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討厭,可全無用處

文 | 壹默瞭然 圖 | 網絡

你不討厭,可全無用處

01

和很多人一樣,因為一首《Five Hundred Miles》,特地去看了《醉鄉民謠》。

這是部和《Once》風格類似的電影,講的是一個民謠歌手的故事。全片音樂佔比很大,裡面的民謠很樸素,但能融化你的心。

主人公勒維恩說:如果一首歌既不是新歌也不會過時,那它就是民謠。

他具有超乎常人的音樂天賦,但一直籍籍無名,也不受重視,只能小酒館裡演唱。

他窮困潦倒,居無定所,每天都要到別人家裡借睡沙發。

他抱著最後一點自尊不放,夢想在現實面前一次次破碎之後,只能拿起唯一屬於自己的吉他,跑著一隻流浪貓,在風雪中無家可歸。

又是一個有才華的loser,被生活無情碾壓和拋棄的故事。

你不討厭,可全無用處

02

以前不太明白,為何電影中文藝青年的形象總是loser?

文藝青年追尋夢想總是異常艱辛,窮困潦倒、懷才不遇是他們的標配。他們鬱鬱寡歡地活在自己的世界裡,看上去情商很低的樣子,除了發幾句牢騷,毫無還手之力。他們的人生底色是蒼涼的,無奈的,影片的風格也往往是灰色的,沉悶的。

反觀那些主角是運動員、商業大亨的電影,如《洛基》、《摔跤吧,爸爸》、《當幸福來敲門》,主人公總是能苦盡甘來,從失敗到成功,又勵志又正能量,看得讓人熱血沸騰。

也許,根源在於,世俗的成功,在文藝中就是平庸。而且,文藝創作和高情商彷彿是敵對關係,一個注重內在,一個注重外在,側重了一方,勢必影響另一方。

製作文藝電影的,大多是文藝青年,他們瞭解同類,對同類(也就是另一個自己)剖析得異常犀利,甚至,刻薄。

幾乎所有偉大的文藝青年,都活得很痛苦。

菲茨傑拉德在《了不起的蓋茨比》中寫道:當一個人痛苦的時候才會變得才華橫溢。

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都是狼狽不堪。他有癲癇病;窮,經常四處借錢;他曾被流放、被拋棄,一生活在焦慮之中;他不愛他的妻子,她也不愛她,兩人卻無法分開。但他的文學創作代表了俄羅斯文學的深度。

最近張嘉佳在給人講課時,也說過,他相信文章憎命達。寫《從你的全世界路過》的時段,就是他不太好的一段時光,結果這本書在單本小說裡銷量第一。有朋友說,張嘉佳你想突破自己,可能要得一次艾滋病。

你不討厭,可全無用處

03

真文青的路可不好走,loser不受人尊重,大紅大紫了,過於精緻了也容易招人貶損。

郭敬明的每一次負面消息,幾乎都會引發網絡狂歡,儘管事實未知,網民總是習慣於嘲諷和打倒。

當年的文藝女青年代表安妮寶貝,人到中年改名慶山,風格開始明顯轉變,經常使用“修行”一詞。

功成名就而選擇自殺的作家和詩人,不勝枚舉。

美國的海明威、傑克·倫敦,法國的莫泊桑、前蘇聯的馬雅可夫斯基、茨維塔耶娃、法捷耶夫,日本的芥川龍之介、三島由紀夫、太宰治、川端康成、英國的伍爾夫、奧地利的茨威格、我國的王國維、三毛、海子……

活成像張伯駒這樣的真公子,真是稀有。

資深文青們不會自我標榜,他們不在乎理解,也不在意嘲笑。

2015年底,年少成名的蔣方舟感到前所未有的迷茫和倦怠。次年,她獨自在東京生活了一年,回來後出版了日記體形式的新書《東京一年》。在接受採訪時,她表明自己不再怕別人說自己名不副實,能夠取悅作為讀者的自己,就夠了。

你不討厭,可全無用處

04

我曾超級喜歡文藝青年扎推的地方,比如大理古城、陽朔西街、上海法租界的小馬路,比如民謠酒吧、獨立書店、藝術中心。當然,還有豆瓣。

曾特地去大理古城的海豚阿德書店買來一本《蒼山下》,蓋上印章,寶貝的不得了。

後來,不知道怎麼,感覺這本書Loser氣質嚴重,看多了,那股頹廢氣息能滲透到骨子裡。

想起《圍城》裡,趙辛楣說方鴻漸:你不討厭,可全無用處。

我把它轉送給了一位最最煙火氣的朋友,讓她兩相中和一下。她說至今沒有打開過,連拍照發圈裝逼的興致都沒有。

還是陀神說的好:要正直地生活,別想入非非!要誠實地工作,才能前程遠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