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花:大學的意義,我們因何來到這裡

陳春花:大學的意義,我們因何來到這裡

導語:跨入大學校門,學校的氣質就會融入到學生的秉性中,雖然只有短短四年的時光,卻可以為你烙上獨有的氣息,哪怕幾十年後,時光逝去,但你和學校之間已是恆久的盟約,亦如幾世的情緣,絲絲縷縷,纏纏綿綿。(大學報考志願之際,寫給即將進入大學的天之驕子們。)

1

有一個你,溫暖學生的心

細細想來,自己從教已 30 多年,在學校工作時間長了,遇到的學生多了,慢慢覺得,溫暖學生的心,其實是不容易的。

很多人都會認為,學生入讀學校,是為了掌握知識,為了長大成人,為了獲得學位。我不去探究這些說法對錯與否,只是知道,入讀了學校,學生就會有一種學校的味道,這味道可以讓學生有著完全不同的特質。

陳春花:大學的意義,我們因何來到這裡

每一所大學的教授,都用獨特的意志,把溫暖傾注在學校裡和教學中,陪著學生走過知識的殿堂,知性的天空;讓學生學會欣賞豐饒的大地,豐滿的人生;使學生擁有夢想的翅膀,堅實的步伐,善良的秉性以及頑強的意志。

有一個你,溫暖著學生的心,這就是我對學校的感受和期待。在靜籟的夜晚,窺見明亮的星;在明朗的早晨,迎接絢麗的朝陽;在寬敞的教室,汲取豐厚的知識;在寬廣的校園,錘鍊健壯的體魄。畫一般流過的歲月,雕刻屬於學生們的情節,也讓溫暖就這樣恆久地溫存著。

學校就是這樣的溫度,暖暖的直入人心。每一天如花開般抹平平淡,讓善滲透在每一節課裡,望著你們,便有光散向四方;每一學年如光陰般加重悠遠,讓愛沉浸在每一次交流中,望著你們,便有暖流過四方。

2

大學為什麼會存在?

與亞里士多德為友,與柏拉圖為友,更與真理為友。——哈佛大學

相對於學生一生而言,大學存在的時間是極為短暫的,其間,只能去探索其人生的一小部分,甚至是有關知識、能力以及習慣養成的一小部分。但是這一小部分卻是極為特別的,因其決定著一個人人生的高度和廣度。

學生們來到大學校園,帶著好奇、驚訝並可能獲得答案;大學也因自己的獨特性,讓學生可以在這有限的空間裡,擁有著無限可能的呼吸、豐盛飽滿的自由以及寬闊無比的視野。從這個意義上去看,大學生活最重要的一個影響因素——教師,無疑是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的。

事實上,無論是教師還是大學自身,都在影響著學生,當學生畢業走出校門的時候,秉性上沉澱的是大學的痕跡,倘若教師發揮了影響力,學生們的價值觀上也刻下了教師的判斷和選擇,我把兩者稱之為「存在」,因大學與教師的存在,學生擁有了內在的品性。

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學校長一職的演講深深的打動了我,談及大學與大學生時他說:「所以諸君須抱定宗旨,為求學而來。入法學科者,非為做官;入商科者,非為致富。宗旨既定,自趨正軌。諸君肄業於此,或三年,或四年,時間不為不多,苟能愛惜分陰,孜孜求學,則其造詣,容有底止。」大學是求學之道,需要全力以赴,單純而明確,這樣才可真正算得上是入讀大學。

因此,他要求學生砥礪德行,「諸君為大學學生,以身作則,肩此重任,責無旁貸,故諸君不惟思所以感已,更必有以勵人。苟德之不修,學之不講,同乎流俗;合乎汙世,己且為人輕誨,更何足以感人。」這是蔡元培對大學生的期待和要求,也一樣是北大賦予學生們的品性標準和期待。

陳春花:大學的意義,我們因何來到這裡

這段話也是我對大學的認知,在大學工作中,很喜歡兩個時刻,開學典禮與畢業典禮。

開學時密集的交流,不為談論自己的心得,只為獲得彼此的成長。在一個鉅變的時代,知識與技術所具有的價值,是驅動進步的力量,而心性的完善與成長則是另一個永恆的驅動力,回到校園,我們可以同時獲得知識的價值與心性的成長。

每年畢業季的到來也是讓我歡喜異常的時刻,此時總是可以感受到:洋溢著幸福的家長,盪漾著激情的學生,露著羨慕神態的學弟學妹,帶著期許和驕傲的師長,讓校園瀰漫著濃郁的快樂。夾著畢業味道的校園,充盈著昂揚,沉澱著厚重;拋向天空的學位帽,承載著夢想,張揚著力量。與畢業生們在一起,也一樣被激發,因為這一刻,生命已然開啟創造之旅!

不要辜負了時代帶給年輕學子的命運;不要辜負了互聯網技術帶來的全新世界;不要辜負知識與你融合一體所帶來的無限可能;更不要辜負學校和老師對你期許與幫助。

衡量我們是否創造了價值,一個重要的尺度就是看我們在生活中能不能繼續生長,能不能促成新東西的產生,這是你和我都需要記住的。

決定你未來的是對變化把握的能力,決定你價值的是做好你自己。好好珍惜這個時代,珍惜你擁有的一切,特別是大學的這段時光。

陳春花:大學的意義,我們因何來到這裡

每次想到學校,我都會寫出這段文字。正如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所倡導的那樣,大學能給予大家的正是「追求卓越、誠實正直、持續創新、團隊精神、關愛他人」這些美好的價值取向。祝願這些價值追求沉澱在內心成為你我的秉性,讓時光做證明,愈久愈深,愈久愈醇厚。

格里菲斯大學(Griffith University)近期研究發現,個性對於學業成功所起的作用比智力更重要。這項考察基於認真性、開放性、親切性、情緒穩定性和外向性這幾種基本個性因素,結果發現,認真性和開放性對學業成功的影響最大。還有一個好消息是:與學業成功關聯性最強的幾種個性是可以後天培養的。

1810 年,威廉·馮·洪堡建立柏林大學,將研究與教學結合起來,被稱之為「現代大學之母」。根據洪堡的理念,現代的大學應該是「知識的總和」,教學與研究同時在大學內進行,而且學術自由,大學完全以知識及學術為最終的目的,而非實務的人才培育。

洪堡認為大學兼有雙重任務,一是對科學的探求,一是個性與道德的修養。他說的科學指純科學,即哲學。而修養是人作為社會人應具有的素質,是個性全面發展的結果,它與專門的能力和技藝無關。根據純科學的要求,大學的基本組織原則有二:

寂寞和自由。寂寞意味著不為政治、經濟社會利益所左右,與之保持距離。在洪堡看來,大學全部的外在組織即以這兩點為依據。

我已經在大學校園裡生活和工作了 36 年,對於大學獨特之秉性有著深切的感受。大學之所以可以影響到人類長久的能力,正是這樣一種存在:蓮花給予者。

3

大學擁有一種獨特的力量

大學是傳授普遍知識的場所,是一切知識和科學,事實和原理,探索和發現,實驗和思索的高級保護力量。它描繪出理智的疆域,在那裡對任何一切既不侵犯也不屈服。——約翰·紐曼

想到大學,總是會讓我想到文化以及文化的力量。文化之所以有力量,是因為它是獨立的,又是可以被理解、被接受和被轉化的行為,大學同樣具有這樣的力量。

之所以堅持大學功能要以「培養人」作為核心功能,是因為如果從知識傳播的角度來看,不讀大學一樣是有辦法獲取知識的。但是學校除了知識傳播之外,還有一個不可替代的功能,就是給予學生大學所特有的精神特質。這種特質會讓學生走入社會時,具有一種內在的韌性,以及獨特的優勢,這種韌性或者獨特性就是大學精神內化為學生自己的特質,這就是大學的力量。

陳春花:大學的意義,我們因何來到這裡

當你進入一所大學生活一段時間之後,因為共處於一種環境中,大學文化體現出自身的優勢,人與校園共存相融並迸發出異樣的光彩。大學因為學生永葆青春和時代的活力,學生因為大學沉澱永恆價值和自我更新的能力,在學生與大學互動的過程中,自我演繹和深入創造的理由樸素而充分。

因此,無論是風格各異的教師與課程,還是各色紛呈的校園活動,或是學生自己所經歷的孤獨、調適與團隊融合,都會讓學生有機會經歷成長。大學生活價值追求可以讓學生們有機會去體味其中的差異,讓人在心儀已久之際又可以進行選擇,這是大學的魅力,無可替代並不能低估。

我反對家長簡單地把大學理解為一個學習知識的場所,認為只要保證孩子能夠學好知識就是完成了大學教育。大學真正的力量,來自於對學生心性成長的幫助,這可以從兩個視角去詮釋。

1.從文化的角度看,大學教會學生怎樣思想。大學造就了許多文明的知識先驅,締造了許多讓人景仰的思想豐碑。

大學中最令人陶醉的地方,就是能夠接受各種出色思想的薰陶,經常聆聽名家教授的直面教誨,這無疑是一段不可複製的重要人生過程。一方面通過系統的專業學習,可以掌握專業知識與工具方法,可以擁有技能與探索未知的能力;另一方面,通過與學者和成功人士的交流,學會正確的思維方式,讓學生可以應對紛繁社會現象,處理複雜現實關係。擁有這種思考能力,是學生獨立處世並且可以避免人生失敗,從而獲得成功的利器。因此,大學之力量,是讓學生獲得一種自我認知的價值情思和獨立思考的文化境界。

2.從學習的角度看,大學教會學生怎樣讀書。這一點我自己是最大的獲益者。因為在偏僻的小鎮長大,來到大學之前,沒有機會看到很多書,幸運的是中學時,卻讓我遇到影響我一生的書之一——《居里夫人》。這本書給了我極大的幫助,讓我知道,不管條件如何不如人意,只要努力一定會成功。當我第一次走進華南理工圖書館時,可以用震驚來形容自己站在書架前的感受,在那之後,便把自己泡在圖書館裡,閱讀成為我大學生活中最快樂的時光,以至於日後有學生問我,最喜歡校園什麼地方,我會說燈火通明的圖書館。

書籍的閱讀可以幫助我們超越環境從而獲得「心定」。為什麼人們樂此不彼地追求利益和物質財富,究其根本的原因是:內心不夠富足而安定。現實已經證明,依靠物質的追求無法真正實現富足,唯有知足才會真正富足,閱讀正是達成這種心態的最佳途徑之一。

陳春花:大學的意義,我們因何來到這裡

大學期間可以說是最單純的一段人生時間,在這裡利益之爭並不明顯,物質之間的差異也不是核心所在,學習作為核心任務幫助學生,隔離了與物質世界的相對距離。學生和學生之間,老師和學生之間,用知識作為紐帶讓一切顯現的非常簡單。在這個環境下,如果學生願意的話,其實是可以安心閱讀,完全沉浸在知識的氛圍中,完全可以和智者交流。這隻需要學生自己願意,就可以做得到。

我極為感謝大學期間養成的閱讀習慣,讓我終生受益,這是大學傳遞給我的永不枯竭之力量。

4

大學賦予我們精神內涵

大學不在訓練人力,而在培育「人之獨立性」。大學教育在知識以外,更應重視德性的問題。——赫欽斯

對大學獨有的情節,讓我受益無窮。喜歡在大學校園裡漫步,喜歡看夜晚通明的圖書館燈光,喜歡告示板上色彩斑斕的廣告,喜歡衝氣十足的操場,也喜歡清晨樹下喃喃的閱讀聲。1854 年,都柏林天主教大學校長約翰·亨利·紐曼(John Henry Newman)這樣描述大學:一所大學就是一個群英會集的殿堂,天下各處各地的學子到這裡來,以尋求天下各種各樣的知識。大學定義本身就足以讓我歡喜與流連,以至於我有很多機會去做一些新嘗試,但是每一次我都選擇維持在校園工作的習慣。

陳春花:大學的意義,我們因何來到這裡

每到一個城市、一個國家,我都會想辦法去看大學,世界上的大學究竟有多少?沒人統計過。自從 1530 年以來,西方世界只有 85 個機構存活至今,其中就有 70 所大學。為什麼大學會具有如此長久的生命力,為什麼大學總是一種象徵?為什麼大學可以承載歷史和時光?是因為大學有著精神的特質。

惟其包容,才有其大。

大學從創立起就體現著她獨有的包容特質。大學創立於中世紀,大學(University)來自拉丁文名詞「universitas」,意思是「整體」、「社會」、「世界」、「宇宙」。因此,大學從詞源上就已經蘊含了包容萬象的特性。這種包容性在大學數百年曆史中不斷髮展豐富,使大學成了一塊包容不同學派、觀點、人才,能夠自由開展各種學術研究和探討的領地。這種包容性已經成為大學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的大學在創辦之初就秉承了這種精神特質。上個世紀初,馬相伯先生在創辦復旦公學的時候,提出 12 個字,叫「囊括大典,網羅眾學,兼容並收」。

蔡元培先生提出「抱定宗旨」、「砥礪德行」、「敬愛師友」,奠定了北京大學兼容幷蓄、思想自由的精神,也確立了中國大學的基本準則和文化精神。

惟其常新,才有活力。大學之所以具有活力,是因為她在本質上是創新的。魯迅先生曾說:「北大是常為新的。」我們也可以說:「大學是常為新的」。大學具有不斷創新的內在動力,這是由大學對於知識無止境的探索所決定的,也是由大學需要不斷培養青年學生決定的。大學的這種創新性,對社會文化有引領的作用,使大學成為社會的思想高原和文化的輻射源。大家都知道,北大是新文化運動的發祥地,對於推動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發動「五四」運動,起了很大的作用。

大學的創新不僅在社會思潮,在科學研究方面也始終走在社會的前列。創新需要積累,創新需要勇氣,甚至犧牲。

「不強調認同他人而否定自己,不努力否定他人而標新立異,只是把握好自己,認同自己。」 非常認同曾任復旦大學黨委書記的秦紹德先生在一次講話中說了上面這段話。大學就應該是保持個性,張揚創新,尊重獨立的地方;大學就應該是保持創新,接受挑戰,引領文化的聖地。

包容、常新和承擔讓大學具有了久遠的根基,有了可以熔鍊學生骨骼和精髓的元素。很多人問我,大學最重要的價值在哪裡?在我理解,大學教育最本質的過程是人文的過程,是崇高品性形成的過程。同樣的年輕人,考入大學和沒有進入校園,一年下來兩個人就完全不一樣了。是什麼使他們發生了不同的變化?是大學的人文薰陶、大學的精神修煉。

大學的重要性,是其他方式都不能替代的,不是知識,不是設備,也不是大樓,而是大學所具有的精神特質讓學生受益終生。

如果僅僅從知識的角度來看,技術可以解決很多問題,但是技術不能解決的正是校園所形成的人文氛圍。沒有在大學裡浸泡四年,年輕人就不會真正具有知識的魅力和完整的人格。

大學的精神特質之所以有力量,是因為它是獨立的,又是可以被理解和被傳承的。當你身處大學校園的環境裡,思考和想象體現出自身的優勢,求知和理想相容在一起,自我實現和深入創造的準備充分而明確。因此,無論是什麼時代的大學,無論是什麼文化背景下的大學,共同的價值追求並不妨礙我們去體味其中的差異,讓學子在純粹的知識追求中又保有了完整的人格,這是大學的魅力!

正如人們說的那樣,大學是:一種特立獨行的思想;一種深遠巨大的影響;一種兼容並收的氛圍;一種穿行時空的光芒;一種刻骨銘心的境界;一種運行人生的能力。

5

大學是你一生的歸屬

教育的主要目的不在於解釋意義,而在於去敲那心的門。——泰戈爾

很多時候我需要走入企業中、市場裡,這是自己的本職工作,管理研究就是需要深入到實踐的一線。有時坐在人群中,融入紛繁的街市、多變的市場和紛擾的現實,會讓人多少染上焦躁和不安。自己比較幸運,可以回到那滿是碧綠妝點的校園裡,滿是激揚文字與激情彭拜的課堂上,滿是理性與思辨的書卷中,只要回到這裡,瞬間就會安定、平靜與從容,學校總會給我這樣的幫助。

人有時候很有意思,在每一個學段中,學生和老師們都覺得疲憊不堪,但是當畢業典禮漫天飛舞的學位帽落下時,對學校的思念卻慢慢的爬了上來。

真是應了那句話「距離是一種美」,因為距離可以產生浪漫,浪漫可以有絢麗的光環;走在大學的校園裡時,也許沒有太多的在意,當迴歸到日常的生活中,被瑣碎所羈絆的時候,校園留給你種種,就會爬上心頭,滋潤著美美的心田。36 年來,我主要在兩所大學學習、工作和生活,一所是華南理工大學,一所是新加坡國立大學。

走在茂盛而蔥綠的新國大校園,叩問大學是什麼?答案顯而易見就會得到,大學是青年人嚮往的理想園,是社區經濟的典範,是神殿;大學是榮耀,是快樂,是永恆;大學是 110 年來依然年輕,依然出眾,依然燦爛。而我所在的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則是 50 年來依然執著,依然深植,依然創造。

新國大的學生們通過自己的言語向世界展示嶄新的面容,促使春的萌動回到了這個 110 年之後仍然年輕的學校,並帶來了重新創造新國大的遠見和勇氣。每一代新國大人,都必須為作為一個新國大人意味著什麼下定義。我們面臨著驚人的挑戰,但同樣具有驚人的力量。新國大人歷來是不安於現狀,不斷追求和充滿希望的。我們曾經做的很好,但是還必須做的更好;只要是新國大人,就必須在這個為需要每個機會而競爭的世界上做到這一切。

我在華南理工大學生活和工作的時間整整 36 年了。在華南工學院(今為華南理工大學)完成了 4 年本科課程後留校做老師,到現在從教也有 30 多年。36 年前的我從東北一個小小的地方來到廣州,甚至被第一次看到的「自來水」所震撼,驚訝於水就這樣自然而然地來到面前。那個時候的我,完全是懵懂而怯懦的,幾乎每一樣東西都讓我覺得驚奇,很像《紅樓夢》中的劉姥姥進大觀園。

在華南理工的 4 年時間裡,可以用蛻變來形容自己的成長,這所學校給予我一個全新的生命,讓我懂得如何認識世界,如何認識自己。

陳春花:大學的意義,我們因何來到這裡

我深受這所大學的影響,雖然是無線電技術專業畢業,但是可以去勝任哲學課程以及管理學課程,都是因為安靜地鑽研,認真地投入,堅守價值貢獻,這些華南理工賦予我的品性。成長的力量來於學習,而學習的本質是一種意願,是一種自我擴充;成長過程本身,就是將所學轉化為實際行動的過程;真正懂得學習的人,必然懂得自我約束,以此促進自我的心智成熟;成長,就是學習。

也許這份學校的情結太重,以至於不管我去做什麼,總是把學校作為情感依託之地,有了這份依託,讓心能安;也因為這兩所學校融合在自己的生活中,使得自己能夠不斷嘗試新東西,甚至敢於去超越自己的極限,這感覺真好,感恩我所學習、生活以及工作過的所有大學。(本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