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胡人」自稱華夏正統,帶領國人接受漢化,後被譽爲民族英雄

自西晉永嘉之亂後,中原地區就進入了“五胡”的統治時期,民族之間的碰撞極其激烈。北魏統一北方後,為了促進民族之間的融合,開始採取一系列措施,特別是孝文帝元宏所實施的漢化改革,對後世的影響尤為深遠,為此也為他贏得了隆高的歷史地位。

這個“胡人”自稱華夏正統,帶領國人接受漢化,後被譽為民族英雄

孝文帝拓跋宏是北魏的第七位皇帝,由於北魏為了防止外戚專權實行“子貴母死”的制度,在拓跋宏被立為太子時,其生母就被賜死,由祖母馮太后撫養長大。馮太后是漢族人,拓跋宏從小就在馮太后的長期教導和影響下接受了良好的漢文化教育,所以對漢文化極其崇拜,有著極高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太和十四年(490年),馮太后病逝,24歲的拓跋宏開始親政。拓跋宏是一個有抱負的君主,他不僅要做鮮卑族的皇帝,還要做華夏民族的皇帝。為了獲得漢族認可的正統地位,拓跋宏決定遷都洛陽。因為洛陽是中原王朝的古都,歷來如東周、東漢、曹魏、西晉等擁有“正統”地位的王朝均定都於此。且洛陽在政治、文化上具有獨特的地位,為了感受更濃郁、更熱烈的漢化氛圍以及更好地接受漢文化的薰陶,孝文帝最終決定定都洛陽。

這個“胡人”自稱華夏正統,帶領國人接受漢化,後被譽為民族英雄

在採用高明的政治手腕和策略性的戰術迂迴後,孝文帝拓跋宏成功的以南征名義完成了從平城到洛陽的遷都。隨後又開始改革舊的風俗習俗,把鮮卑民族從外到內的徹底實現漢化。首先把漢語作為北魏國內的官方語言,規定三十歲以上由於改口困難可以暫緩,三十歲以下人口必須全部用漢語交流;其次禁止再穿鮮卑衣服,一律改穿漢服,並且把鮮卑姓一律改為漢姓,孝文帝就率先將自己拓跋姓給為“元”。此外還倡導鼓勵鮮卑人與漢人通婚。元宏此舉大大地促進了漢族與鮮卑族的融合。

然而元宏的這些漢化措施也引起了一部分鮮卑人的強烈牴觸,皇太子元恂就是其中的代表。元恂堅決牴觸漢化,既不願說漢語,也不願穿漢服,對所賜的漢服盡皆撕毀,仍解發為編髮左衽,頑固保持鮮卑舊俗。且體型肥碩,不喜洛陽炎熱天氣,常思北歸。

這個“胡人”自稱華夏正統,帶領國人接受漢化,後被譽為民族英雄

太和二十年(496年)八月,孝文帝巡幸嵩嶽,元恂見有機可乘,遂與左右合謀,親手殺死中庶子高道悅,陰謀出奔舊都平城,後被領軍元儼截獲。孝文帝聽後怒不可遏,親加仗責,並將他廢為庶人,囚禁於城西別館。次年四月,元恂又與左右密謀謀反,孝文帝得報,急讓人帶著毒酒趕赴河陽,逼令元恂自盡,時年十五歲。

雖然北魏國內存在著不少保守勢力,但是不管怎麼強大,隨著時間的推移鮮卑族還是被漢族同化,最終完全實現了民族的融合。元宏也甚至因此被認為是中華民族的偉大英雄,是一脈相承的“北魏—北周—隋—唐”的中華第二帝國的真正建立者,在歷史教科書上飽受肯定和稱頌。


分享到:


相關文章: