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社會發展相關-發展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

經濟社會發展相關-發展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

因經濟發展而變化城市

經濟發展不僅意味著國民經濟規模的擴大,更意味著經濟和社會生活素質的提高。所以,經濟發展涉及的內容超過了單純的經濟增長,比經濟增長更為廣泛。就當代經濟而言,發展的含義相當豐富複雜。發展總是與發達、與工業化、與現代化、與增長之間交替使用。 一般來說,經濟發展包括三層含義:

1.經濟量的增長,即一個國家或地區產品和勞務的增加,它構成了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

2.經濟結構的改進和優化,即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技術結構產業結構、收入分配結構、消費結構以及人口結構等經濟結構的變化;

3.經濟質量的改善和提高,即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效益的提高、經濟穩定程度、衛生健康狀況的改善、自然環境和

生態平衡以及政治、文化和人的現代化進程。

經濟社會發展相關-發展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

經濟發展是通過經濟結構的改進和優化、經濟質量的改善和提高達到經濟量的增長。“總部經濟”是指某區域由於特有的資源優勢吸引企業將總部在該區域集群佈局,將生產製造基地佈局在具有比較優勢的其它地區,而使企業價值鏈與區域資源實現最優空間耦合,以及由此對該區域經濟發展產生重要影響的一種經濟形態。企業按照總部經濟的模式進行空間佈局,把總部佈局在發達的中心城市,而將生產加工基地佈局在欠發達地區,由此使企業能夠以較低的成本取得中心城市的戰略資源和欠發達地區的常規資源,實現兩個不同區域優勢資源在同一個企業的集中配置,不但能夠使企業資源配置綜合成本降低,而且使得總部所在的中心城市密集的人才、信息、技術資源得到最充分的效能釋放,同時使得加工基地所在的欠發達地區密集的製造資源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

環境與經濟可持續發展,即經濟發展不能以危害環境為代價,可持續發展要求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發展不應影響其他國家或地區的發展,可持續性意味著維持乃至全人類福利的自然資源基礎,使生態環境

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經濟學家們一般用國民生產總值(GDP)來作為衡量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由於度量經濟發展是一個極其複雜的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現在有越來越多的人主張用若干個具體指標組成的綜合指標體系來衡量和評價經濟發展的水平和質量。如:物質生活質量指數(PQLT)、人類發展指數(HDI)和購買力平價(PPP)。

經濟社會發展相關-發展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

指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