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客榜月度榜單:首推揚之水《物色》用考古學成果研究文學作品

本月布客榜呈上今年4月出版新書。


布客榜月度榜單:首推揚之水《物色》用考古學成果研究文學作品

《物色:金瓶梅讀‘物’記》 揚之水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一粒珠花 一個世界

細心的讀者會很容易注意到這本書副標題中,“物”字特意用引號標出。這可理解為強調,也可理解為此物非尋常物,以與主標題中“物色”一詞相匹配。

“物色”源出於《禮記》,即:“視全具,案芻豢,瞻肥瘠,察物色,必比類,量小大,視長短,皆中度。”此“物色”指祭祀用牲畜的毛色。

到《文心雕龍》時,《物色》則成專章,列為“賦”的十五類之一,與宮殿、江海、鳥獸、田獵、遊覽等並行。所謂“春秋代序,陰陽慘舒,物色之動,心亦搖焉”。此時“物色”已從牲畜毛色升格為自然景色。

考察其中變遷,可知“物色”從一開始便被寄情,言物實為言己,只是由小及大,漸成可合法吟詠的題材,進而層積成巨大的抒情傳統。其興味在於:以無限的“物色”,賦予有限的生命以自由。

然而,在現代社會中,這個抒情傳統已難賡續。

一方面,人已大大勝於物,當物被片面解讀為物理、物力時,“物色”也就失去了被寄情的可能。

另一方面,“物色”已被排斥出現代生活,只在休閒時偶爾浮現。相比“物色”,我們更熟悉高度單調的格子間、汽車、公路和水泥盒子,在它們的磨礪下,現代人對於“物色”的感受力正日漸衰退。

由是觀之,可知《物色:金瓶梅讀“物”記》的價值就在於:它試圖重建“物色”之美,喚醒我們對於“物色”曾有的那份敏感。

書中所及,皆為明代的帽子、鞋尖上的刺繡、文玩、名片匣子、酒壺、珠花、簪子之類,從《金瓶梅》中找根據,輔以文物圖片,給讀者以闖入明代超市之感,而這又確確實實是前輩們的生活,在他們過分的繁瑣背後,是過分的從容與優雅。

從物質文明史的角度讀古小說,或稱為“識小”,非罕見路徑,但揚之水先生考證繁密、筆筆紮實,擅在原文本之上別立境界。對於學者,它是極好的論文,對於普通讀者,它又是“物色”的教科書。

首先,“物色”是變化的概念,不動則不足以搖心旌,只是我們生活在一個飛速的時代中,相比之下,四時變化、陰晴圓缺、花開花謝便顯得有些緩慢,唯有跨越更大尺度歷史的“物色”,方能喚醒人們對變動的敬畏。面對《物色》中五百年前的舊物,頗有“江山留勝蹟,我輩復登臨”的滄桑,而那恰恰是“古今之變”的結點,跨過去了,一切便再也無法復歸。

其次,“物色”離不開“與心徘徊”,作者將頭面、裝飾寫在最前面,因為妝容之美最易打動心靈,作為後人,我們只能用想象拼出曾經的圖景,則不能不動於心。

再次,“物色”離不開“以少總多”,雖一件文玩,也是無數代人的選擇堆積而成,時代背景消失了,則他們當初為什麼這樣選擇的原因也變得模糊。玩味其中丘壑,並不亞於山水,特別是當自然的山水已被佔盡,餘者又被包裝成風景區的背景下,也許身邊的趣味更勝於遠方。

確實,在《文心雕龍》的《物色》中,還需“江山之助”,而《物色:金瓶梅讀“物”記》則聚焦於日常用具。只是“江山”對於現代人來說,已成陌生之物,甚至連小說、詩歌中的景物描寫都在大幅衰減中,可見,山水之路已不通行,而沿著一根簪子,或許更容易到達過去。

布客榜月度榜單:首推揚之水《物色》用考古學成果研究文學作品

《廣州貿易:中國沿海的生活與事業 1700—1845》(美)範岱克 江瀅河 黃超 譯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清代的大部分時間,廣州是中國對外貿易的唯一港口。有關鴉片戰爭之前的中外關係史已經被學界多次予以展開,而該書從特別的視角切入,聚焦於廣州一港,利用極為豐富的多語種資料,重建了廣州貿易在18至19世紀上半葉的日常運作。它揭開了包括引水、買辦、通事,到大班、行商和海關官員等在內的所有參與者的日常生活,通過這些實踐和程序,重新審視和反思了廣州及清代對外貿易體制的成功和失敗。而彭慕蘭認為,這部作品論述了在廣州的東南亞人、西方人和中國人如何互動,合法和非法的貿易如何在廣州協同共生,“過去那些只關注中英衝突的老一套論調,看起來需要重新檢討了”。

布客榜月度榜單:首推揚之水《物色》用考古學成果研究文學作品

《紅髮女人》(土)奧爾罕·帕慕克 尹婷婷 譯 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紀文景

《紅髮女人》是諾獎得主帕慕克的第十部小說,已經在他腦海裡醞釀了30年,起自他在1988年見過的一對情同父子的挖井人。《紅髮女人》也講了挖井人的故事,井成為一種意象,罪惡和恥辱在黑暗中暗流湧動,伺機噴湧而出,而主人公和紅髮女人的相遇,變成了一口讓他一生不得安寧的井。帕慕克一如既往在小說中投射入他的政治關懷與思考,但在這部作品中,他重新回溯了經典傳說的資源,以此構成敘事的基石。和他之前的經典作品相比,《紅髮女人》中有一種寓言般優雅而精準的感覺,更能觸動人的精神世界。

布客榜月度榜單:首推揚之水《物色》用考古學成果研究文學作品

《古代世界:追尋西方文明之源》(英)理查德·邁爾斯 金國 譯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古代世界》可看作一部世界古代史的入門讀物,講述了浩瀚文明的史詩典故,以及一座座塑造了今日世界的都邑城垣。人類進步的歷程是一條充滿了開化啟蒙與暴戾恣睢的征途,蓋世偉業,血流成河,相互交映。作者追溯至遙遠的過去,那些人物和地點或流芳百世或遺臭萬年,在通俗流暢的敘述中紛紛變得鮮活起來。從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的首座城市到古埃及的死亡祭儀,從發明字母的腓尼基航海者們到殘忍暴虐的亞述帝國,繼而一路至雅典和羅馬這些偉大的城邦國家,人類通過選擇與陌生對象一同生活於大型的城市社群之中,揚長避短,開啟了文明並塑造出現代世界。

布客榜月度榜單:首推揚之水《物色》用考古學成果研究文學作品

《蘇珊·桑塔格全集》(美)蘇珊·桑塔格 黃燦然 等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

布客榜月度榜單:首推揚之水《物色》用考古學成果研究文學作品

《羅馬與中國:比較視野下的古代世界帝國》(奧)沃爾特·施德爾 主編 李平 譯 江蘇人民出版社

《羅馬與中國》是一本關於早期中國與古羅馬帝國比較研究的論集,內容涉及政治、法律、社會經濟和思想文化等多個向度,提供了重新觀察、審視和反思中西方中古歷史的新視角與新方法。書中共收錄7篇專論,雖然沒有對兩個帝國的運作進行系統的分析,但最重要的是,充分運用了比較的視野看待問題,通過比較表明:兩大帝國時代大抵相仿,都控制著空前巨大的領土,展開行之有效的行政運作,甚至出現了類似的困境,同時也都需面對相似的外族入侵問題。這一橫向比較的視角,給歷史研究在描述的清晰性和因果分析的堅固性上帶來重要助益。

布客榜月度榜單:首推揚之水《物色》用考古學成果研究文學作品

《明亮的泥土:顏料發明史》(英)菲利普·鮑爾何本國 譯 譯林出版社

同是黃色,藤黃、鎘黃、鉻黃、檸檬黃有什麼區別?梵高的《向日葵》使用了其中哪種顏料,以至於褪色到我們今天看到的樣子?科普作家菲利普·鮑爾從化學角度切入藝術,舉以豐富例證、典故與軼事,讓調色板上的無名英雄列隊登場,以外觀、氣味、質地和名稱彰顯了顏料迷人的物質屬性。這部有趣的作品講述了各種顏料的發明和改良過程及其在藝術與更廣範的社會生產中的運用,讓我們看到化學工藝如何催生了西方繪畫的顏料系統,重要藝術家、畫派如何接受並使用新材料。藝術和科技相互促進,名畫背後的科技革新,給我們帶來了理解西方藝術史的獨特維度。

布客榜月度榜單:首推揚之水《物色》用考古學成果研究文學作品

《日本之鏡:日本文化中的英雄與惡人》(荷)伊恩·布魯瑪 倪韜 譯 上海三聯書店/理想國

強調禮節、秩序及儀式,溫柔文雅、合群順從的日本人,其大眾文化中卻處處糅合了極端病態的暴力與色情美學。《日本之鏡》通過對日本電影、戲劇、文學、藝術、流行文化、神話傳說等進行有趣的探討和鞭辟入裡的分析,剝開附在日本文化表面的層層面紗,解釋日本民族這些兩極又矛盾的文化特性,同時勾勒出日本人如何映照出自身的樣貌。作者伊恩以幽默的文筆,對日本大眾文化中病態怪誕的行為提供了一個與眾不同的解釋,揭示這個被迫溫文爾雅的民族如何藉由“人為”的風格化與儀式感,尋求壓抑自我的解放。

布客榜月度榜單:首推揚之水《物色》用考古學成果研究文學作品

《基辛格:理想主義者》(英)尼爾·弗格森 陳毅平 譯 中信出版社

在大眾的普遍認知中,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是一位現實主義者,但在弗格森看來,至少在前半生,他是一位康德式的理想主義者。在弗格森這部為基辛格寫就的傳記(上半部)中,可以看到一個初入白宮的猶太青年政治家形象:他經歷了顛沛流離的少兒時代,長大參軍參戰、成為大學教授,再到成為美國政壇的新星。作者循著這一履歷,著重於基辛格深受歷史研究和理想主義哲學研究影響的思想軌跡。關於基辛格的作品已有很多,但這本書的作者掌握了豐富的資料,查閱到大量未經披露的基辛格的私人文件,還對基辛格本人做過多次長時間專訪,具有相當的可信度。

布客榜月度榜單:首推揚之水《物色》用考古學成果研究文學作品

《龍廷洋大臣:海關稅務司包臘父子與近代中國(1863-1923)》(英)查爾斯·德雷格 潘一寧 戴寧 譯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晚清的中國海關由英國人掌控,高管幾乎全是歐洲僱員,名義上是中國的“洋大臣”。作為海關總稅務司赫德臂膀的包臘便是其中佼佼者,其子包羅則是赫德繼任者安格聯的心腹,常年代理稅務司職責。英國學者查爾斯·德雷格通過蒐集大量中國海關文獻、家族檔案和口述資料等,講述了包氏父子效力中國海關的故事,進而呈現中國海關洋員群體以及當時的政治、外交和沿海通商口岸的社會變遷的面貌。珍貴的是,這部作品展現出的是一個外國人眼中的中國近代史,包臘父子的日記按照典型歐洲人的敘事風格進行講述,生動有趣,作為對照和補充,讀來亦可反觀自身。

布客榜月度榜單:首推揚之水《物色》用考古學成果研究文學作品

《山本》賈平凹 人民文學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賈平凹新作《山本》是為秦嶺立傳的作品,浸潤了他對自己所生長的這座大山的深厚感情。小說講述了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秦嶺山中一個叫渦鎮的地方,在軍閥混戰的亂世裡,頑強自保卻最終毀滅的命運,如賈平凹一貫手筆,氣韻飽滿,蕩氣迴腸。值得一提的是,他在書中對於秦嶺山水草木、溝岔村寨的勾畫,對當地風物習俗的描寫,清晰而生動,仿若一部秦嶺風物誌,令人讀來如置身其中。

布客榜月度榜單:首推揚之水《物色》用考古學成果研究文學作品

《我的一生略小於美國現代史:凱瑟琳·格雷厄姆自傳》(美)凱瑟琳·格雷厄姆 蕭達 譯 民主與建設出版社/後浪

凱瑟琳·格雷厄姆是《華盛頓郵報》的前發行人、董事會主席,被認為是“美國新聞界最有權勢的女人”,在男性主導的職場上,成長為在相當程度上改變歷史的女性榜樣。她一手打造媒體帝國,與12任美國總統談笑風生,與各界精英私交甚篤,小布什曾說:“總統們來來去去,而她知道他們所有的一切。”作為主流大報的掌舵者,她也是那個時代不可或缺的當事人和記錄者,帶領郵報在五角大樓文件洩露、“水門事件”等新聞事件中堅守媒體良知,奮力抗爭權威,從新聞角度重現美國當代史。該書出版後曾獲普利策獎。

布客榜月度榜單:首推揚之水《物色》用考古學成果研究文學作品

《虛擬的殿堂:南宋畫院之省舍職制與後世想象》(美)彭慧萍 北京大學出版社

藝術學者彭慧萍站在宏觀的歷史視角,以時局變遷下南宋官制異動為經,以宮廷畫師的職官遷轉、調度運作、畫藝薪傳為緯,剖析為何宋室南渡,朝廷無法復置如同北宋翰林圖畫院,省舍獨立的實體畫院。研究結果表明,南宋由“御前畫師”、“非御前畫師”兩大模式供職宮廷,為遠紹唐代、汰換北宋、孕育元明清宮廷繪畫機構運作機制的搖籃推動者。此一運作模式,在宋亡後不斷轉型,由御前畫師蛻變為後世對南宋實體畫院制度的想象。全書文字古典優美,視野宏闊而目光銳利,讀之恍若置身南宋。

首先推薦的是揚之水的《物色》,揚之水多年來致力於文物考古,用考古學成果來研究文學作品,從她這部充滿趣味的新作中,我們可以一窺究竟。她將目光聚焦於明代奇書《金瓶梅》的名物研究,《金瓶梅》向來以對明代社會生活豐富瑣細的描寫而為人稱道,通過對金銀首飾及床、盒具、酒器等兼以考古學角度的發掘,昭示出文學筆法之外的明代生活風貌。

還有兩位傑出女性值得關注。一位是大名鼎鼎的作家和思想者蘇珊·桑塔格,另一位是《華盛頓郵報》前發行人凱瑟琳·格雷厄姆。上海譯文社出了桑塔格的作品全集,對她的研究和閱讀者來說功莫大焉。格雷厄姆一手打造媒體帝國,親歷“水門事件”等世界性新聞,從媒體角度看美國現代史。這部自傳也是優秀的非虛構作品,獲得普利策獎。

書單中還有一位著名男性,就是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這部新出傳記描繪了他理想主義的一面,在既有傳記中相當少見。

帕慕克的《紅髮女人》,賈平凹的《山本》,一中一外兩位作家的新作撐起了榜單中的文學板塊。作家總是被不斷和自己以前的作品相比,賈平凹更深地回到自己的地域文化歷史中,而帕慕克則在他慣有政治意涵之外,回溯到文化的精神源頭,寫出了一部典雅之書。

歷史方面,本期推出《古代世界》、《羅馬與中國》、《龍廷洋大臣》三部,都出自外國學者之手,借比較史學之眼,洞察我們自己的古代和近代,也睜眼看世界。

科普類和藝術類有一部入選,分別是《明亮的泥土》和《虛擬的殿堂》,各自探究顏料和南宋畫院的歷史(其實顏料史也和藝術史有交叉),一通俗一學術,從某個角度說,把握住了中外藝術的“外在”和內核。還有一部有趣的日本文化史讀物《日本之鏡》,闡述日本文化中的矛盾特質,對日本文化感興趣的讀者不要錯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