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攸投靠曹操,袁紹十餘萬大軍瞬間潰敗,爲什麼?

用戶63483238429

我們都知道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是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而且都是發起方失敗,防守方戰勝的,我們也都知道官渡之戰是一場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那為什麼曹操能打嬴這場戰役呢?到底什麼是關鍵呢?

我們知道,戰爭不光是將領之間的戰爭,還是謀士之間的戰爭,還是士兵之間的戰爭,尤其是錢糧之間的戰爭,我們都知道,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也都是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

在部隊的人數上來比,確實是袁紹勝出一籌,按史書記載,袁紹率領有十幾萬部隊征討曹操,而曹操只有一萬多部隊,但是個人也覺得曹操的部隊不應該這麼少人,但是曹操處於劣勢,那確實是這樣的,所以曹操的很多手下建議投降。

甚至還有一些人與袁紹方面有來往,曹操管轄的很多郡縣也都投靠了袁紹,官渡之戰剛打之前,就對曹操十分的不利。而官渡之戰持續到一定時間,曹操雖然在戰場上有小利,但是他面臨著最大的問題,那就是糧草短缺。

而這個問題對於袁紹來說,不成問題,袁軍不光有部隊數量的優勢,還有糧草上面的優勢,其實就從地盤上來說,袁紹有四州,曹操也差不多有四州,但是曹操是經過和劉備,袁術,呂布之間的爭奪,才拿下的地盤。

而袁紹就相對輕鬆,只是消滅了公孫瓚,再加上中原地帶受到黃巾起義的影響比較大,所以袁紹方面就是人多,糧多。曹操打著打著,就有點吃不消了,就給荀彧寫信說想撤軍回許昌,荀彧跟他說,一旦撤回去,那就大勢已去了。

這時候,關鍵人物就上場了,那就是許攸,許攸本來建議袁紹直接偷襲許都,袁紹沒同意,再加上許攸在鄴城的親人犯了罪,被審配給收押了,許攸一氣之下,就來投奔曹操了。

許攸的作用很大,因為他告訴了曹操袁軍的糧草在烏巢,而且烏巢的守備情況,曹操就親率五千大軍直搗烏巢,最後烏巢的糧草被燒,而袁軍人數眾多,糧草一失,立馬就缺糧崩潰了,所以轉眼間曹操就贏得了勝利。


歷史簡單說

官渡大戰,袁紹兵馬比曹操多得多,許攸投曹操後,張郃、高覽降曹,袁軍各營相互驚擾,出現潰敗。十餘萬大軍,袁紹僅帶了八百人渡河逃回河北,曹操光俘虜就獲得八萬。為什麼許攸降曹的影響那麼大?

許攸是袁紹最早、最重要的謀士。袁紹與董卓鬧翻,隻身逃奔渤海,隨從的幾個人裡,就有許攸。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時期,許攸建議袁紹,利用自己的家族名望,跟諸侯搞好關係,積累政治資源。袁紹依計而行,果然被諸侯推舉為盟主。討董失敗後,漢獻帝自長安東歸,許攸曾建議袁紹迎請天子,被袁紹拒絕,史載“許攸怒”,其實不給袁紹面子。以當時的實力,曹操肯定搶不過袁紹。

到了官渡大戰時期,許攸與袁紹的矛盾越來越激化。當然,許攸也有問題,他貪財、說話太直,不給袁紹面子。袁紹覺得自己謀臣猛將如雲,戰勝曹操是必然的,也就聽不進許攸的話。戰爭期間,許攸家人犯了法,袁紹派人抓了起來,許攸害怕牽連到自己,就投奔了曹操。袁紹隨後殺害了許攸全家。

許攸在曹操處,還是那個狂妄的脾氣,認為自己功勞大,經常對著曹操阿瞞阿瞞地叫,曹操聽了也很不爽。有一次激怒了粗人許褚,身首異處。其實曹操完全可以提前安排,看他在身邊不順,給他安排個地方官弄走就是了,何必惹大家不愉快?

許攸死得非常可惜,他本來對袁紹非常忠誠,卻被袁紹殺了全家,為曹操立下奇功卻被曹操所殺。這樣一位奇人,《三國志》和《後漢書》都沒有給他立傳,但是讀曹操、袁紹的故事,總又覺得許攸無處不在。


斌格謙

大軍未亂主子先慌。

許攸背主投靠曹操,烏巢守將淳于瓊,嗜酒如命,結果導致烏巢被曹操所襲擊。

糧草盡焚。

聽信郭圖小人讒言,導致張郃高覽投降曹操。

至此河北四庭柱二降二死。

袁紹慌了。

身為四州之主掌舵人,慌了。

可是,我們回頭想想,袁紹不過是損失了一些兵卒糧草而已。

不過是官渡之戰敗了而已。


根基未動啊。

甚至說,袁紹此時還有幾十萬大軍啊。

糧草被燒,要麼釜底抽薪,要麼就安然退兵,或者詐敗引誘曹操乘勝追擊。

這是死局?

遠遠不是。

事實也證明如此,官渡之戰敗亡之後,曹操動他了?根本不敢動。

但是袁紹,從此一蹶不振了,打怕了。

直到死以後,袁紹幾位公子擁兵自重,兄弟鬩牆,兵戎相見。

至此,曹操坐收漁翁之利方才統一了北方。

赤壁之戰,曹操比袁紹要輸的更徹底吧

但是呢?也沒事,根基未動而已。

袁紹最大的敗筆,不是河北四庭柱塌了,不是官渡之戰輸了,甚至說不是他性格缺陷,優柔寡斷。

而是坐看三子擁兵自重,爭奪世子之位,處於激烈內耗之中,白白讓曹操撿了大便宜。

如果袁紹不任人唯親,不讓其子一人一個州,而是任人唯賢,世子之位按嫡長子繼承的話。

四州之地,天下富饒的四州之地,又怎能輸不起一個官渡之戰?


明明是雙王四個二的局,生生讓他一步一個錯,到最後,在這東漢末年亂世爭雄之中,早早的被淘汰。


木劍溫不勝

曹操已經斷糧,許攸來投,赤腳相迎,

得知烏巢守將淳于瓊好酒,才率精銳偷襲烏巢。


曹操的想法是把袁紹糧草燒盡後,袁紹和自己都無糧草,逼著袁紹撤軍,畢竟曹弱袁強,袁紹撤軍,理論上來說,曹操算是贏了。


袁紹撤軍後,整頓兵馬糧草後,短時間內重新開戰,還是佔很大優勢的,袁紹的後方還有糧草能源源不斷的供給,但曹操後方顯然是無糧了,荀彧的來信中早已說明。


烏巢被燒盡,袁紹如能當機立斷,率大軍直撲曹操大營,戰事逆轉,敵我雙方在前線都無糧,打平,和談,撤軍,日後再戰唄。只可惜,袁紹左右不定,貽誤戰機,救援烏巢的將士火線投曹……
演義的不必當真。


李先生認第二

相信這也是很多人對官渡之戰所疑惑的地方。

官渡之戰,袁紹戰敗的轉折點,自然是烏巢糧倉被偷襲,但這恐怕還不足以讓十幾萬大軍在一夜之間崩潰,由於史書上對這一段記載的並不詳細,只能從細節上進行分析。

首先,官渡之戰前期的一個重要環節,就是袁紹率大軍渡過黃河,以當時的運力,這必然是一個很複雜的運輸工作,很大程度上,這也是官渡之戰發生之後過去大半年,袁紹才率軍在黃河以南的官渡與曹操形成對峙,也是因為運力上的困難,袁紹大軍的糧倉也在黃河以南的烏巢,袁紹的大軍,無論前進還是後退,都需要依靠糧食的補充才能進行機動。



但要命就要命在當雙方對峙的關鍵階段,烏巢糧倉被毀,這不但使袁紹失去了堅持下去的可能,即便是全軍撤退也難以保證,因為北上撤退也意味著要重新渡過黃河,也需要相當長的週期,但袁紹大軍僅剩的糧草已經支持不了這個週期了,這也就意味著袁紹即便選擇北上撤退,主力部隊仍然會被堵在黃河南岸,而且處於沒有糧食的情況下,面對曹操的追擊,就只能有崩潰的結果。



除此之外,還有兩個結果造成了袁紹大軍的動搖,其一就是烏巢糧倉遭到偷襲時,袁紹前往救援的部隊不但沒能奪回烏巢反而被曹操擊退,就等於當著袁紹大軍的面直接斷掉了袁紹的生路,其二就是前往進攻曹操大營的軍隊也受到了阻擊,造成進攻部隊的指揮官張合,高覽向曹操投降,前進無門,後退無路,甚至沒有堅守和回去的糧食,整個袁紹大營的軍隊自然是軍心動搖,但最讓袁紹大軍崩潰的,莫過於主帥袁紹為保安全提前率自己的親兵跑路,造成整個袁紹大軍群龍無首,最終也只能成建制向曹操投降。


遼寧資深球迷

這個情況從頭來說是這樣的。

建安五年,就是公元二00年,袁紹打算找機會進攻曹操,於是廣發討伐曹操的檄文,說他“敗亂法紀”,是“贅閹遺醜”就是宦官後代,然後正式向曹操挑戰。

袁紹其人

結果,白馬一戰,曹操採用荀攸聲東擊西的方法迎戰,袁紹的大將顏良被當時留在曹操營中打算報恩之後去找劉備備備哥的關羽給殺了。接著延津一戰又損失了大將文丑。究其原因都是袁紹太過驕傲,剛愎自用,不願意聽取謀士的意見。

這種性格也延續到了許攸同志獻計獻策的時候。

在官渡,曹袁對峙之際,曹操被圍攻,兵又少來,糧食也不夠,士卒又極其疲乏,其實已經很難守得下去了。曹操自己也想退走,這時候是荀彧建議他堅持下去,說:“哥,雖然客觀條件確實不利,但是還可以再堅持一下,再堅持一下的努力往往能改變形勢。”就像歌裡唱的,一試再試,試不成……再試一下。確實,糧食不夠可以籌措嘛。

於是曹操命令部隊堅守官渡,積極解決糧食補給問題,密切關注敵人的動靜,以待時機。

曹操的第一招是截燒袁紹的糧食。他派人把袁紹將領韓猛督運的數千輛糧車截獲燒掉了。袁紹只好把一萬多輛車的糧食集中放在故氏和烏巢兩地,還派了淳于瓊率軍守護。這時候謀士沮授建議多派一隊人馬保護糧食,袁紹又斷然拒絕。

許攸其人

接著,我們的主人公許攸獻策說:“曹操兵少,集中力量與我軍相持,許都必定空虛。如果我們派一隻輕騎,日夜兼程,襲擊許都,可以一舉拔取;然後把獻帝控制在手裡,名正言順的討伐從啊從啊,曹操必定被擒。退一步講,如果許都拿不下,也會造成曹操首位不能相顧,來回奔命的局面,照樣可以打敗他。”

這話說得非常明白有道理,袁紹怎麼反應呢,他非常傲慢地拒絕了,說:“不必,我一定要在這裡擒住曹操。”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袁紹不是不知道許攸說的有道理,而是覺得有道理又怎樣呢,我就是不聽,我偏要在這裡抓住他,而且,你就等著瞧好了,我肯定能行,我是誰啊?我可比你牛逼得多了。

當然許攸很不高興。他是誰啊,他可是袁紹最早、最重要的謀士,可是追隨著袁紹一路出生入死,幫扶著這個傻逼壯大起來的,結果袁大傻子在幾個關鍵時候就犯傻,就偏不聽你的,錯失了迎請天子的機會,也就挾天子令諸侯的大好機會。過後再反悔就已經來不及了。

這時候有消息稱許攸在鄴城的家族犯了法,被留守在鄴城的審配抓起來關在大獄中。許攸大怒,星夜離開袁營,投降了曹操。

以我的淺見,曹操在袁營中肯定有探子,第一時間知道袁紹和許攸的間隙,懂得識人用人的曹操於是設計一度挑撥,於是才有了許攸的投奔。據說曹操聽說許攸前來投奔,馬上起身,高興得連鞋子都沒來得及穿好,趕出營帳外去迎接,拍著手說:“子遠這一來,我的大事一定可以成功了”。

這是多麼鮮明的對比呢,袁紹那裡對這個最重要的謀士的意見幾乎是不屑一聽,完全不把人家當一回事。連下邊的人對他這樣的人才也是不放在眼裡,就算其族人犯事,他這個大代表在主子身邊杵著,不可能逃避責任,對他許攸有敬意的做法不應該是先向他通報這個事情,然後才採取抓捕嗎?

有人說,許攸是害怕被族人連累,被袁紹殺頭。許攸是個聰明人,能文能武,極有遠見,他在袁紹身邊是瞭解其為人的,更何況前面錯失機會,現在師出無名,而且主帥驕傲輕敵還剛愎自用,嫉賢妒才,因此做謀士在這樣的環境下是沒有任何出路的。

許攸的謀士身份在曹操這裡顯然要有用得多,而且也確實能得到重視。於是許攸就介紹了袁軍的情況,還提出了攻破秘籍,說“袁紹輜重糧草有一萬多車在故氏、烏巢,屯軍防備不嚴,如果以精兵襲擊,出其不意,燒掉他的糧食,不出三天,袁紹必定失敗。”那個年代以十餘萬的兵力出征,後勤服務跟不上就是大問題。

孫子兵法說:“故軍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

曹操喜出望外之餘,用他的絕好軍事指揮能力,突襲烏巢屯糧處,點燃大火。而守軍淳于瓊反應不過來,自然打不過。袁紹得知這一消息,居然置至關重要的糧草不顧,不派重兵增援淳于瓊,還以為這是攻下官渡,殲滅曹操的好機會,又不聽意見,命令高覽、張郃領兵去攻打曹軍大營,只用了少數軍隊去球淳于瓊和糧草。

曹操見此機會,並不馬上回救大營,他奮力擊潰烏巢袁軍,斬了淳于瓊,把袁紹的糧食都燒光了。

民以食為天的中國人一見,連口吃的都沒了,哪裡還有力氣打戰,軍心動搖,

加上大小人郭圖故意說張郃失敗的事情,幸災樂禍之餘,惹得張郃又生氣又害怕,這個黑鍋一背上,也只有死了。於是也叛逃了。

這下就徹底擾亂了軍心,士兵們都無心戀戰,後來曹軍發動全面進攻即可奔潰。袁紹帶著兒子只帶了八百名騎兵度過黃河北逃了。


龍鎮

東漢末年的黃巾起義,打擊了漢朝地主階級的統治,中央權力遭到了嚴重的削弱,各地豪強四起,軍閥經常混戰,曹操和袁紹這兩家勢力發展起來之後,他們的利益之爭也越來越明顯。官渡之戰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了。

戰爭剛開始的時候,袁紹那邊的兵力有十餘萬佔據了絕對的優勢。我曹操那邊就只有幾萬的人馬。



剛開始查找那邊的很多人員也認為袁紹兵力那麼多我們是打不過的。我看還是算了吧!很多人也都開始氣餒。

不過在曹操看來,還是有希望的。因為他對袁紹這個人比較的瞭解,他知道袁紹每次都是號稱“四世三公”,而且也是經常好高騖遠,對待事情也是比較優柔寡斷,剛復自用的。

現在他那邊的兵力佔盡了絕對的優勢,他肯定會產生驕傲的心理。所以曹操覺得只要抓住這樣,並且積極的應對戰爭形式的突變就可以了,這是曹操的智囊團也是紛紛提出自己的應對計劃。



果然,袁紹在兩軍對峙當中,把自己的謀士田總給軟禁了,並且另一個謀士許攸的家人因為犯罪被袁紹的手下搜捕了。那時候是有聽到這個消息之後非常的惱火,一氣之下就跑到了曹操那邊的陣營。

當時曹操還在被窩裡睡覺,但一聽到這個許攸來的消息之後,興奮得忘了穿鞋就直接跑了出來迎接許攸。


因為曹操知道許攸是袁紹那邊的智囊團人員之一,他肯定知道袁紹的軍事部署和人員配備。

後來許攸也說出了袁紹那邊的情況,並且建議偷襲烏巢,切斷糧草,那邊的軍隊自然會崩潰,這時我們可以趁機掩殺,敵軍肯定會大敗。


愛好問答

許攸(2世紀-204年),字子遠,東漢末年初為袁紹早期的謀士,也是曹操在官渡之戰中發生轉折的人物。許攸年輕時與袁紹、曹操相友善,後來成為袁紹的謀士,多次為袁紹出謀劃策均不被聽從,深感不滿。官渡之戰之際,許攸貪財,紹不能足而投奔曹操;官渡勝利後,自持功高而觸怒曹操,後被告發而被殺。

184年,冀州刺史王芬與許攸等人謀廢漢靈帝,立合肥侯,結果,王芬自殺,許攸逃亡,最終以失敗告終。

189年,袁紹從董卓處逃出,投奔冀州,許攸跟隨並成為袁紹的謀士,力勸袁紹與曹操聯盟。

196年,漢獻帝東歸,許攸勸袁紹迎接獻帝,袁紹不聽,最終曹操迎接了漢獻帝劉協,許攸深感不滿。

200年,曹操及袁紹始交戰,許攸勸袁紹緩攻曹操,袁紹自認強盛,不聽勸諫,許攸深感失望。許攸貪財,其家人犯法,被審配收治,許攸於是投奔曹操(曹操迎接許攸時裸腳迎接),提供了重要情報,建議曹操出兵烏巢(據《三國志·武帝紀·註釋·曹瞞傳》記載許攸問曹操糧草可支撐多久,曹操說可支撐一年,許攸還堅定地認為不是,只能撐半年,曹操終於真實說出只能撐一個月,所以許攸建議曹操出兵烏巢),結果大獲全勝。袁紹死後,獻計潰漳河河水淹冀州城,攻克該城,令袁紹之子袁尚兵敗逃亡,斬首審配。冀州城一陷,袁紹基業徹底崩潰。

官渡之戰後,許攸跟隨曹操平定冀州,立有功勞,但許攸擁兵自重,屢次輕慢曹操,稱呼曹操小名,曹操表面上雖嘻笑,但心裡頗有芥蒂。一次,許攸出鄴城東門,對左右說:「這家人沒有我,進不得此門。」有人向曹操告發,於是許攸被收押,最終被殺。

  • 陳壽《三國志》:「許攸貪財,紹不能足。」
  • 孔融:「許攸,智計之士也。」
  • 荀彧:「許攸貪而不智。」
  • 袁術:「許子遠兇淫之人,性行不純。」
  • 司馬光:「昔周得微子而革商命,秦得由余而霸西戎,吳國得伍員而克強楚國,漢得陳平而誅項籍,魏得許攸而破袁紹;彼敵國之材臣,來為己用,進取之良資也。」
  • 羅貫中:「堪笑南陽一許攸,欲憑胸次傲王侯。不思曹操如熊虎,猶道吾才得冀州。」
  • 何焯:「許攸賣國邀功,小人之尤者,收治之殊快也。」

FriedrichWang

很高興能夠回答您的問題,我特別喜歡三國,所以我對三國頗有些研究,雖然算不上專家,但也有一些自己獨到的見解,至於許攸一投靠曹操以後,袁紹瞬間就潰敗,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許攸一旦叛變無異於將自己的咽喉亮與敵人!

許攸是袁紹的謀士,知道袁紹大軍的所有軍事要務和機密,知道袁紹的兵力部署,死穴在哪裡,這其實是對袁紹致命的打擊,事實證明是許攸告訴了袁紹的死穴在哪裡,烏巢的糧食是士兵的生命,袁紹居然派了淳于瓊這個嗜酒如命的傢伙去守烏巢糧食大本營,這麼重要的消息一旦被曹操知曉,肯定是致命的,果不其然,曹操趁夜偷襲烏巢,致使袁紹大軍潰亂從而擊敗了兵力多於曹操幾倍的袁紹,成為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官渡之戰!



第二:許攸,字子遠,是袁紹的重要謀士,許攸出走,無人在為袁紹出謀劃策!

袁紹在出徵的時候囚禁了田豐,只帶了郭圖和許攸出征,而郭圖雖然說服能力很強,但軍事策劃能力簡直是沒有!在加上許攸一走,只剩下幾個沒有真才實學的謀士,沒有人在能為袁紹出謀劃策,袁紹病急亂投醫,導致自己的戰術一再出錯,曹操抓住了趁袁紹出錯的實際一舉將袁紹打敗!



第三:袁紹軍心意亂,戰士失去鬥志!

重要謀士出走,糧食被燒,三軍震驚,料定袁紹必敗,士兵們也都不想做無謂的犧牲,導致鬥志低落,部署啊,防禦啊全部亂套,有些人會問,曹操也沒有糧食了,為什麼軍心沒亂,而袁紹沒有糧食了,怎麼就亂了軍心?其實曹操沒有糧食以後,他並沒有聲張,使勁的捂著已無糧草的秘密,士兵們大都不知道已經沒有糧草了,而袁紹沒有了糧草動靜很大,沒有了保密的可能性!所以袁紹的軍心必亂,亂則必敗,至於潰敗是曹操把握戰機得當給袁紹造成一擊致命的效果!



覺得我說的有道理的可以點個贊,支持一下,覺得我的觀點和大家的不同的可以在下方的評論區進行討論,我會及時的看評論和一一回復的,喜歡我的可以點個關注!

小小孫說

常言道,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糧草(後勤保障)在古代軍事戰爭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是軍事的根本所在。士兵需要吃飯穿衣,戰馬需要草料飲水,一旦離開糧草,軍事行為將寸步難行。歷史上不乏糧草損失或者缺乏導致戰役失敗的案例,夜襲烏巢之戰無疑是其中的代表。


當時官渡之戰已經進入相持階段,袁軍雖然初戰失利,但是兵力上仍然佔優勢。而曹操經過數月的對峙,糧草匱乏,士兵疲敝,後方隱患重重,幾欲退兵,幸有荀彧開導,才勉強堅持下去。無計可施的曹操只得加強糧草補給,加強軍事防禦,藉此尋找戰機。

正當曹操一籌莫展的時候,袁紹內部越發不和。先是許攸獻計袁紹奇襲許昌,未被採納。接著許攸家人貪財被抓,求情也無用。一氣之下,許攸就帶著驚天內幕投奔曹操了。

沒錯,這個驚天內幕就是袁紹糧草大本營烏巢的情況,曹操藉助許攸提供的烏巢信息,發動了改變戰爭走向的夜襲烏巢之戰。曹操留荀攸、曹洪守備大本營。自帶五千精銳,使用袁紹旗號,走小路偷襲烏巢。到達烏巢以後,曹操立即放火燒糧,並急攻烏巢大營,大破袁軍,殺死守將淳于瓊,張郃、高覽等大將紛紛投降,烏巢軍心大亂,瞬間潰敗。

經過夜襲烏巢之戰,袁紹潰敗一發不可收拾,曹操則藉此機會,擴大戰果,最終取得了官渡之戰的勝利。

其實,夜襲烏巢以後,袁紹的士兵數量仍然佔優,足可與曹操再次大戰。但是失去糧草的袁紹失去了根本,導致軍心渙散,這也正是夜襲烏巢的真正作用所在,也是許攸謀略的真正意圖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