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社會上的人會越來越冷漠?

用戶56813531812

手機的影響

回答這個問題必須要提到一個詞:低頭族。

自從人類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手機變成了人們不可以離開的一個工具,不管是吃飯或者說是朋友聚餐等等,手機變成了阻礙人們交流的一個障礙大家交流的,人與人之間得不到交流,自然也就變得冷漠了。雖然線下不說話,只是人們在網絡上卻聊的很熟,這樣子的網友式聊天真的可以促進感情嗎?

社會輿論的影響

大家也經常聽到這樣的例子:老人摔倒,人們幫扶,但是最後變成了老人和幫忙的人的矛盾。本來年輕人是出於好意去幫助他,但是最後被老人狠狠的敲詐一筆,這樣的例子層出不窮,所以說這些導致了人們之間變得越來越冷淡,我用心幫你,可是你卻在背後害我。

最後我希望一些社會媒體能多展示一些社會正能量的事件,像感動中國裡面爆料的一些事情就特別特別的好。我每次看完感動中國,其實內心是特別願意幫助其他人的。社會因你我而精彩~

智聯校園 學生趙宇鑫回答

智聯校園:求職 | 學習 | 活動 | 吐槽 | 故事 | 專屬大學生的聚集地


智聯校園

其實這是個誤解,人類社會總體趨勢是,收入水平越高,文明程度越高,越會表現出對陌生人的友善。過去三十年,中國人的收入水平大幅提升,不可能會呈現出越來越冷漠的趨勢。

那為什麼人們會有這樣的誤解呢?

首先,在農業社會,人都是生活在熟人的圈子,在那樣的圈裡裡,人們會對周邊的人表現的較為熱情。即便在城市,人們也被固定在自己的單位裡,社會流動性很差,這種人際結構,人們也會對周邊的人表現的較為友善。這是很多人認為傳統社會的人比較有人情味的原因。

但是,要看到,傳統人接結構對於外來人,尤其是沒有利害關係的陌生人,是沒有這種熱情和友善的。前些年山西破獲黑磚窯事件,黑心的黑磚窯老闆,把殘智人員弄到磚窯裡幹苦力,但不給他們一分錢收入。調查顯示,這些對於周邊的農民而言,根本不是秘密,大家都知道。但根本沒人關心。因為在他們看來,這些外來的殘智人員,根本就不是自己生活圈子裡的人,沒必要關心他們。

我們多年前還採訪過另外一個相似的案例,一位打工的大學生精神除了一點問題,被當地政府裝上汽車扔到荒郊野外,他受傷了。數九寒天倒臥在馬路邊,數百米之外,就是一個村莊。

那是一個冬天,很快就下起了雪,沒人過來管他,直到最後凍死在路旁。

這是一個有人情味的社會麼?我不認為。

第二,城市裡的人際交往的粘度,的確遠遠小於鄉土社會。但這在某種程度上是更合理的。自由和集體認同原本就是一對矛盾。自由度越高的地方,越注重個人私域,但同時也意味著,人和人之間的距離會比較疏離。

第三,現在媒體比較發達,各種小概率事件會頻繁被報道,比如老人倒地沒人扶之類的新聞。如果按照年代統計,我相信現在扶老人的比例,一定遠遠高於20年前,但當年資訊不發達,即便發生各種悲慘事件,也沒有多少人知道。但現在不同了,一個觸目的新聞,可以在24小時內,讓幾億人知曉,疊加效應就是,我們常常會被小概率事件的後果所左右,誤以為這是一個比較冷漠的社會。


王局志安

社會越來越冷漠這是事實,信息社會,後現代社會中人們之間必然越來越冷漠。在社會學上,我們有熟人社會和陌生人社會之分,先前的中國式的鄉土社會就是熟人社會,鄉里鄉親彼此非常熟悉,一個村的人相互之間都非常清楚所有村民家庭的人數,孩子數,他是誰家的兒子,她又是誰家的媳婦,等等這些信息是公開透明的,知根知底,誰臉上有個麻子,誰家的狗下崽了都瞭如指掌,彼此能夠辨別得出對方的聲音和氣味。這樣的熟人社會,相互之間必須熱情的,見面必然要打招呼。而且農耕社會農忙季節必然鄰里之間的相互協作才能完成收割,因此鄰里親屬之間必須要保持緊密的聯絡才能確保農業活動的完成。

但是現代陌生人社會就不一樣了,城市鋼筋水泥混泥土構築的商品房中,往往對門住的是誰我們都不知曉,更奢談彼此關懷相互幫助了。因為現代社會依靠法律和國家機器維持社會秩序,確保個體權益的實現,現代社會的分工合作,導致彼此之間可以不用面對面的直接交流就可以完成工序,或完成交易。陌生人社會大家只認交易中介,只認錢或資格認證或專業認證,不認人,因為權威機構以及確保了信息的真實和可靠,不用個體去鑑別去區分。這必然導致了人們之間的冷漠和漠不關心,因為大家相信只要個體維持好自己的秩序,不侵犯別人的利益,就可以確保社會正常運行,而無需對陌生人表示關心和幫助。

冷漠是現代社會分工發展和法律制度完善的必然結果,就日本這種高度發達的法制化國家,更彰顯了更高深度的冷漠和漠不關心。這種現象的背後還是道德缺失,信仰的缺失所致,大家都是行路匆匆去賺錢養自己的小家子,各自為安,哪管他人瓦上霜,那有時間去管別人怎樣,不落井下石就是不錯了。而且現代社會工作壓力大,很多人自己都焦頭爛額,根本沒有時間去關心他人。


一燈大師他妹

金錢社會,人們在利益的驅動下,唯利是圖,爾虞我詐,見利忘義,親情,友情,人情在金錢面前已經蕩然無存。只有見錢眼開,為錢可以低三下四,搖頭擺尾。為錢可以不擇手段,強取豪奪。為錢可以出賣靈魂和尊嚴,人格全無。人的善意,道德,與人為善,助人為樂已經逐漸銷聲匿跡。人們變得信仰缺失,道德淪喪,冷漠無情!


包容是福5

當今社會的人際關係越來越冷漠,只使是父母間、兄弟姐妹間、親朋好友間或合夥人之間都顯得越來越冷漠!為什麼?那是因為當今社會培養人的價值取向和信仰就是自私自利的金錢關係!你給我金錢或利益,對你就好,不給對你就不好,”有奶便是娘”!整個社會處在一個利慾薰心的環境裡,有誰對道德與良知的信仰?!有誰還有孝字當頭?!人們衡量關係親疏在於金錢!有錢能使鬼推磨!金錢萬能,沒錢萬萬不可能!


用戶54700748608

現在社會其實熱心腸人也不少,那為什麼人們感覺社會冷漠呢?這主要是讓一些不好的事例,把人們的善良心給傷害了。一個年輕男孩在路上碰到一個老人躺在路上,就過去好心把老人扶了起來,結果這個老人非要說是這個男孩碰倒他得,結果最後這個男孩,賠了這個老年人好多錢才算完事,最後鬧了個辦好事,讓人笑話說是傻子的結局。你說這以後誰還敢在作好事呢?沒有人願意給好人做主,好人有心做好事,鬧的最後也不敢在作了,在這樣的社會環境裡誰熱心誰倒黴。在馬路上碰到個殘疾人在要錢,本來是好心掏錢給這個殘疾人,後來發現這個殘疾人是假的,你說這以後誰還會熱心幫助殘疾人呢?不冷漠那除非這個人腦子有病。社會風氣不太好,是造成人心冷漠的主要原因,必須大力很抓精神文明建設才行,人們冷漠的心才會變得溫暖起來!


小財神6895

因為時代變了。

很多時候,我們對於這種感受不是道聽途說,而是我們親身體會到的,人們變得越來越冷漠,這個現象目前正在不斷地向社會深處蔓延。

我沒有危言聳聽,也不是憤世嫉俗,而是我就是這樣感覺到的。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和人的聯繫其實正在減弱,我們與過去相比,家裡的孩子可能連親戚都認不全;城市的居民住在高樓中,可能連鄰居都互相不認識。

在社會迅速發展的過程中,我們與周邊人接觸的時間越來越少,你可能一天中的大部分時間都是跟家人和朋友以外的人共處。

人的感情是在交流中建立的,人與人之間接觸的時間過短,自然很難建立深度的情感體驗,一見鍾情和一見如故以及相見恨晚都是生活中極少極少的偶然。

在以前相對規律和節奏較慢的生活裡,我們有更多的時間來接觸和交流,因為現在很難,人的關係自然越來越生疏。

還有,現在相比於以前,社會的構成成分越來越複雜,是人與人相處之間會多很多的隔閡,但感情的交流其實很純粹,越複雜就越難建立情感交流。

我們與親人朋友的相處越來越少,與外人相處的時間越來越多,尤其是同事之間,和客戶等其他陌生人之間。

這種關係我們可以很融洽的相處,但其中始終是有競爭關係和其他的目的性存在,有時甚至存在惡性競爭,越複雜的成分越難建立純粹的感情聯繫。

當然還有更深的原因,我們一直都在強調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精神文明建設是在經濟建設提出之後才開始重視的口號,道德滑坡是我近幾年聽過的最嚴重的詞語。

以文化和經濟為基礎,社會分層越來越明顯,流動性越來越差,跨圈層的交流本身就是困難的,而且因為社會財富和權益的分配不均,不夠健全的法律法規只是違法成本和公信力的降低,致使我們的社會安全感是比較低的。

再加上得益於網絡的發展,社會給浮躁的網民們的負能量太多,扶老人被訛;救落水兒童被說成為了出名;利用人們的善心賺錢;烈士陵園跳廣場舞等等。

就像彭宇案一樣,很多時候沒有給一些好人合理的說法,處理起來也是虎頭蛇尾,所以衍生了“扶不扶”這樣令人無奈的問題。

尤其是我們的網絡環境一直是比較浮躁的,看問題是偏激的,所以會影響很大,人是記仇的,一次傷害可能比一次幫助影響要大,一次傷害就足夠讓人產生防範了。

人在基本的道德問題中先學會了自我保護,人與人之間自然會有隔閡,會變得更冷漠。沒有網絡這可能會影響一兩個人,但有了網絡就可能會影響到成千上萬人。

所以,時代變了,只是我們依然要主動去適應這個社會,只要我們維持自己不變壞,那社會就有可能變得更好。


席越

前幾天,網上又翻起了一箇舊新聞:多年前彭宇扶起被撞倒的老奶奶,“被訛詐”一事,有了新的說法,法院稱,彭宇重新承認他確實撞倒了老人。

但問題不在於具體的案情,因為法院判決時,並不是真正調查清楚了案件而下的賠償決定,而是認為“如果你沒有撞人,你怎麼可能去扶她呢?”這件事,被稱為“墓碑式判決”,影響非常深遠。中國人冷漠,肯定不是從這件事開始的,但這件事,給了大家理直氣壯冷漠的理由。就像那句話說的:犯罪汙染的是水,法律汙染的是水源。

現在的信息太發達,我們總是看到種種令人沮喪的新聞。例如,因為救人而犧牲後,被救者不肯道謝不肯現身,因為害怕要負責要賠償;老人倒地之後常常要拉著自己的恩人做替死鬼,因為不願出或出不起醫藥費;每一樁案例都具有示範性,警告了這是一個“好人沒好報”的世界,“別管閒事”。日久天長,在這個社會中的人已經患上了習得性無助,在一次又一次重複的失敗或懲罰當中,不再挺身而出,通過學習,鞏固了對現實的無望和無可奈何。

沒有一滴雨會認為自己應該為水災負責。我們在一次又一次地衝撞玻璃瓶後知道,我們既沒有能力幫助別人,一旦自己出事時,也不會有人來幫我們,只能由個人的肉身去抵擋,等死。我知道,我只不過是這個原子化的社會中微不足道的原子。

這一切是道德衰敗、世風日下的結果嗎?並不見得,這只是衰敗的原因。

在這個原子化的社會里,個人之間聯繫越來越弱化、個人與公共世界越來越疏離,道德規範失靈,一些基本的社會聯結都被破壞了。我們所在的這個社會,一方面,不允許結社和各種自助和聯合的方式;另一方面,也沒有合理的法律和社會良俗為人們的善良背書。人們只能事無鉅細,都仰仗著無所不能、無微不至的政府;一旦發生危險,在權力的安排無法照拂的地方,沒有受過訓練、沒有辨別是非能力、沒有形成穩定個性的人們首先想到的只能是自我保全,並不惜損人利己;甚至把損人當作趣味,從不為自己的言行負責。於是乎,互害社會就此形成。隨著大家對政府的信任度的一再降低,社會將不可避免地走向坍塌和沙化。

並非過去的人道德水平比今人高,但以前至少還鄉村社會自治在發揮功能和作用;也並非過去的人比今人更有獨立精神,但以今天的社會化程度之高,令獨善其身已成為不可能。這種潰敗顯得更為驚心動魄。


侯虹斌

有次旅行,拼車。上車的時候,看到旁邊坐著一個小姑娘,全副武裝,把臉捂得嚴嚴實實,從上車到下車,沒說一句話。下車的時候,拿出手機,打開支付寶,對著司機掃了一下,轉眼間,就不見了人影。

乘地鐵的時候,大家玩的玩手機,睡的睡覺。有時,地鐵出現故障,停那不動了。大家都安靜地等待,沒有人說話,也沒有目光對視。整個車廂,人頭攢動,但和在荒野一樣。對別人而言,你就是個孤獨的存在。難怪有人說:人群中,最容易感到孤獨。

記得小時候,在村子裡生活。讀書的時候,站在門口,大聲叫同學的名字,對方就聽到了。然後,熱熱鬧鬧地去上學。去鎮上的時候,路上總能碰到熟人,然後,一起走完那段羊腸小道,說說笑笑,時間倒也過得飛快。甚至,看電視的時候,都是幾家人圍著一個黑白電視,邊看邊議論,日子過得粗糙又溫馨。

那時候,乘火車,旁邊都有好幾個座位,大家一上車,就會拉家常,上車到下車,竟然聊的像是認識了幾年一樣。但現在乘火車,基本上,上車後,行李放好,就閉上眼休息,想不起來要和陌生人說話了。

有時候,我們對沒見過面的網友,可以聊的熱火朝天。可是,身邊的人,可以天天見的,卻相視一笑,講不出一句話。好像時間久了,大家都會有語言障礙了。

曾經,對友情很期待。總是莫名其妙地記起某個人,想起一起度過的美好時光,想起她說過的話,做過的事,甚至,一個熱情的擁抱。有時,會想,如果哪天,我們分開了,會是怎樣的孤單啊?我們的友誼,會是一輩子嗎?

但是,突然間,很長時間沒見面,慢慢地,竟然失去了聯繫。再記起來的時候,已經不知道該說什麼了。在歲月的無情摧殘下,我們淪為了最熟悉的陌生人,這份友情也隨風吹散,不知所歸了。

在我們年輕的時候,都有過熱情,不管是對親人,還是朋友,還是戀人,都恨不得把自己全部交付,不管結果如何。就像有首歌裡唱的:我的熱情好像一把火。對個別的人,一見如故,還沒說幾句話,就恨不得掏心掏肺,覺得遇到知己了。但是,經過一些傷害後,就不再有激情了,慢慢地變得疏離了。

熱情真的是件脆弱的東西,年少的時候,揮霍太多,等心智成熟的時候,反而失去熱度。激情過後,就開始喜歡孤獨。不再喜歡一大堆人的聚會,不再熱衷和好朋友間的談心,不再和人有親密無間的關係。所有的關係,都是淡淡的,淡成點頭之交,淡得失去很久也不會察覺。因為知道,所有的人都會離開,除了自己的影子。

“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成了我們的口頭禪。車上遇到孕婦,可以漠然地坐那不動;遇到乞丐,可以視而不見;看到搶劫的,可以繞路而走。我們的心變得越來越硬,因為事不關己。

一個人久了,就學會了適應孤獨,還有冷漠。來了,走了,散了,不見了,都是命中註定。早已經不在乎,無所謂。來時,一陣風,走時,一陣風。畢竟,所有的路都要自己一步一步走完的。

冷漠,是這個世界最強有力的武器。它可以摧毀一段友誼,搞垮一個家庭。但是,不要讓冷漠成為一種習慣啊。畢竟,我們是有血有肉的,不是冷血動物,可以完全脫離人的本性。

世間的事物之間都是有因果關係的,今天種的因,就是明天結的果。今天,你一個微笑的眼神,讓絕望的人看到希望。或許,明天,你無助的時候,也會有人對你溫柔以待呢。


地理說

既然說是社會上的人越來越冷漠,肯定是有一部分社會的原因。拋開復雜的不說,之前的“扶不扶”的話題,就是體現了一切。不是說不想扶,而且扶不起。



網絡,手機各種高科技設備的快速發展讓人們更多的沉浸在虛幻世界之中,人可以在網上很健談,但面對面時可以一字不發。一群人坐在一起可以一句話不說,每個人拿著手機不斷刷著微博或者各種,人們都太在意虛構,而忽略了眼前的現實,選擇觸摸著發光的機器,而看不到身邊的人,跟身邊的人講兩句話。


和之前相比,現在的信息太發達,我們總是看到種種令人沮喪的新聞。例如,因為救人而犧牲後,被救者不肯道謝不肯現身,因為害怕要負責要賠償;老人倒地之後常常要拉著自己的恩人做替死鬼,因為不願出或出不起醫藥費;每一樁案例都具有示範性,警告了這是一個“好人沒好報”的世界,“別管閒事”。日久天長,在這個社會中的人已經患上了習得性無助,在一次又一次重複的失敗或懲罰當中,不再挺身而出,通過學習,鞏固了對現實的無望和無可奈何。


為什麼說現在越來越冷漠?那是與之前中國社會做對比。現在想佔有跟多更好的資源,就需要花費金錢。久而久之有錢有實力的形成了精英階層控制了大量資源。下游的階層想要向上遊爬就需要大量的金錢,所以現在金錢觀改變了,有人開始不法賺錢想要提高或幫助家庭佔有資源。碰瓷出現了,地溝油出現了,各式各樣利己的是出現了。

現在辦事吧全靠關係和金錢,別人看的是你對我有沒有用,有用幫你一把,沒用一腳踹開。真是往上怕一步巨大的壓力,房貸車貸學費都壓的喘不過來氣。就想說一句:不是我想冷漠,是社會冷漠了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