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學敏:印象茅台

馮學敏:印象茅臺

茅臺國酒門

馮學敏:印象茅臺

腑瞰茅臺鎮

貴州茅臺酒是中國醬香型酒的鼻祖,也是中國酒文化的一張名片,國之瑰寶。茅臺酒的釀造歷史始於秦漢,熟於唐宋,精於明清,盛於當代。司馬遷曾在《史記》中記載道,公元前135年,漢朝使節唐蒙出使南越,路經黔北古夜郎國習部,得飲此酒,視為上品,帶回都城長安,獻給了漢武帝。武帝飲後大讚枸醬酒,甘美之! 茅臺酒因此而名揚天下,其釀酒史也傳承了2000多年。

今年初夏,在貴州省旅遊協會傅迎春會長的大力協助下,我第17次赴黔,第4次走近“中國酒都”茅臺鎮,再次感受了茅臺酒的魅力。

馮學敏:印象茅臺

紅軍四渡赤水的三渡之地—茅臺鎮

一、 茅臺之源

茅臺鎮位於仁懷市赤水河畔,是川黔水陸交通的咽喉要地。這座黔北的名鎮,古有“川鹽走貴州、秦商聚茅臺”的寫照。

驅車進入仁懷市境內, 滿山遍野的空氣中飄逸著醬香的氣味,甚至瀰漫到車裡。不出十幾公里,我們便到了茅臺酒的產地―茅臺鎮。鎮口的牌坊上寫著醒目的大字“國酒門”。 這是出入茅臺鎮的門戶,為中國古典城樓式建築,兩側各立一根華表,一殿二亭四重簷,莊重而華麗。 在東側小山上,有一個高約31,25米、直徑10.2米的巨大茅臺酒瓶,據說能容納500毫升裝的茅臺酒30萬瓶,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酒瓶。

四百年前,這裡只是一個小村落,名為茅村。公元1745年(乾隆十年),清政府開修河道,舟楫暢通茅村,這裡便成為川鹽入黔水陸交接的要衝。河道開通後,寒婆嶺下只剩一個長著茅草的土臺,於是茅村被改稱為茅臺村。

清朝末年起,茅臺酒聞名遠近,釀造業繁榮興旺,人口也隨之增加,茅臺村逐改為茅臺鎮,並沿用至今。

有道是“佳水釀美酒”。貴州的赤水河源於雲南鎮雄芒部,河水自叢山峻嶺中蜿蜒二百多公里至茅臺鎮,沿途沒有任何汙染,加之這一帶的土質是侏羅紀七千萬年前形成的紅色砂礫岩,具有過濾性能,清澈的河水為酒廠提供了優質的水源。

1915年在巴拿馬的世界博覽會上,中國政府帶去了從各地徵集的土特產10餘萬種,茅臺酒也是其中之一。來自雲貴腹地的茅臺酒,黃釉陶罐包裝,豬尿泡封皮,唯有“貴州茅臺造酒公司”字樣的商標有一點近代的氣息,難怪評委對土裡土氣的陶罐包裝的茅臺酒不屑一顧。於是,歷經辛苦參展而來的酒廠代表急中生智,將一罐茅臺酒摔破在地。頃刻間,酒香四溢,四坐皆驚。各國評委重新反覆評審,最終“酒冠黔人國”之譽的茅臺佳釀被評為第二名,與法國的科涅克白蘭地、英國的蘇格蘭威士忌共享世界三大蒸餾酒的盛名,由此開啟了中國民族品牌走向世界的先例。

1951年,國家將茅臺鎮的“華茅”、“王茅”、“賴茅”三傢俬營作坊合併為國營“茅臺酒廠”。 曾是成義燒房、榮和燒房和恆興燒房的舊址以及踩曲倉庫、幹曲倉庫的舊址,如今都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茅臺酒廠的一車間,也稱之為“茅酒之源”,現在仍在運行生產,年產600噸以上。

53度的茅臺酒是一種烈酒,但它卻烈而不燥。而且酒液純淨透明,入囗醇香馥郁,回味悠長,即使喝過量也是飯後不上頭。據說茅臺酒還有醫療功效。1935年紅軍為擺脫40萬敵軍圍追堵截,曾在這裡三渡赤水,休整時紅軍曾用當地老百姓慰勞紅軍的茅臺酒來療傷、解乏、治病。

馮學敏:印象茅臺

國酒之父—周恩來雕塑像

1949年開國大典時,時任總理的周恩來指定茅臺酒為開國大宴用酒。以後每年的國慶招待會、中美建交、中日恢復邦交等重要場合,政府均以茅臺酒款待貴賓。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5週年,45年前周總理贈送了田中首相國酒茅臺,為中日邦交正常化起到了潤滑油的作用。

如今,赤水河兩岸酒廠星羅棋佈,326家酒廠釀造郎酒、董酒、湄窯、習酒、小糊塗仙等250多個品種的貴州地方名酒,與“茅臺酒廠”成為茅臺酒兄弟大家族。這些酒廠俗稱“二茅臺”、“隔牆茅臺”。

馮學敏:印象茅臺

茅臺酒起源遺址

二、醉在茅臺

這次去茅臺終於看到了制曲踩曲的工藝,並再次參觀了制酒車間,瞭解了釀酒蒸煮、堆積發酵和出酒的過程。進入制酒車間,一陣陣濃濃的曲香撲鼻而來,紅高粱經過蒸煮以後成為酒醅,形如泥巴。曬曲粉、拌曲作業更是氣氛非凡。

茅臺酒是貴州的歷史文化、傳統工藝、地理標誌的完美結合。其釀造工藝特殊,選用茅臺特產的紅纓子糯高粱和冬小麥為主要原料, 利用400多種微生物群,兼承西漢年間原始手工釀造的工藝秘訣,經過高溫制曲、高溫堆積發酵、九次蒸糧、八次釀造、七次取酒;一年一個生產週期,分二次投放原料;按醬香、醇甜、窖底香三種典型體貯存三年後,再進行原酒精心勾兌存放,整個工序長達5年。貴州茅臺酒的這些工藝特點塑造了“醬香突出、優雅細膩、酒體醇厚,回味悠長,空杯留香持久”的完美風格。

馮學敏:印象茅臺

宋朝制酒遺址

貴州茅臺酒屬醬香型,是中國五種白酒的首推,它的香氣是世界酒類中最為複雜的,含有1000多種發揮和半發揮成分,各種芳香氣味融為一體,成就了茅臺酒的特殊風格。初嗅茅臺酒醬香突出,再嗅則可以聞到花香、青草香、果香、以及最後的酸香,而且空杯留香持久。以前,我一直誤認為茅臺酒特有的酒香是化學劑所至,如今來到茅臺方知這是茅臺鎮特有的無可複製的自然環境、以及多種微生物在多次發酵中生成而至的自然醇香,實為感嘆!

在制酒車間,負責人請我品嚐了剛出的基酒,雖然香氣十足,但燥性較大,還需窖藏勾兌才能成為成熟的茅臺酒。茅臺酒的釀造工藝是傳統的,但包裝設備是現代的,高科技的灌裝線和包裝流水線,最後―系紅飄帶則是手工作業。

在茅臺酒廠採風的日子裡,懷著對釀酒人的敬意,舉起特製的小杯,按茅臺人的指教,聞香、輕咂、然後一飲而盡。不善喝酒的我連喝小小三杯便面紅耳赤,深深地陶醉在茅臺酒的芳香之中,著實感受了茅臺酒的芳醇所帶來的快感。 在瀰漫著醬香酒的空氣裡,開始吸進去的是酒氣,呼出來的是濁氣,隨後吸進呼出的便都是酒氣了。這種只有在茅臺鎮才能感受到的愉悅,實在非筆墨可以形容。醉翁之意不在酒,醉酒之意在於情……。

馮學敏:印象茅臺

國酒博物館

三、國酒文化城

參觀茅臺酒文化城是一次酒文化的穿越之旅。位於酒廠區內的“國酒文化城”是世界上最大的酒文化博物館。 館內大庭中央的漢武帝大型石雕最為引人注目,漢武帝身披盔甲,騎著高頭大馬。文化城內建有漢、唐、宋、元、明、清、及現代的七個展館,每個展館各有特色,漢館古樸巍峨,唐館富麗堂皇,宋館古典玲瓏,元館粗曠明快,明館別致有趣,清館華麗凝重,現代館清秀流暢,每個展館均體現了所處時代的建築風格。通過館內展示的雕塑、匾額、屏風、書畫、實物、圖片和文物,可以瞭解到中國釀酒的起源、釀造業的發展過程,以及與酒相關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和民俗。

庭院內有不少雕塑,其中最吸引我的是那尊搖搖欲醉欲倒的酒仙―李白的雕塑像。他低著頭舉著左手,似呼在說“我……我不行了……”。又可理解為“我……我還可再來5杯……”,生動有趣。

這次去茅臺國酒博物館,我再次去觀賞1961年4月21日中國第一任總理周恩來贈送給日本乒乓國手鬆崎君代的,如今50年後又回到茅臺的茅臺名酒。重溫那段令人難忘的中國偉人和日本乒乓國手的友情,……。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曾紅極世界乒壇一時的日本人前世界冠軍球星松崎君代(當時22歲)在第26屆北京世界乒乓球錦標賽中意外輸球,但仍淡定頑強地拼搏到最後,並微笑與勝者握手祝賀。在特意設宴為日本代表團送行時,周總理翹起大拇指用日語對松崎君代說道“一極棒”。誇獎她”勝不驕、敗不餒,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精神,並將一瓶陳年茅臺酒送給松崎君代。松崎君代家視為“家寶”,幾十年來松崎君代用乒乓球為中日民間交流默默地作貢獻。

2011年4月20日,在周總理贈送茅臺酒50週年之際,這位昔日叱吒世界乒壇、年已72歲的微笑女神,將這瓶印刻歲月痕跡的茅臺酒在酒廠周總理銅像前捐贈給茅臺酒集團。為感謝松崎君代保存和捐贈茅臺酒的稀世之寶,茅臺酒集團授予她為”貴州茅臺酒集團終身職員”的榮譽稱號。如今,近百年的茅臺酒,靜靜地安置在貴州茅臺酒博物館裡,那束紮在瓶口茅臺酒特有的紅色絲巾如今這瓶巳蛻變成紫絳紅,它好像在訴說松崎君代五十年如一日,珍視生命般地珍視周恩來總理的友情;微微變黃的瓶身泛著凝重的歷史光澤,彷彿又似低吟,周恩來總理親手建立的中日友誼是多麼來自不易。

馮學敏:印象茅臺

灘涼

馮學敏:印象茅臺

發酵

馮學敏:印象茅臺

30萬噸罐蓄存酒

馮學敏:印象茅臺

洞藏酒罐

馮學敏:印象茅臺

勾兌

馮學敏:印象茅臺

包裝車間

馮學敏:印象茅臺

茅臺鎮酒樣品廚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