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真實的芬蘭幼兒園,這裡只教玩,背後的理念引人深思

走進真實的芬蘭幼兒園,這裡只教玩,背後的理念引人深思

近幾個月,我走進了多所芬蘭幼兒園,近距離地觀察芬蘭幼兒園孩子的生活。

在遊戲和玩耍中學習

芬蘭 0~6 歲的幼兒,在幼兒園只幹三件事:吃、睡、玩。其中,每天玩耍的時間為 4~5 個小時。

如果要給孩子們的玩耍分個類的話,大致可以分為三種:

一是孩子們自發、自由組織的玩耍(約 1.5 小時);

二是由教師設計指導的遊戲活動(0.5~1小時);

三是戶外活動(2~3 小時)。

首先,芬蘭孩子有著全球最多的戶外活動時間,每天最少 2 小時。

芬蘭孩子是大自然的孩子,他們穿梭在森林鄉野,摘藍莓、採蘑菇、滑雪,以原始又自然的方式真正地接觸土地,融入自然。

其次,教室內隨處可見的自由玩耍。

芬蘭幼兒園的教室常常被劃為不同的空間,孩子們可以玩桌遊、搭樂高、拼拼圖、做手工、進行室內攀爬等。這種自發的玩耍時間,讓兒童學習自己去掌控並維護局面,自己做決定,解決自己的問題,制訂並遵從規則, 與他人相處。

再次,由教師設計指導的遊戲活動,比如體能遊戲、看圖說話、手工製作、社交型遊戲等。

有的幼兒園上午 8:30~9:00 會舉行晨會,有些時候,教師只是組織孩子們練習打節拍,體驗音節學習和韻律的樂趣; 有些時候,教師會讓孩子們講述自己的經歷、想法。

不管哪種玩耍形式,都是在混齡群體中展開的。芬蘭幼兒園實行混齡制,0~3 歲為一班,3~6 歲為一班,6 歲為學前班。

個性化教學法和評估手段

從幼兒入園起,教師就開始為每個孩子建立個性化的教學法檔案。教師會與家長進行一對一的交流,為孩子量身定做只屬於他的個性化教育目標和方法,如閱讀能力的發展、行為習慣的發展、語言的發展、社會情感性技能的發展等。

這個檔案中包含針對性的教學法、日常生活筆記、照片、孩子的藝術作品等。

我在幼兒園進行教育實習時,現場觀摩了一位幼兒教師對一個特殊孩子實施的個性化教學。

班裡有個 6 歲的男孩,每次戶外活動回教室時,他都不願意自己動手去脫外套,因為外套上稍微有點泥土他就嫌髒。教師每天都要用半個小時以上的時間,用各種方法引導他自己脫衣服。教師先是在紙上給他畫出脫衣步驟——先脫手套和帽子、再脫連體衣、最後脫鞋子,但並不起作用。

於是教師請來另一個孩子,讓他倆比賽脫衣服,但這個男孩還是無動於衷。後來,教師疏散了其他孩子,給這個男孩一個沙漏, 跟他說:“沙漏裡的沙漏完的時候,你要回到教室。”最終,男孩拿著漏完的沙漏回來了,並自己脫好了外套。

此時,其他幼兒已用餐完畢,教師便一對一地陪同他用餐。這個過程不管要多久,教師從來不會幫他脫衣服,因為這對孩子來說是不僅僅是戰勝自己的過程,更是一個慢慢學會生活自理、習得自我照顧能力的過程。

高質量的師生配比

芬蘭自 20 世紀 70 年代起從國家層面對幼兒教師的從業資格做了硬性規定:所有幼兒教師必須具備本科及以上學歷。近 20 年來,絕大部分幼兒教師接受過 5 年的高等教育,擁有研究生學歷,他們從大二開始,每年都有至少 5 周的幼兒園實習。

而幼兒園的護工必須具備職業高中護理專業及以上學歷, 也就是說至少學習過 3 年的護理專業。

除此之外,芬蘭幼兒園的師生比非常高。0~3 歲的班級,師生比為 1:4,一個班平均 12 個學生,配有1位幼兒教師,2 位護理員;3~6 歲的班級師生比為 1:7,一個班平均 21 個學生,配有 2 位幼教老師,1 位護理員。

我到一所幼兒園 4~6 歲的班級聽課,當天有16 名學生,1 位幼兒教師,1 位護理員,1 位校園助教。為了踐行更具個性化的教學,學生因語言發展水平的不同而被分成 2 組,每一組由 2 個成人帶 8 個孩子活動。語言發展水平高的小組,學習難度較高的“看圖說話”;語言發展水平相對較低的小組, 則學習簡單的歌謠,用唱歌的形式帶動發音和詞彙的積累。

多主體合作的干預性指導

芬蘭兒童不僅是在幼兒園和家長的合作下成長,兒童健康和福利部門也要為特殊兒童提供全方面的特殊教育及個性化輔導。

每年開學之初,幼兒園會開一對一的家長會,詢問家長的意向:如果孩子在校需要特殊輔導,是否同意當地社會福利部門派專員來幼兒園進行干預?

比如當孩子出現發育不良的情況時,學校教職工和幼兒健康中心的工作人員會和兒童福利部門進行討論。

當孩子無法正常過渡到小學教育,幼兒教師、學前班教師以及小學教師,會制訂出符合他的個性化方案,以幫助孩子順利做好入學準備。

獨特的“幼小銜接”準備

與其他國家不同的是,芬蘭把 6~7 歲的學前班獨立劃分出來,與之前 0~6 歲的幼兒教育和之後 7 歲入學的小學教育作區分。這三個不同階段的教育任務、內容和教學法,對應不同的教學大綱。

比如0~6 歲的幼兒教育,將“教育”和“養育”結合在一起, 關注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6~7 歲是學前班教育, 在關注孩子全面發展之外,還要完成特殊的任務,即“為入學做好準備”。

不過,這種劃分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它可以根據孩子成長的速度和發展需求做個性化調整。

如果發現孩子在“幼兒教育”階段學習遲緩,或是有學習障礙,跟不上正常的學習進度,那他會有三種路徑過渡到“小學教育”:一是在 5 歲時提前一年開始接受學前教育,即上 2 年學前班再進入小學;二是在 6 歲時接受特殊的學前教育,學習一年後進入小學; 三是正常 6 歲上學前班,但可以上 2 年,等到 8 歲再進入小學學習。

基於現象的啟蒙教育

芬蘭基礎教育自 2016 年開始實施“基於現象的教學”,在幼兒教育階段,《芬蘭國家幼兒教育大綱》提出了五項目標——“多元表達”“豐富的語言世界”“我和我們的社區”“探索環境並與之互動”和“我的成長和發展”,我們可以將此解讀為“基於現象的啟蒙教育”。

如何在具體實踐中開展“基於現象的啟蒙教育”?

一位幼兒園園長告訴我:“《國家大綱》只是指出要滲透這五方面的教育,但我們沒有任何教材和練習本,所有一切都在玩中學、做中學。比如,教師經常帶孩子們去森林裡玩,去認識不同季節的動物和植物,讓孩子們用實驗的方法檢測哪種土壤有利於植物生長,在大自然中感受風往哪個方向吹,孩子們撿回來的樹葉、木棒可以用來做手工。我覺得這就是自然科學啟蒙,它不是單一的自然科學課本身,而是融合自然環境、語言表達、身體活動、藝術感受、科學探索等的活動整合。”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