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二中校长孙先亮谈教育——“装修”出来的学校文化还是文化吗

今天很多学校文化的生成,

不是学校发展的精神升华,不是从学校特色中提炼出来的内涵品质,

更不是学校教育的自然流淌,

只是把那些功利性的价值追求用文化的外衣装扮起来而已

当下应试教育的模式导致学校看似文化昌盛,实则导致文化的荒漠,让文化的领导力减弱。

青岛二中校长孙先亮谈教育——“装修”出来的学校文化还是文化吗

首先,在文化的外在表现上,呈现浅表化、庸俗化,缺失了深层内化。

学校的文化建设中颇为流行的做法,就是把文化以文字形式呈现在校园的各个角落,如校园的墙壁、楼梯、教室、食堂、办公室等一切公共区域等。这种文化的外显方式对于师生的心灵能够产生多大的影响,取决于学校在教育的实践中是否能够践行那些文字的表达。许多学校处处张贴着素质教育的内容,但是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强化的是升学率,是加班加点、题海战术、频繁考试,甚至国家规定的正常的体育艺术课都不能完整开设。这不仅误导了教师和学生,而且也容易滋长学生的“两面”人格。这样的文化不管其内容多么“高大上”,都不可能真正内化为广大师生的精神品质,并由此形成自觉的行动。

还有的学校文化具有庸俗化和功利化的倾向,不是用文化在塑造一种高尚的精神与心灵,不是引导具有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的价值追求,而是在传播一种庸俗和功利的教育追求。比如“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比如每天早晨都在高声宣誓等。一些被教育者趋之若骛的偏离教育规律的做法,都被冠之以素质教育、人生梦想,从而扭曲着文化的品质。

青岛二中校长孙先亮谈教育——“装修”出来的学校文化还是文化吗

其次,在文化的内涵品质上,缺失了人本文化、课程文化、师生发展文化。

一是人本文化的缺失。教育的根本就是育人,教育只有把尊重学生、从学生出发作为起点,才能让教育达到预期的结果。但现实是,学校在以人为本的旗帜下,却没有真正给学生创造自由宽松的环境和自主发展的空间。严苛的制度规范,“无缝隙”的管理,让校园成为一座封闭的密室,其结果是窒息学生的呼吸与生命,扼杀学生的创造活力。

二是课程文化的缺失。因为高考指挥棒的压力,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的现象弥漫在校园环境中。无视学生个性差异与独特发展诉求的课程观,使学生没有了选择性和存在感。课程的多样性,看似是一个数量问题,但是却能够让学生在丰富的课程文化中,感受自身成长的力量和发展的冲动,体验自我决策与实现的快乐。

三是师生发展文化的缺失。学校的发展从根本上是人的发展,是人的科学发展。现实的学校文化中,评价教师的标准是升学率,衡量学生的尺度是学生的成绩,用知识学习代替全部发展内容,用分数代替发展的水平。这就把师生发展导向了现实与功利,歪曲了发展的本质内涵。

学校文化的内涵品质如果缺失,就失去了对于师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无法与师生的发展需要产生共鸣和共振,从根本上造成了对师生尊重的缺失、对师生充分信任和发展支持的缺失、激励和引导广大师生主动发展的缺失,进而无法产生直达师生心灵的影响。

青岛二中校长孙先亮谈教育——“装修”出来的学校文化还是文化吗

第三,在文化的生成上,导致文化领导力的无根无力。

反思当下的学校文化生成,一是缺失了对于学校传统的继承。许多学校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学校以校风、教风和学风为核心的文化品质,是一代代教育人的心血与智慧的结晶,文化积淀都是非常深厚的。文化应当与时俱进,但是不能人为违背教育本质。当学校割断了与传统的联系,把学校教育对于生命品质的追求异化为分数与升学,学校文化的根脉就会阻断,学校文化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生命力自然减弱。

二是缺失了对于学校发展特色的总结与提炼。学校的文化与学校的特色有着天然的联系,有特色的教育追求就会创造独特的学校文化,并且把这些文化的独特性通过师生表现出来。这是最理想的学校文化状态。但是,今天很多学校文化的生成,不是学校发展的精神升华,不是从学校特色中提炼出来的内涵品质,更不是学校教育的自然流淌,只是把那些功利性的价值追求用文化的外衣装扮起来而已。

三是缺失了对于教育规律的尊重和把握。教育规律应当是学校文化的本质所在,学校文化只有承载着教育规律,才能具有巨大的和深刻的影响力。面对现实功利的教育,学校文化被绑架为应试教育的附庸,其领导力只是空话而已。

青岛二中校长孙先亮谈教育——“装修”出来的学校文化还是文化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