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時報」王東京:企業何以存在

“企業何以存在”是個老話題。在大多經濟學者看來,科斯1937年發表的《企業的性質》一文已經為這個問題畫上了句號,學界無需再討論。科斯的這篇大作我讀過無數遍,關於企業邊界(計劃與市場的邊界)的分析讓人醍醐灌頂。1991年,他因在交易成本和產權理論研究方面的貢獻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是實至名歸。

科斯在行內大名鼎鼎,既然他畫了句號,我這裡為何還要舊話重提?實話說,我認為科斯只是解釋了企業的邊界為何由交易成本決定,並未說清為何會有企業存在。事實上,交易成本只能決定企業配置資源的規模;而企業的出現,並非因為市場有交易成本。讀者可以自己作驗證,你去隨便找一位企業家,問他當初為何辦企業?十之八九不會說“為了節省交易成本”你信不信?

在科斯的文章發表之前,對企業的存在學界有過多種解釋。經濟學鼻祖亞當·斯密是從分工的角度分析,著名例子是制針。他說,制針共有18道工序,如果沒有分工,讓一個人獨立完成一天難以製成一枚針,而通過分工協作,一天可製出4800枚。後來經濟學家厄舍據此得出結論說:企業是為了取得分工的收益而存在。

與斯密和厄舍不同,美國經濟學家奈特則用“不確定性”作解釋。他說,經濟活動通常需要協作,而協作一方面要有人作為管理者負責指揮,同時也要有人將自己置於管理者的指揮之下。問題是誰來做管理者?奈特解釋,由於市場存在不確定性,管理者只能是那些對市場變化具有特殊判斷力(專門知識)的人。當管理者與被管理者建立起某種組織聯繫時,就出現了企業。

然而科斯卻不贊成上面的解釋。一方面,他同意分工能提高效率,但認為分工並非企業存在的理由。他指出:實現分工的收益不一定需要建立企業(一體化),也可以通過市場交易實現。比如有A、B兩人分工,A專門紡紗,B專門織布,然後A可將紗錠拿到市場出賣,B則從市場購買紗錠,這樣通過市場A、B分工的收益皆能實現,沒有必要成立企業。於是科斯推斷說,若A、B組成企業,一定是企業替代市場的交易成本更低。

科斯對奈特的論證也提出了質疑。科斯承認市場存在不確定性,也不否認需要有人對市場變化作預判,可他認為這並不意味著有判斷力的人就得親自進入企業,他們可以通過出賣自己的“建議”取得收入。科斯還說,企業的存在其實與不確定性無關,在不存在不確定性時也需要指揮,而有判斷力的指揮者所以進入企業,是因為在市場出賣“建議”(指揮) 的交易成本高。

科斯不同意厄舍和奈特,而我也不完全同意科斯。那麼企業到底為何存在呢?回答此問題我認為需要說清楚三點:第一,要素所有者組建企業的動機是什麼;第二,要素所有者中誰會是企業家;第三,企業規模由何決定。只有將上面三點講明白,才算真正從學理層面解釋了企業的存在。

先說企業形成的動機。有一點可以肯定,要素所有者同意組建企業,他們一定有共同的目標,否則不會同意合作。這個共同目標是什麼呢?我認為不是科斯所說的節約交易成本,而是追求規模經濟收益(即通過擴大產量增加收益)。我曾說過,經濟學的資源稀缺假設是指人的生命稀缺,要素所有者要在有限時間裡爭取自己最大化收益,就必須實行要素整合。只有將要素整合成企業,才可能擴大產量,取得規模經濟收益。

這樣就帶出了第二點,要素一旦整合就要有企業家指揮,那麼誰是企業家?奈特認為,由於市場存在不確定性,具有市場判斷力(知識)的人會成為企業家。這看法顯然不對。我的看法,在資本、勞動力、技術等要素中,何種要素更稀缺,該要素的所有者就是企業家。若資本更稀缺,則資本僱傭勞動,資本所有者成為企業家;若技術更稀缺,則技術僱傭資本,技術所有者是企業家。

再說第三點:有了企業和企業家,企業規模由何決定?有兩種說法:通常的解釋,最佳規模是由邊際收益等於邊際成本決定的產量;而科斯卻說是由企業配置資源與市場配置資源的交易成本決定。到底哪一種說法對?我認為兩種說法都沒錯。要知道,科斯講的企業規模不是指產量,而是指企業配置資源的規模。資源規模與產量不是一回事, 前者由交易成本決定,後者決定於邊際收益等於邊際成本。

寫到這裡,我想回到操作層面說說我們討論這個話題的現實啟示,也是給創業者三點提醒:

首先,創業要選準投資方向。前面分析過,企業形成的動機是追求規模經濟收益,但取得規模經濟收益有個前提,那就是產品有需求。若某產品已經過剩,再增加投資無疑會雪上加霜。產品賣不出,怎可能取得規模經濟收益?故對創業者來說,選準投資方向是第一要務,否則選錯方向,必滿盤皆輸。

其次,創業者要有要素整合能力。若有讀者準備創業,你不妨捫心自問:你是否擁有相對稀缺的生產要素?目前資本與創新性技術相對稀缺,如果你擁有資本或創新性技術,當然可以創立企業。但若你既無資本也無創新性技術,你憑啥整合別人的生產要素?別人也不傻,你想空手套白狼也許能得逞一時,但不可能長久,更不可能成為企業家。

再次,創業的重點是將企業做優做強。一般地講 ,企業可通過擴大產量取得規模經濟收益,但規模並不是越大越好。經濟學說,企業最佳產量由邊際收益等於邊際成本決定。如果生產一旦超過最佳產量,邊際收益會小於邊際成本,規模收益反而會遞減。由此給我們的啟示是,創業並不是一味將企業做大,大可不必盲目擴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