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该看的教育电影:《起跑线》

父母该看的教育电影:《起跑线》

不要把自己没实现的梦想给孩子,这不科学。家长输了,孩子难赢。

以前,我们输了

未来,孩子输了

输在了教育“起跑线”

那么重要的是我们得知道这个“起跑线”究竟是谁的“起跑线”?

起跑线从名字来 看,脑海不禁想到, 穷人和富人的比较,富人一直是孩子们口中的别人家,穷人则是自己给自己的定义,但是请别让自己的孩子成为别人家的孩子。

现在很多家长谈起教育非常的头疼,因为教育关系着孩子的未来,牵扯到孩子的人生,所以很多家长把一辈子的精力都放在教育上面,今天就给大家推荐一部关于教育的电影《起跑线》,《起跑线》这是继《三傻大闹宝莱坞》《摔跤吧爸爸》又一神作,另外多说一句,是否输赢,很多时候取决于裁判,裁判吹黑哨,飞人也会成废人。

本就是“公平”的大价值之下散落着千万纠葛的小议题。

《起跑线》片名“Hindi Medium”的意思是印地语教学--影片中涉及到了印地语与英语的辩证,但电影所呈现的却是与大多数国家的教育方式相关的内容。

电影的开头,拉吉(伊尔凡·可汗饰)是一家服饰店的老板,在电影里面也算是中产阶级,住着豪宅,开着豪车,自己的老婆米塔(萨巴•卡玛尔饰)则是家庭主妇,主要负责女儿皮雅(蒂希塔·塞加尔)的教育,米塔一直希望女儿皮雅能够成为印度的上层人物,所以对女儿的教育非常看重。

印度德里一年一度幼儿园招生开始了,1400所将要发放报名表的学校当中,排名前五的名校入学名额相当紧俏,很多父母从怀孕时就做准备,却也有服装店老板拉吉和妻子米塔这样临时抱佛脚的父母,一场针对女儿教育的故事就开始了。

印度最好的学校是私立学校,为了孩子的教育,米塔带着丈夫为女儿筛选了印度最好的5所私立学校,但是这些学校招生都只招方圆3公里以内的学生。于是为了孩子的教育,夫妻搬离了几十年的老区,买豪宅,住在了印度的富人区,为了女儿能够顺利报名,学校也非常关注父母的教育。如果父母教育不过关,孩子的入学也就很困难,于是两个人开始学习英文,礼仪,开始为女儿的面试培训!不过在最后的面试当中,女儿还是没有进入到印度这些名校当中,拉吉也非常伤心,开始寻求别的方法,拉吉想赞助学校一笔钱,但是看到别人赞助被骂出来,拉吉也就离开了,通过政府各种官员,依然不能获取入学资格。

在快绝望的时候,拉吉获得了一个方式,根据规定,私立学校的20%学生必须是贫困人口,于是拉吉想伪造成穷人,然后获取穷人的入学资格,这样女儿就可以入学了,如此拉吉成功的把家庭伪装成穷人,拿到了入学资格。不过此时有一个消息提醒拉吉,原来在新闻报道中,有富人伪造成穷人,抢穷人孩子的入学资格。所以这些学校的人要上门核实家庭情况,为了女儿能顺利入学,于是拉吉决定带着老婆一起搬家到穷人区,这样就可以瞒过学校了。但是从富人到穷人,生活环境很糟糕,夫妻两个人也非常不适应,这时隔壁的邻居希亚姆(迪帕克·迪布里亚尔)帮助了他们,并且希亚姆带着拉吉去上班,而希亚姆和拉吉的妻子则在贫民区生活,孩子则顺利的申请了名校,随后学校也派人来调查了,在希亚姆的帮助下,最后也是顺利的过关。

到了入校摇号的阶段,拉吉的女儿顺利的进入了名校,但是可悲的是真正的穷人希亚姆的儿子落选了。此时拉吉实现女儿入名校的愿望,最后搬离了贫民区,回到了富人区,为了弥补希亚姆,最后捐建了拉希姆儿子的那所学校。希亚姆看到儿子会英语了,非常感谢,于是校长把捐建人 的地址给了希亚姆,希亚姆上门表示感谢,才知道拉吉利用了学校的漏洞,挤掉了自己儿子的名额,决定要举报。最后希亚姆看在拉吉女儿,没有举报。但是拉吉却主动向私立名校校长(阿莫瑞塔·金格)说明了情况,校长把拉吉女儿的名额取消了,结局拉吉让自己女儿和希亚姆的儿子上了自己捐建的那所公立学校。

“贫穷”是一种艺术

父母该看的教育电影:《起跑线》

电影里有这样一句话“如何在贫民生活是一种艺术,我会教你的,因为我经验丰富,我的爸爸穷,我的太爷爷也很穷,反正就是我的世代都很穷,我来自贫困家庭,不像你,先富后穷,不是的,我们是纯粹的穷人”由此可见,固化的贫穷已经被世世代代“传承”了,而这句话也赤裸裸的展现喜剧中的悲剧。

而在电影中也反映印度这样的社会现象,一个好的学校所需要的是一大笔能够提供给孩子上学的金钱,是贫民所承担不了的,是对教育观念的审视,还是上升到被金钱支配的“恐惧”。而后电影中贫穷邻居为了金钱所做的碰瓷等等,都是反应出在争夺资源上,穷人也被逼上了绝路,那是因为对穷人来说,有些事情的选项是极其不公平的,也可以看出政府的政策对贫民没有任何帮助,主要原因除了一部分腐败和教育资源紧张,脆弱的人在无路可走的现实面前不得已选择后者。更重要的是,学校把学生当中 利益产生者,当成一种可以产生利益的商品,说难听了,学校是在挑让自己获益的棋子。电影里的名校校长说“试着明白一件事,如果我把每一位学生的名额给穷人,那我怎么从中获益”,所以下层出身贫民谈不上什么教育的机会,更谈不上教育改变命运,教育不公平,社会竞争激烈,社会阶级固化,贫民这样不断恶性循环下去,永远也不会有翻身的一天。

富人选择成为穷人去体验生活,穷人可以去选择富人去享受生活掌握自己的命运吗?当然不能,这个过程反映了富人与贫穷的不对等。

教育到底该何去何从

父母该看的教育电影:《起跑线》

在电影就能看出印度为什么会重视教育程度,英语教育不仅仅是一门语言,更是一种无形的阶级代表,学校好的教育就能让 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从而爬上更高的阶层,这与中国家长的教育观念不谋而合,中国家长嘴里的教育改变命运,在电影里命运其实是印度口中的阶级,命运越好,阶级越高。而中印两国在教育方面,一直有一个核心观点:相信教育可以塑造个人品质,然后,在电影这种现象背后却与教育理念背道而驰的,如此,

我们口中的“起跑线”就不再是孩子所接受的教育,而是孩子所出生的家庭,电影里的喜剧桥段也都发生在主角改变环境的时候,他们无法融入上层的富是、下层的苦,对于中产阶级,上层阶级依靠身份入学,下层阶级依靠政策入学,而中产阶级呢,就是一群叫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的人,这些深刻的反映了阶级间的巨大贫富差距,当贫富差距的问题延伸到教育上,身处高阶的人们就开始显露无耻一面,借着自己资本疯狂地掠取教育资源,买学位、捐图书馆、走后门……

在影片的结局也是一针见血的戳破了那种名校的黑暗幕后,让人在大呼过瘾的同时,也让那些为挤进名校的家长陷入反思,我们看,印度人能从教育环节,深入到阶级固化的议题,并且以孩子升学问题作为切入点,以小见大,展开了对印度社会现实面的讽刺和剖析,又以轻松风趣的喜剧手法呈现这一严肃沉重的话题,通过喜剧反讽教育问题,在用喜剧手法来剖析了中产阶级所遭遇的社会歧视和对印度教育体系的考核,很多场景和细节都让人感通身受,也反映除了当代社会的现象,为了接受良好的教育,家长也是在起跑线上施展各自的“绝招”。说实话,印度电影这种在娱乐中探讨社会问题的能力,也是中国电影需要学习的,

《起跑线》的结局既理想又现实无奈,但无疑是将本片的立意拔高了一大截。所以,这部电影在豆瓣上拿到了8.2的高分。

别让孩子输在“父母”手上

父母该看的教育电影:《起跑线》

父母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经常听父母将别人家的孩子,说明家长之间攀比是存在的,小时候比学习成绩,长大后比谁赚的钱多,这就是中国式父母的”期望”

而在这里面存在一个道理,学习好等于工作好等于赚钱多,这种方式不论对错,目标都是为了孩子的未来,回过头看,在家庭教育潜移默化的过程中,父母们的文化底蕴不断地通过培养孩子行为习惯的方式传给下一代,如说话的方式,思考的方式,特定的行为等等,我们常说的有教养也是怎么来的。

当然,除了家庭教育,学校也是孩子们获取知识和成长的场所,然而,父母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孩子所去的学校。不同形式的资本力量通过教育一代代相传,由此,决定了孩子未来所处的社会阶级,而固化社会阶级和自我提升阶级越发稳定,这一形势也越明显。

那些“别人家的孩子”很大一部分并不是比我们聪明多少,他们的成功离不开父母的支持,他们只是拥有更多更好的资源去获得更好的教育,而这让他们在这场人生游戏中如鱼得水,所以,在优良的习惯,乐观的态度,坚强的意志,健全的人格,这些才是能让孩子在今后你看不到的人生旅程中安全渡过的保证,而充当他们人生最好的引导者————父母

突然想起一个段子:

——“你说你为啥要让孩子学画”

——“为了不要让她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

——“那起跑线在这儿,那目的地在哪儿呢?”

——“我怎么知道,走一步看一步”

——“既然都没有目的地,那设置起跑线还有什么意义吗?”

——“我们应当了解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

这告诉我们,如果孩子的人生有起跑线,为人父母的我们,才是最重要的那一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