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控區塊鏈未來的三大中心

在很多場合中,我都發表過一個觀點:最初高喊去中心化的,後來大多成了新的中心。當年互聯網剛興起的時候如此,今天的區塊鏈亦是如此。

區塊鏈從技術上是分佈式的,但商業的力量讓區塊鏈的世界正集聚出新的中心。

在物理世界中,核心競爭力是智慧、力量和財富;在IT世界裡,核心競爭力是代碼、算力和數據。代碼是智慧的結晶,算力是力量的源泉,而數據已經成為了資產。

在“分佈式”的區塊鏈世界裡,已經初步形成了三大中心,分別是代碼中心、算力中心和財富中心。

原本,區塊鏈的代碼來自“分佈式”的社區,但對社區具有決定性影響的,並不是廣大“社員”,而是核心的幾個人甚至某個創立者。

對比特幣社區影響最大的,最初是創始者中本聰,現在仍然是Core小組中的5名成員。至於以太坊社區,基本由其創立者Vitalik Buterin說了算。而Dan Larimer(綽號BM),無可厚非更是EOS社會的領袖(中心)。

據2018年3月一組來自倫敦大學的數據顯示,Bitcoin Core軟件中7%的文件是由同一名開發人員編寫的,以太坊Ethereum中大約20%的文件是由同一編碼人員編寫的。

Code is law,在一起的一群理想主義者形成了社區,形成了代碼中心。

除了代碼,支撐挖礦的算力,是另外一箇中心。

PoW和PoS是目前應用最為廣泛的兩種共識機制,分別基於力量和財富的大小來分配記賬權。

比特幣和以太坊選擇了PoW,這是一種猜數字遊戲,誰的算力越強,誰獲得記賬權的概率就越高。

比特幣在早期用CPU挖礦就可以了,因為競爭激烈後來升級到用GPU和FPGA專用礦機了,而現在只有用ASIC的礦機才可能賺到錢。早期是個人用CPU挖比特幣,後來發展到用一組專用的礦機組成礦場挖比特幣,而現在已經發展到需要礦池了。

現在,只有用專業的礦機加入專業的機構,才可能在挖礦中獲益。這些礦工依靠龐大的算力,形成了一個新的利益中心。

如果說代碼中心的程序員還有講情懷的理想主義者,那麼算力中心的礦工則是完全受利益驅使的。商業的力量,讓算力有了中心。

起初,區塊鏈世界裡是算法中心和算力中心的此消彼長,在相互的爭奪中,資本的力量正在逐步釋放出更大的能量,財富中心已經顯現。

財富中心的出現,還是提到區塊鏈技術的一大創新,也就是將激勵機制內置化。

虛擬世界原始財富(Token)的創造,M0的產生依靠的是記賬時來自系統的獎勵,無論是PoW還是PoS都一樣。如果說PoW是按勞分配M0,誰算力大誰說了算,那麼PoS就是按資分配,誰資本多誰說了算。PoW的基礎是算力,全世界的礦工聯合起來就是算力中心;PoS的基礎是代幣,全世界代幣持有者聯合起來就是財富中心。而PoW的算力,又是可以通過資本購買的。

PoW和PoS只是創造了所謂的數字資產,接下來還要有數字資產交易故事才能更精彩,於是數字資產交易所興起了。

誰控制了交易所,誰就控制了新宇宙的財富中心。首批數字資產大佬已經出現,數字資產的華爾街正在形成。

區塊鏈硬分叉,是代碼中心與算力中心衝突的產物。PoW與PoS優劣的爭論,是算力中心的礦工與財富中心的持幣者的口水戰。交易所的恩怨是非,是交換財富的中心帶來的。

短期看,矛盾主要圍繞算力中心展開。長期看,矛盾主要會在代碼中心和財富中心之間展開,以後是技術與資本的博弈,算力中心只能逐漸淪為路人。

集中式技術,多是為現有格局服務的。分佈式技術,多是來顛覆現有格局的。反之亦然,大多數的顛覆性技術是分佈式的,但成功後都會走向集中。

行業的遊戲規則,只能由中心制定。先有中心,後有規則,區塊鏈的江湖從此平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