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佳節|萬水千山「糉」是情

端午佳节|万水千山“粽”是情

端午佳节|万水千山“粽”是情

端午佳節|放“粽”好心情

端午佳节|万水千山“粽”是情

端午安康

端午佳节|万水千山“粽”是情
端午佳节|万水千山“粽”是情

農曆五月初五,

是我國民間古老的

傳統節日端午節。

端午佳节|万水千山“粽”是情
端午佳节|万水千山“粽”是情端午佳节|万水千山“粽”是情

“端午”一詞最早見於晉代周處《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仲夏端午,端,始也,謂五月初五也。”

農曆以地支紀月,正月為寅,二月為卯,三月為辰,四月為巳,五月為午,餘下類推,所以稱五月為午月,古文“五”與“午”義通,端午又稱“端五”。又因兩五相重,故稱“重五”或“重午”。古人將午時當作陽辰,因此時陽氣始盛,故又稱“端陽”。端午節也叫端陽節、重午節、五月節、女兒節、詩人節,是我國所有傳統節日中叫法最多的節日。

端午得名

端午佳节|万水千山“粽”是情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

歷來眾說紛紜,

說法不一。

最著名的是紀念屈原說。

端午佳节|万水千山“粽”是情

紀/念/屈/原/說

此說最早出自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

《續齊諧記》載:“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江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這是對於端午節包粽子祭弔屈原的最早記載。

《荊楚歲時記》端午條載:“是日競渡。”其下注謂:“按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傷其死所,故命舟楫以拯之。”端午節競渡,本是由南方地區祭祀水神的儀式發展而來的習俗。在荊楚地區,屈原就是當時祭祀的水神之一。

相傳楚國大詩人屈原忠而被謗,流放他鄉,但仍不忘憂國憂民,終於五月五日自投汨羅江而死。深感痛惜的人民紛紛包粽子、賽龍舟,以此來紀念他。以後逐漸衍化為端午節。

端午佳节|万水千山“粽”是情

端午

唐·文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佳节|万水千山“粽”是情

五月五,過端午

端午佳节|万水千山“粽”是情

端午習俗

端午佳节|万水千山“粽”是情

吃粽子

粽子作為端午節的代表食物

一說是為了託人江中

以免魚蝦噬咬屈原遺體

二說是因為粽子的稜角像一把刀子

可以將疾病、災害剷除

端午佳节|万水千山“粽”是情

戴香囊

戴香囊

是端午節傳統習俗之一

為了清香、驅蟲、避瘟

香囊中常會填充一些

具有“芳香闢穢”功能的中藥

如丁香、白芷、藿香、紫蘇、薄荷等

可以提神醒腦、振奮精神、通九竅、防瘟病

端午佳节|万水千山“粽”是情

懸艾葉菖蒲

在端午節以艾葉懸於堂中

剪艾力虎形或剪綵為小虎

貼以艾葉,婦人爭相戴之,

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

插於門榻, 有驅魔法鬼之神效。

端午佳节|万水千山“粽”是情

喝雄黃酒

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

後來又在酒中加入雄黃、硃砂等

成為流傳甚廣的雄黃酒

同時人們用酒塗小兒耳鼻、肚臍

以驅毒蟲,求小兒平安

端午佳节|万水千山“粽”是情

賽龍舟

屈原含恨投江

楚國人民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死去

於是有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

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

由此賽龍舟也成為

端午最傳統的習俗之一

端午佳节|万水千山“粽”是情

端 午 安 康

端午佳节|万水千山“粽”是情
端午佳节|万水千山“粽”是情端午佳节|万水千山“粽”是情

端午

時值端午,粽葉飄香。

作為中華民族的重要傳統節日,

端午節承載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熱情嚮往,

萬水千山“粽”是情

端午這天

團團祝願每一位團青們幸福安康!

端午佳节|万水千山“粽”是情端午佳节|万水千山“粽”是情

2018/06/18

端午佳节|万水千山“粽”是情端午佳节|万水千山“粽”是情

以愛與青春為名

陪你一路成長

不失初心 不忘初衷

端午佳节|万水千山“粽”是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