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天,335家上市公司CFO變臉,當個「穩妥」的財務總監有多難!

據統計資料顯示,2018年上半年有335宗上市公司CFO發生人事變動,其中辭職213次,佔A股公司數的6.5%。即6.5%的上市公司CFO在今年上半年果斷選擇遞交辭呈。

上市公司CFO扎堆離職,並不是今年特有的現象。

據“新三板+”AppAiLab統計顯示,2017年新三板萬家企業中,有2133家公司發生了財務總監人員的變動,佔比高達18%之多。其中有215家的變動不止一次,更有甚者達4次之多。

統計表明,從2017-2017年,隨著掛牌公司數量的增加,CFO離職的數量也在不斷遞增。其中,2017年CFO離職數量比2016年增長近32%,平攤到每個月的話,將近有200名CFO離職。

180天,335家上市公司CFO變臉,當個“穩妥”的財務總監有多難!

個人原因成標準答案

難道真的是這屆CFO不行?為什麼CFO的流動率這麼高?

從離職原因來看,絕大多數都是“個人原因”簡單帶過,佔比高達67%,換句話說,“個人原因”成CFO們離職的標準答案。其次是工作調動、健康原因、換屆和辭職等。

4月11日,國內知名特賣網站聚美優品在重返資本市場後,還未來得及交出一份讓股東滿意的成績單,CFOMr.YunshengZheng就被爆出因個人原因離職的消息。如今,CFO職位空缺已經過去三個月了,聚美優品仍在物色合適的CFO人選。

無獨有偶,4月15日下午,360發佈公告稱,公司副總經理兼財務負責人CFO姚珏因個人原因辭去相關職務。

180天,335家上市公司CFO變臉,當個“穩妥”的財務總監有多難!

作為公司財務監督及重要決策人員,坊間對CFO的討論與報道從來都不絕於耳。CFO與生俱來的內部治理與外部治理雙重身份帶來的立場與利益衝突,以及職位本身需要承擔的巨大風險及責任,也決定了CFO這一職位的極大挑戰和不確定性。

“不僅要對董事會負責,還要延伸至對公司所有利益關聯方,直至社會公眾負責。但“功勞”往往被董事長、總經理淡化,甚至漠視,而且還可能捲入到控股股東或管理層的矛盾中,屬於典型的‘掙著賣白菜的錢,操著賣白粉的心。’”上海一家會計師事務所如是調侃道。

此外,隨著監管層對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的披露越來越規範和嚴格,相應地,公司對CFO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上市公司CFO壓力徒增。“除了要及時給出真實健康的財務報表,CFO們還肩負著企業的投融資謀劃、董事會戰略決策重大發聲,以及業務運營支持等功能。挑戰確實越來越高……”上海財經大學首席財務官課程主任孫錚教授表示。

而以上所有這些因素,最終都匯成了辭呈上“因個人原因離職”這一句話。

工作變動是體面說辭

從CFO到CEO,表面來看似乎是職業生涯的更高層級躍升。但仔細琢磨會發現,一個在集團工作了九年的CFO,在沒有任何工作失誤的前提下,忽然被調任到子公司,而且是自己並不擅長的VC風投等系類CEO,實在是讓人匪夷所思。

同樣的離職原因,在全聚德CFO徐佳身上也得以體現。5月2日,中國全聚德(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全聚德”)副總經理兼財務總監徐佳以“工作變動”為由提出辭職申請,離職後不再擔任該公司的任何職務。

工作變動導致的CFO出走事件,在資本市場並不少見。而上市公司CFO的一舉一動經常被投資者視為重要的投資信號。可以預見的是,無論是何種原因的離職及離職後的職位空缺,都將給公司帶來一定程度的損失。

業績變臉是隱憂

上市公司高管,尤其是掌握公司財務大權的CFO,也有可能迫於業績變臉的壓力而不得不辭職。

以全聚德為例。2017年,全聚德淨利潤下降,這是全德聚自2014年以來年度淨利潤首現負增長。據2017年財報顯示,全聚德營收18.61億元,同比上一年微增0.72%;淨利潤1.36億元,同比下降2.57%。

而早些年,萬安科技年報前CFO離職事件則更有說服力。上市前,萬安科技業績年增長率超過40%;上市後,公司業績快報顯示,當年業績下滑近40%。

180天,335家上市公司CFO變臉,當個“穩妥”的財務總監有多難!

萬安科技上市後首份年報即將披露前夕,CFO、內部審計負責人雙雙辭職,而距公司2011年年報的預披露時間相差不到1個月。

兩位高管的辭職理由,萬安科技在公告中均一筆帶過,但兩位財務高管的在特殊時間點的同時離職,很難想象不與業績變臉有關。

一位新三板財務負責人直言不諱地指出:“財務總監辭職多和公司業績、避免承擔責任有關係。”

其實,以上三個原因都是上市公司CFO離職最慣用的原因,就好比情侶分手只因“性格不合”一樣。其中各種原因,我們無法妄加猜測,但可以肯定的是,大多數情況下CFO的離職對公司都將使公司蒙影,不管是在保護投資人利益、外界質疑,還是企業管理的延續方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