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爲什麼對陳玉成勸降,卻把投降的李秀成殺掉?

榮耀6174

在封建社會,皇權至高無上。因此,針對挑戰皇權的罪行——造反,懲罰力度也最大。一般來說,造反者不但本人會被處死,祖先和後代都會被嚴懲。比如太平天國之戰初期,咸豐皇帝曾經親自下旨,要求兩廣地方官挖掘洪秀全、韋昌輝等人的祖墳。又比如石達開未成年的兒子雖然按照大清律沒有被處死,卻也難逃成年後被閹割的命運。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法律出臺,自然是因為統治者想讓臣民們懂的,造反將會付出多大的代價。

所以說,陳玉成兢兢業業從事造反行業十幾年,殺死清軍大員無數,一旦被俘,竟然會受到勸降的優待,這是在鼓勵廣大清朝人民造反,還是在鼓勵廣大清朝人民造反?

所謂陳玉成被勸降,最早出自民國期間無名氏所寫的小故事《陳玉成被擒記》。之後,無數文學家頗為喜歡這個梗,便在很多小說、戲劇、小人書中反覆使用。所謂謊言重複一千次就是真理,陳玉成被勸降也就讓很多人都深信不疑了。

苗沛霖俘獲陳玉成後,把他送到了勝保的大營。勝保一向喜歡招降納叛,然而,即便是勝保,腦袋裡也絲毫沒有飄過一絲勸降陳玉成的念頭。勝保滿心打算的,是大張旗鼓把陳玉成送到北京,彰顯一下自己的功勞。

然而,朝廷一則怕夜長夢多,二則陳玉成自安慶保衛戰之後屢經失敗,在太平天國地位下降,已經失去了獻俘的價值,所以朝廷命勝保就地處決陳玉成,並把他的人頭送到湘軍大營。當時,恭親王弈訢主政,他對勝保頗有保全之意,特地在一封600里加急密諭中向勝保解釋了這樣的做的目的。

原來,安慶保衛戰之後,湘系大將李續宜成為安徽巡撫,李續宜的哥哥李續賓在三河之戰中死在陳玉成之手。恭親王希望勝保把人頭送給李續宜,藉此與湘系搞好關係。

所以說,陳玉成被俘後,圍繞他的處置,只有獻俘和就近處決兩種爭議,勸降是不存在的。

因此,李秀成被俘後,才會借寫自述的機會,曲折的勸曾國藩造反。因為他知道,只要曾國藩是清朝的臣子,自己無論投降還是大義凜然,都難逃一死,只有勸對方造反,自己對於曾國藩來說才有利用價值,自然也就不用死了。


雁小驢

其實原因很簡單,那就是陳玉成被俘虜的時候,太平天國還沒有完全滅亡,所以需要招降陳玉成去瓦解太平天國。李秀成被俘的時候,天平天國的首都天京城(南京)已經被攻破。

太平天國後期,因為洪秀全領導的失誤,也因為石達開帶領大部隊出走,太平天國急需新的有生力量。

為了拉攏一些地方武裝組織,就開始大肆封王。苗沛霖和李昭壽就是當時捻軍部隊中的一部。

  • 陳玉成被叛徒所害

1862年,陳玉成的部隊與曾國藩的部隊作戰,屢次失敗。曾國藩的部下鮑超多次挫陳玉成的銳氣。苗沛霖見太平天國大勢已去,安徽失守,就主動投降勝保,並設下圈套命陳玉成就範。

苗沛霖建議陳玉成與他一起攻打壽州,苗沛霖說,打下壽州,陳玉成就不必固守廬州,可以互為犄角之勢。陳玉成不明就裡,答應了苗沛霖的建議。結果,陳玉成剛進入壽州,苗沛霖的侄子苗天慶就穿著清朝的官服出來,讓英王陳玉成降清。

陳玉成大怒,指著苗天慶的鼻子說,你就是無賴小人,牆頭草。隨後,陳玉成就被清軍俘虜。勝保本打算招降陳玉成,但是陳玉成說,你勝保是我手下敗將,幾次險些喪命,還有一次穿著女人的衣服出逃,你為何讓我投降。


勝保羞愧難當,最後上報清廷,在河南延津縣英勇就義。(以上故事參考《被擄紀略》)。

  • 李鴻章殺降

這其中還有一個小插曲。後來,李鴻章等人利用太平天國叛徒殺害慕王譚紹光,進入蘇州,郜永寬、汪安鈞等八王出迎。結果,這些人因為賣主求榮而被李鴻章殺掉。當時有人就勸李鴻章,說你的老師曾國藩對太平天國的俘虜都是友好款待,招降他們,目的是讓更多太平天國將領投降。你為何要殺掉他們?

李鴻章說,這些人沒有氣節,因此要殺掉。從這個故事裡面,也可以看出當時清軍為何要招降陳玉成。

  • 李秀成戳到了曾國藩的痛點

至於李秀成被俘,是在天京城坡之後。據說,李秀成被俘之後,說只要不殺自己,可以招降舊部。後來,李秀成還寫了一個《自述》,在《自述》中,李秀成詳細說了當年打仗的經過。其中,有很多不利於曾國藩的地方(曾國藩在天京城坡之後,為了獲得財物,曾將天京付之一炬),因此,親自動手修改了《自述》,並匆匆殺掉了李秀成。


兮兮說事兒

1856年天京事變後,很多人以為,太平天國失去了這幾位重要人物,尤其是石達開的出走,將從此一蹶不振,用不了多久就會被清軍徹底擊垮。

但是,以李秀成、陳玉成為首的一批年輕將領,卻有著令人出乎意料的軍事才能。他們接連攻陷清軍的江南、江北大營,使得戰局又重新變得撲朔迷離了起來。

然而,李秀成和陳玉成之輩,能在戰術上延續太平天國的命運,卻無法在戰略上力挽狂瀾,最終還是難以避免地走向滅亡。

1862年,陳玉成在安慶兵敗,因錯信練軍首領苗沛霖,被出賣給清軍。

根據《勝保事類記》的記載,陳玉成臨死前,沒有流露出絲毫畏死之態,最終就義。但其實,就算他乞降,清廷也未必會答應,畢竟他們可是造反的主要人物,即便現在還有用處,等將來,肯定是要清算的。

1864年,天京城破後,李秀成也被清軍俘獲,成了湘軍統帥曾國藩的階下囚。李秀成並未表現出陳玉成那樣寧死不屈的態度,他向曾國藩乞降。

但是,曾國藩本意是想殺掉李秀成,不接受他的投降的。一向做事謹慎的曾國藩,最後選擇殺掉李秀成。


平沙趣說歷史

文/搞哥讀史

英王陳玉成和忠王李秀成,是兩位後起之秀,也是太平天國經歷天京事變,翼王石達開出走之後,太平天國後期的兩位重要年輕將領。若非有此二人勉力支撐,太平天國的壽命,可能還要短上幾年。

在太平天國定都天京時,天國的高層已經開始腐化,失去了繼續與清廷對抗的銳氣,轉而一直在內耗和權力鬥爭。在這種腐朽的環境之中,陳、李二人即便個人能力再出眾,最終也還是難逃兵敗被俘的結局。

陳玉成和李秀成被俘後,不同的態度,同樣的結局,值得玩味。

一、

太平天國將領被俘後的命運,和當事的清軍主帥有很大關係。

英王陳玉成,是在安慶被曾國荃所敗後,轉投苗沛霖,結果被苗沛霖出賣給勝保的。

勝保是什麼人呢?此人是晚清著名的旗人將領,在支持慈禧垂簾聽政中出過大力的。這人打仗一般般,但特別會招降敵將。其中李昭壽、張元龍、薛之元、苗沛霖、宋景詩等一大票捻首,都是勝保招降的,而其目的,也無非養寇自重,自抬身價。他招降的這些人,大多數後來也降而復叛了。

對陳玉成這樣一條大魚,勝保自然是不會放過的,但沒有招降成功,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陳玉成忠於太平天國,寧死不降;二是朝廷下發了諭旨,要求勝保將陳玉成凌遲處死,而非招降他。

結果勝保還不死心,想搞個“獻俘大典”,把陳玉成送到北京邀功,結果被痛批了一頓。朝廷再次申斥勝保,立刻將陳玉成凌遲處死,最終陳玉成的囚車在進京途中被攔下,處死於河南延津。

二、

而忠王李秀成,和陳玉成的境況又完全不一樣,俘虜他的人,是湘軍的主帥曾國藩。

曾國藩做事,比勝保要細密得多。復活李秀成後,曾國藩就讓他待在牢房裡寫思想彙報,寫了好幾萬字,曾國藩自己改了一些、刪了一些,把供詞上交給朝廷後,馬上就把李秀成處死了。

面對李秀成不知真心還是假意的投降,曾國藩拒絕接納,主要有幾個原因。

第一,捕獲李秀成時,洪秀全已死,天京已破,太平天國宣告了滅亡,李秀成作為敗軍之將,招降他對清廷而言沒有太大價值。

第二,雖然李秀成聲稱,願意為清廷收服太平軍數十萬遊勇,但在曾國藩看來,用這個人的不確定性太大,萬一他招納遊離各處的太平軍後,太平天國死灰復燃,曾國藩將得不償失。風險大於收益的事情,曾國藩不幹。

第三,因為湘軍聲稱在天京城中未發現天王寶庫一事,曾國藩遭到很多猜忌,有人以為他是想偷偷留著寶藏,藉機舉旗反清。如果再招納李秀成這樣一個敏感人物在手下,將會有更多的猜疑。曾國藩既無心也無力反清,所以也就不必留李秀成在身邊,自找麻煩了。


搞哥讀史

陳玉成投向與否都是一個樣,只不過陳玉成看得比較明白罷了。

陳玉成是太平天國後期非常著名的將領,太平天國能撐過十個年頭,他有一半的功勞,此人作戰勇敢,有勇有謀,是個不可多得的將才。

只可惜,在太平天國後期,由於太平天國內部的問題,致使太平天國的覆滅。

而清王朝對於太平天國的俘虜,其實態度非常明確,那就是殺!決不姑息。

其實從這點上看,陳玉成早就看透了這點,所以乾脆不投降,還破口大罵。而李秀成則心存僥倖,最後雖然寫了投降書,並且透露了太平天國大量的機密,但最後還是沒有逃脫被殺害的命運。

其實,一個敢於造反的人,應該早就想好了自己的身家性命都被壓在了生死的賭桌上,這裡不會有什麼憐憫,只是無情的殺戮。歷史從來都是如此。



大鬍子說史

這是滿清政府卑鄙無恥的手法,沒有利用價值的,只有殺掉。

滿清政府對待國家內暴動的異己分子,歷來採取殘忍酷刑,想以此震懾底層民眾,杜絕他們反抗的念頭。而為當局服務的那些“狗奴才”,為了表達對主子的忠心,就兇殘對待底層民眾,用盡各種酷刑,毫無人性可言。

太平天國後期,經過內訌後的領導層,多已經失卻民心,變成帶有匪性而又貪腐的軍閥。因而,很多人才都紛紛流失,太平天國覆滅已成定局。

對於青年優秀將領陳玉成與李秀成,都是天京淪陷後投降或被俘。投降後的李秀成,已經毫無價值,被湘兵將領曾國荃(曾國藩族弟)用矛凌遲。而被俘的陳玉成,因為還有餘部在外抵抗,勸降他,可以動搖餘部抵抗意志。因而勸降辦法。自然,陳玉成知道,不投降是死,投降也是死,因而“拒絕投降,英勇就義”。

滿清政府對義軍態度義行不一,極端殘酷的方式,也使英、法、美、俄等洋人震驚。當然,雖然有不滿,那是清國之事。


憤怒野虎

1862年英王陳玉成於壽州今安徽壽縣遭軍閥苗沛霖誘捕,隨即獻俘至清軍大將勝保處。

他被俘後審訊他的清廷官員對他感覺頗佳,對其人評價到:貌極秀美,長不及中人,談吐極風雅,熟讀歷代兵史,侃侃而談,旁如無人。我們的這位英王不僅長的帥,而且風度翩翩,個人氣場爆棚。

勝保雖然是滿人卻很欣賞陳玉成的才華與為人,頗有一英雄相惜之情,以高官厚祿勸他投降,英王道:大丈夫死則死爾,何饒舌也!此等氣魄雖為敵人也很欽佩。

勸降不成,勝保只好將陳玉成解往京師,途中清廷下諭令將陳玉成外死,死時年僅26歲。

反觀李秀成立馬高下立判,他被湘軍俘獲後還心存幻想企圖勸曾國藩起兵反清而苟全身家性命,文正公何等精明之人,焉能不察秀成之用心,雖欲偷生,無奈失敗的鳳凰已不如雞,曾國藩為了自保,為了邀功必殺秀成無疑,可憐忠王晚節不保,辜負了一世忠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