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遊戲科幻迷
答:中子星並不是恆星的終結,中子星還會繼續演化為黑洞或者黑矮星。
中子星是大質量恆星,在演化末期的結果之一,擁有致密的密度和高速的自轉,中子星的典型密度為5億噸每立方厘米,自轉速度甚至高達每秒幾百圈。
中子星還會繼續演化,根據情況有兩種結果:
(1)中子星繼續吸取周圍物質,尤其是雙星系統中,中子星吸取另外一顆恆星的物質,達到一定質量後中子星將演化為黑洞;
(2)中子星沒有可吸取的物質時,因為中子星將很快損失能量,轉速降低,溫度降低,大約100萬年後,中子星逐漸冷卻,進而轉變為黑矮星,黑矮星基本就是恆星的“墳墓”;
所以中子星的結局,根據情況有兩種:繼續演化為黑洞,或者演化為黑矮星。
目前,人類發現並記錄的中子星,有接近3000顆;中子星的特點除了緻密的密度外,表面溫度還高達數千萬度。
剛形成的中子星保留了前恆星的絕大部分角動量,後期消耗角動量來維持光度,所以越年輕的中子星,自轉速度越高、表面溫度也越高。
利用這個特點,我們可以粗略估計一箇中子星的大致形成時間。
艾伯史密斯
白矮星,中子星都是恆星演化的一種結局之一。對於恆星來講,它的的演化過程走那一條路線,更多的取決於自身的質量,內部的斥力與自身引力的平衡。
對於太陽這樣質量大小的恆星,當內部核心以氫為燃料進行核聚變,經過數十億的消耗,內部氫消耗殆盡,而稍微外圍的反應會使恆星的外層膨脹,這時恆星體積增大成為紅巨星。當表面膨脹的外層拋射向宇宙,逐漸恆星殘留的核心就成為了體積小而高溫的白矮星,白矮星慢慢冷卻後就成了冰冷的黑矮星。
對於質量比較大的恆星,它的最終外層質量損失不多,就不能成為白矮星,特別是質量在太陽8倍以上的恆星,由於質量很大,星核發生塌陷,電子和質子結合成了中子,最後演化為中子星。而恆星外部的物質撞擊星核,會引發超新星的爆發。而質量更大的恆星最終就演化成了黑洞。
歡迎評論,關注量子實驗室。
量子實驗室
白矮星最終會變成什麼星,那中子星呢,它們的最終狀態是什麼?
白矮星與中子星都是恆星的一個結局,不同的是兩者是由不同內核質量的恆星發展而成、小於8-10倍太陽質量的恆星後期一般是發展成白矮星,這個極限之上,25-30倍太陽質量以下的恆星後期會超新星爆發,最終演化成中子星,兩者都會攜帶自恆星坍縮而來的角動量以及引力勢能,除此之外再無別的能量來源,因為白矮星與中子星內部沒有能量生成機制,因此兩者未來的發展就是“坐吃山空”,走向一個黑球無法避免,區別就是兩者的密度不一樣,大小其實也不一樣;但這一天極為遙遠!
圈圈處就是太陽未來的命運,走向一顆白矮星無可避免!
但是如果白矮星或者中子星附近有一顆伴星那結果可能會完全不一樣,因為白矮星可以通過吸取其伴星物質不斷成長,直至其質量超過1.44被太陽質量的上限,那麼其未來將發展為一顆Ia型超新星;由於其爆發時質量非常一致,因此科學家將其作為宇宙中的標準燭光,輔助遙遠天體的測距。
中子星一樣能通過吸收伴星物質繼續成長,未來也有可能超過極限坍縮成黑洞,但這僅僅是裡理論上存在這種可能,相關機構仍然沒有從浩瀚的宇宙中找到類似的證據,畢竟這有一些困難,當然宇宙那麼大,也許已經有克服困難的中子星成長為了黑洞!只不過我們尚未發現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