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中下游釣法獵奇釣魚技巧大全

黑龍江中下游釣法獵奇釣魚技巧大全

黑龍江是中、俄兩國的界河,其中下游還是我國北方唯一以捕魚為生的赫哲族人的故鄉。那裡地處偏僻,遠離內地,有許多種不為人們所熟知的釣魚方式,這些釣魚方法彷彿來自很久很久以前的“原始”時代,需要靠人的雙手去製作、施捕,但當驚人的魚獲被提上岸時,我們才知道,這些奇特的釣魚方式中,濃縮的是驚為天人的智慧

專攻魚鰓的“V”型魚鉤

用鈍鉤釣魚,魚鉤不是鉤在魚嘴上,而是鉤在魚鰓上,委實十分奇特,這往往讓那些沒見過這種釣法的人百思不得其解。其實,這種釣法恰是黑龍江當地漁民摸透了鯉魚捕食習性後,發明的一種獨特釣魚方式。鈍鉤是當地漁民用細鋼絲彎製成“V”型的一種的魚鉤,既沒有鋒利的鉤尖,也沒有倒鉤,故曰:鈍鉤。沒見過用過鈍鉤釣魚的人,肯定都會提出疑問,難道這樣的魚鉤也能釣魚嗎?實際上,這種鉤不但能釣魚,而且還能專釣大鯉魚!

喜歡釣魚的人都清楚,一把鉤只有一根鉤遊(子線),而鈍鉤卻有一粗、一細兩根。粗鉤遊尺把長,是用線麻搓成小拇指頭粗的繩子,下繫個活釦兒,扣裡拴塊扁長豆餅;細鉤遊長四寸左右,一頭系鉤,另外一頭拴在豆餅下方。然後把十幾把到幾十把這樣的鉤系在一根幾十米到上百米長、指頭粗的鉤綱上(也可以用八號鐵絲代替,鉤的間距在一米半到兩米之間)。鉤綱的兩頭各拴上一塊百十千克重的大石頭,搬上船,橫下在水流比較湍急的江水裡。被泡漲了的豆餅碎屑,被湍急的江水連續不斷地衝到了下游。

那些正在下游覓食的鯉魚發現了喜歡吃的豆餅,順著豆餅的碎屑一路尋找過來,直到發現拴在粗鉤游上的大豆餅塊,趕緊過來啃食。可是被江水衝擊起來細鉤遊不停地來回擺動,細鋼絲彎成的鈍鉤也不住地碰擊魚嘴,妨礙它進食美味的樂趣,氣得鯉魚上去一口,把那個不起眼的鈍鉤吞進嘴裡,準備再從鰓吐出去。沒有想到,鯉魚不但沒有把鈍鉤從鰓裡吐掉,反而鉤在了鰓上,再也無法逃脫。用鈍鉤釣魚,釣的多是個頭較大的鯉魚,一般都在四五千克重以上,大的甚至可到十幾千克、二十多千克重。因為鈍鉤的細鉤遊只有四寸左右長,那些個頭較小鯉魚的頭也比較小,能在鈍鉤和豆餅之間來回串動,掛在魚鰓上的鈍鉤鉤得沒有那麼牢固,反而會跑魚。

“U”型卡子和美味豆餅

無論用什麼方法釣魚,都是用餌誘魚咬鉤,鈍鉤當然也不例外,只不過釣魚的部位有所不同罷了!只要摸透了魚的覓食習性,有鉤沒鉤都可以“釣”魚,這便是下“卡子”。

下“卡子”,也是黑龍江中下游的一種獨特釣魚方式,在別的地方絕對少見。製作“卡子”,先要削去竹劈子裡面的竹肉,只留下外面一層彈性特別好的青皮部分,然後用刀把竹片劈成半公分寬,五公分長的薄竹片兒,將兩頭削尖,鍋裡添水加溫,蒸煮定型,使之既不易開裂,而且更有彈性,然後再將竹片兒彎成“U”型,中間夾一小塊豆餅,輕輕合攏竹片兩頭的尖,套上一小節青蘆葦固定住,在弓背的中心部位拴上一根細繩,這種叫“卡子”的捕魚工具便製成了。

下“卡子”,同樣要把十幾個,或者幾十個這樣的“卡子”,每隔五六十公分一個拴鉤綱上,等到河裡漲大水的時候,把“卡子”下在灌滿水的草溝子裡,每天利用早午晚,划船遛兩到三次,每次都會有很不錯的收穫。由於“卡子”裡含著豆餅,體積比較大,小魚咬不住,每次“釣”到的鯉魚個頭都比較大,最小的也有四五千克,大的可以達到十幾千克,甚至二十多千克重呢!

滾鉤滾滾險奪人命

下卡子是用誘餌把魚引誘過來,然後利用竹片的良好彈性,將魚嘴活生生地撐住的一種釣法;還有一種“釣”法,用沒有餌的鉤把從鉤下面遊動的魚活活地鉤住,叫下“快鉤”。下“快鉤”是純粹的“鉤”,絕不是“釣”。前蘇聯著名作家阿斯塔菲耶夫在他小說《魚王》中描寫的那場人和鰉魚在江水裡驚心動魄的搏鬥場面,就是用快鉤鉤住一條大鰉魚。不過,他的《魚王》一書中不叫快鉤,而叫排鉤罷了。

快鉤的魚鉤特別大,長足有半尺左右,是用比八號線稍微細點的鋼絲線彎成,鍛打出尖,經過淬火後,更是鋒利無比。然後每隔一尺左右距離,拴在一根筷子粗的鉤綱上。許多把這樣鋒利的鉤組合在一起,便成的一趟快鉤了。

下快鉤,先把一塊大石頭沉到江水裡做墜石,然後再順江把鉤排在江底,用浮漂兒把快鉤提起來,離江底有十五公分到二十公分之間的距離。下快鉤必須瞭解魚情,知道魚經常行走路線,然後將鉤下在水流湍急的二流上。下好的快鉤在湍急的江水中,不停地來回擺動,鰉魚、七粒浮子等一些大型魚從下鉤的地方經過時,說不上會被那隻快鉤鉤住。一旦有魚被鉤鉤住,疼得它立刻開始死命地掙扎,想從鉤上掙脫出去,結果越掙扎,鉤到身上的鉤越多,很快魚身上鉤滿了快鉤,再也無法逃掉了。因此,快鉤又叫滾鉤。

下快鉤,不僅可以在明水期划船下,也可以等到冬天封江後,鑹冰窟窿下在冰下的江水裡。不過,在明水期划船遛滾鉤確實十分危險,弄不好反而會被滾鉤鉤住,被魚帶進江裡。《魚王》中那場人和大鰉魚在江水中驚心動魄的搏鬥場面,也時常會在漁民的現實捕魚生活中發生。上個世紀的七十年初期,勤得利農場漁業隊曾發生過這麼一件事,有位姓尤的赫哲漁民在漁船上遛鉤時,不小心被滾鉤鉤住了,差點丟掉了性命。

那天,老尤和大把在江裡下了一趟滾鉤,那天他們下的鉤鉤住一條四五百千克重的鰉魚,很快被老尤拽到江面上。可能那條鰉魚被鉤住的時間太長了,特別老實,翻著白肚皮躺在水裡,一動不動。打了多半子魚的老尤也沒把那條鰉魚當回事,慢慢拽到漁船跟前,扣住魚鰓,正想把它拖到船上。沒想到,大鰉魚猛地撲通起來,拼命地扭動著身體,魚尾巴使勁地擊打著江水,帶動著無數的快鉤上下飛舞。一看事情不妙,老尤剛想鬆開,等到鰉魚折騰累了再拽。沒想到,一把飛起來的快鉤鉤在老尤的手上。只聽“哎呀”一聲慘叫,連人帶魚一起掉進江水裡。老尤連掙扎都沒有來得及掙扎一下,便被鰉魚帶著沉下江底。幸虧當時划船的反應快,急忙抓住正在往江底出溜的鉤綱,把老尤又拽了上來,這才救了他一條性命。

釣撅得鉤混搭最短魚竿

除了下鈍鉤,下卡子,下滾鉤之外,黑龍江的中下游還有一種不用魚餌的釣魚方法,叫釣撅得鉤。這種釣法,也是黑龍江下游獨有的一種釣魚方式。

釣撅得鉤同樣不用魚餌,但是這種漁鉤的製作也比較奇特:要把六到八把頭號漁鉤用細鐵絲固定在一個小魚型木刻模子裡,然後將融化的鉛水或錫水灌進模子裡,等到冷卻後取出,繫上漁線,再找把魚竿,便可以站在冰封的江上去釣魚了。

撅得鉤的釣魚竿可能是世上最短的魚竿了,只有一尺半長左右。一般釣魚人都連著鑹兩個捱得很近的冰眼,站在兩個冰眼中間,一手拿一把撅得鉤上下撅得,拉動沉在江底的小鉛魚上下不停地動,似一條小白魚在冰下游,引逗著那些兇猛的食肉冷水魚前來捕食。等到那些前來捕食的冷水魚發現上當受騙時,想轉身離開時,已經來不及了,鑲嵌在小鉛魚四周的鋒利漁鉤早已經將它鉤住了。

冬天在黑龍江釣撅得鉤,釣的多數是哲羅、細鱗、狗魚、花鯰魚(江鱈)、兔子魚(烏蘇裡白鮭)等一些冷水魚。偶爾也能釣到躲藏在魚窩子裡其它魚,碰巧了,還能釣到黑龍江中最大的魚———鰉魚呢!

一年冬天,父子倆到江邊釣魚。父親幫兒子鑹好冰眼後,自己捲了一支旱菸,準備吸完煙後,再鑹冰眼釣魚。就這麼一會兒工夫,兒子釣到了一條大魚,父親忙跑過去幫助兒子。那條魚實在是太大了,冰眼又太小,怎麼也無法把魚從冰眼中拉上來。幸虧當時在江邊釣魚的人很多,聽說釣到了大魚,都趕緊過來幫忙。幾把鋝鉤幾乎同時探到冰下,把那條大鰉魚死死鉤住,不讓它逃掉,又有幾個人用冰鑹子擴大冰眼。在大傢伙齊心協力下,終於將那條大鰉魚拽到冰上,竟是條二百多千克重的鰉魚。

“拉拉鉤”釣多少算多少

以上的釣魚方式都比較複雜,來的也比較慢,沒有極特殊的情況,輕易不會起上來,多數從開春下在江裡,一直堅持到深秋,直到魚不咬鉤了,才會起上來,收拾利索放起來,等到來年春天再下。而下“拉拉鉤”則比較便利了,想什麼時候下就什麼時候下,想起就起上來。多數都是頭天晚上把拉拉鉤下在江裡,等到第二天早晨起來遛鉤了,釣到多少算多少。

所謂的“拉拉鉤”,其實是在一根二三百米長的釣線上,每隔一到一點五米系一把魚鉤。這種釣法不僅釣線特別長,而且鉤的密度也特別大,故曰:拉拉鉤。在內地,多管拉拉鉤叫串鉤。其實內地漁迷所用的串鉤和黑龍江畔所用的拉拉鉤又有一定的區別。串鉤多是在釣線上拴三四把鉤,頂多不過五六把;釣線也只有十幾米,頂多二三十米,不僅拴的魚鉤沒有拉拉鉤那樣多,釣線也沒有那樣長。

用拉拉鉤多是釣鯉魚、鯰魚、嘎牙子、牛尾巴或者鯽魚,碰巧了也能釣到鯿花、大白魚、鰲花等珍貴魚,關鍵在於用什麼魚餌。如果用豆餅或者麵食作餌,則主要釣鯉魚、鯿花、花鯽鯝、雅羅等有鱗魚;如果用泥鰍、白漂子或者青蛙、林蛙等作餌,主要釣鯰魚、嘎牙子、牛尾巴和大白魚等食肉魚;要是在拉拉鉤上鑲蚯蚓,幾乎什麼魚都可以釣到。下“拉拉鉤”,主要釣夜,釣近,等到天黑後才能釣魚。那天我們帶兩罐頭瓶子蚯蚓,趁著天還沒黑過江,主要是往鉤上鑲蚯蚓。

下“拉拉鉤”釣魚的蚯蚓,並不是普通的紅蚯蚓,而是從離鎮子十幾裡地外的草碳地挖的大黑蚯蚓,每條足有三四寸長,筷子頭粗細,顏色有黑色和紫紅兩種。這種蚯蚓的皮特別厚,結實,禁泡,輕易不會被小魚啄食。遛完兩趟'拉拉鉤',我們的艙裡常常能鋪上一層魚--嘎牙子、牛尾巴、鯽魚、鯿花、小鯉柺子、花鯽鯝……如此過癮世間罕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