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岳峯模式」已成扶貧樣板

深度|“岳峰模式”已成扶贫样板

龍蝦“拱”出好效益,起蝦是村黨總支書記姚志潔最快樂的事兒。

深度|“岳峰模式”已成扶贫样板

分管扶貧工作的縣綜治辦主任、縣公安局黨組成員陳剛開展扶貧走訪,共話產業扶貧更貼心。

深度|“岳峰模式”已成扶贫样板

到嶽峰村來“取經”的扶貧工作隊絡繹不絕。

定向突破 雷厲風行

摸索稻蝦共養新路徑

嶽峰村位於大峰山腳下,總面積12.38平方公里,雖說岳峰村交通便捷,土地肥沃,水網縱橫,適合種養。但是,這裡因無任何廠礦企業和集體經濟收入,基礎設施薄弱,社會治安複雜,成為縣級貧困村。

2015年6月,安化縣公安局扶貧工作隊進村後,圍繞精準幫扶作文章,到處爭資立項,先後組織120萬元資金改造村級電網,籌措136萬元建設人畜飲水工程,讓家家喝上自來水,以獎代撥93萬元硬化公路5.5公里……全村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去年底通過上級驗收,該村脫貧出列。

脫了貧,再扶一程。今年,縣裡確定該村為扶貧鞏固村,扶貧工作隊繼續幫扶一年。“產業扶持是扶貧‘引擎’,這三年裡,我們一直在考慮考察好項目。”扶貧隊長姚新生介紹,之前,他們曾考察過發展大棚蔬菜種植、車間進村等項目,在多方論證貧困戶受益度後最終都放棄了。

今年3月22日,安化縣副縣長、縣公安局長曾華到嶽峰村調研,發現山中水質良好,他曾在湖區工作,接觸過小龍蝦養殖,因此建議嘗試稻田龍蝦養殖。

扶貧工作隊辦事雷厲風行,次日便帶領鎮、村幹部和部分村民代表,一同到南縣考察稻田養蝦模式。考察中,大家認為,稻田養蝦投資少、風險小、週期短、見效快、帶動強,且養殖技術含量不高,勞動強度不大,銷售市場廣,嶽峰村自然條件適合,可以先試試。

當天回村後,扶貧工作隊和村兩委連夜組織召開村民委員會。“扶貧隊考察回來的好項目,鄉親們一句話,說幹就幹。”姚志潔介紹,鄉親們一致決定引進新技術,當晚便敲定了基地選址,初步談妥了200多戶稻田承包戶的土地流轉工作,成立了安化縣大峰稻蝦種養專業合作社。

3月24日,幾輛挖掘機風風火火地開進嶽峰村,農田從貧困戶、群眾手裡流轉過來,在相關技術人員的指導下,基地正式動工建設。公安局迅速組織資金112萬餘元用於稻蝦建設和土地流轉。“10天時間內,順利流轉240畝土地,一期蝦池初步建成,我們創造了一個奇蹟。”姚新生自豪地說,4月4日至5日,當地氣溫較低,蝦苗從南縣引回來,急需勞動力下苗,近百名黨員、村民代表義務到基地做工,場面壯觀讓人感動。

股權創新 利益共享

踏上高效農業致富路

新產業、新事物進農村,一些地方難以推動,在嶽峰村為何能快速啟動呢?姚志潔一語道破天機:合作社股權創新,人人都是受益者,實行村集體、致富帶頭人和貧困戶合夥分紅模式。

姚志潔介紹,村上佔股51%,農戶佔30%,致富帶頭人佔19%。村中115戶貧困戶以縣裡產業扶貧資金入股,預計每人每年分紅500元,土地流轉560元∕畝,用工全部是貧困戶,工價每人每天120元。

“我這個77歲的老頭子,還能在家門口掙到錢,感謝扶貧工作隊。”貧困戶李翰春高興地說,基地建設啟動後,為貧困戶提供了大量勞務用工機會。李翰春在合作社負責投食喂蝦,4至6月領到工資5000餘元,土地流轉領到1900多元,還有4個人的股份分紅,他估算今年能從合作社拿到1萬多元錢。比先前單純種稻穀,收益是4倍以上。

“山泉水養出來的龍蝦,蝦尾部乾乾淨淨,肉質鮮嫩爽口,凡是吃過這裡龍蝦的都說好,沒做過推廣,龍蝦銷售供不應求。”姚志潔從地籠中隨意抓起一隻龍蝦展示著,蝦身乾淨透亮,毫無泥痕。

5月7日,合作社開始對外售蝦,一個月時間賣出了5000多公斤,價格為50元∕公斤,純收入近26萬元。稻田種的稻穀,已有不少人高價下了訂單,生態稻米價格為10元∕公斤,不愁銷路。同時,因為基地生態種養,衍生稻田野生泥鰍這個副業,也有上萬元收入進賬。

如今,嶽峰村山泉水中的龍蝦“起拱”了,到基地田壟上釣蝦的、買蝦的、學產業扶貧經驗的絡繹不絕。“鎮區梅王食府餐館主推嶽峰特色龍蝦,生意紅火。”龍蝦養殖的成功,讓嶽峰村開始思考佈局大峰山現代生態觀光農業休閒產業,讓農旅融合“精緻”擴張。曾經個別猶豫觀望的村民,也主動要求擴大養殖面積,一起入股。目前,第二期120畝基地建設整體推進,基地亭院裝飾、綠化建設有條不紊地進行,一個現代生態觀光農業、產業觀摩的基地已成雛形……一隻小龍蝦,成為嶽峰村發展產業的開始;一片基地,帶動嶽峰村村民走上了致富增收的道路。

長塘鎮黨委書記康勝良認為,嶽峰村因地制宜發展稻田龍蝦養殖短時間內見效,得益於實施速度快、工作力度大、群眾受益面廣。這種模式可借鑑性強,在安化脫貧攻堅關鍵時刻,“嶽峰模式”值得大力推廣。

對症下藥 治安先行

打造村和業興幸福家園

“產業扶貧,經濟發展是關鍵,鄉村和諧是根本。”康勝良說,發展產業需要規模化種養,田地連片開發,土地流轉和治安環境是前提。嶽峰村由原千丘、南廟兩個村合併而成,鄉風彪悍,村民崇武尚鬥,以前民事糾紛不斷,治安案件頻發,刑事案件時有發生。

換到以前,村兩委開個會都是爭爭吵吵,就別說短時間內完成200多畝的土地流轉,基建、用工等涉及利益上的事,更不會那麼舒暢。產業項目啟動後,群眾到基地做志願者的多,鬧矛盾的少,到現在沒發生一起民事糾紛。嶽峰村如今為民風何如此淳樸,和諧穩定呢?

“我們首先對症下藥,扶貧先扶‘治’。”姚新生透露,扶貧隊進村乾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加強社會綜合治理,開展平安創建,淨化農村發展環境,服務脫貧攻堅。

安化縣公安局從辦公經費中擠出20餘萬元,為村裡購買了一臺巡邏車,添置了執勤工作服、頭盔、橡膠警棍等防身防暴器材。從全村4個片區,挑選出11名黨員幹部和治安積極分子組成治安巡邏隊,分班次、分片區,在重點時段、重點部位治安巡邏,同時還兼負全村的治安糾紛調解工作。

村平安創建工作組堅持一月一走訪、一月一宣傳,將精準扶貧政策與平安創建有機結合,組組覆蓋、戶戶到位,切實讓每位村民知曉並主動參與。在此基礎上,嶽峰村逐漸建立健全了綜合治理委員會、依法治理等工作小組,結合律師進村,為群眾創造了良好的安全保障和調解機制,真正做到矛盾不出村,村裡風氣有了很大改變,賭博、偷盜現象已杜絕,民事糾紛在村裡就能協調解決。同時,縣公安局在稻田龍蝦養殖基地和重要路口安裝了視頻監控,讓村民安全感持續增強,農村防範“再升級”。

如今,嶽峰村“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村風傳遍十里八鄉,成了遠近聞名的平安村。村裡治安環境好了,群眾滿意度非常高,大家全都把心思放到產業發展上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