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了,我們分手吧

畢業了,我們分手吧

如果說六月初是一群人的狂歡和新生,那六月末則是另一群人的完結和告別。

同樣,就像你要馬不停蹄投入新的生活,它也會被不斷更新的信息所覆蓋,直到漸漸被眾人遺忘。

我們總會用“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來安慰畢業別離的傷感,但其實各自都明白,很多人就這樣,匆匆分手之後,便“相忘於江湖”了。

畢業了,我們分手吧

pinterest

和戀人分手:

那誰,祝你加油

@豆子:

我覺得我和男友算是一對很理性的情侶,沒有給過彼此很遙遠、或天長地久的承諾,但在一起的時候,每天都幸福得很充實。畢業前夕,在未來的選擇上,我們有了各自的堅持,最終決定分開。有些人認為,是不是你們不夠愛對方呀,好好商量一下,兩個人都讓點步嘛。也有人說,真愛經得起異地戀,距離產生美!

我們確實嚴肅、認真地探討過父老鄉親們牽掛的問題。首先,我和男朋友各自在不同城市簽了心儀的工作,也都不希望誰為誰犧牲。而關於陪伴,我比較看重日常的相處,男友也不希望,我需要他的時候,他沒辦法在我身邊。

不過人生真的很難講,也許我們都能遇到更好的人。也許,我倆繞一個圈,又回去了呢。那誰,祝你加油。

畢業了,我們分手吧

HealthWay

講起畢業分手的話題,首先繞不開的就是大學校園裡的情侶。

校園裡的愛情,向來都以“純粹”示人,不摻雜太多別的因素,憑著感覺、憑著相同的志趣和相通的心靈,管你是不是屬羊,家裡在三環有沒有房,只要喜歡,在一起就是了!也是因為太過美好,真要到曲終人散的時候,總讓人覺得格外惋惜。

“異地”是昔日戀人之間的頭號殺手。

畢業了,我們分手吧

ifeng

走出校園後,等你下課的那人,未必能等你下班;曾經的朝夕相伴,也可能逐漸被距離帶來的猜忌、懷疑佔據;除了物理距離所產生的疏離,不同的生活環境和經歷,也會在無形中增加雙方的精神距離……

當象牙塔中的愛情面臨現實社會的挑戰,戀愛理想很豐滿的日子便一去不復返了,戀人們也不得不在骨感的現實面前,做出取捨。

這時,當年愛得純粹的人們,也許會反過來去質疑它。“世界上哪裡就有什麼純粹的愛情了?所有的愛,無一不是各種條件比較平衡後的結果,才,貌,脾氣,品性,成就,年齡,職業,金錢甚至國籍、種族、健康,就看你更在意什麼了。”

畢業了,我們分手吧

說到底,從哲學上講,人與人的關係就是利益的關係。這同樣適用於愛情。

在校園裡,大可以愛在當下,也許因為如此,並非所有情侶都做到了愛得長遠,把彼此規劃進自己的未來裡。雲南大學楊南麗教授做過一項調查,僅有10.69%的學生抱著建立家庭的想法走入校園戀情,“為了尋找感情寄託,體驗愛情滋味和擺脫孤獨”是更多人的談戀愛的理由

只能說,始於純粹的大學愛情,大多也將止步於此了。

和同學分手:

你是第幾個離開宿舍的?

@喜哥:

畢業典禮前不久的一個凌晨,我在熄燈後的宿舍裡葛優癱,舍友洗漱回來說,在水房可以聽到對面宿舍樓傳來的歌聲,“感覺我們的人生就是在結繩記事,到一個階段,做一件事。”舍友感慨。

想起之前看過一位前輩的豆瓣日記,寫學生時代的實習經歷,寫臨近畢業時的迷茫和糾結,讓我覺得每個人在何時、何處為何而焦慮,好像都大同小異。這麼一想,畢業和離別也沒啥大不了。我和舍友都感覺自己像是置身事外的旁觀者,足以冷靜地和校園生活分手,而不必捲入情深深雨濛濛的畢業季傷感浪潮。

哪兒想得到,幾天之後,還不是把手機裡的校歌又聽了一遍,還不是掉著眼淚擁抱,然後鑽進火車站。從不相信送別時會是彼此的最後一面,那一刻卻突然害怕了起來。

畢業了,我們分手吧

pinterest

“去上xx課嗎?”

“不去。”

“那我也不去了。”

“回宿舍嗎?”

“回。”

“順便幫領個快遞吧爸爸!”

“中午吃什麼?”

“先吃會兒雞唄!”

一人不醒,全員癱睡在床;一人下樓,全屋伙食不愁;你幫我打水,我替你喊到……有人曾這麼形容大學室友情:處好了,是如膠似漆的小時代塑料姐妹花;處不好,那就是相敬如冰的甄嬛傳宮鬥戲。大學宿舍,向來都被描述成了一個風雲詭譎的地方。

類似“大學室友永遠成不了最好的朋友”“大學室友的關係到底有多複雜”的說法,總是層出不窮。但依舊有當年安徽醫科大學的“帶飯哥”,在室友的危“飢”時刻挺身而出,挑著扁擔領8份外賣,拯救眾人的胃;

有川師大的好室友,在發生地震時迅速搶救全宿舍財產,包括六臺電腦、三個單反還有全寢共養的小烏龜……

畢業了,我們分手吧

pinterest

感情到底好不好,只有自己知道。畢竟,室友就是這樣的存在:在任何場合都可以懟你、黑你,因為沒有人比你更懂我、包容我。

畢業時,

你是第幾個離開宿舍的呢?

有網友說,做宿舍最後離開的那個人,當你鎖上門的剎那,那些你們用過的桌子、椅子、床和拖把就這樣被鎖在了門後,一門之隔,卻已是兩個世界了。

和學生時代分手:

從今以後,步履不停

@老紀有力:

說起來,我的畢業季過得並不順遂。

其實早在前一年,學霸們能保研的基本保研了,考研的同學在今年初逐漸安定,參加秋招的也陸續曬出offer。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申請國外學校,石沉大海;於是抓緊準備春招,奔波面試筆試,最後只收到對方hr的“祝您前程似錦”……

“去了什麼好學校呀?”“不讀書?這麼早工作啊?”連我自己都覺得未卜,可身邊的人,不管是朋友、父母甚至是父母的同事、鄰居家的小孩都格外地關心我的前途。好在我還有“學生”這個身份,它成了我最大的後盾。也可以用“我還沒完全畢業,不想那麼著急”來擋一擋這些追問。比較急的是,如何擺脫這些眼花繚亂的期待,然後找到自己的選擇吧。

和學生的身份分手,很大程度上也意味著,你不得不同自由和無憂無慮,一一告別了。

如果從小學開始算起,二十多歲的我們,在校園裡已經度過了至少十五六年的時間。做個小學生,我們有大把的時光可以用來嬉笑快樂,我們被允許慢慢成長;中學階段,不需擔心太多外界的紛擾,定好了目標,一心為之努力就好;到了大學,又有了新一輪的時間和力氣,去尋找和嘗試自己喜歡的事物。

當然,做學生最幸福的事情,莫過於“不管怎麼樣,我還是學生,可以犯很多錯誤、有很多失誤,因為有人給我機會、等我成長。”

如今回頭看,明明是最可以無憂無慮的年代,可是當年那個系不好紅領巾的小朋友,居然會因此急得跳腳,真是幼稚又好笑;那個因為粗心錯了幾道選擇題,就懊悔到落淚的高中生,簡直傻到不行。但在彼時彼刻,焦急和責備都是最真切、最重大的。

就像現在,諸如“據趕集網發佈的一份報告顯示,2018 年應屆畢業生,即第一批95後大學畢業生開始走上工作崗位,這屆畢業生平均期望薪資為6174 元,而實際平均薪資為5429 元”等現實問題,就足夠讓你感到焦灼。

畢業了,我們分手吧

sohu

“畢業”的概念尚未完全形成,而“你必須變成熟”的要求,依舊毫不留情地來了。偌大的世界被推到眼前,這是恐怖之處。

沒有課本可以參考,沒有經驗可以借鑑,沒有學校做保護的後盾,一切都要靠自己了。

不過呢,也不用太慌張,正如胡適先生說的那樣,儘管少了些保護傘,也“不要拋棄學生時代的求知慾望,不要拋棄學生時代的人生追求”。

因為從今以後,無論是進入職場從零開始,還是組建家庭為人父母,我們仍需做個步履不停的學生。

作者 | 秋褲

排版 | 陰勤

*未標註圖片來源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