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仁寶:中國農民第一人 天下第一村締造者

華西村,位於江蘇省江陰市華士鎮,號稱“天下第一村”,它是一個“有青山、有湖面、有高速公路,有航道、有隧道、有直升機場”的鄉村,它創造了中國農村發展的奇蹟,實現了農民家家戶戶住別墅,前後附帶游泳池的大花園,村裡條條大路四通八達,時不時看到奧迪、寶馬飛馳而過。2012年就實現了每家每戶存款至少600萬,名副其實的土豪村。它既是村又是企業,家家戶戶都持股,真真正正實現共同致富。它是怎麼做到的呢?不得不提到華西村的締造者:吳仁寶。

吳仁寶,土生土長的華西村人,26歲被任命為江陰縣華士人民公社瓠岱鄉政府財糧委員兼會計,一輩子紮根華西村,為村民謀福利,為華西村謀發展。

吳仁寶:中國農民第一人 天下第一村締造者

窮則思變,冒險偷辦小五金廠

在文革時代,全中國上上下下都在搞集體經濟,大家都捱餓,如何才能填飽肚子,富起來?吳仁寶帶著大膽的想法,考察了市場,發現螺絲錐、螺絲母這樣的小產品,國營工廠不做,但是市場又有大量需求,辦個五金廠一定能有市場。

那個年代,自己做生意就是走資派,嚴重是要被槍斃的。黑龍江有個名叫馬榮祥的村支書因為開設地下工廠,以“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罪名被槍斃了。吳仁寶也害怕,但是他相信只有這樣做才能改變現狀。

他反覆給村民做思想工作,最終大家達成一致籤保證書,若是出問題,家庭其他人由村裡照顧。於是1969年在村河邊建了小五金廠,一旦領導來檢查就停工,村民們假裝翻草皮、積泥河,領導滿意地離開後,村民便加班加點返工。

吳仁寶的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用對了路子,事後證明,小五金廠給華西村帶來了“第一桶金”。

吳仁寶:中國農民第一人 天下第一村締造者

集體經濟,共繁榮同發展

華西村是少有的集體經濟,在改革提倡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主張分田到戶,華西村卻逆向而行。吳仁寶意識到好不容易積攢下的集體經濟制度,不適合分。於是他搞“一村兩制”制度,願意分的可以分,不願意分的繼續搞集體經濟。

吳仁寶鼓勵村民以錢入股,投資村集體。集體控股、個人入股的新型股份制集體經濟制度,由此而生。當時老書記鼓勵村民每人支援2000元,投到村委會里。村委會統計了這幾百萬後,再統一安排到各個企業中去,作為擴大再生產的資金。企業賺了錢,我們每年會給村民分紅。

用村裡的集體資金和村民的入股資金,華西村陸續創辦了鍛造廠、鋁製品廠等,效益頗佳。到1991年底,已創辦大小企業20餘家,完成產值3億多元。1994年,已擁有鋼鐵、化工等45家企業的華西村組建了華西集團,村與企業形成雙軌發展。

吳仁寶:中國農民第一人 天下第一村締造者

有福民先享,有難官先當

吳仁寶一心投入華西村的發展,即便是升官進爵至江陰縣委書記,擬調任蘇州地委農工部副部長,他卻自願放棄,義無反顧回華西幹老本行。這是典型的“能上能下”的幹部。吳仁寶在治理村務方面,有很多至理名言:

家有黃金數噸,一天也只能吃三頓;豪華房子獨佔鰲頭,一人也只佔一個床位。

我始終做到“三不”:不拿全村最高工資、不拿全村最高獎金、不住全村最好的房子。

他說當官如果只是為了坐穩位置,那就是沒本事。好乾部不能以權謀私,否則“富了和尚窮了廟”,最終還是會完蛋。有福民先享,有難官先當。

吳仁寶:中國農民第一人 天下第一村締造者

吳仁寶85歲時,被查出晚期肺癌,這對華西村所有人來說,簡直是晴天霹靂。但是吳仁寶很安詳,因為他知道,他終身追求的目標:美麗的華西村,幸福的華西人,已經實現了。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吳仁寶說:

一個人死了,死即了了,但了了的是物質的東西,精神形象不會了,多留一點好的精神、好的形象給子孫後代,比留給子孫財產更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