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綠皮火車到高鐵時代

濰坊火車站值班員陳玉華講述31年間鐵路運輸的點滴變遷

1987年8月,19歲的陳玉華成為濰坊火車站的一員,從客運員到售票員再到值班站長,31年間,在崗位調整中,她也見證著濰坊火車站的不斷變化。從最初的手寫“硬板票”到如今的實名制車票,從2個站臺到現在的7個站臺,從綠皮車到高鐵動車,陳玉華感嘆著火車出行的巨大改變,也對未來充滿著憧憬。

上世紀80年代

火車票是硬紙板製作

已經在濰坊火車站工作了31年的陳玉華,用11000多個日夜,陪伴著濰坊火車站從“少年”一步步成長起來。1987年的濰坊火車站留在陳玉華腦海中的記憶,首先是候車室內那一幅巨大的毛主席頭像,最多能容納2000人的候車室。

“我剛上班的時候是三班倒,一個班十幾個人,除了要售票檢票外,還有打掃候車室及站前廣場的衛生。”陳玉華說,那時候的火車站全天只有24趟車,都是老式綠皮火車。車站只有6個售票窗口,火車票是用硬紙板製作的,俗稱“硬板票”,車票上的區段需要售票員手寫。

上世紀90年代

車站先“搶票”再售票

上世紀90年代,鐵路部門啟用粉色軟紙票,最初用的是條形碼,後期又實行了二維碼。1996年,濰坊火車站的售票窗口開始使用計算機售票。當時作為售票員的陳玉華對電腦操作一竅不通,就利用下班後的時間學習。

隨著計算機的普及,售票速度提高了十幾倍,極大地方便了旅客購票,但那個年代,票務信息還不太對稱,到了快過年的時候,不少準備回家的旅客就得提前到火車站買票,帶著馬紮通宵排隊的人年年都有,即使是上了火車,也是人擠人。

2000年以後

購票方式等發生大變化

2001年,陳玉華成為濰坊火車站的客運值班員,她每天負責在站臺上接車發車,服務上下車旅客。原來站臺都是低站臺,旅客上下車需要在火車和站臺之間放踏板或搭梯子,到了2007年新建蝴蝶風箏新站房啟用後,多數站臺都變成了高站臺,旅客上下車方便了很多,安全性也提高了。

今年,濰坊火車站的列車增加到103.5對,自濰坊乘坐火車可直達全國絕大多數城市。“這些年車站最明顯的變化就是車越來越多,旅客也越來越多,上世紀90年代,年發送旅客量只有約150萬人次,到了2010年增加到了396萬人次,2017年的旅客發送量已經達到了994萬人次。”陳玉華說。

到2025年

濰坊將成重要高鐵樞紐

正在建設中的高鐵濰坊北站,讓市民對未來濰坊的鐵路運輸充滿了無限期待。據瞭解,濰坊北站站房預計8月底完工,全線今年年底將開通運行。

高鐵指揮部辦公室工作人員表示,該站建成後將是國內通行效率最高、基礎配套最優的集客、貨運為一體的高鐵綜合樞紐。屆時,將帶動濰坊形成銜接北京、上海、濟南、青島、煙臺等方向的客運線路大格局,到北京約1.5小時,到上海2.5小時,與濟南、青島形成半小時生活圈。到2025年,濟青高鐵、濰萊高鐵、京滬高鐵、環渤海高鐵等高鐵在濰坊互聯成網,濰坊將成為北連京津冀、南接長三角、東鄰青煙威、西接省會濟南的鐵路“米字路口”、高鐵發展的重要樞紐城市。同時,根據《濰坊市城市軌道交通線網規劃》,濰坊北站還將成為未來濰坊中心城區至濱海軌道R1線,至新機場R2線和地鐵1號線的換乘中樞。屆時,濰坊將實現“地鐵”“城鐵”“高鐵”高效無縫聯接。

全市已建成

地方鐵路3條

其中,益羊地方鐵路是改革開放後我市建成的第一條地方鐵路,該鐵路1984年5月開工建設,1987年5月建成通車,全長94.38公里,該鐵路從膠濟鐵路青州市站接軌,共設七個車站,主要為海化集團提供鹼石、煤炭和純鹼運輸服務。

青臨鐵路的建成則實現了全市12個縣市區全部通鐵路的目標,該鐵路北起膠濟鐵路青州市站,南至臨朐城南冶源,為正線一級地方鐵路,1993年6月開工建設,1997年10月投入臨管運營,實現了我市縣縣通鐵路的目標。

大萊龍鐵路全長175公里,其中濰坊段長68.4公里,從益羊鐵路大家窪站接軌,向東經過我市的海化、壽光、寒亭、昌邑兩市兩區,1998年11月開工建設,2005年6月通車運營,目前已成為北部沿海開發的運輸大動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