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業皆下品,唯有炒房高

實業皆下品,唯有炒房高

武漢1500戶農民排隊"搶房"

現在,市場上有兩種可以完美繞過房地產限購的方法:一種是通過地方政府的“人才計劃”落戶購房,另一種是以公司名義購房。

第一種方法很多購房者已經輕車熟路了,地方政府也成最大贏家,第二種要不是西安等地最近叫停公司購房,這種炒房方式可能鮮有人知。

房價大漲,多少利益相關者裹挾其中,個人、地方政府、企業、銀行無一倖免,今天來重點說說企業(上市公司和銀行)。

和其他類型的公司相比,上市公司能以極低的成本獲得融資,而銀行由於在國內的壟斷地位,也可以以較低的成本獲得存款。

本來,這些低成本的資金是流入實體經濟,成為製造業的血液的,但近年來樓市的快速膨脹,讓這些資金大量流入。

01

房地產的升值,使上市公司可以通過賣房迅速獲取大量流動資金,不僅可以快速增加淨利潤、美化報表,對於一些主業不振的上市公司來說,賣房產甚至可以讓企業“轉危為安”。

去年12月21日,貝因美出售了位於杭州、重慶、成都、武漢、深圳、廣州、北京等地的22套房產,總價1.04億,賺了3560萬元。

貝因美的主業是奶粉,但靠奶粉掙不了什麼大錢,公司去年前三季度營收20.07億元,但虧損達3.83億元,如果第四季度不能扭虧,公司就有可能被“披星戴帽”。

於是,貝因美就賣房了,貝因美竟然有北京兩套學區房,09年購入時均價1.1萬/平米,賣的時候幾乎漲了10倍。

由於賣房能讓上市公司虧損度過危機,有人將這種操作形容為“上帝之手“,統計發現,2016年使用“上帝之手”的上市公司就有上百家,賣房增收20億。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2016年有105家公司的利潤不足千萬,抵北上廣深一線城市一套住宅的價格。實體難做,上市公司就去炒房了。

今年以來,房價繼續暴漲,不僅如此,買房還要搖號,雖然通過公司炒房成本較高,但在“買到就是賺到”的利益驅使下,很多公司參與其中。

《中國房地產報》稱,現在機構炒房比溫州炒房團還兇狠。可怕的是,企業和機構炒房長期遊離於樓市限購政策的監管之外。

6月25日,杭州九龍倉瓏璽項目公證搖號結果中,出現同一法人註冊的三家企業同時中籤的情況,除了瓏璽項目搖號,這三家公司還分別中籤過杭州其他熱門樓盤。

在個人購房遭遇限購情況下,藉由公司名義購房、上市公司持有房產乃至住宅,在當前房地產市場尤其是深圳等熱點城市並不少見。

6月20日,審計署發佈的《國務院關於2017年度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工作報告》顯示,多家金融機構和企業涉及房地產資產閒置以及炒房現象。

另據WIND數據顯示,截至6月26日,A股3582家上市公司中,共有1656家上市公司持有投資性房地產,佔比46.23%,合計持有市值9904.66億元,同比增長近兩成。

持有投資性房地產數量最多的十家公司分別是:美凱龍、中國建築、中國平安、萬科、金融街、招商蛇口、世茂股份、綠地控股、新城控股和陸家嘴。

注意,投資性房地產是不包括存貨用於銷售和自用的部分,所以,地產公司也在通過炒房賺錢。

以下是上述幾家公司2017年年報中披露的投資性房產數額。

美凱龍708.31億。

實業皆下品,唯有炒房高

中國平安675.32億。

實業皆下品,唯有炒房高

中國建築571.13億,其中2017年新增222億。

實業皆下品,唯有炒房高

萬科288.11億,和2016年相比增加了31.71%,最近有媒體說萬科要放棄房地產,估計是理解有偏差。

實業皆下品,唯有炒房高

金融街322.06億,比2016年增加68.04億。

實業皆下品,唯有炒房高

招商蛇口273.37億,比2016年增加7.58%。

實業皆下品,唯有炒房高

世茂股份255.30億,當期對利率的貢獻率是7億。

實業皆下品,唯有炒房高

現在,公司炒房已經引起社會的質疑,也引起了監管者的重視。

6月23日,西安宣佈,暫停企事業單位購買住房,防止以企業名義投機炒房。

6月25日,長沙宣佈,暫停企業在限購區域內購買商品住房。同時規定,企業已購買的商品住房須取得不動產權屬證書滿4年後方可轉讓。

6月26日,杭州市宣佈,杭州在住房限購區域範圍內,暫停向企事業單位及其他機構銷售住房(含商品住房和二手房)。

7月2日晚,上海規定,企業購買商品住房必須同時滿足設立年限已滿5年,在本市累計繳納稅款金額已達100萬人民幣,職工人數10名以上且按照規定在該企業繳納社保和公積金滿5年等條件。

同時,企業購買的商品住房再次上市交易年限從“滿3年”提高至“滿5年”。

不到10天,四個城市連續出臺“企業限購令”,主要原因是有炒房客註冊公司購買房產的行為,這類公司多數體量小,名下只有房產,以股權交易的方式轉讓公司。

《新京報》最近發表評論稱,近年來的房地產“五限”( 限購、限貸、限價、限售、限商),主要是針對居民個人買房,恰好忽略了上市公司這個巨型投資主體,使其成為漏網之魚。

上市公司如此熱衷並且堂而皇之炒房的背後,源於房地產的保值增值特性。這裡所指的保值增值一方面指的是價格,另一方面是其組成要素土地賦予這項資產所獨有的特性。

02

2003年8月份,國務院“18號文件”明確將房地產行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此後,上市公司開始陸續投資房地產。

2004年,包括交通銀行、中國中鐵、飛馬國際、廣百股份等8家公司投資房地產。2006年,投資房地產的上市公司數量大幅增加至588家。

這幾年,隨著房地產價格的不斷上漲,越來越多的公司參與到炒房中來,尤其是很多上市公司,在炒房的路上一路狂奔。

公司心思不在主業上,熱衷炒房,“唯利是圖”的金融機構也參與其中,甚至有銀行違反監管要求,給房地產“輸血”。

7月3日,銀保監會在官網披露,浙江省銀監局開出了6張罰單,其中4張指向個人貸款資金被挪用去購房、資金違規流入房地產,涉及3家銀行一家信託,合計被罰215萬。

被罰名單中,中國工商銀行浙江省分行個人貸款資金被挪用於購房,該行最終被處以75萬元的罰款。

杭州聯合農村商業銀行因個人貸款資金被挪用於購房;個人經營性貸款資金被挪用於購買股票,被銀監會浙江監管局罰款75萬。

平安銀行杭州分行則因個人消費貸款管理嚴重不審慎、貸款資金被挪用於購房,被銀監會浙江監管局罰款35萬。

如果你認為被監管機構點名的只是“個例”,那麼就來看看上市銀行財報。

實業皆下品,唯有炒房高

上圖是宇宙第一大行工商銀行近5年的房地產和製造業貸款餘額,從圖上可以看出,製造業貸款餘額是多於房地產貸款餘額的,不過從趨勢來看,製造業貸款餘額下降較快。

實業皆下品,唯有炒房高

上圖是工商銀行近5年的房地產貸款和製造業貸款餘額佔比,也是製造業佔比高,但是趨勢同樣是製造業貸款佔比連年下降,房地產貸款佔比2017年還上升了。

再來看看建行,情況和工商銀行差不多,也是製造業貸款餘額下降比較快,房地產貸款餘額2017年也開始上升。

實業皆下品,唯有炒房高

實業皆下品,唯有炒房高

以下是農行的情況,和工商銀行以及建行也差不多。

實業皆下品,唯有炒房高

實業皆下品,唯有炒房高

以上六張圖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製造業貸款餘額和比例都高於房地產貸款餘額和比例,但千萬不要被這個迷惑了。

銀行財報中披露的房地產貸款只是貸給房地產企業的貸款,其實房地產行業貸款還包括個人住房貸款,這才是銀行“支持”房地產的大頭。

以下是農業銀行近5年個人住房貸款、房地產相關貸款以及製造業貸款情況,看完這張圖,就能明白真相了。

實業皆下品,唯有炒房高

從圖上可以看出:

1、房地產相關貸款餘額遠遠大於製造業貸款餘額,以2017年為例,前者是36469.86億,後者是12425.37億,製造業貸款只有房地產貸款的34.07%。

2、房地產相關貸款餘額連續5年都在增長,而製造業貸款餘額除了2017年,其餘4年都在下降。

實業皆下品,唯有炒房高

上圖是農業銀行連續五年個人住房貸款佔個貸總額的比例,也是連年上漲,2017年最高的時候達到78.4%。

以下是農業銀行2017年財報中關於個人貸款的描述,大家看看紅框的部分,對比非常強烈,個人住房貸款增長22.5%,個人經營貸款下降10.3%。

實業皆下品,唯有炒房高

03

光大集團研究院副院長彭文生為最近說,房地產價格和銀行信貸形成了一種相輔相成的機制:房地產是抵押品,信貸發多了,房地產價格上升;房地產價格上漲了,抵押品價格上升;抵押品價格上升,銀行就更有能力、更有意願發放更多的貸款。

這樣的結果是,更多貸款又進一步促進房價上漲,所以最終導致信貸過度擴張。

“可以說沒有房地產泡沫,就沒有信貸過度擴張;沒有信貸過度擴張,也就沒有房地產泡沫。”彭文生說。

實業皆下品,唯有炒房高

最近有個消息,7月3日,中國工農中建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一起登上了全球1000家大銀行榜單,房地產“貢獻”應該不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