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黨課」學習國學思想提高黨性修養

「微党课」学习国学思想提高党性修养

「微党课」学习国学思想提高党性修养

刑一庭支部書記 梁焱

「微党课」学习国学思想提高党性修养

中華民族浩瀚的傳統文化中,燦爛的國學瑰寶博大精深,永放藝術光芒,俯拾即是的為人之要、處世之道、治理之策,當是學員幹部修齊治平的優秀教材。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有益處。正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你若盛開,蝴蝶自來。

一、修身之道

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養。毛主席說過“思想是行動的先導”。《論語.學而》裡講到“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君子要窮究根本,這個根本,就是明瞭真理,建立信仰,作為根本的真理掌握了,原則也就確立了,做事就有了指引、有了規矩。中國傳統文化非常重視修養身心,力圖通過修養身心,使自己產生正念,做出正行,得出正果。每個人都堅持正念、正行、正果,整個社會就會和諧進步。如陽光普照大地,陽光所及之處,必須一派生機。因此,自古以來,中國人就追求“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理想,“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精神境界,“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道義擔當,“見賢思齊”“知行合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三省吾身”“君子慎獨”的修身之方,“孝悌忠信”“百善孝為先”“家和萬事興”的齊家之略,等等。中華文明之所以能歷經磨難而生生不息、朝氣蓬勃,就因為有這些執著的精神追求。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黨面臨新的執政考驗,對領導幹部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全體黨員幹部修身立德的方法:“首先要重視反躬自省、自我批評”,“吾日三省吾身”“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習主席還強調要“遵紀守法、不碰底線”,“心存敬畏,手握戒尺”。人生有生有死,有起有落,有得有失,有苦有樂,這是自然規律。所以,得意時,要看得淡。失意時,要看得開。有福莫享盡、享盡見貧窮。有勢莫使盡,使盡冤相逢。福宜常自惜,勢宜常自恭,人間勢與福,有始終多終。所以,為人處世,最根本的一條,是要心懷敬畏。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敬畏他人,敬畏律法,敬畏規律,敬畏正義。只有這樣,才能時刻檢點自己。

二、廉政之道

履職公事必忠於職守、克己奉公,這在孔子的觀念中是君子的“天性”所然。對於隨時準備著“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士人來說,萬不可貪圖舒適安逸的生活,入職後更不能貪圖享樂。孔子說:“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居之無倦,行之以忠。”在執政的崗位上,萬萬不可懈怠、不可滋生厭倦;施政一定要有負責任的態度。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忠於職守,體恤下屬。

孔子說:“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蒞之,則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蒞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這裡孔子講的是為官的辯證法。他的意思是說:一個人的聰明才智符合官位的要求,但他的品德不能保住官位,即使得到了官位,也一定會再失去。聰明才智符合官位的要求,品德能保住官位,但不用嚴肅的態度管理民眾,民眾就不會認真謹慎地執行指令。聰明才智符合官位的要求,品德能保住官位,也能用嚴肅的態度管理民眾,但不依據禮度來役使民眾,還不能算做得好。孔子的弟子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有定力勤政為民,勇擔當求真務實,重規矩嚴於律己,這是中華文化傳統中儒士為官之道的精華所在。

三、天人之道

中華文明五千年燦爛不熄,積澱了豐富的生態智慧。《易經.繫辭傳》說,“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人之大寶曰位”。德的本意為順應自然,社會,和人類客觀需要去做事,他是天道即最根本的自然規律的體現和特徵。易經這句話告訴我們,化育萬物、孕育和守護生命、讓世界充滿生機是天地最大的德行、最大的規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就要效法天地的好生之德。人生天地間,雖為高等靈長類動物,但並不是就可以對自然和動物生殺予奪,予取予求,那樣,遲早自取其禍。大家看看,那些地質災難,很多就是人類對自然的過份索取引發的。相反,人要與自然萬物和諧相處,同生共榮,要不隨意殘殺生命、破壞自然生態環境,要做到心懷仁慈,愛惜物命,勤儉節約,珍惜財物。這樣,與天地同德,最終達到“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理思想。自古以來,我國傳統文學裡,無數次出現過“勸君莫打三春鳥,兒在巢中望母歸”的經典詩句,“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的治家格言,人可以賤、但不能沒有品味,人可以奢侈,但不能浪費。一個人吃完一盤1w元的菜,浪費就是一個人囂張的點了十個菜,最後一個菜也沒有吃完。 很多人會因為別人的奢侈而富足,很多人會因為別人的浪費而窮困潦倒。資源是有限的,錢是流通的,錢不會因為你的奢侈而減少,而資源會因為你的浪費而愈發貴重。所以,這些質樸睿智的自然觀,至今仍給我們以深刻警示和啟迪。

四、義利之道

《中庸》說:“義者,宜也。”《說文》段注:“義之本訓謂禮容各得其宜。”在這裡“宜”應該與《新華詞典》上的解釋比較接近:“正確適宜合理”。踐行正確義利觀的根本是辯證地處理好道義和利益的關係,實現二者的統一。義利之辨,是貫穿中國思想史的一個根本問題。義利關係在不同歷史時期曾有過不同的詮釋,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義利觀突出道義,強調義重於利,反映了中華民族的主流義利觀,也是我們一以貫之的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我們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很看重利,有時在義和利面前,也會忍不住選擇把義放在後面。因此,多了很多煩惱。一是求不得苦。每個人都想求利,利就那麼多,總要有人讓利,才有人得利。於是,社會多很多紛爭,很多恩怨。求得的,滿心歡喜,害怕失去。失去的,眼紅別人得利,憤憤不甘,不擇手段要獲得。人們,也多了很多煩惱,很多災禍。其實想想,義與利,並沒有很清楚的界限,並是不對立的,很多時候,義中有利,利中有義。塞翁失馬、焉知禍福。中國傳統文化中以義為先、先義後利的價值觀念,至今還是我們應該培養和踐行的價值觀念之一,對處於市場經濟浪潮中幹部來說意義更為明顯。當前,對我們黨員幹部來說,義,就是工作大局,就是黨的事業,就是真理,就是律法,就是道德,應該高舉過頭,在身體力行這些義的過程中,我們自然可以得利。

光山法院

長按二維碼可添加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