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票事件疑雲重重,究竟誰在「暗算」貓眼?

上映一週時間,劉若英導演,周冬雨、井柏然主演的電影《後來的我們》票房已超過10億元大關。然而,圍繞影片發生的退票風波持續發酵,業內外對於此次事件的關注和猜測也不斷升級。

5月3日,作為該片的出品方、發行方,同時也是國內最大在線票務平臺的貓眼,就《後來的我們》退票風波召開媒體溝通會,回應了影片退票異常、是否有利益操作、貓眼的多重身份等問題。

貓眼說異常之中有正常,我沒有作假

根據貓眼的調查,28號當天也就是影片上映首日,貓眼平臺上疑似被惡意刷票並退票的數量為38萬張,被惡意刷票的訂單集中在19.9元等特惠票上。其中約有54%為正常改簽行為,剩餘46%的退票訂單中有部分為惡意刷票行為。

退票事件疑雲重重,究竟誰在“暗算”貓眼?

我們先來看54%的正常退票部分。

什麼是正常退票?在退票動作完成之後,又在當日完成同一影片的新購,認定為是正常的改簽退票。改簽之所以會涉及退票環節,是因為貓眼的改簽是根據“事實改簽”的原則,即用戶先退票再買票。而在影院的後臺系統中,改簽流程裡無論是先買再退還是先退再買,本質上都會產生一次退票行為。

為何要改簽退票?首先,正常的退票行為很常見,特別是在一些熱門檔期的熱門影片上映的首日,已經成為一種新常態。《後來的我們》不僅在五一節日期間上映,同時也有劉若英、周冬雨、井柏然等明星帶來的熱度,可以說兩個要素都佔了。

退票事件疑雲重重,究竟誰在“暗算”貓眼?

其次,《後來的我們》提前一個月就開啟了預售,首日預售票房高達8000萬元。根據經驗,高關注、提前預售與高預售票房往往會帶來大量退票,他們之間是成正比例關係的,而且往往越早買票的觀眾退改簽的概率會更大。

第三,4月28日正好趕上工作日,很多提前購票但是因上班而無法及時觀影的群體就出現了退改簽的情況。這也符合上一條的邏輯,越早買不確定性就越大,越容易有其他安排而臨時改簽退。

從貓眼給出的數據,其實整個“五一檔”退票率都高,只不過單片大熱、預售火爆、工作日等多種因素,使得《後來的我們》更凸顯,但實際上仍在合理範圍內。

54%的正常改簽退票動因弄明白了,那46%的惡意刷票行為又是誰在主導的呢?

事件爆發之初,媒體輿論多數認為,作為影片的出品方和發行方,同時也是購票平臺的貓眼嫌疑最大。但現在冷靜下來再看退票事件,貓眼真的有動機做這件事情嗎?

根據貓眼娛樂COO康利列出的數據,《後來的我們》一片在預售初期就已經取得了壓倒性的領先優勢。整個宣傳、營銷的過程中,各項營銷指數也都是一騎絕塵的狀態。所以,不管是貓眼也好,還是電影的利益相關方也好,實在沒有必要在取得巨大領先優勢的狀態下(首日票房2.8億),去做一千多萬的無用功(退票涉及票房約1300萬元),這完全是費力不討好的事。

退票事件疑雲重重,究竟誰在“暗算”貓眼?

退票事件疑雲重重,究竟誰在“暗算”貓眼?

如果不是貓眼,也不是片方,那還有可能是誰?

對此外界說法不一,影院、二三線發行公司、貓眼的競爭對手淘票票都在懷疑清單之上。

不是貓眼,到底又是誰在暗算貓眼?

事情發到今天,各種聲音眾說紛紜,但事情真相毫無進展。也提醒了我們另外一種可能,這可能本身就是一個羅生門,貓眼這次是被人搞了。

回過頭來,稍微分析一下這場輿論風波的源發路徑,似乎也不難發現其中端倪。

那麼,不排除這幾個自媒體號背後是暗中協調好了一致行動,有意圖、有策劃、有組織地發起了針對貓眼的輿論暗戰和業務打擊。

退票事件疑雲重重,究竟誰在“暗算”貓眼?

退票事件疑雲重重,究竟誰在“暗算”貓眼?

影院退票信息集中爆發是從晚上7點多開始,可是不到半個小時左右, “電影票房”就積極介入,開始“雲遮霧罩,欲蓋彌彰”地發起話題。此後,又在9點多,集中拋出各影院“後臺”截圖以及繪製好的“數據造假”流程圖,開始設置議題。並且在當晚11點多就拋出詳細的分析文章,將“造假”苗頭指向貓眼。

退票事件疑雲重重,究竟誰在“暗算”貓眼?

退票事件疑雲重重,究竟誰在“暗算”貓眼?

退票事件疑雲重重,究竟誰在“暗算”貓眼?

退票事件疑雲重重,究竟誰在“暗算”貓眼?

再後來,就是各種小道消息滿天飛了,大量自媒體營銷號有說貓眼玩票補、刷票房玩現的,有說貓眼為了上市衝業績造假的,每天數十篇負面小稿,源源不斷地在各個媒體平臺上湧現,微博大V也參和進來口誅筆伐,將貓眼徹底推入輿論旋渦、百口難辨的境地。

退票事件疑雲重重,究竟誰在“暗算”貓眼?

這局面,明眼人一看就明白貓眼是被人黑了。這場輿論風波背後,公關操作的痕跡十分明顯,明顯是有人在背後拋話題、帶節奏,蒐集各種可能的證據,坐實貓眼數據造假、操縱票房的罪名,試圖通過輿論推波助瀾,藉助政府和行業之手打壓貓眼,截斷貓眼的IPO之路。

到底誰有這麼強烈的動機來搞臭貓眼、搞死貓眼呢?

換一個角度思考問題或許可以幫助我們找到真相,那就是誰能從這場風波中獲利,誰就可能是幕後黑手。

我們看到,事件爆發以來,外界對貓眼的質疑最終落在了“貓眼如何在做運動員和裁判員的同時保持公正”。甚至有極端聲音出現,要求貓眼放棄電影出品和發行,拆分貓眼,徹底剷除行業毒瘤。沒有對貓眼恨之入骨的,一般媒體不會這麼分析問題。

資料顯示,目前貓眼已佔據了國內電影票務在線平臺市場的半壁江山,並依靠自身的渠道和用戶優勢,積極進入電影發行領域,主發行作品包括《羞羞的鐵拳》《驢得水》等,其中由貓眼單獨操盤發行的《羞羞的鐵拳》票房超過22.1億元,位列2017點電影票房第三位,成績頗為亮眼。今年憑藉《捉妖記2》貓眼在春節檔斬獲頗豐,又一部《後來的我們》火成這樣,勢必進一步奠定貓眼業在發行領域的優勢。

如果《後來的我們》如之前媒體預測的那樣,能夠順利衝到20億票房,那麼貓眼將是國內少有的能夠在1年內發行三部20億票房影片的公司。貓眼同時擁有最大的票務平臺,並且如此之強的發行實力,勢必引起國內一批傳統發行企業的忌憚。退票事件一出,想必有不少同行希望藉此打擊貓眼氣勢。過去多年,在同一個檔期內,競爭影片通過組局三打一,也是電影圈的潛規則,片方、發行方互黑也是屢見不鮮的傳統。

然而,淘票票的數據也有問題,有網友發現,淘票票專業版披露的《後來的我們》根本沒有零點場。淘票票此舉,不僅沒能服眾,也讓不少網友開始質疑淘票票是否在攪渾水,試圖落井下石做實貓眼的罪名。

退票事件疑雲重重,究竟誰在“暗算”貓眼?

此次貓眼深陷退票風波,難以自證清白,無論是對貓眼不滿的傳統發行企業還是淘票票,自然都是喜聞樂見。但,在此事調查結果出現之前。未有確切證據,也難以表明針對貓眼的惡意攻擊,確切就是哪一家所為。

其實在此事一開始,始作俑者“電影票房”發現事兒鬧大了之後,為了免責,也曾暗露玄機。引用了一段謝姓朋友的朋友圈,暗示這是一場“屠貓宴”。

退票事件疑雲重重,究竟誰在“暗算”貓眼?

無獨有偶,在媒體圈4月27晚,也流傳著一個小道消息,說“明天晚上將會有大事發生”。大概,誰也沒有想到,所謂的大事會是引發行業震動、驚動電影監管部門的這麼一件大事情。貓眼估計也沒有想到,原本衝著20億票房美夢去的一件生意,被這場突入起來的“大事”攪合的一地雞毛,雞犬不寧。

目前,對於《後來的我們》退票事件的調查還在進行中,貓眼還在不斷披露數據澄清事實。可惜的是,在未取得最終結果之前,無論貓眼如何辯解,外界已經難以完全相信了。各種宣洩不滿的情緒和口水,已經淹沒了對真相本身的追問。

但,這件事情背後真正的幕後玩家,其實尚未浮出水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