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項羽和劉邦的人生?從中能夠得到哪些道理?

小九九﹎

項羽只有匹夫之勇,與劉邦的智慧完全不在同一層面


項羽人生最後一幕可謂悲壯:悲,是可悲;壯,是壯烈。壯烈自不待言,率領二十八騎殊死一搏,殺傷數十倍的敵人;可悲是正如韓信對他的評價,只有匹夫之勇,毫無戰略、謀略;更可悲的是,臨死前還將自己的失敗歸咎於上天,可謂至死愚昧,愚昧至死,實際上他的失敗幾乎全部歸咎於他自己。


項羽因為對秦的血海深仇而投身於反秦事業,勢如破竹,摧枯拉朽,僅用了三年的時間就全殲了秦軍的主力,達到了人生的巔峰,此時的項羽是最耀眼的明星。但自此以後,就開始一路下坡,因忌恨劉邦先入關中,違背義帝的約定不封劉邦為關中王,失信於天下,不忠於義帝,結怨於劉邦,可謂不智;既然已經得罪了劉邦,又不在鴻門宴上除掉劉邦,做事首鼠兩端,留下禍根;入咸陽後,大肆搶劫燒殺,掘墳盜墓,之前又坑殺二十多萬秦軍降兵,而相反劉邦入關中軍紀嚴明,約法三章,兩相對比,秦人變成了劉邦的基本盤與主要兵員、物資供應地,而項羽與秦人結下了血海深仇,可以說楚漢戰爭的結果是秦人逆襲復仇的勝利,短短數年間的驚天大逆轉真是莫大的諷刺。


項羽不在關中立國,而選擇自己家鄉(下項,今江蘇宿遷)的四戰之地立國,戰爭一開始就處於被包圍狀態,他自始至終都沒有一個穩固的後方根據地,首都彭城都數次被攻下,這樣的選擇不智之至,而劉邦的後方始終沒有遭受兵災,所以他可以經歷數次重大失敗而翻盤,項羽的軍隊卻越打越少,越打越弱,最終僅餘二十八騎與他一起戰死於烏江。



放棄關中立國,項羽卻將秦人痛恨的三名秦降將分在秦地,結果劉邦進攻關中傳檄而定,悍將章邯沒有任何表現能力的機會,等於將最重要的戰略要地關中拱手讓給了劉邦,埋下了自己失敗的禍根。分封的其他十幾個諸侯王也非常失敗,幾乎沒有一個是自己忠誠盟友,很快大部分不是倒向劉邦,就是因為缺乏能力、實力被劉邦消滅。


更愚蠢的是,項羽祖先世代為楚將,祖父項燕更是戰死於抵抗秦軍的最後一戰,他卻不僅違反秦盟主義帝的約定,而且放逐、直至殺害義帝,其信用、人格完全破產,等於向天下昭示自己殘暴、不忠不義無底線,這樣誰還敢與他結盟?韓信判定項羽只有婦人之仁,沒有氣量分賞有功之人,而劉邦恰恰相反,不吝給同盟者分王、分利益,如韓信封齊王,彭越封梁王,英布封淮南王,張耳封趙王等等,而項羽除了自己外,手下沒有一員可堪與這些人一戰的方面大將,劉邦盟友越打越多,項羽盟友越打越少,他的失敗是必然的、遲早的。



劉邦、項羽在政治上的智慧差別甚巨,與他們的年齡、閱歷也密切相關,劉邦畢竟年長,僅比始皇帝小三歲,又在社會底層,歷經人世艱辛,黑白道通吃,洞察人性,有識人之明,個性又豁達大度,不拘小節,有容人度量;而項羽年輕氣盛,貴族出身,生活環境單一,缺乏識人能力,再兼氣量狹隘,做事沒有規劃,目光短淺,他是藉著反秦大潮的站在最高潮頭的時代弄潮兒,一旦失去反秦的目標,就不知為何而戰,如何而戰,完全憑藉個人的武勇胡鬧一通,稀裡糊塗走向絕路,至死不悟。


侯楊方

楚漢戰爭中項羽失敗自殺,劉邦成功打敗項羽當上皇帝,從項羽和劉邦兩個人的人生告訴我們許多道理。下面我具體談一下。

一,得民心者得天下。項羽在滅掉秦國後,坑殺二十萬秦軍,在秦都咸陽大開殺戒,殺了己投降秦王子嬰及秦始皇皇族宗親,幾乎殺光,還有朝廷大臣,另外,還縱兵搶劫,還燒了秦朝阿房宮,項羽在秦人眼中是暴君,徹底失去民心。反觀劉邦,他先攻佔咸陽,接受子嬰投降,末殺秦朝大臣,並約法三章,不淮軍隊繞民,獲得民心,因此,劉邦得到民心得到了天下,項羽失掉民心失掉了天下。

二,人的心有多大,理想多高,他就能走多遠,還有要順應歷史朝流,不能搞倒退。項羽他只有做西楚霸王,即王中王理想,他是義軍首領,搞分封制,廢除了秦始皇蠃政的中央集權下的郡縣制,開歷史倒車,而劉邦建立漢朝時,實行中央集權下郡縣制,和封王制相結合,劉邦素有大志,有當皇帝遠大志向。所以後來做了皇帝。

三,劉邦善於識人用人,有領袖氣度,強大氣場,吸引人才為自己創業打天下。劉邦手下頂級謀士張良,陳平,管理天才蕭何,將軍如雲,韓信,彭越,英布,周勃,樊噲,瀘涫,等將軍,強大的文武團隊為他最終打下江山,建立了漢朝,長達四百多年。而項羽則剛愎自用,僅憑個人之勇,匹夫之勇,連唯一謀士范增都趕走了。一此將軍,謀士離他而去,所以最後兵少將少最後垓下兵敗自殺,說明人多力量大,劉邦有力的團隊力量比項羽個體力量大。


蔡哥談

在人們印象中劉邦是一個小人得志的樣子,對歷史瞭解多一點,就知道完全不是,劉邦年輕時喜歡到處遊歷,看盡世間百態,當他看到秦始皇坐車車巡遊天下時,說,大丈夫當如是也。意思是,作為一個爺們就要像秦始皇那樣。需要注意,劉幫和秦始皇一個年齡段,倆人年齡相差不到三歲。劉邦還去拜師當時很有名的儒家大師,具體記不清楚。所以當陳勝吳廣揭竿而起時,他是做好準備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