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昌靈井此地,曾是一座古城,郭沫若曾慕名而來!

許昌靈井此地,曾是一座古城,郭沫若曾慕名而來!

許昌靈井此地,曾是一座古城,郭沫若曾慕名而來!‖老家許昌

文‖榮巖

圖‖劉建益

此地,在民國初期曾被稱為“小上海”,是周邊主要集市和許昌一帶的檔發加工集散地。當年商鋪林立,商賈雲集,車水馬龍,熱鬧非凡。

此地,原本是個村寨,寨牆高兩丈有餘,東西南北各有一個寨門。在西寨門上曾鑲嵌著一塊青石,那青石上刻有“古弧城”三個字。出寨門的高地上,建有一座朝陽寺,寺門朝東,晴天給人的感覺金碧輝煌,霞光四射。

朝陽寺北邊,是一條直通禹州至洛陽的官道,鄰朝陽寺西走百米開外,有一座弧王廟。此廟坐北朝南,捲棚式三開間,廟內供奉弧王雕像,廟門前矗立有三通石碑,村民稱為“蛟龍碑”。

那些石碑,東西兩塊高大,中間一塊低矮。這三通碑,尤其是中間那塊石碑,詳細地記載了我國曆史上西周時期分封領地、建立諸侯國王的過程。

1952年,郭沫若先生從武漢經過許昌曾來到此地,對此地西寨門上的“古弧城”三字,頗感興趣。到弧王廟後,又發現了那裡的石碑,說中間那塊石碑是重要文物。

當時,郭沫若先生了解到此地歸許昌縣第七區靈井區時,就找到了時任區長王忠泰,再三叮囑:弧王廟裡的石碑,一定要保護好……

郭沫若先生慕名而來的地方,就是咱許昌靈井泉店村。

以上這些,是父親和泉店村的鄉親興致勃勃攀談的內容,我站在父親身旁認真聽著……

許昌靈井此地,曾是一座古城,郭沫若曾慕名而來!

89歲高齡的父親有一個強烈的願望,就是到建安區靈井鎮的泉店村去瞅一瞅,看一看。原因很多,一是他聽說泉店村因煤礦採煤要搬遷。二是傳說那裡曾是一座古城,對研究許昌的歷史價值很大。三是泉店是我們許昌發製品加工業的發源地,我爺爺民國初期曾在泉店經商,當時的商號叫景泰發行,父親小時候曾在那裡生活過,對靈井泉店有著割捨不斷的感情。但是,由於他年事已高,身體欠佳,始終未能如願。

今年麥收前的一天,我陪父親終於來到了他朝思暮想的泉店村,了卻了他老人家近幾年來的夙願。

父親叫榮延勳,是原許昌縣文化局的一名退休幹部,年輕時曾在靈井工作過。退休後,他一直關注許昌文化事業的發展,尤其對許昌的歷史遺蹟,情有獨鍾。

那天,我們乘坐我同學的車去了泉店。一路上,父親激動地打開了他記憶的閘門。他告訴我們:

“靈井在中國歷史上燦古耀今,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夏禹遊九州》一書曾記載,夏文化就是從潁水流域發展起來的。”

“靈井是我們‘許昌人’的發祥地,‘許昌人’遺址填補了我國人類發展歷史的空白。”

“靈井的衛靈公廟是戰國時期我國第一位女詩人許穆夫人侄子的行宮。”

“到了漢代,許昌有荀氏‘八龍’,三國有‘建安七子’。”

“到了北宋,唐國公韓憶在陳橋驛喝了趙匡胤的餞行酒後,帶領他的7個兒子來到許昌靈井,才有了歷史上的‘韓氏八鳳’之說。‘韓氏八鳳’死後葬於靈井東北崗上。傳說,明朝許州知州於仳當年訪貧問苦來到靈井,發現了已散落的‘韓氏八鳳’石碑。他下令鄉民把石碑蒐集於靈井大廟內,‘韓氏八鳳’碑才得以保存……”

許昌靈井此地,曾是一座古城,郭沫若曾慕名而來!

話音剛落,車已行駛到了新建的泉店社區路口,呈現在眼前的是一排排整齊劃一的別墅式兩層樓房。那裡的道路四通八達,幼兒園、街心遊園、文化廣場應有盡有。我和父親禁不住讚歎:“泉店新村,真美!”

離開泉店新村,我們驅車沿著許禹快速通道一路向西,循著父親的記憶很快來到了泉店村西門外。時已過午,透過車窗,我們看到幾位老人在已廢棄的橋頭上閒聊。

父親一下車就指指點點地說著泉店的舊事,那幾位坐在橋頭上閒聊的老人也一下子圍攏了過來,迎合著我們,你一言我一語地互相補充印證著自己記憶中的泉店。原本模糊的泉店,在我的腦海中也慢慢清晰了起來,下面我接著本文開篇的內容講。

當時,郭沫若先生雖然再三交待要保護好泉店弧王廟裡的石碑,但半個月後,政府部門來尋這通石碑時,石碑卻莫名其妙地不見了。為此,政府部門責令許昌縣第七區靈井區區長王忠泰寫出深刻檢查。

許昌靈井此地,曾是一座古城,郭沫若曾慕名而來!

王忠泰系軍人出身,打仗很勇敢,卻沒有文化,檢查只能找當時的小學老師代寫。楊堂小學的楊建民老師寫了三次,都不過關。當年,我父親曾在靈井完小教書,接到任務後,代寫兩次檢查,才算過關。

寫的檢查是過關了,但這塊石碑至今依然杳無音信,它現在是否還存在於世,已很難說。惋惜之餘,父親仍心存希望,希望泉店藉此次搬遷能有意外驚喜,這塊石碑可能會失而復得。

此刻,父親的思緒追憶著他少年時的泉店。弧王廟的正門東南角兒是一汪自流清泉,泉水噴湧,形成三四丈寬的水域。潺潺的清泉自北而南,川流不息。冬天,泉水冒著乳白色的煙霧,玉帶般地纏繞著村莊,也許泉店因此得名。

那清澈的泉水經靈井的易劉村、郝莊村和禹州的胡爐村,最終流入潁河,成為潁河的一條重要支流。父親說,他在泉店完小上學時,夏季常到河中洗澡,小河兩岸稻穀飄香,河中魚蝦成群,甘甜的泉水滋養著靈井泉店的一方百姓。

許昌靈井此地,曾是一座古城,郭沫若曾慕名而來!

父親饒有興趣地給我們講起了一個他從父輩那裡聽到的故事。相傳,在明清時期,泉店有一鉅富叫沈萬三。他在河流沿岸置有十頃土地,在河水之上建有九盤水磨,莊稼旱澇保收。有打油詩云:“九盤水打磨,十頃不靠天,若要餓死沈萬三,除非天塌龍叫喚。”沈萬三是鉅富,家住泉店寨西南角。經瞭解,至今還有沈姓後人在泉店居住。

斗轉星移,物是人非,時光流轉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由於人為原因,挖塘治崗破壞了水層,泉店的自流泉最終成了一個乾涸的坑塘,荒蕪的河床無聲地提醒著人們,她曾是一條給人們帶來福祉的川流不息的小河。

在泉店村的古街道上,我們看到泉店也和其它農村一樣,年輕村民大都走出了村莊。他們外出打工的打工,經商的經商,還有不少村民在城裡買了洋房。為此,整個村子顯得寂寥而缺少生機,號稱“小上海”的泉店已成過眼煙雲,封存在了人們的記憶中。

不過,泉店的歷史終究是歷史,雖然知道的人很少,但它永遠存在。在泉店西門外,父親給泉店老人說起朝陽寺,講起弧王廟裡的石碑時,周圍不也聚攏了一些泉店村的年輕人嗎?他們熱衷於聆聽泉店的歷史故事,瞭解泉店那段輝煌的過去。

許昌靈井此地,曾是一座古城,郭沫若曾慕名而來!

離開泉店回許昌市區的路上,坐在車子裡的父親談笑風生,依然沉醉在他和泉店老鄉攀談的興奮裡。看著父親那面帶笑容的臉,我眼前即刻展現出這樣一幅幅畫面——

巍峨高大的泉店寨門,莊重淳樸的古弧城牆,古香古色的明清小街,曲徑通幽,小橋流水。鱗次櫛比的檔發手工作坊,揮汗如雨的商賈遊人,“找頭髮換針咧——”的吆喝聲迴盪在古村寨的上空……

泉店舊址,殘垣斷壁,雜草叢生。幾個年輕人興高采烈地抬著刻有“古弧城”的青石牌匾在其中緩緩前行……

泉店新村,碧水縈繞,綠樹成蔭,村中十幾名大媽擺著方陣在筆直的街道上興高采烈地跳著廣場舞……

許昌瑞貝卡辦公大樓,一排排現代化的發製品生產車間,一群群笑容可掬奔赴車間的瑞貝卡人……

寫於2016年6月

許昌靈井此地,曾是一座古城,郭沫若曾慕名而來!

愛許昌老家,看“老家許昌”。 老家許昌,情懷、溫度、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