複之處,比如發震過程中,前震序列特別明顯,依據邢臺地震“小震鬧、大震到”的經驗判據,地震專家們可以把海城地震前出現的一些異常現象確定為前兆異常,加上當時的時局形勢,地震預報才能成功發出。而接下來的唐山地震沒有被預報,又讓人們陷入了絕望。
▲唐山大地震
地震成因的複雜性和發震的突然性,既沒有哪一種異常現象是每一次強震前一定會出現的,也沒有哪一種異常現象出現後一定會發生強震。至今還沒有找到必震的前兆信息來準確的預報所有破壞性地震,為此各國地震工作者和專家都在努力探索,地震預報總有一天會實現。
綜合來看,我國地震預報的水平和現狀是:
——對地震前兆現象有所瞭解,但遠遠沒有達到規律性的認識;
——在一定條件下能夠對某些類型的地震,作出一定程度的預報;
——對中長期預報有一定的認識,但短臨預報成功率還很低。
那我們是不是隻能坐等地震了?
地震最可怕的是當你毫無防備的時候,給你致命一擊。所以最關鍵的還是要提高人們的防震意識、建築物的抗震能力,只有這些都做到位,即使地震真正發生也會最大限度的減少我們的損失。
先來看一組數據:
從表中可以看出,同為地震高發的國家,日本自1923年後就再也沒有一場地震的死亡人數超過1萬人。除卻不同發震條件下的因素,我們也不得不承認,日本在地震的防災意識上面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日本幼兒園的地震演習
日本幼兒園的地震演習中,兒童的枕頭可以系在頭上,儘量減少高空墜物砸傷導致二次傷害,並由老師帶領有序撤離。
▼而我又隨手在網上搜索了下 “中國學校地震演習 ”
看起來地震的防震工作任重而道遠。
不過也不全是壞消息,在城市建築標準層面,我們做的要比防震宣傳做的優秀的多。
我國的建築都是根據設防烈度來進行抗震設計的,在對抗相應烈度的地震時就需要建築物有足夠的強度。首先科普一下地震烈度這個名詞:
在地震研究中,衡量一場地震的破壞程度有兩個指標,一是震級,表示的是地震釋放能量的大小。不過同樣大小的地震,造成的破壞不一定相同;同一次地震,在不同的地方造成的破壞也不一樣。為了衡量地震的破壞程度,地震科學家又提出了另一個指標——地震烈度,並將地震烈度分為了十二個等級。
Ⅰ 人們感覺不到地面下方的運動。
Ⅱ 處於樓層高處的人能感覺到輕微的晃動。
Ⅲ 懸掛的物體搖擺不定,所有人都能感覺到晃動。
Ⅳ 門、窗作響,停泊的汽車開始搖晃。
Ⅴ 睡夢中的人被驚醒,門、窗晃動,盤子掉在地上。
Ⅵ 行走困難,樹木晃動,細長形的構造物被損毀。
Ⅶ 站立困難,結構較差的建築物倒塌。
Ⅷ 煙囪倒塌,樹枝折斷,傢俱翻倒。
Ⅸ 大部分建築物結構損傷,地面開裂。
Ⅹ 大面積地面開裂,山體滑坡,大部分建築物損毀。
Ⅺ 建築物坍塌,地下管道破裂。
Ⅻ 地面呈波狀起伏,出現大範圍的破壞。
一次地震發生後,震中區的破壞最重,烈度最高;這個烈度稱為震中烈度。從震中向四周擴展,地震烈度逐漸減小。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但它所造成的破壞,在不同的地區是不同的。也就是說,一次地震,可以劃分出好幾個烈度區。這與一顆炸彈爆後,近處與遠處破壞程度不同道理一樣。炸彈的炸藥量,好比是震級;炸彈對不同地點的破壞程度,好比是烈度。
▲汶川地震烈度示意圖
汶川地震中的震中烈度高達11度,震中50千米範圍內的縣城,200千米範圍內的大中城市,都有不同程度的震感,比如成都處於7度區,重慶、西安則位於5度區。
有了烈度這個衡量基準,地震學家們製作出了《這張中國地震動峰值加速度區劃圖,標示出全國範圍內可能出現烈度較高地震的區域,以此設防烈度對建築物進行抗震設計。
▲中國地震動峰值加速度區劃圖
(點擊看高清大圖)
▲地震動峰值加速度與地震烈度對照表
北上廣的朋友,趕緊看看你家的房子抗不抗震。▼點擊看高清大圖
北京
廣州
上海
依據此數據與和地震動反應譜特徵週期為指標,將我國國土劃分為不同抗震設防要求的區域,廣泛應用於一般建設工程的規劃選址和抗震設防,同時也是編制社會經濟發展規劃、國土利用規劃、防震減災規劃、城鄉規劃,以及地震監測設施建設、社會防禦措施制定和應急準備等防震減災各項工作的基礎依據,是國家地震安全的重要基礎性和強制性國家標準。
地震科學家快來我家
除了地震動外,產生城市地震災害的另一個主要原因是位於城市之下的活動斷層突發快速錯動產生地表破裂使斷層線上的建(構)築物造成嚴重破壞。為了有效提升我國防震減災基礎能力,2004年以來,隨著“城市活動斷層探測與地震危險性評價”、“重點監視防禦區活動斷層地震危險性評價”和“中國地震活斷層探察(喜馬拉雅計劃)”等國家重大科學工程項目的實施,
截至 2017 年底,我國已經對 141條活動斷層實施了1/50000 地質地貌填圖,佔全國已知495 條活動斷層的 28.5% ;已經開展城市活動斷層探測工作的地級及以上城市合計 97座,總投資 8.98 億元。查明瞭這些城市及其鄰區的主要活動斷層的分佈、活動特徵和發震危險性,也排除了一些城市,如上海、天津、廣州、瀋陽、銀川、青島等城市中的一些斷層的活動性。▲中國地震斷層探測區劃圖
(點擊看高清大圖)
地震小貼士
01
地震逃生
大地震十分可怕,但我們必須先讓自己冷靜下來。地震發生的時候要立刻躲到最近的桌子底下。等震動停止後,首先要穿好鞋子,避免被玻璃碎片割傷。然後,一邊利用收音機或者手機瞭解情況,一邊走到空曠的地方避難。往外走的時候要注意頭頂安全,用物件護住頭部,並且遠離玻璃窗、商店櫥窗、水泥牆和電線杆等地方,以免被掉落的東西砸傷。如果發生地震時你正和家人坐在車上,要趕緊把車子停靠在路邊,並關掉引擎。如果需要棄車避難,不要花時間鎖車門,就讓鑰匙掛在車上,趕緊離開。
02
砂土液化逃生
在房子因為砂土液化下沉傾斜的時候,一定不要慌慌張張地跑到屋外去,這是非常危險的!這時,房子是不會一下子倒塌的,大家應該慎重地尋找穩固的落腳地。有岩石的地方不會發生塌陷,所以我們要小心地沿著岩石逃生避難。另外,大樹的樹根會扎入到很深的地下,所以不容易倒下,我們也可以沿著這些樹叢,跑到相對安全的地點。
03
海嘯逃生
如果你在海邊感受到了強烈的地震,或者強度不大但持續時間較長的地震,就要立刻逃往附近地勢較高的地方,因為接下來很可能會發生海嘯。因此,平時一定要跟家人確認好避難場所的位置(往哪裡逃)以及避難路線(逃跑路徑)。雖然有防潮堤和防潮林,但這些設施的效果畢竟有限,在有海嘯危險的時候迅速跑向高處避難才是海嘯逃生的最好方法。
中國國家地理圖書
中國地震帶分佈如上圖所示!
地震活動性最強的地震帶當屬青藏高原地震帶和東南沿海地震帶,因而西藏、青海、臺灣都是中國地震活動性最強的區域。比如有史以來,中國最大的地震1950年8月15日西藏察隅8.6級地震。當然西北地震帶和南北地震帶也是中國地震活動性極強的區域,因此新疆、四川、雲南、甘肅及寧夏等地也是地震多發的區域。比如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四川汶川8.0級地震等。
而在華北地震帶雖然地震發生的次數沒有其他幾個地震帶多,但是由於該區域人口密集、首都北京也地處其中,因而在歷史上也發生過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7.8級地震等極具破壞性的地震,因此也不容胡忽視!
總的來看中國地震活動性比較強的是西部及臺灣,但是東部區域人口密集,也面臨著巨大的防震減災壓力!
地震博士
關於地震帶,其實這只是一種通俗的說法,也就是口語上的表達。地震的發生,在地域分佈上有時出現一定的規律分佈,也就是條帶狀,俗稱地震帶。但地震發生位置,更多的是和斷層的發佈密切相關。
可實際上,即便有斷層的存在,也不是說就一定要發生地震。即便處於地震帶上,也不一定還會繼續發生地震。但基於歷史地震數據統計,在地震帶上或周邊,過去幾十年的地震發生,在將來幾十年,也基本是大致同樣的分佈。
我們知道,地球最上面的地殼可以看作是由六大板塊組成的,呈現出三大地震帶的發佈:環太平洋地震帶、歐亞地震帶和中脊海嶺地震帶,我國位於世界兩大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與歐亞地震帶之間,受太平洋板塊、印度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的擠壓,地震斷裂帶十分活躍。我國地震主要分佈在五個區域:臺灣、西南地區、西北地區、華北地區、東南沿海地區和23條地震帶上,具體是:
1. 臺灣及其附近海域;
2. 西南地區,包括西藏、四川中西部和雲南中西部;
3. 西部地區,主要在甘肅河西走廊、青海、寧夏以及新疆天山南北麓;
4. 華北地區,主要在太行山兩側、汾渭河谷、陰山—燕山一帶、山東中部和渤海灣;
5. 東南沿海地區,廣東、福建等地。
另外,需要說明一點,我國地震不同於板塊邊界處的地震活動熱點,而是具備明顯的大陸地震特徵。
震長
沒來北方前,總是在新聞上看到全球各地的地震新聞報道。
看到這個問題,查閱了一下相關資料,原來老家湖北是在一個無比安全的區域,當然因為有長江,所以洪災則是湖北人心中的痛,尤其98八年的大洪災,再次要向抗洪救災的人民子弟兵致敬。
從圖上可以看出,地震帶在我國分佈太廣了,而且發生7.5級地震的地區竟然有這麼多。最令人心痛的唐山大地震和汶川大地震就都是在這些地震帶中。這些地震帶就是因為地殼板塊運動導致的,而我國就處在太平洋地震帶和喜馬拉雅地震帶夾層區,所以我國是一個地震高發的國家,雖然常看到日本地震,但實際上我國大陸面積的約佔全球大陸面積的7%,但33%的世界大陸強震發生在我國。因此,抗震減災的工作一直是我國抵禦自然災害的重要工作之一,雖然這一點沒有日本做的好。
原以為古人選都城會考慮到地震這個問題,但北京卻位於地震帶中,這也說明地震是一個貫穿古今的難題啊。
柳小慶
我國位於世界兩大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與歐亞地震帶之間,受太平洋板塊、印度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的擠壓,地震斷裂帶十分活躍。
中國地震主要分佈在五個區域:臺灣地區、西南地區、西北地區、華北地區、東南沿海地區和23條地震帶上。
地震帶內的地震活動在時間分佈上是不均勻的,顯著活動和相對平靜交替存在,一定時期後又重複出現。各地震帶的重複期從幾十年到幾百年,甚或千年以上。
自然災害難以避免,因此,我們能做的就是做好預防措施,保護生命財產安全,爭取讓損失降到最小。
(圖文來自網絡)
影零亂
你住在地震帶上嗎?
中國的地震帶主要分佈在五個地區
青藏高原地震區:
本地震區是我國最大的一個地震區,也是地震活動最強烈、大地震頻繁發生的地區,居全國之首。涉及到青海、西藏、新疆、甘肅、寧夏、四川、雲南全部或部分地區。
華北地震區:
包括河北、河南、山東、內蒙古、山西、陝西、寧夏、江蘇、安徽、遼寧等省的全部或部分地區。在五個地震區中,它的地震強度和頻度僅次於“青藏高原地震區”,位居全國第二。由於首都圈位於這個地區內,加之它位於我國人口稠密、大城市集中、政治和經濟、文化、交通都很發達的地區,地震災害的威脅嚴重。
新疆地震區:
由於新疆地震區總的來說,人煙稀少、經濟欠發達。儘管強烈地震較多,也較頻繁,但多數地震發生在山區,造成的人員和財產損失與我國東部幾條地震帶相比,要小許多。
臺灣地震區:
處在環太平洋地震帶上,亞歐大陸板塊和菲律賓板塊的交界處,東部地區地震頻發,因多發生在外海,造成的災害相對較少。西部地震雖不如東部地震頻繁,但因其震源較淺,且多發生在陸地,加之人口稠密,破壞性大。
華南地震區:
這裡歷史上曾發生過1604年福建泉州8.0級地震和1605年廣東瓊山7.5級地震。但從那時起到現在的300多年間,無顯著破壞性地震發生。
西部地震頻度高,東部地震影響大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鄧乃恭研究員:自北向南沿賀蘭山、六盤山、秦嶺、大涼山一線劃過:“這是南北地震帶,它把我國分成了東西兩部分,西部地區的地震在頻度和烈度上都遠遠高於東部地區。地震‘偏愛’'西部,往往西部發生5、6場地震,東部才發生1場地震。原因就是我國的‘鄰居’印度板塊太‘熱情’,不斷北移,把西部地區擠得太厲害了。
中國曆年大地震
1556年中國陝西華縣8級地震,死亡人數高達83萬人。
1668年7月25日晚8時左右,山東郯城大地震震級為8.5級郯城大地震。
1920年12月16日20時5分53秒,中國寧夏海原縣發生震級為8.5級的強烈地震,死亡24萬人。
1927年5月23日6時32分47秒,中國甘肅古浪發生震級為8級的強烈地震。死亡4萬餘人。
1932年12月25日10時4分27秒,中國甘肅昌馬堡發生震級為7.6級的大地震,死亡7萬人。
1950年8月15日22時9分34秒,中國西藏察隅縣發生震級為8.6級的強烈地震。
1966年3月8日5時29分14秒,河北省邢臺專區隆堯縣發生震級為6.8級的大地震。
1966年3月22日16時19分46秒,河北省邢臺專區寧晉縣發生震級為7.2級的大地震,共死亡8064人,傷38000人,經濟損失10億元。
1970年1月5日1時0分34秒,中國雲南省通海縣發生震級為7.7級的大地震。死亡15621人,傷殘32431人。
1975年2月4日19時36分6秒,中國遼寧省海城縣發生震級為7.3級的大地震。
1976年7月28日3時42分54點2秒,中國河北省唐山市發生震級為7.8級的大地震。死亡24.2萬人,重傷16萬人。
1988年11月6日21時3分、21時16分,中國雲南省瀾滄、耿馬發生震級為7.6級(瀾滄)、7.2級(耿馬)的兩次大地震。相距120公里的兩次地震,時間僅相隔13分鐘,兩座縣城被夷為平地,傷4105人,死亡743人,經濟損失25.11億元。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四川汶川縣(31.0°N,103.4°E),發生震級為8.0級地震,直接嚴重受災地區達10萬平方公里。截至7月4日12時,四川汶川地震已造成遇難:69195人遇難,374159人受傷,失蹤18624人。緊急轉移安置1500.6341萬人,累計受災人數4561.2765萬人。
2010年4月14日7時49分,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縣發生7.1級地震。這是玉樹有記錄以來破壞性最強、波及範圍最廣、救災難度最大的地震災害,涉及玉樹州6個縣19個鄉鎮。此次地震造成2698人遇難、270人失蹤。
潤森看世界
地震成因是科學界關於地震中的一個重大課題。大家普遍認同的板塊構造學說。由1965年加拿大著名地球物理學家威爾遜首先提出“板塊”概念。1968年法國人把全球岩石圈劃分成六大板塊,即歐亞、太平洋、美洲、印度洋、非洲和南極洲板塊。板塊與板塊的交界處,是地殼活動比較活躍的地帶,也是火山、地震較為集中的地帶。如果是在地震帶上就通常會出現地震, \n\n部分地震是由於地下深處岩層錯動、破裂所造成,這類地震稱為構造地震。
在地震活躍的地震帶上,是最容易發生地震的,不管是山川,還是平原,有的地區可以很長時間發生一次地震,但是由於地地下深處岩層能量的累積,所以發生一次地震,會是大地震,像唐山大地震,當人們一提到地震,首先會提起的是唐山大地震。
中國位處世界兩大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與歐亞地震帶之間,受太平洋板塊、印度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的擠壓,地震斷裂帶十分發育。
20世紀以來,中國共發生6級以上地震近800次,遍佈除貴州、浙江兩省和香港特別行政區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區、直轄市。 \n\n中國地震活動頻度高、強度大、震源淺,分佈廣,是一個震災嚴重的國家。 我國的地震活動主要分佈在五個地區的23條地震帶上。這五個地區是:1.東南沿海的廣東、福建等地。2.華北地區,主要在太行山兩側、汾渭河谷、陰山-燕山一帶、山東中部和渤海灣;3.西北地區,主要在甘肅河西走廊、青海、寧夏、天山南北麓;4.西南地區,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雲南中西部;5.臺灣省及其附近海域;
溫度青年
我國的地震區域劃分為五大部分:臺灣、西南地區、西北地區、華北地區、東南沿海地區
↓以及當中的23條地震帶↓
平時都覺得日本是世界上地震災害最多的地方,其實我國的嚴重程度不亞於日本
我國國土面積是世界第三,人口世界第一
但與之對應的是:①佔據著世界大陸面積的7%,卻承受著33%的世界大陸強震
②20世紀以來,我國地震死亡人口達55萬之多,是同時期全球死於地震人口的53%
↑1976年,唐山大地震↑
期間發生6級以上地震有800多次,除了浙江、貴州、香港,其餘地區都有過6級以上地震
還有一點原因,由於中國曆來人口眾多,東部稠密,過去經濟落後,房屋建築多不具備抗震要求,因此在這些地區發生地震,易造成大規模死傷。
期待您的點評和關注哦!
賽先生科普
地震是個單句,地是主語問的是怎麼了?震是謂語回答了地,震了。這樣就得再稿清楚震是什麼?震是由兩個文組成的漢字,漢字就是自然現象符號,看到漢字就瞭解自然現象。說文解字是怎麼看到自然現象的?首先震的雨字,規定出現在空間系列,辰是古代時間概念在下,由空間產生的自然現象,降下來一陣候風的破壞,這是地震初心的概念!
世界上本沒有地震帶,跟隨的人多了,理論上就創造出地震帶。古代說上天容易入地難,這是創造地震帶的存在性,也是使用漢語言文字,研究地震的背叛性。“地震”之根成了地震之迷,還迷的世界領先去了。
人類文明最早是造字,震字最早出現在,伏羲先天八卦的其中一卦。為什麼要畫卦?八卦的意義到底是什麼?首先是認識地球,露出水面的土就是地,看到星星是圓的,我們在的地方也是圓的,這就是地球概念。那麼八卦的意義,就是介紹地球物理性質:首先陰陽決定地球的存在,同時還伴隨極端現象,其中只有震是空間孕育的,震又是與巽相對矛盾體,看見巽颱風,就知道前面存在著震孕育空間,什麼時候發生啞爆才叫震現象。
震爆的聲音就是瞬間傳至地面,做為地震前動物接收預報信號。大家都不知道這個信號物理性質,我是代替動物,按著信號性質,探索、挖掘地震原因的,是震驚人類文明的發現;是改變現狀而盤古開天的發現;中國傳統文化太偉大了,掌握震是主宰地球、主宰宇宙的文化,沒有《張衡傳》就沒有我發現的挖掘性。
一震定乾坤,註釋給地球人。震聲音是預報信號,震候風就是地震破壞過程中的陽性能量流體,主宰固態物質運動的過程(是震現象發生後,等到一定時間,才能降下候風能量,與固態物質內受限氣體作功,產生新流體沿著候風來的方向,逆向折射著固態物質)。
古為今用理論物理地震學
2018.06.2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