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復榘死的冤嗎?

生存面子問題

1938年1月,在武漢臨時法庭關押處,一位中年男子見勢不妙想轉身向樓上跑,可是周圍的人早已舉起槍,中年男子話未出口,就已身中七槍而亡。這名中年男子就是中華民國的奇葩~韓復榘。


韓復榘出生於河北霸州的書香門第,19歲時獨自下關東謀生活,後投身兵營。他隨馮玉祥北伐時立下赫赫戰功,開始嶄露頭角成為馮玉祥麾下十三太保之一,逐漸也成了割據一方的舊軍閥。其後轉投蔣介石,任山東省主席,官至國民黨陸軍上將。


韓復榘作為堂堂的國民黨高級將領,為何有如此下場?他的死冤嗎?


韓復榘因在抗戰初期棄守山東,被蔣介石以“違抗命令,擅自撤退”等十大罪狀處以槍決。他是在抗日時期第一個被軍法處置的國民黨將領,也是國民黨在大陸執政期間,處決的軍銜最高的將領。



有書君認為,韓復榘在抗戰初期,沒有大局觀念,為了保存實力而全線撤退,給抗戰全局造成了惡劣影響,他死的不冤。如果從蔣介石對潰逃將領區別對待來說,殺韓復榘有些不公平,此事的實質就是蔣介石藉機排除異己,挾私報復。


且聽有書君梳理分解吧。


一,韓復榘在抗戰中的過失。


1937年抗戰爆發後,韓復榘被認命為第五戰區副司令和第三集團軍總司令,負責山東和黃河區域的防務。初期,他拒絕了日本提出的“華北五省自治”的計劃。同時,他也曾和日軍在桑園和德州等地激戰。


隨著兵力的大量損失,蔣介石又撤回了佈置在這裡的炮兵旅,韓復榘認為蔣介石想借日本人之手滅自己,他頭腦中固有的只要有兵,到哪裡都是草頭王的舊軍閥的思維開始氾濫作祟,他想保存實力開始了消極抗日。以致1000名日本兵就奪取了黃河天險,隨後日本人又兵不血刃的佔領了濟南。


韓復榘逃到泰安後,李宗仁命令他死守泰安,反攻濟南。他竟回覆稱“南京不守,何守泰安”,其一直退到河南境內。



山東的全面失守,使日本人迅速到達徐州,這時徐州的抗日作戰計劃還未佈置完成。韓復榘為一己私利差點壞了抗戰大局,歷史上差點沒有了臺兒莊大捷的痕跡。就這一點,韓復榘就該殺。


蔣介石設計將其誘騙至開封后逮捕,他被捕時不服大喊:“山東失守是我的責任,南京失守是誰的錯。”此言戳中了蔣介石的痛處,蔣為此大為光火。也許此言加速確定了蔣介石殺他之心,他被秘密送往武漢審判,很快就發生了開場時的一幕。


二,韓復榘和蔣介石往日的恩怨糾葛,早就為韓復榘之死埋下了伏筆。


韓復榘20歲投身軍營時,就在馮玉祥手下做事,一步步高昇,皆得馮玉祥提拔,最終成為馮的心腹愛將。韓復榘亦把馮看做親生父親一般。


1930年中原大戰前夕,韓復榘在蔣介石的利誘下背叛了馮玉祥,投入了蔣的懷抱。其被認命為山東省主席,開始了其主政山東八年的歷史。有書君認為,也許韓復榘又把蔣看做其再生父親了吧,從他為利背馮投蔣的舉動,就可以看出舊軍閥有奶便是孃的本性。


韓復榘應該是那種一次失貞,便不想守節的人,無論是馮玉祥還是蔣介石,他都不再想真正忠誠於誰,他骨子裡想的應該是自立為王。他在山東期間,對南京政府都是虛言應付,對蔣也是大加防範。他驅逐南京政府派來的公務人員,換成自己的人,壟斷政府在山東的財政稅收,大力擴展自己的兵力,這些都引起了蔣對他的嫌隙。



尤其是1936年西安事變時,韓復榘給張學良發了一封馬電,聲稱支持張、楊反蔣的西安事變,並支持兩人殺蔣。此電被軍統破譯,由此招來了蔣介石的記恨。蔣介石被釋放後,他當著南京政府人員的面,又說了一句“沒想到張漢卿做事這樣虎頭蛇尾。”,其言外之意應該是怎麼沒殺了蔣介石呢。其言更使蔣介石懷恨在心,殺他之心應該早已有之了。


韓復榘沒有對蔣的忠誠,也不是蔣介石“黃浙陸一”的嫡系王牌軍,他此次違抗軍令擅自撤退的舉動,正好給了蔣介石殺一儆百,以儆效尤的口實。蔣介石殺他雖不公平,可是他亦該殺。


有書君認為,客觀的評價韓復榘其人,他在主政山東的八年,禁毒剿匪發展教育,也曾為百姓做過一些好事。雖然他也留下了一些胡亂斷案的笑聞,這些都無關國家大義。


有書君認為,韓復榘雖有一些軍事指揮能力,但是他的格局太小,他的目光只侷限於擁兵自立的舊軍閥的思維。他在民族存亡時刻,仍把一己私利放在民族大義之前。他選擇逃跑,其雖未降日做漢奸,可是他的逃跑亦成為一生抹不去的汙點。


李宗仁說的那句“他好用的簡單的頭腦終於誤了他”,很好的詮釋了韓復榘之死,他的死雖不太公平,也是其罪有應得並不冤。



有書共讀

1938年1月11日,山東省政府主席、第五戰區副司令長官韓復榘在河南開封出席第一、五戰區軍事會議的時候被捕。一週之後,審判韓復榘的軍事法庭組建。三天後,韓復榘以“違抗命令、擅自撤退”被判處死刑。24日,由軍統局特務總隊少將總隊長王兆槐親任督察,韓復榘被槍決。


韓復榘死得冤嗎?從公理來說,韓復榘在戰時違背軍令,撤自撤退,給戰局佈署造成嚴重後果,行為惡劣,消極影響不可估量,其罪實屬當誅。可在當時,戰時不戰自逃的將領遠不止韓一人,為什麼唯獨韓被槍決呢?其實韓的不戰自逃只是被殺原因的其一,其二就是蔣韓私怨由來已久,蔣介石早想收拾韓復榘,這次是韓復榘撞在槍口上了。

韓復榘原屬馮玉祥舊部,因與馮發生矛盾,改投蔣介石。因在中原大戰中有功,被委任為山東省政府主席。在這期間,因蔣許諾給予韓部的財政支持一直未予落實,蔣韓矛盾又起。在山東境內,蔣介石的部隊被趕出。韓復榘大肆擴編軍隊,擁兵自重,山東儼然成了他的獨立王國,蔣介石一時也拿他無法。


西安事變發生後,韓復榘第一個發表通電支持張楊。當他獲知張學良把蔣介石釋放後,痛罵張學良做事虎頭蛇尾,對張學良強烈不滿。韓復榘反蔣之心昭然,蔣介石殺韓之心漸起,命戴笠嚴密監控韓復榘。

戴笠偵得:韓復榘為實現山東獨立,阻止日本人入境山東,與日軍將領小磯國昭、西尾造、土肥原賢二來往密切。而據宋哲元密報,韓復榘曾致電宋哲元,意圖聯合宋哲元反蔣。

1937年底,面對日軍的長驅直入,蔣介石電令韓死守山東。而韓復榘為保存實力,擅自將部隊撤退,致使黃河防線出現缺口。很快濟南、泰安相繼失陷,中原地區完全暴露在敵人面前。而韓部一槍未發,一路狂逃。


蔣介石聞訊震怒不已,公仇加私怨,韓復榘必除。這同時在強敵壓境之時,對不戰而逃的將領敲山震虎,殺一儆百。蔣介石將殺韓任務交給戴笠。

1938年初,蔣介石在徐州召開軍事會議,欲在此時誘捕韓復榘。可當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致電韓復榘要求其出席會議時,狡猾的韓復榘作賊心虛,怕其中有詐,而藉口軍務繁忙,委派山東省教育廳廳長何思源出席會議,他躲過一劫。

這次誘捕計劃失敗,戴笠加緊佈署第二次誘捕方案。還是以出席軍事會議為機,抓捕韓復榘。這次戴笠吸取上次教訓,為打消韓復榘心中疑慮做足了功課。


會議定於在開封舉行。戴笠先到鄭州公安局召集會議佈置安保工作,當鄭州公安局長楊蔚指責韓復榘不戰自逃時,戴笠厲聲喝斥,稱這是韓主席的戰略撤退。戴笠的口風很快傳到韓復榘的耳朵。戴笠此時又讓軍委會致電韓復榘,稱沿途治安差,希望韓復榘多帶衛隊,做好保衛工作。韓復榘稍稍有些寬心,決定出席會議。

1938年1月11日,韓復榘攜衛隊乘專列到達開封。在車站韓復榘受到舊友同僚們的熱情歡迎,一切都沒有異樣。會議之前,出席會議官員的隨員和槍支都被解除。在會議上,韓復榘和蔣介石發生激烈爭執。會議結束後,憤憤不平的韓復榘被請到另一間會議室,他被捕了。

隨後韓復榘被押至武漢,關押於“軍法執行總監部”,由何應欽等人審訊。1月24日,韓復榘因“違抗命令、擅自撤退”被軍統特工槍殺。

韓復榘之死,既有不戰自退的公因,也有蔣韓不和的私怨,還給抗戰不力的將領敲響了警鐘。


歲月是一條河流



1938年1月11日,韓復榘收到通知,蔣介石當晚將在河南省政府召開高級軍事會議,於是韓復榘應邀赴會,結果被軍統逮捕了。1月19日,國民黨對韓復榘進行審判。1月24日,韓復榘即被以“違抗命令,擅自撤退”的罪名槍斃。

韓復榘在因為放棄山東被蔣介石問責時,狡辯道:“山東丟失是我應負的責任,南京丟失是誰負的責任呢?”

韓復榘死得冤嗎?自然不冤,當然韓復榘肯定覺得自己冤。



韓復榘的質問:韓復榘為山東失守負責,誰為南京失守負責?

1937年抗戰爆發後,韓復榘負責的是山東地區的軍事防務。在日軍進攻山東的時候,韓復榘採取消極應對的策略,然後為了保存自己的軍事實力,又選擇跑路,韓復榘當時有沒有美化成“戰略性撤退”?韓復榘的跑路,意味著將山東拱手相讓給日軍。1938年1月召開的軍事會議上,韓復榘承認了放棄山東的罪行,同時質問,誰該為南京失守負責。

1937年8月13日,淞滬會戰爆發,持續了三個月。1937年11月8日,在淞滬戰局敗勢已經沒法扭轉的情況下,蔣介石決定撤出淞滬,意在移守南京,但是因為撤退過於倉促,竟讓日本尾追攻襲,致使撤退成為潰敗而無法援守南京。隨後,日軍急趨南京,12月13日,日軍攻佔南京,30多萬中國軍民慘遭屠殺。

南京失守誰負責?是唐生智負責?還是蔣介石負責?韓復榘的質問,絕對是意在攻擊蔣介石。



韓復榘認為自己因為撤退被問責很冤,因為有“不抵抗”在前,南京失守在後,憑什麼只揪他的辮子?

1931年9月18日,“9•18事變”爆發,駐守北大營的近萬東北軍因嚴守張學良“對於日人,無論其如何尋釁,我方務須萬方容忍,不可與之反抗”的命令沒有抵抗,將駐地拱手相讓給日本。9月19日,張學良繼續發佈命令“對日兵挑釁,不得抵抗”。張學良積極實行“不抵抗政策”,繼續撤退,讓日軍“撿”到了東三省。

韓復榘很不爽,“不抵抗政策”是蔣介石與張學良達成的共識,張學良撤退放棄東三省沒事,怎麼他韓復榘放棄山東,他們便揪著不放了?



蔣介石槍斃韓復榘,韓復榘到底冤不冤?

蔣介石與韓復榘不和是公開的秘密,韓復榘在國民黨人緣不好也是事實。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聯合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扣押並逼迫蔣介石放棄“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促成國共合作。韓復榘收到消息後,通電支持張學良和楊虎城,甚至聯合四川的劉湘準備發動反蔣運動。蔣介石囚禁張學良後,韓復榘又跳出來了,要求蔣介石釋放張學良。蔣介石怒了,你韓復榘什麼意思?蔣韓矛盾在韓復榘的挑釁下,終於變得不可調和,蔣介石槍斃韓復榘有明顯報私仇的因素。

韓復榘和李宗仁之間的戲碼也值得說說。1937年韓復榘棄守濟南,退守泰安,這時李宗仁致電韓復榘讓他守住泰安,結果韓復榘回電說“濟南已失,何守泰安”,這意思便是濟南丟了,山東不要了,李宗仁當場氣炸了。如果韓復榘守住泰安,李宗仁的徐州會戰也許不會這麼艱難。

韓復榘曾經說過:“我們有了軍隊,到哪裡都可以自立。”

韓復榘的行為無異於是在自尋死路,為保存自己的實力,已經不顧國家和民族的安危了,他韓復榘死得不冤。



1938年1月,韓復榘在進入會場的時候已經被繳槍了,這點沒有引起韓復榘的注意。

在軍事會議上,韓復榘被蔣介石問責,實際上這既是蔣介石要向韓復榘動手,也是國民黨高層所達成的共識,因為總得有人背鍋,韓復榘放棄山東引得國人譁然,最適合背鍋。這時候韓復榘最好的應對方式是默認,如果他在會議上公開認錯的話,蔣介石反倒不好下死手。但是韓復榘沒有領悟,反而與蔣介石撕破臉皮,拿南京失守這事向蔣介石問責,這讓蔣介石和國民黨高層的臉往哪擱?

韓復榘連這基本的政治素養也沒有,官場上又處處得罪人,他韓復榘死得真不冤。


吾與吾國

韓復榘是民國時期的山東大軍閥,手下坐擁著10萬大軍,在抗日戰爭剛開始的時候,他為了保存實力帶領部隊離開了山東省,使歲月悠遠的山東沃土落入了日本人的踐踏中,使這片齊魯大地輕易地就被日本人攻佔了下來,如果從大局來說,韓復榘的行為其罪當誅,是理應千刀萬剮都不足惜的。

但是如果我們將韓復榘習橫向跟同時期的人物對比,我覺得他其實是有些冤的,大家先不要罵,先聽我往下講來。

張學良丟掉東北

張學良想必大家都知道,西安事變他為現代歷史立下了大功、他東北早年的易幟對國家統一也是一件大功、還有中國第一位參加奧運會的劉長春也是在張學良的資助下前往美國的。

從很多時候來說,張學良的本質並是不壞的,從他的很多行為來說他更像是一個衝動、不理智的熱血青年,沒有經歷過他父親所受到的挫折以及磨練就坐上了東北王的位置、就成為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大軍閥,他一下子被拔得太高,是他失敗的最主要原因。

九一八事變的時候張學良正因為看病的原因待在北平,那天晚上他正在看梅蘭芳演戲,面對日本關東軍發動的兵變,他直接選擇了退讓,通過在北平遙控,使東北軍不發一槍一炮的退出了東北。

將20來萬的東北軍退到了關內,將廣袤的東北沃土、以及發達的東北工業文明、堆積成山的強大武器留給了日本人。

張學良之所以不抵抗就丟掉東北的原因

後來張學良曾經跟人說過,自己之所以會命令東北軍不還手就退出東北,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怕還手會導致矛盾激化,怕給日本人發動真正侵略的藉口。

所以張學良寧願自己手下的部隊受傷,也仍舊命令東北軍不準對日本人還手,在張學良自己的想象中,只要自己不還手,等風平浪靜後通過國際間的輿論、通過日本國內內閣的仲裁,自己就可以從關東軍的手中要回東三省了。

但是讓他沒想到的是九一八事變的空前勝利,使東北成為了日本人不可能放手的肥肉,因為九一八事變隨之而來的是日本軍部的上位、內閣的逐漸垮臺、日本被軍國主義的籠罩,一切的一切都因為九一八事變的勝利徹底的改變了,日本人從最開始的窺探開始轉變為了侵吞整個中國的野心。

而國際間的列強也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在亞洲失去了很多觸手、因為日本人成立偽滿洲國的掩蓋,所以東北在張學良的手下徹底丟掉了。

張學良丟掉東北後沒收到處置的原因

東北丟掉最主要的責任人是張學良,因為在當時張學良雖然歸順到了蔣介石的部下,但東北以及大半個北方在中原大戰之後都成為了張學良自己一人的私產,他實際上是和蔣介石一起平分起天下的。



在當時的東北和北方只要張學良說不,蔣介石是不可能強迫得了他的,所以責任還是由張學良自己一個人負責。

當然也不是說蔣介石沒有責任,因為他是當時全國的共主,他不敢和日本人打,怕激怒了日本人將戰局擴大影響到自己的地盤,所以在九一八事變中,蔣介石也負有一定的責任,但主要的責任在張學良。


張學良丟掉東北之後他仍然統治了山海關內的大片北方國土,因為當時的蔣介石還沒有決心抗日、張學良手下的軍隊也龐大到讓蔣介石忌憚,所以雖然張學良在當時飽受了罵名,但是他仍舊在北平繼續以軍閥的姿態生活了起來。

勵精圖強治理山東,並在抗日戰爭一開始有著不錯表現的韓復榘

但是與張學良相比,韓復榘就沒有那麼好的運氣了,韓復渠在丟掉山東後,與蔣介石叫起了板來,最後被蔣介石借開會的名義派軍統人員將其處死了。

其實和張學良相比,韓復榘在很多時候是差不多的,自韓復榘主管山東開始,他就開始勵精圖強,狠狠整治起了山東無能的吏治、將全身心投入了剿匪中,對於弱國亡兵的鴉片生意他更是沒有絲毫的容忍,凡是抓到販賣鴉片的一律處死,沒有任何二話。

除此之外,他還在山東各地鼓勵重辦實業工廠、將大部分的精力金錢投入到了教育中、為了整治農村的不良風氣發起了新農村活動,在韓復榘的治理下,山東省就這樣成為了一個不差於閻錫山山西省的先進強省。

在日本人準備發動抗日戰爭前,韓復榘更是拒絕了日本人向北方軍閥提出的“北方五省聯省自治”的提議。

而且在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的時候,韓復榘也沒有馬上就丟掉山東,他在最開始的時候和日本人展開了血戰,用自己部下頗大的傷亡為山東省的抗日拉響了第一聲炮火。


促使韓復榘直接在抗日戰爭中丟下山東的原因

在這個過程中,韓復榘也見識到了日本人武器的強大,所以他一直期待著蔣介石給他支援的重炮能快些拉到山東,這樣自己才能有真正和日本人抗衡的實力。

但沒多久,蔣介石的行為就讓他氣憤得要炸了起來,因為蔣介石直接將允諾給他的重炮部隊給了自己的嫡系部下湯恩伯。

當時的湯恩伯與韓復渠一同處在第五戰區內,湯恩伯的部隊原本就有著非常精良的武器和訓練充裕的士兵,但是蔣介石為了保存他中央軍的實力就下令湯恩伯遊走在了戰爭的外圍,把山東留給了韓復榘自己一人去應對。

原本韓復榘守住山東是很有信心的,他一開始的時候也是鬥志昂揚,但是事情在蔣介石違背諾言之後一切都改變了。

韓復渠失去了和日本人對抗的底氣,也因為蔣介石的背信棄義而陷入到了歇斯底里的憤怒中,他知道蔣介石打的小算盤,知道蔣介石想借日本人的手除掉自己的勢力,好讓他的中央軍坐收漁翁之利。



於是十分不滿的韓復榘就直接帶領著自己的部隊退出了山東,在蔣介石和第五戰區的總司令李宗仁向他問責的時候,他直接搬出了蔣介石、唐生智丟掉國都南京的例子,毫不客氣地將蔣介石嗆了回去。

和張學良走向不同結局的韓復榘

所以當時決心抗戰、又被韓復榘狠狠掃了面子的蔣介石就將韓復榘引出了十萬大軍的保護,用計將他處死了。



如果將韓復榘和張學良相比,我覺得韓復榘的死是如同竇娥六月雪般沉厚的冤。

但是從整個國家大局來說就不一樣了,在大義面前,韓復渠是死不足惜的,當時正是全面抗戰的時候,全國各地有著那麼多的軍閥,如果每個人都跟他韓復榘一樣因為蔣介石撤銷了支援的武器或者不增兵救援就將一省一省的領土丟給日本人的話,那有多少國土可以丟掉?那抗日戰爭還能勝利嗎?

蔣介石雖然也有錯在先,但這卻不是韓復榘不抵抗的藉口。

所以在抗日戰爭中的韓復榘是一個罪人,抗日戰爭中一寸山河一寸血,蔣介石雖然前期的時候有所保留了,但是在抗日的後期他卻將自己絕大多數的軍力部隊投入到了抗日戰場上,這一點是值得我們肯定的,韓復渠一開始的抗日也是值得我們肯定,但是他後來的行為卻足以讓他進入罪惡的深淵,被釘上歷史的恥辱柱。


孤客生


如果拋開其他因素,只是就韓復榘的死來說的話,那當然是比較冤枉的。因為他的死不是因為他不戰而逃,而是因為他在大庭廣眾之下直接當面懟了委員長,然後就被委員長拉出去斃了。

其實抗戰初期,各地軍閥像他這樣不戰而逃的人很多,不止韓復榘一個,是普遍情況。但絕大多數人都沒有出什麼問題,只要保存了實力,就算是委員長批評也罷,並不會真的加罪於這些人。

對委員長來說,這些軍閥的地盤和軍隊本來也不受他控制,所以丟還是沒丟,委員長只有面子問題,並沒有什麼實質性的損失。反正不丟委員長也插不上手,丟了委員長也沒什麼損失,所以大多數情況下委員長都不是太在意。


張學良的東北,湯玉麟的熱河,宋哲元的河北,韓復榘的山東,閻錫山的山西,都是這種情況。他們雖然表面上已經歸屬於國民政府,軍隊也在國軍編制序列之下,但是都是自己佔地為王,割據一方,只要不公然反對委員長,委員長也就是睜隻眼閉隻眼,能湊合就湊合。

但是從九一八之後,委員長就開了個很壞的頭,這就是張學良因為失去了東北的根據地,而在關內又沒有固定的地盤,只能在關內被人掌當槍使,到處幫委員長打內戰,和僱傭軍都差不了多少。

更糟糕的是,1932年,馮玉祥組織舊部抗日,委員長不但沒有給予任何支持,反而和日軍前後夾擊,消滅了馮玉祥的軍隊。這對各地軍閥的觸動是比較大的,意識到無論如何都要保住自己的地盤和軍隊,否則就和張學良一樣,會變成喪家之犬。


軍閥平時雖然不聽委員長的,但是戰爭來了,他們就把委員長當領導了。各地軍閥在抗日戰爭開始之後,如果日軍入侵自己的地盤,首先的反應都是向委員長彙報,並且要求園長給你實質性的支持,這當然包括給錢出兵。

委員長也不傻,當然,只是口頭上要求他們嚴防死守,寸土不失,但是實質性的支援一點也沒有,既不給錢,也不出兵。各地軍閥當然本來也沒有指望委員長能有什麼實質性支援,所以主要目的就是甩鍋,一看目的達到,就自己先轉移了,保存實力去了。

問題出在,別人雖然這麼幹了,但是委員長和輿論批評,多數也都是解釋一下,搪塞過去就行。韓復榘倒好,委員長責怪他一槍沒放就丟了山東,他直接回懟委員長也丟了南京。而且南京是當時的首都,國際影響更糟糕。所以委員長面子上掛不住了,就讓人把他拉出去斃了。


蕭武

2011年5月15日,北京萬安公墓,韓復榘的後人為韓復榘墓換上了新墓碑,墓碑上韓復榘的一生是這樣的:

韓復榘,字向方,河北省霸州人。7歲入塾讀書,20歲投筆從戎。在辛亥革命中,曾參加灤州新軍起義,此後歷經討袁(世凱)、驅張(勳)、倒曹(錕)諸役。北伐戰爭時期任第二集團軍第三方面軍總指揮,連戰連捷,首佔北京,始有“飛將軍”之譽。38歲任河南省主席,40歲調任山東省主席,41歲授二級上將銜。七七事變後,任第五戰區副司令長官兼第三集團軍總司令,在魯省英勇抗擊日寇,所部傷亡過半。1938年1月,因國民黨內部派系鬥爭,被蔣介石謀殺於武漢,享年47歲。

這一墓碑生平雖說是韓復榘後人的描述,但敢與所謂的歷史說法背道而馳,韓家人此舉卻也絕非是一味偏袒,不論韓復榘死的冤不冤,他們這一舉動至少說明,韓復榘被黑的確實有些冤,各種歷史段子中的韓復榘絕不是真實的韓復榘。

那真實的韓復榘是什麼樣呢?

事實上,韓復榘不是個昏庸無能之輩,主政山東期間,此人還是很勵精圖治,很可圈可點的。

1930年9月主政山東後,韓復榘很快就改組了省政府,並提出了“澄清吏治”、“根本清鄉”、“嚴禁毒品”、“普及教育”四項施政計劃。分而言之,韓復榘嚴令吏治要“務使人各清勤,事無拖沓”、清鄉要“除暴安良”、禁毒要“密查嚴搜,有犯必獲,依法懲治,期速肅清,以挽政風,而救民命”,更值得一提的是他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主政山東期間,他制訂了《山東省各縣強迫兒童入學辦法》,將初小人數從1929年的50餘萬增加到了1933年的100餘萬。

此外,韓復榘還增設了許多完全中學、一所醫學專科學校、八所鄉村師範和四所職業學校,尤其對剛創辦的山東大學,韓復榘也是不遺餘力地給予支持。

單說這四項既除時弊又重根基的措施,如果韓復榘是個粗陋無能之人,他怎麼可能有這樣的著眼點。

如果再和當下做一個比較,韓復榘針對公務員出臺的一系列規定,甚至能讓如今的很多官員汗顏。

韓復榘規定:縣長以下公務員出入不準乘坐汽車或人力車;同僚之間不準稱“老爺”、“大人”,要稱官職或“先生”;不準“浮華”、“侈麗”,要崇尚節儉;不準年關節間饋送禮品;不準機關舉行娛樂宴會;不準冶遊飲宴;不準挾妓觀戲或挾妓侑酒;不準在大街上邊走路邊吸菸;不準公務員家屬佩戴貴重飾品;貪汙500元以上即槍斃等。

看到這些,可能有人問了,既然真實的韓復榘是這樣一個人,那歷史中的韓復榘又為何那麼不堪呢?

可以這麼說,韓復榘攤上了被黑的各種因素。

第一,韓復榘自身的瑕疵被無限放大了。韓復榘這人有個喜好,他喜歡親自接案問案,但韓復榘問案確實有主觀武斷,感情用事,三言兩語,粗枝大葉的毛病,雖然出發點是想為老百姓主持公道,但結果卻搞出了不少冤假錯案。

經民間一發酵,韓復榘的形象就被歪曲了不少。

第二,韓復榘很不幸,他攤上了一個奇葩前任張宗昌。關於韓復榘的很多歷史段子其實都是張宗昌幹下的荒唐事。韓復榘之所以被編排,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山東、天津一帶的大鼓、相聲等民間藝術太發達了,一幫民間藝人為了所謂的喜聞樂見,很時效地惡搞了韓復榘。

侯寶林的《關公戰秦瓊》就是個典型,老百姓總喜歡把民間藝術當歷史銘記。

第三,韓復榘被殺後,他遭到了官方文人有組織的抹黑,可憐的韓復榘,身後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篇幅有限,關於韓復榘是個什麼樣的人在此就不細說了,但有一點仍需要額外強調,韓復榘是一個很有文化的人,很多民國時期的文化大家甚至視他為難得的儒將,少見的學者型將領。

拂去韓復榘身上被黑的部分,接下來咱們來談他死的冤不冤。

性格決定命運!這條法則在韓復榘身上體現的特別鮮明。

西北軍內部有個說法,在韓復榘的字典裡,沒有“怕”字,這個人有“犯上”的毛病。

最終被殺,從某種角度上講,韓復榘也是死於“犯上”。事實上,他犯上的事可不是一樁一件,而是很多樁很多件。

當年發動“甘棠東進”,率領一萬子弟兵,他敢與十幾萬西撤的大軍背道而馳,擦肩而過;馮玉祥雄踞北國,如日中天時,他敢於離他而去;中原大戰結束,西北軍土崩瓦解,馮玉祥走投無路,他敢把馮恭迎到泰山,完全不顧蔣介石感受;石友三被中華民國陸海空軍正、副總司令聯手打垮、通緝,只有他不怕結怨蔣介石、張學良,把落魄的石友三藏進山東省政府;七七事變後,當時備受官方與民間誤解的張自忠逃離日本人控制的北平,首先收留張自忠的又是他——

在那樣一個亂世,這樣一個不屑“小忍”的桀驁不馴之人,其悲劇就是遲早的事,從這個角度講,韓復榘的死不是冤不冤的事,而是性格宿命的事。

用刻薄的話說,他那是對錯不論,作死難活。

當然,韓復榘被殺也絕不僅僅是不抵抗,丟山東那麼簡單。

先說韓復榘被殺的兩個重要誘因,導火索。

第一個導火索是他和蔣介石的私怨。

1936年張學良聯合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韓復榘在此期間不管是私下的表態,還是公開發的電報,對老蔣都極其不友善,可以這麼說,西安事變讓韓復榘與蔣介石之間的嫌隙完全公開化了。

站在老蔣的角度,韓復榘在西安事變期間暗地裡朝自己捅了刀子,睚眥必報點,這就是死罪。

第二個導火索是他和李宗仁的私怨。

1937年8月20日,國民政府頒發四個對日作戰指導方案,在第一號訓令中宣佈將全國劃分為五個戰區。第五戰區即蘇北及山東省。在韓復榘看來,第五戰區司令長官非他莫屬。但是,蔣介石卻突然宣佈長期反蔣的李宗仁為第五戰區司令長官,韓復榘為副司令長官。

韓復榘不服李宗仁,屢次用傲慢且拒聽指揮的做派讓北上指揮的李宗仁顏面掃地。

韓復榘懟人堪稱一流,當年他懟李宗仁的兩封電報雖然很霸道,卻也激起了李宗仁的憤怒殺心。

一封電報,韓復榘聲稱,“全面抗戰,何分彼此”。

二封電報,韓復榘聲稱,“南京不守,何守泰安”。

1938年夏,國民黨在漢口召開特別代表大會時,何應欽就說過,韓復榘被殺,主要是因為他不聽命令,擅自撤退,影響軍心。特別是他得罪了李宗仁,李宗仁告他不聽命令。

而如果拋開私怨,韓復榘在抗戰和棄土間具體表現又是怎樣的呢?

客觀地說,一開始韓復榘還是積極抗戰的,但隨著對日軍軍事實力的認識以及內部傾軋的刺激,他確實走向了不顧大局,擅自撤退,一味保存自家實力的極端。

韓復榘這人有個致命弱點,他總是拋開大局上的意義,用小格局上的小道理與上頭爭鋒相對,表面上他挺有理,實質上確實亂軍心,壞格局。

對於他的擅自撤退,韓復榘是有他自己道理的,他的道理來自於和淞滬會戰以及南京會戰的對比。在他看來,送滬會戰與南京會戰,國軍分別投入了78個師以及14個師,結果仍以失敗告終,他的第三集團軍僅5師1旅怎麼能守住漫長的黃河防線?所以他認為與其死守黃河,悉數被殲,不如有計劃撤退,保存實力,以利再戰。

他持的這套“中國抗戰必須西撤而後反攻”的戰略思想有無道理?

倒是和蔣百里以“三陽(洛陽、襄陽、衡陽)線”為準的理論不謀而合。

但這絕不能構成他擅自撤退的理由。

關鍵時刻,個人己見凌駕於大局統籌,這就是私利凌駕於公利。

再者,因為一個重炮團被調走就撂下不顧大局的牢騷狠話——蔣叫我們在山東死守黃河,抵住日軍,原說派重炮支持的,到快用的時候,忽然抽調走了。他們不守南京,卻叫我們死守濟南,叫我們用步槍跟日軍拼麼?

有一個道理,韓復榘沒有明白,也不能明白,國難之時,犧牲精神是必須,不管因公還是因私,攤到要你犧牲,你就得去直面犧牲!

用所謂的私怨來拒絕犧牲,看似無辜,其實是沒有大義。

難道只有穩賺不賠的時候才能去做有血性的中國人?

在當年,有多少人因為這種狹隘而讓咱們的國家遭受了屈辱!

所以說,1938年1月24日韓復榘以“不奉命令,無故放棄濟南及其應守之要地,致陷軍事上重大損失”被處決,不管中間有沒有私怨陰謀在裡面,他都沒有權利喊冤。

也不要拿那些不抵抗未被處死的人來對比,在利益格局下苟活了下來,那是一份不恥的幸運,它們不能映照罪人所謂的冤屈。

對此,韓氏後人的說法還是挺讓人欽佩的:不管蔣介石出於何種動機,在生死存亡的民族戰爭中,蔣以“不遵命令,擅自撤退”的罪名,追究父親的責任,應無話可說。判決書中把“不遵命令,擅自撤退”定為他的主要罪狀,是沒問題的。因為他的確沒有遵照大本營的命令去“死守泰安”。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這是常識。“不遵命令,擅自撤退”就是犯罪。


黑句本

不管韓復榘死的冤不冤,史論縱橫韓復榘死得其所了。

難以評價的韓復榘

韓復榘這個人物很難評價,在1937年斷然拒絕了日本人提出的“華北五省自治”計劃,在盧溝橋事變後,也曾積極抗日,但是隨後在日軍入侵之時,一槍不發導致山東淪陷,其實和張學良放棄東北如出一轍,遭人唾棄。

作為西北系馮玉祥倒臺後快速崛起的韓復榘,其實是一個很厲害的存在。為什麼說韓復榘厲害,在中原大戰後,作為倒戈馮玉祥的報酬,蔣介石給了韓復榘主政山東的機會,在韓復榘主政山東期間,逐漸排斥中央軍閥,使自己搖身一變又成為新軍閥,和宋哲元一道成為九一八事變後到日本全面侵華前的北方新軍閥。

在日寇對華北侵略逐步升級的情況下,韓復榘和宋哲元一樣,希望通過自身的手段和日本進行外交,從而抵制中央軍進入境內,最終的結局是都無法抵抗日本的侵略,從而喪失了自己的地盤。

蔣介石為何槍決韓復榘?

韓復榘始終提防蔣介石其實也是有原因的,在蔣介石剿匪期間,中央軍所到之處,其實也是當地軍閥被收編之時,因此,以韓復榘的政治敏銳度不可能看不出來老蔣打的如意算盤。

韓復榘深知自己非蔣介石嫡系,意識到,所謂的抗戰其實完全是拿自己當炮灰,為了保存自己的實力,在日本進入山東後,韓復榘選擇撤出濟南,並且放棄長江天險,正如很多人說的那樣,韓復榘的部隊非但沒有抵抗,反而有向蔣介石地盤進軍的趨勢,除此之外,韓復榘還同四川軍閥劉湘秘密聯繫,企圖共同發動反蔣運動。

在河南省高級將領軍事會議上,蔣介石總結:竟有一個高級將領放棄山東黃河天險的陣地,違抗命令,連續失陷數大城市,使日寇順利地進入山東,影響巨大,繼而放棄濟南、泰安、使後方動搖,這個責任,應當有人負擔!

韓復榘聽到蔣介石是要追究自己的責任,立馬說道:“山東丟失是我應負的責任,南京丟失是誰負的責任呢?”蔣介石聲色俱厲地截住韓的話說道:“現在我問的是山東,不是南京;南京丟失,自有人負責。”

會議還沒有結束,蔣介石就指使軍統的人對韓復榘進行了抓捕,幾天後進行了槍決,可以說,蔣介石對韓復榘痛下殺手應該是蓄謀已久。

韓復榘死的冤嗎?

無論於公於私,無論是大局還是小局,韓復榘都應該死,而且是必須死。

首先,在國家危難之時,正是應該眾志成城進行抗戰的時候,全國人民都應該聯合起來,就是桂系一直和蔣不對付的李宗仁、白崇禧等也和蔣達成了共識,滇軍、川軍相繼出川抗日,可以說團結是當時的大勢所趨,但是這個時候,韓復榘還為了個人權力鬥爭,想要進行倒蔣運動,無異於置整個民族的利益於不顧。

其次,韓復榘在抗戰過程中為了保存個人實力,的確是表現出的消極抗日,的確有背當時的抗戰大局,當時全國抗戰情緒高漲,如果這個不抵抗,那個也不抵抗,那麼,整個中國還有哪裡可以抵抗?

而且,蔣介石抓捕韓復榘的地方也很特別,並不是秘密處決,而是在抗日協調會議後進行抓捕,並且是國民黨高層組成軍法會審,其中有何應欽、鹿鍾麟等。其意圖很明顯,就是拿韓復榘開刀,殺雞儆猴!

韓復榘被槍決給國民黨軍的各軍閥敲響了警鐘:凡是為保存嫡系勢力,消極避戰者必受到應有的懲罰!所以,史論縱橫認為,不管韓復榘死的冤不冤,的確是死得其所了。


史論縱橫

韓復渠死的一點都不冤,他的所作所為,在抗日戰爭關鍵時刻,無異於國賊,罪該萬死。

在處理他的軍事會議上,他反頂蔣介石,南京丟了誰負責?他這種推卸罪過的方法有兩大謬誤:第一、蔣介石是軍事、政治最高統帥,不是韓復渠的同級官員,只要他沒有走向投降路線,就不可能拿一個戰役的得失追究他的責任,如果要那樣子的話,這個世界就沒人能夠當政治領袖了。

第二、南京不是不戰而降,南京保衛戰在最高軍事會議上進行過仔細論證,最高軍事會議一致認為南京根本守不住而建議棄守,蔣介石和唐生智力排眾議堅決打了南京保衛戰,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結果與猜想的一樣,經過血戰,南京沒有守住。

那一定又有人說了,張學良丟失東北為什麼不處理?張學良丟失東北的時候,中國的抗日決心還沒有定下來,國家政權還沒有真正統一,張學良還帶兵二十萬在關內武力調停援蔣。蔣介石當時的政策還是攮外必先安內,無論是蔣介石還是張學良都低估了日本要吞併中國的野心。他們還以為只是像中東路事件一樣的利益糾紛,以為日本得到利益就會滿足,沒成想日本不但吃掉了整個東三省還向熱河進軍。

這個時候張學良發動了抵抗戰爭,但是大勢已去,熱河行省主席湯玉麟又一心保命護財,拒絕執行命令逃跑,還被國民政府全國通緝。最後在洶洶民意之下,蔣介石將僅次於自己的國民革命軍副總司令張學良撤職,由張學良一個人背了鍋。

韓復渠守山東的時候,是全國統一了抗日戰線,和日本決戰到底的戰略已經確定,而且正在準備徐州會戰的關鍵時刻,最高軍事會議確定的方案並下達死守山東的軍事命令的情況下他不放一槍就放棄了濟南、泰安,不但拒絕執行軍事命令還全面影響了徐州會戰的統一部署。說重一點,韓復渠棄守山東改變了整個抗戰格局,本來臺兒莊會戰、徐州會戰都可以打贏,因為山東棄守,全盤牽動。

所以,韓復渠為一己之私、保存實力丟失山東罪該萬死。











謝金澎

先糾正一下,是韓復榘,而不是韓復渠。

客觀地說,韓復榘死得也冤也不冤。

說他死得不冤,是因為他為了保存實力,棄守山東,讓日本人輕而易舉地佔領了山東全境。軍人有守土之責,韓復榘不戰而退,按律當斬。從這個角度講,他死得不冤。

說他死得冤,是因為當時不抵抗的將軍並非只有他一人。包括老蔣,連都城南京都放棄了。就像韓復榘所說:山東丟了,我負責;那麼南京丟了,誰負責?(大意如此)。

韓復榘被殺,並非僅僅因為丟了山東,而是因為他和老蔣之間的矛盾激化到了極點。從這個意義上說,韓復榘死得又有點冤。

韓復榘和老蔣的矛盾是怎麼產生的呢?

事實上,韓復榘和老蔣一直是貌合神離的。

韓復榘本屬西北軍,是老馮的愛將。當時,老馮手下有十三名愛將,人稱“十三太保”。這些人,都是由老馮一手提拔起來的,因此都曾對他忠心耿耿。

但是,老馮這個人比較霸氣,身上有著強烈的家長作風。即便對於韓復榘這樣的高級將領,也是動輒打耳光,罰站。

這讓韓復榘覺得很沒尊嚴。時間長了,他的不滿情緒日益加深,後來就背叛了老馮,投靠了老蔣。

老蔣這個人,心裡一直有個小算盤。誰是嫡系,誰是雜牌軍,他心裡門兒清,而且很明顯的區別對待。

作為雜牌軍的韓復榘,對於老蔣的心思看得很清楚,對於自己的處境也很清楚。所以,他對老蔣的所謂忠誠是有保留的。一旦老蔣讓他消耗自己的力量,他就不幹了——這也是韓復榘棄守山東的根本原因。

更重要的是,韓復榘不但棄守山東,而且還四處聯絡其他的雜牌軍,謀劃反蔣。

對於韓復榘的這些動作,軍統是一清二楚的。這些情報,戴笠當然都會及時向老蔣彙報。

老蔣也許可以容忍韓復榘丟了山東,但不可能容他反對自己。於是便授意戴笠,用計把韓復榘逮住了,然後就殺了。


趣談秘史

韓復榘這個人怎麼說呢,其實挺可憐的,雖然他不至於被人稱做是名將,但其確確實實也算是一位人物,絕對不是某些書中說道的“主魯期間隨意判案笑話百出、面對日本人不戰而敗”,以至於現代人提到韓復榘就說他是漢奸、賣國賊之流的,但是對於那些熟悉歷史中權臣與君主勾心鬥角的爭鬥的話,我們對於韓復榘的死也就明白了。



首先我們從兩方面來說,韓復榘這個人物絕對厲害,一是他位居馮玉祥十三太保之首,二是他主政山東七年。

韓復榘早年追隨馮玉祥發的家,手裡掌握西北軍重兵,因為能征善戰,在北伐之際也是非常厲害,多次打敗奉系軍閥張宗昌和李景林,其更是率先擊退奉軍,攻入北京南苑。而當時馮玉祥就覺得他韓復榘再厲害,還不是自己的手下,自己便撤掉了韓復榘的職務,來襯托自己的領袖身份,結果蔣介石這時候對韓復榘拋出了好處,就這樣,韓復榘脫離了馮玉祥集團開始成為了山東的封疆大吏。



不得不說的是,馮玉祥的馭人之術差的要命,作為一個巔峰時期擁有四十萬士兵的大帥,竟然沒有培養出一批死忠,這一點,蔣介石比他厲害多了。

而韓復榘在主政山東之後,就成為了地地道道的軍閥,手裡軍隊發展到了數十萬,其雖然沒有像李宗仁等這些人物倒蔣厲害,但對蔣介石也是明防暗防,這種矛盾不光體現在了韓復榘和蔣介石的身上,在所有軍閥和蔣介石的國民黨中央都有體現。而蔣介石一直在等一個機會啊,這個機會直到抗戰爆發,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山東處於華北,在全面抗戰爆發後,韓復榘被任命為第五戰區副司令長官,奉命參加抗戰。而在前期,韓復榘確實和日本人打過多次血戰,其的嫡系部隊損失慘重,結果蔣介石的中央軍又遲遲不肯救援,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指揮的又不是自己的桂系人馬,所以也不心痛,就讓韓復榘誓死抵抗,結果韓復榘抗命,李宗仁隨即報告給了蔣介石。而在這種情況下,韓復榘對於蔣介石的心思是極其清楚的,無非是借抗日之名排除異己,所以他才下令撤退了,但是他怎麼也沒有想到蔣介石會狠心對自己痛下殺手。

這就是蔣介石的厲害之處,可謂毫不手軟,把一位當年好歹幫過自己的將領就一聲不吭的殺了,並且給按上了一系列名頭,可謂是薄情寡義,而這對蔣介石最直接的好處就是所有軍閥都開始拼命抗戰了,不敢在保存實力,並且在抗戰勝利後,蔣介石的嫡系王耀武開赴山東,可謂一舉數得。



而反觀韓復榘這個人呢,他死的到底冤不冤,我們也很難說,因為在抗日大計面前,全國民眾無論何人皆有責任,而韓復榘身為一方軍政首腦,他的義務更是責無旁貸義不容辭,但其最終為了保存實力,卻選擇了撤退,這注定是恥辱的。但我們也不能說這韓復榘一槍不放就跑了,甚至是一位賣國賊。

他確實是有過貢獻的,但作為舊式封建軍閥,他只不過是沒有走出軍閥的狹隘,這也註定了他的悲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