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常識:古代日常禮儀有哪些?

歷史文化常識:古代日常禮儀有哪些?


拜揖:古代見面或分別時表示禮節的方式,包括跪拜、拱手、作揖等形式。跪拜,是叩頭禮,有“九拜”的不同,包括稽首、頓首、空首, 振動、吉拜、兇拜、奇拜、褒拜、肅拜。古人相見行跪拜禮是嚴肅的禮節,通常只在莊重的場合施行。平常見面,為求簡便迅捷則行拱手、作揖等禮節以表示禮貌。拱手禮比較簡便,形式是人站立,兩手合抱於胸前,通行的慣例是左手抱住右手。作揖和拱手相近,以雙手抱拳上下左右晃動的動作表示禮貌。對不同的對象行作揖禮在動作上有區別。

歷史文化常識:古代日常禮儀有哪些?​​


稽首:最隆重的跪拜禮,臣拜君,子拜父,郊祀拜天、拜神,新婚夫婦拜天地、拜父母,廟祭拜祖,弟子拜師,對死去的親人拜墓、拜墳,都需行稽首禮。先拜,然後雙手合抱按地,頭伏在手前邊停留一會兒,頭至地停留一定的時間,整個動作較緩慢。

歷史文化常識:古代日常禮儀有哪些?

頓首:地位相當之人互用的跪拜禮。頓首隻須俯身引頭至地,隨即便起。因頭觸地時間短暫,故稱頓。後代在書信的結尾書“頓首”,作為尊敬的客套語。

三跪九叩:下跪三次,每次三叩首,為最重的禮儀。朝廷大典時臣下朝見皇帝時的正式禮節。

膜拜:一種拜禮的方式。行禮時,兩手放在額上,長時間下跪叩頭。 原專指禮拜神佛時的一種敬禮,後泛指表示極端恭敬或畏服的行禮方式。

鞠躬:表示恭敬、謹慎、莊重的禮節的形式。兩腳併攏,兩手下垂於大腿兩側,彎曲上身,彎曲的幅度越大表示禮越重。

歷史文化常識:古代日常禮儀有哪些?


折腰:即拜揖。鞠躬下拜,表示屈辱之意。後來引申為傾倒、崇拜。

叉手:叉手禮是宋、遼、金、元時期的一種行禮方式,行禮時用左手三指握右手大拇指,左手大拇指向上伸直,小拇指向著右手腕,右手四指伸直。交叉的雙手稍近胸前。當下級在上級身旁,奴僕在主人身旁侍立,或者犯人在官員面前站立,都要行又手禮。

唱喏:男子給人作揖的同時出聲致敬的一種民間禮節。

歷史文化常識:古代日常禮儀有哪些?


道萬福:女子禮節。唐宋時婦女與人見面行禮的同時常口道“萬福” 意為祝對方多福。行禮時雙手手指相扣,放至右腰側,彎腰屈身以示敬意。

請安:即問好,為卑幼對尊長的問候禮,平輩之間有時也以此為禮,始於遼代,盛於北方。一足跪,另一足立地,垂手近踝關節。後來又演變為垂右手屈左膝。婦女則“請雙安”,即以手撫雙膝,且同時屈之。

握手:古人運用較久,一般是互相表示友好歡快的心情,如有“握手言歡”的成語。

寒暄:問候起居寒暖的客套話。多在拱手的同時說“久仰久仰”或“幸會幸會”,然後詢問對方家人是否安好等。與人初次見面時,說“請教尊姓臺甫”,問對方的姓、字。

歷史文化常識:古代日常禮儀有哪些?


坐:古人在正式場合中席地而坐,姿勢為兩膝著地,兩股著於腳跟。

踞:一種較為省力的坐法。姿勢是腳板著地,兩膝聳起,臀部向下而不貼地,和蹲一樣。

箕踞:最不恭敬的一種坐法。姿勢是臀部點地,兩腿張開,平放而直伸,像箕一樣。在他人面前箕踞是對對方的不尊重,又是不拘小節的表現。

趨:即快步走,近似小跑地走向尊者、長輩、賓客,表示一種敬意, 是一種卑者見尊貴者的禮儀。古代各種交際禮俗中,趨禮較為常用。

走、行、步、奔:古代的“走”,相當於現代漢語中的跑。古人所說的“行”,就是今天說的走。古人所說的“步”,相當於今天的漫步。古人所說的“奔”是飛跑、狂跑的意思。

座次:中國很講究座次,以此體現尊卑之別。古代建築通常是堂室結構,前堂後室。在堂上舉行的禮節活動是南向為尊。皇帝聚會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稱王稱帝叫南面,稱臣叫北面。但在室內安排的各種活動,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東,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東面西。

左右尊卑:古人尚右,以右為尊,如“左遷”即表示貶官。如《史記》說:“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但是古人乘車的禮俗則又不同,乘車時以左位為尊。因為在乘坐車輦時,主座居左,御者居中,另有一人陪坐,稱車右或驂乘。一般情況下御者用右手拿鞭,主位居右的話,就會妨害君王,因此主位就居左了。

席次:若宴會在堂上,尊席面南,主人席位在末;若在室內,則尊席面東。另外,多桌的宴席有上桌與散座的區別:上桌講究席次、散座則不分。

投刺:投名帖求見或代為拜賀。把自己的姓名、籍貫、官爵和要說的寫在削好的竹片上或紙上,叫“謁”或“名帖”。唐宋以後,名帖的使 用相當盛行。學生、下屬拜謁老師和上級,都得先投遞名帖,然後方能謁見。 到明、清時期,又有隻投刺、不見面的習俗。客者並不是真的想拜客,只望門投刺,表明來過了,於禮不失。所拜之人有的根本就不認識,客者甚至連馬都不下。

擁彗:古代迎賓禮儀。彗即掃帚。賓客至,家中僕人雙手拿著掃帚躬身門前迎接,意思是說家中已打掃乾淨,歡迎客人光臨。

回拜:古語有“來而不往,非禮也”之說,所以,客人來訪後需要回拜。最初回拜以異日為敬,後世則以同日為肅,近代回拜日期較為隨 意。另外,客人來訪帶有見面禮,起初回拜時主人應送還客人帶來的禮物。但後世回拜時若原物送還,是拒絕對方、不受禮的意思。

祖道: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設宴送行的禮儀。

餞行:也稱“餞別”,泛指以酒食送行。有親友出遠門,必辦酒席為之送別。

侍飲:指晚輩應邀在長輩面前飲酒。通常要先行跪拜禮,然後坐入次席。長輩命晚輩飲酒,晚輩才可舉杯;長輩酒杯中的酒尚未飲完,晚輩 也不能先飲盡。

飲酒禮儀:古代飲酒的禮儀約有四步:拜、祭、啐、卒爵。主人和 賓客一起飲酒時,要相互跪拜。接著把酒倒出一點灑在地上,祭謝大地生養之德,為祭。然後嚐嚐酒味,並加以讚揚,叫啐;最後仰杯而盡,叫卒爵。酒宴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叫酬;客人要回敬主人,叫酢;客人之 間相互也可敬酒,叫旅酬。有時還要依次向人敬酒,叫行酒。敬酒時,敬酒的人和被敬酒的人都要“避席”,起立。普通敬酒以三杯為度。

吃飯的禮儀:中國古人吃飯也有一套禮儀,這裡面有不少禁忌。比如大家共同吃飯時,不可以只顧自己吃飽;如果和別人一起吃飯,就要檢查手的清潔;不要用手搓飯糰;不要把多餘的飯放進鍋中;不要喝得滿嘴淋漓;不要吃得嘖嘖作聲;不要啃骨頭;不要把咬過的魚肉又放回盤碗裡; 不要把肉骨頭扔給狗;不要專據食物;也不要簸揚著熱飯;吃黍蒸的飯用手而不用筷子;不可以大口囫圇地喝湯;也不要當著主人的面調和菜湯,不要當眾剔牙。同時,如果有客人調和菜湯,主人就要道歉,說是烹調得不好;如果客人喝到醬類的食品,主人也要道款,說是備辦的食物不夠;吃飯完畢,客人應該起身上前收拾桌上盛吃剩物的碟子交給旁邊伺候的主人,主人跟著起身,請客人不要勞動,然後,客人再坐下。

訪親禮儀:走親戚是中國人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習俗。它是親戚間聯絡感情、互相慰問的一種親情交流。尤其在春節期間這種習俗更加普遍,叫做“拜年”,拜年很講究次序,先是外甥走姥姥家,閨女攜婿走孃家,然後是去姑、姨、姐家。除特殊情況外, 都要回拜。到了離開親戚家的時候,親戚往往不把客人帶去的禮物都留下,而是從中拿出一兩樣,再把自己家的稀罕東西添上一兩樣作為回禮,以示敬意。

送禮:贈送禮品是中國人表達友情一種方式。在重大節日或具有紀念意義的日子,如春節、中秋節、端午節、生日、婚禮日等,親朋好友間通常都會送禮。另外,若接到朋友的喜慶請帖時也應送禮。喜禮一般在婚前送到。為了表示謝意,送對方一些酬勞禮也是應該的。赴宴禮品可在宴會開始前送到主人家,以示恭敬。如赴私人家邸訪問,應注意為女主人帶些禮品等。如果有小孩,可帶些玩具。弔喪贈禮通常以花圈、輓聯為多。

喬遷禮儀:新屋落成後,最隆重的禮儀是喬遷升火。民間視火為房間的心臟,喬遷升火象徵主人今後的生活會紅紅火火。搬入新居,必先選定吉日良辰;喬遷之前,房門要張貼紅紙對聯,剪貼雙喜二字;打開新居房門時,要燃放鞭炮;將傢俱搬進新居後,要選好時辰,一般是雞鳴拂曉之時,趁路上沒有行人將舊火種帶到新居灶頭,同時燃放鞭炮;喬遷新居第一次點火當天或之後幾天,眾親友鄉鄰皆來送禮和燃放鞭炮慶賀,主家則擺酒宴謝親友的祝賀。而謝天、謝土和喬遷常一併舉行,正所謂一敬神二敬人,人神同樂,其樂融融。

生子:生子是一個家庭中的大事。孕婦分娩,古稱添喜、臨盆、落草,一般都在孕婦自己的臥室進行。在孩子出生三天時,要舉行“洗三” 禮,意在洗去嬰兒前世的汙垢,期望今生平安吉樣。洗三由接生婆進行, 在禮儀之外,洗三還具備潔身防病的實際作用。滿月和百日是嬰兒出生後家庭隆重慶祝的禮儀。此時產婦已出“月子”,不再有禁忌,因此要辦酒席,染紅蛋,祭祖剃頭,邀親朋好友一同慶祝。週歲生日是小孩誕生禮的最後一個高潮。除了辦酒席慶賀外,這一天還會特別舉行檢驗小孩天賦和卜測前途的“抓周”儀式 。


歷史文化常識:古代日常禮儀有哪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