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讀|生命中的“無用”與必須

無論做了多少準備,有些事故都防不勝防,但這些“無用的準備”又是必須去做的事。


晨讀|生命中的“無用”與必須


原本以為電影《中國機長》這種空難片,一定會循著塑造一個“超級英雄”的路子去拍,加上一些故意設置的愛恨情仇,以及各種小人物的情感,會成就一部中規中矩的類型片。

沒想到這部片子還挺意外。影片雖然以劉長健為主角,但是他的個人英雄形象卻並沒有過於突出,並不是套路中的個性化人物形象,相反的,影片凸顯了整個機組乃至民航系統的集體應對——這和很多傳統大片中為了凸顯主角,往往把“系統”拍成很“爛”很不一樣。事實上,這種呈現更為真實,也更為震撼。

此外,影片一開頭用很長的時間在鋪墊,類似於快閃似的去呈現飛行前的準備流程,讓我想到了我們社會學研究中的後臺交代,以及機場中林林總總的人們的日常,也就是前臺呈現。這個方式也非常特別,增加了電影的紀實性。


晨讀|生命中的“無用”與必須


扯開一句,很多時候,我們認為這種後臺交代好像“沒有用”,這種想法類似於在質性研究中,被研究者的情感、語氣、態度、情緒,身處的環境,會被人有意無意地認為是無用信息而拋棄,被研究者被單純“數據化”,這就根本不是質性研究了。

有評論說電影削弱了真實事件中的驚險和不易。我覺得客艙的驚險和混亂已經很充分了,沒有用鮮血和死亡來呈現,而採用了節奏把握來凸顯心理緊張,讓觀眾有很強的代入感。這是比較高級的煽情了。


晨讀|生命中的“無用”與必須


回到電影,那些後臺交代之所以重要,就在於它在交代一個環境——有些事故的發生,它就是防不勝防,無論多麼細緻入微的準備,它還是發生了,所以也許我們在這種情況下只能仰賴一個個人英雄。可更現實的是,這些細緻入微的所有準備都是必須,雖然常常是無用的。就好像影片裡提到,希望永遠不要說“請相信我們,我們受過專業的訓練,有信心、有能力保證您的安全。”這句話,但是還是要牢牢背下來。——生命中有太多“無用”而又必須去做的事情,就是這樣的。(雪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