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該看的教育電影:《起跑線》

父母該看的教育電影:《起跑線》

不要把自己沒實現的夢想給孩子,這不科學。家長輸了,孩子難贏。

以前,我們輸了

未來,孩子輸了

輸在了教育“起跑線”

那麼重要的是我們得知道這個“起跑線”究竟是誰的“起跑線”?

起跑線從名字來 看,腦海不禁想到, 窮人和富人的比較,富人一直是孩子們口中的別人家,窮人則是自己給自己的定義,但是請別讓自己的孩子成為別人家的孩子。

現在很多家長談起教育非常的頭疼,因為教育關係著孩子的未來,牽扯到孩子的人生,所以很多家長把一輩子的精力都放在教育上面,今天就給大家推薦一部關於教育的電影《起跑線》,《起跑線》這是繼《三傻大鬧寶萊塢》《摔跤吧爸爸》又一神作,另外多說一句,是否輸贏,很多時候取決於裁判,裁判吹黑哨,飛人也會成廢人。

本就是“公平”的大價值之下散落著千萬糾葛的小議題。

《起跑線》片名“Hindi Medium”的意思是印地語教學--影片中涉及到了印地語與英語的辯證,但電影所呈現的卻是與大多數國家的教育方式相關的內容。

電影的開頭,拉吉(伊爾凡·可汗飾)是一家服飾店的老闆,在電影裡面也算是中產階級,住著豪宅,開著豪車,自己的老婆米塔(薩巴•卡瑪爾飾)則是家庭主婦,主要負責女兒皮雅(蒂希塔·塞加爾)的教育,米塔一直希望女兒皮雅能夠成為印度的上層人物,所以對女兒的教育非常看重。

印度德里一年一度幼兒園招生開始了,1400所將要發放報名表的學校當中,排名前五的名校入學名額相當緊俏,很多父母從懷孕時就做準備,卻也有服裝店老闆拉吉和妻子米塔這樣臨時抱佛腳的父母,一場針對女兒教育的故事就開始了。

印度最好的學校是私立學校,為了孩子的教育,米塔帶著丈夫為女兒篩選了印度最好的5所私立學校,但是這些學校招生都只招方圓3公里以內的學生。於是為了孩子的教育,夫妻搬離了幾十年的老區,買豪宅,住在了印度的富人區,為了女兒能夠順利報名,學校也非常關注父母的教育。如果父母教育不過關,孩子的入學也就很困難,於是兩個人開始學習英文,禮儀,開始為女兒的面試培訓!不過在最後的面試當中,女兒還是沒有進入到印度這些名校當中,拉吉也非常傷心,開始尋求別的方法,拉吉想贊助學校一筆錢,但是看到別人贊助被罵出來,拉吉也就離開了,通過政府各種官員,依然不能獲取入學資格。

在快絕望的時候,拉吉獲得了一個方式,根據規定,私立學校的20%學生必須是貧困人口,於是拉吉想偽造成窮人,然後獲取窮人的入學資格,這樣女兒就可以入學了,如此拉吉成功的把家庭偽裝成窮人,拿到了入學資格。不過此時有一個消息提醒拉吉,原來在新聞報道中,有富人偽造成窮人,搶窮人孩子的入學資格。所以這些學校的人要上門核實家庭情況,為了女兒能順利入學,於是拉吉決定帶著老婆一起搬家到窮人區,這樣就可以瞞過學校了。但是從富人到窮人,生活環境很糟糕,夫妻兩個人也非常不適應,這時隔壁的鄰居希亞姆(迪帕克·迪布里亞爾)幫助了他們,並且希亞姆帶著拉吉去上班,而希亞姆和拉吉的妻子則在貧民區生活,孩子則順利的申請了名校,隨後學校也派人來調查了,在希亞姆的幫助下,最後也是順利的過關。

到了入校搖號的階段,拉吉的女兒順利的進入了名校,但是可悲的是真正的窮人希亞姆的兒子落選了。此時拉吉實現女兒入名校的願望,最後搬離了貧民區,回到了富人區,為了彌補希亞姆,最後捐建了拉希姆兒子的那所學校。希亞姆看到兒子會英語了,非常感謝,於是校長把捐建人 的地址給了希亞姆,希亞姆上門表示感謝,才知道拉吉利用了學校的漏洞,擠掉了自己兒子的名額,決定要舉報。最後希亞姆看在拉吉女兒,沒有舉報。但是拉吉卻主動向私立名校校長(阿莫瑞塔·金格)說明了情況,校長把拉吉女兒的名額取消了,結局拉吉讓自己女兒和希亞姆的兒子上了自己捐建的那所公立學校。

“貧窮”是一種藝術

父母該看的教育電影:《起跑線》

電影裡有這樣一句話“如何在貧民生活是一種藝術,我會教你的,因為我經驗豐富,我的爸爸窮,我的太爺爺也很窮,反正就是我的世代都很窮,我來自貧困家庭,不像你,先富後窮,不是的,我們是純粹的窮人”由此可見,固化的貧窮已經被世世代代“傳承”了,而這句話也赤裸裸的展現喜劇中的悲劇。

而在電影中也反映印度這樣的社會現象,一個好的學校所需要的是一大筆能夠提供給孩子上學的金錢,是貧民所承擔不了的,是對教育觀念的審視,還是上升到被金錢支配的“恐懼”。而後電影中貧窮鄰居為了金錢所做的碰瓷等等,都是反應出在爭奪資源上,窮人也被逼上了絕路,那是因為對窮人來說,有些事情的選項是極其不公平的,也可以看出政府的政策對貧民沒有任何幫助,主要原因除了一部分腐敗和教育資源緊張,脆弱的人在無路可走的現實面前不得已選擇後者。更重要的是,學校把學生當中 利益產生者,當成一種可以產生利益的商品,說難聽了,學校是在挑讓自己獲益的棋子。電影裡的名校校長說“試著明白一件事,如果我把每一位學生的名額給窮人,那我怎麼從中獲益”,所以下層出身貧民談不上什麼教育的機會,更談不上教育改變命運,教育不公平,社會競爭激烈,社會階級固化,貧民這樣不斷惡性循環下去,永遠也不會有翻身的一天。

富人選擇成為窮人去體驗生活,窮人可以去選擇富人去享受生活掌握自己的命運嗎?當然不能,這個過程反映了富人與貧窮的不對等。

教育到底該何去何從

父母該看的教育電影:《起跑線》

在電影就能看出印度為什麼會重視教育程度,英語教育不僅僅是一門語言,更是一種無形的階級代表,學校好的教育就能讓 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從而爬上更高的階層,這與中國家長的教育觀念不謀而合,中國家長嘴裡的教育改變命運,在電影裡命運其實是印度口中的階級,命運越好,階級越高。而中印兩國在教育方面,一直有一個核心觀點:相信教育可以塑造個人品質,然後,在電影這種現象背後卻與教育理念背道而馳的,如此,

我們口中的“起跑線”就不再是孩子所接受的教育,而是孩子所出生的家庭,電影裡的喜劇橋段也都發生在主角改變環境的時候,他們無法融入上層的富是、下層的苦,對於中產階級,上層階級依靠身份入學,下層階級依靠政策入學,而中產階級呢,就是一群叫天天不靈,叫地地不應的人,這些深刻的反映了階級間的巨大貧富差距,當貧富差距的問題延伸到教育上,身處高階的人們就開始顯露無恥一面,藉著自己資本瘋狂地掠取教育資源,買學位、捐圖書館、走後門……

在影片的結局也是一針見血的戳破了那種名校的黑暗幕後,讓人在大呼過癮的同時,也讓那些為擠進名校的家長陷入反思,我們看,印度人能從教育環節,深入到階級固化的議題,並且以孩子升學問題作為切入點,以小見大,展開了對印度社會現實面的諷刺和剖析,又以輕鬆風趣的喜劇手法呈現這一嚴肅沉重的話題,通過喜劇反諷教育問題,在用喜劇手法來剖析了中產階級所遭遇的社會歧視和對印度教育體系的考核,很多場景和細節都讓人感通身受,也反映除了當代社會的現象,為了接受良好的教育,家長也是在起跑線上施展各自的“絕招”。說實話,印度電影這種在娛樂中探討社會問題的能力,也是中國電影需要學習的,

《起跑線》的結局既理想又現實無奈,但無疑是將本片的立意拔高了一大截。所以,這部電影在豆瓣上拿到了8.2的高分。

別讓孩子輸在“父母”手上

父母該看的教育電影:《起跑線》

父母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望,經常聽父母將別人家的孩子,說明家長之間攀比是存在的,小時候比學習成績,長大後比誰賺的錢多,這就是中國式父母的”期望”

而在這裡面存在一個道理,學習好等於工作好等於賺錢多,這種方式不論對錯,目標都是為了孩子的未來,回過頭看,在家庭教育潛移默化的過程中,父母們的文化底蘊不斷地通過培養孩子行為習慣的方式傳給下一代,如說話的方式,思考的方式,特定的行為等等,我們常說的有教養也是怎麼來的。

當然,除了家庭教育,學校也是孩子們獲取知識和成長的場所,然而,父母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其孩子所去的學校。不同形式的資本力量通過教育一代代相傳,由此,決定了孩子未來所處的社會階級,而固化社會階級和自我提升階級越發穩定,這一形勢也越明顯。

那些“別人家的孩子”很大一部分並不是比我們聰明多少,他們的成功離不開父母的支持,他們只是擁有更多更好的資源去獲得更好的教育,而這讓他們在這場人生遊戲中如魚得水,所以,在優良的習慣,樂觀的態度,堅強的意志,健全的人格,這些才是能讓孩子在今後你看不到的人生旅程中安全渡過的保證,而充當他們人生最好的引導者————父母

突然想起一個段子:

——“你說你為啥要讓孩子學畫”

——“為了不要讓她輸在人生的起跑線上“”

——“那起跑線在這兒,那目的地在哪兒呢?”

——“我怎麼知道,走一步看一步”

——“既然都沒有目的地,那設置起跑線還有什麼意義嗎?”

——“我們應當瞭解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的感受”

這告訴我們,如果孩子的人生有起跑線,為人父母的我們,才是最重要的那一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